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卡思数据,作者:林午,授权靠谱客转载发布。
罗翔在互联网上的口碑,似乎发生了某种变化。
追溯事件的起源,9月20日,罗翔在他的B站账号@罗翔说刑法 中发布了一支视频《从改名换姓的爱新觉罗们谈谈憎恨与是非》,由于与社会事件相关联,这条视频很快引发了舆论的浪潮。一部分用户质疑其视频中“排满”的争议性用法,超2万条负面评论涌入评论区。当日,#罗翔 翻车 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当舆论愈演愈烈,这些负面评论却悄悄消失在视频下。随后,罗翔的B站主页、个人公众号均删除了这条内容。
图源:微博
事实上,这并非罗翔第一次因言论引发争议。上一次类似的争议性事件之后,罗翔便从微博撤退,将B站当成了内容输出的主阵地,也因此有人嘲讽他,“从B站后,罗翔退无可退。”目前,罗翔在B站积累了超3150万粉丝,粉丝体量远超“前一哥”@老番茄,稳坐B站UP主的头把交椅。
除开热点事件外,一般在社会舆论中占据较大声量的人群,并不总能代表舆论的风向,因为大多数人仍会对事件保持“沉默”。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借此讨论,从“站上神坛”到光环消退,为什么罗翔不像从前那么受欢迎了?
从“法外狂徒张三”开始
熟悉B站的用户,对罗翔被“推上神坛”的过程都不会陌生。
公开资料显示,罗翔出生在湖南耒阳,1995年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毕业后又陆续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刑法学,2005年在北京大学取得刑法学博士学位,并进入中政法执教。
罗翔最初在网络上的走红,则源自他在法律考试辅导机构“厚大法考”讲课时的系列视频,有人将他的课堂片段搬运至B站,没想到就此爆火,成为罗翔“顶流”之路的起点。
推动罗翔快速出圈的,可能是他讲课视频中大量奇葩、狗血、而又耸人听闻的犯罪案例。
比如最为知名的“粪坑案”:
一男子欲对女子行不轨之事,女子趁其脱 衣间隙将其一脚踹入粪坑,此后男子三次想爬上来,均被踹回粪坑,最终淹死,该女子的行为构不构成防卫过当?
罗翔先是给出否定答案,“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而非事后理性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继而吐槽,“如果你是这个女的,你踩几脚?我踩四脚,老子还得拿块砖往他头上砸。”这类猎奇而又匪夷所思的判例,不但吸引了一批备考的学生,同样为非法学相关用户打开了普法新世界的大门,罗翔的视频也一度成为很多用户的“电子榨菜”。
某种程度上,罗翔的走红路径与携《谭谈交通》杀入B站的谭乔有些相似:走红前,二者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模本,供用户进一步鬼畜、二创。在彼时热衷于造梗的B站,谭乔有他的名梗“走成华大道”,罗翔也有他的“法外狂徒张三”——为了抽丝剥茧复杂的犯罪案例,罗翔虚构了一名“加害人”张三。张三游走在法律的黑暗面,频频犯下各类或怪异、或令人啼笑皆非的罪名,再由罗翔量刑定罪,由此造就了诸多名场面。
互联网上,罗翔和“张三”实现了彻底出圈,大量的鬼畜、切片视频在B站内流传:上传于2020年的“罗翔讲刑法”系列视频,总计96讲、时长超41小时,至今已有981万次播放;有人改编了王心凌的小甜歌《爱你》,“情节加重一点,牢饭就多吃一年”,展现他和张三的爱恨情仇;罗翔讲课时的富有哲理的话也被用户切片传播,“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人间水火”,成为不少用户反复提到的金句。
与此同时,用户还热衷于为罗翔进一步增添热梗与光环。日本法庭推理游戏《逆转裁判》中,主角成步堂龙一擅长将证人送上被告席,罗翔也拥有相似的梗。有用户在知乎提问,“开庭了发现对面律师是罗翔怎么办”,高赞回答是,“失常发挥,把对方律师送进去;超常发挥,能把敲槌的那个送进去。”
在这样的前置热度下,罗翔于2020年3月入驻B站,仅用两天时间就吸引了百万粉丝,半年内粉丝突破千万。在入站的首支视频中,他对着镜头说,“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对刑法的学习,培育真正的法治的理念,成为法治之光。”屏幕上齐刷刷地刷过“老师好”的弹幕。
同年的B站百大UP主盛典,罗翔拿下了“最高人气UP主”的奖项。2021年7月,罗翔的粉丝量首次超过老番茄,成为站内个人账号粉丝量最高的UP主。
“圣人”罗翔,争议缠身?
