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 20 相机是我国为了纪念新中国建国 20 周年而研发的仿徕卡高级旁轴相机,采用徕卡 M 口相机,并且同步研发了 3 枚镜头。

红旗 20 相机的开发,制造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年代,许多资料内容已经尘封,只留下许多传说,并且经常活跃在徕卡拍卖会的舞台上。

相机大约在 1967 年前后立项,但原型机到 1970 年才完成,1973 年才上市,1977 年停产,实际产量根据日本陆田三郎的考证是 271 套,既包含一机三镜的全套。

这个相机极其昂贵,90 年代偶尔出现在上海的相机店中,售价要 2 万多人民币,这个在当时平均工资只有几百块的年代,是很惊人的。而在它制造出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也并不对国内销售,而是少量外销,或是供给国内新闻社使用。

新中国很早就开始仿制 L39 的徕卡相机,既上海 58 系列相机。但比起 58 系列相机,徕卡 M 相机的模仿显然要困难得多,这种困难不仅仅在机身上,更在于要设计专业镜头。

一般认为这个相机的出现与江青有直接关系,这个说法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是为了推高拍卖价格编造的故事。但不得不说,在那个特殊年代,突然上马制造高技术难度的照相机,如果没有谁的具体指示是不可能的。

红旗 20 相机的开发经历了极大的困难,可以说比西天取经 9981 难还要困难。这是要在一个仅有 58 系列相机的薄弱基础上,去仿制结构更为复杂的 M 相机。2000 年的时候日本尼康复刻自己以前制造的 S3 相机都困难重重,何况当时的中国。

当然,红旗 20 没有能够完成完全模仿徕卡 M 的壮举,并且在外观上做出了较多调整。比如徕卡 M 标志性的一体化铸造机身,和圆形边缘,在红旗 20 上都没有体现。这也使得红旗 20 在带有显著徕卡 M 相机特征的同时,看起来反而更像佳能后期旁轴。

红旗 20 相机没有使用徕卡 M 的小后窗,而是使用大开门。最早的红旗 20 试制相机是小窗的,但问题较多,之后改用这种大开门的设计,这也导致上卷方式变成了普通式样,而不是徕卡的三爪式样。这种设计由于之前相机的制造,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它的倒片也是日本式的倒片,而没有设计成徕卡 M 的样式。但是它的过片和快门盘显然是徕卡式的,因为日本旁轴往往是三岛式的,快门按钮是独立的。

从红旗 20 的基本结构,它无疑是仿徕卡相机,但由于一些技术原因,它的造型和佳能旁轴也有点像。

我们来看看这台相机细节。

相机正面有三个拨盘,一个跳框,一个定时,一个倒片,布局也和徕卡一样,但造型是自己的设计,样子看起来要“硬”一些。取景部分有一个突出,和 M2 以后的设计也不太一样,但是徕卡 M5 是这么设计的。不过红旗 20 整体外观,包括功能和徕卡 M5 都不太一样的。

这个相机 3 枚镜头都是东北光学基地设计的,采用了很高的标准,分别是 35/1.4,50/1.4 和 90/2,虽然在 70 年代,日本,德国制造这些标准的镜头并不困难,但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而言要制造这 3 枚镜头,特别是制造 35/1.4 这种指标的镜头,难度可想而知。

这三枚镜头具体的结构我并不清楚,但基本来看就是那个情况应该是模仿徕卡制造的,镜头外型也是模仿徕卡的。

关于镜头的性能如何,实在是缺乏资料,因为原本产量就非常小,许多都被收藏起来,恐怕是很难遇到使用实例了。虽然陆田三郎的书上有一些,但量也非常少。

在一些 90 年代的照相机杂志上,零星介绍过红旗 20 相机,那个时候的一些撰稿人认为这三枚镜头的素质要比徕卡同时代的镜头还要好。当然,就算真的好也没有实用意义,因为带有全套镜头的红旗 20 相机的价格要比单机贵得多。

不过从红旗 20 的销售看,似乎镜头的配备数并不完整,因为也有相机搭配 50/1.4 的销售模式。

对于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而言,无论是制造还是消费这类相机还是勉强了一些。商业化运作后中国人能够造出的最好的相机就是凤凰的 T981,比起红旗 20,性能还是简单很多,但市场经济化以后,中国至少在 90 年代也无法造出红旗 20 这个级别的相机。

因为要制造这样一台相机,需要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以当时国家的情况,即使霸王硬上弓地制造了 270 多套,除了展现当时工人们执着的精神,我个人认为并无过多值得夸耀之处,因为它并不能反映我们国家轻工业的水平。而要以这台相机认定新中国相机制造水平高超,也的确是以偏概全了。

当然,对于那些认为这种相机不是成就,反而是耻辱的观点,我个人也认为未免过激了。就一台照相机,即使小中见大,恐怕也无法联想到太过宏大的叙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ID:null),作者:上海老污龟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靠谱客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点赞(35)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