成为网红可能不在罗翔的计划内,但他的个人标签中的确增加了“网红学者”一项。此后的罗翔延续着诙谐普法的形式讲判例、评论社会事件,输出自己的道德哲学,也登上脱口秀舞台,成为汽车品牌沃尔沃的代言。
不过,当红人话语影响力陡然增大,在公共空间发表意见也随之具备了风险。裹挟罗翔的不仅是赞誉,还有争议。
罗翔面临的首次较大争议发生在他成名的2020年。9月,罗翔在微博发布了一则读书笔记,“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并在末尾标注了“自省中”。但因时间节点恰好撞上抗疫表彰大会,这条微博立刻令他陷入口诛笔伐境地。事后,虽然罗翔解释自己并未关注新闻,只是发表读书感悟,但汹涌的舆论当前,这一事件最终以罗翔退出微博落下帷幕。
另一争议则源于2023年年初的一场网络论战,“该不该消除罪犯子女考公的限制?”,罗翔发布了一支视频《当我们讨论罪责自负,我们在关注什么》,支持“罪责自负”,认为不应该因为父母犯罪就对子女的就业进行限制,当日,罗翔再次喜提热搜。反对者们拿出曲婉婷的案例,指责罗翔已“沦为公知”。
而就在今年9月的“爱新觉·罗”争议前,罗翔还因学术偶像德肖维茨卷入萝莉岛事件被拉下水,惯常进行社会事件评论的他并未对此发声,被部分用户质疑“双标”。类似的争议甚至在知乎拥有一套“合订本”。
不难看出,从罗翔成名之日起,围绕他的争议似乎就没有断绝,其中还有一部分与他的专业领域相关。互联网上,罗翔的口碑开始发生某种转变,
而从大众的角度,抛开“用心”“对错”这类难以厘清的问题,卡思认为,从“法外狂徒张三”到当下坐拥超3000万粉丝的@罗翔说刑法,罗翔陷入争议、“走下神坛”几乎是必然的。
一方面,罗翔走红的核心都是其诙谐生动的普法,其间夹杂着热梗的助推以及公众对高知群体的赋魅。而其在后续更新中,不少内容其实跳出了普法的范畴,转而开始讲历史、谈哲学——这一内容方向的变动并不难理解,毕竟刑法哲学也是罗翔主攻的研究领域之一。
但对内容创作者来说,跳出专业领域的行为还是十分冒险的。一来是观众的兴趣度,从播放量来看,罗翔主页中读书感悟、道德哲学或是偏生活类视频相比法律类要大打折扣;二来互联网上,人们对高知群体犯错的容忍率相对是较低的,对公众人物来说,表达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另一方面,当罗翔逐渐被流量裹挟着推上神坛,其身份也逐渐精英化、权威化。虽然罗翔本人已经足够努力“接地气”,但对社会事件的评论让他从学者身份向意见领袖迈进,而当下的大众文化正是解构精英、反权威的,这也导致其一旦与大众风向相悖,或是某些言论经不起审视,便有翻车的风险。
面对流量,罗翔表现得足够诚惶诚恐,在拿下2020年度B站最高人气UP主奖时,他发表感言,“我时常问我自己,你那些自我感动和感动他人的言语,是不是只是一场表演,是不是巧于辞令和自我欺骗。”在一段对谈中,罗翔强调,“人做的偶像,是不可能承受你对无限完美的投射的。”
为了避免争议,罗翔的内容实际上是在向“正确”趋近,包括谈论道德、主张人的自我修养,但同样因为“太正确”而为人诟病。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将罗翔称为“罗圣”,在知乎,也有人希望他能“减少刑法哲学与道德哲学的依赖,少一些价值观输出。”
对于网络红人,大众总是反复重复着“赋魅”“祛魅”的流程,罗翔当然也不是例外。
事实上,争议总是难以避免。在短视频、直播领域的众多高知红人中,争议也并非仅仅指向了罗翔,而是会指向更加大众化的红人。
比如,在罗翔之前走红的@戴建业老师,因魔性讲解古诗词备受网友喜爱,在抖音、B站积累了上百万粉丝,并开设了付费课程《戴建业古典文学课》。同样,戴建业也曾因频繁接讲座、著书被人质疑,也有着诸多争议十足的言论。
宽泛地讲,董宇辉也是互联网上的知识类红人,就在不久前,董宇辉在“文化”上也遭遇了连续翻车,先是与李娟对谈效果不佳,继而又在一次讲解居里夫人的直播中错漏百出——在他“文化人”的人设被反复加深后,这样的错误立刻引发了公众的审视。
2020年罗翔爆火之时,大学教授走进内容平台是一件时髦的事,观众的新鲜感足,平台也恰需要引入学术权威为其知识领域背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罗翔都是B站完美的知识区代言人,甚至某种程度上筑牢了B站的知识内容护城河。而在罗翔“打样”后,抖快争抢学术博主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不少高知群体陆续走入短视频领域。
彼时摆在高知群体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使自己的内容符合平台用户的观看习惯,如何让自己年轻化、娱乐化,能做到这些的创作者很多都飞速成长为粉丝体量百万、千万的红人,比如罗翔、无穷小亮、戴建业老师等等。
但显然,在当下的“祛魅”时代,想要再造一个“罗翔”,已经没那么容易了。而已然走红的“罗翔们”,也注定会在未来的日子里遭到更多的审视。
(举报)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