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TopKlout克劳锐,作者:小松,授权靠谱客转载发布。

最近,AI假视频频繁登上热搜,更有一些AI“假孙子”的视频让不少老年人深陷其中,让人哭笑不得。

视频里穿纸尿裤的婴儿独自去地里摘茄子、洗净后还能抄起菜刀给全家做三菜一汤。这些违背常理的内容,在年轻人看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可很多老年人却不这样认为,她们反倒觉得短视频里的AI萌娃形象可爱、声音软糯,画面惟妙惟肖,甚至会把视频分享到家族群。

有媒体报道称,有的老年人会把短短5秒AI萌娃喊“奶奶”的视频,反复播放一个小时,手机里的萌娃每喊一声,她们就热情地回应一句。

更有老年人每天都要把“AI孙子送乳猪”的视频循环播放几十遍。哪怕视频里不足周岁的婴儿光脚走在田间,单手托举着比自己身体大两倍的烤乳猪破绽百出,可他们仍然坚信这是孙子孝顺,专门给自己送年货。

image.png

而在这类视频的评论区里,满是“幸福时光”“幸福快乐”“心雨”“招财刘四姐”等老年用户留下的祝福,她们不仅对此深信不疑,更为虚拟孙子的“孝心”点赞

图片

图片源自抖音截图

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技术与现实的冲突,更是不同代际之间对AI技术、短视频内容的认知区隔,甚至还包含了老年人的情感困境。

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跟随「克劳锐」的视角,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多重因素交织

银发族落入“赛博陷阱”

AI假孙子视频能够让众多老年人深信不疑,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平均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的长辈们,内心深处对“神童传说”有着一种天然的接受度。

上世纪80年代的“耳朵识字”热、90年代的“气功大师”潮,这些伪科学现象都曾风靡一时,这也为如今AI时代的魔幻叙事埋下了认知伏笔。

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虽然大部分老年人已经不信气功骗局,可当技术骗子从线下转到线上,借助短视频这个全新的载体,换个内容故技重施时,他们原有的防御机制自然就失效了。

因为从认知层面来讲,很多老年人对公共平台上内容的真假的概念十分模糊。

比如在电视、报纸时代,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坚定地认为能被报道,就是品牌大、质量好的商品。

在他们看来,电视台、报社是最值得信赖的背书者,哪怕明知道这些商品是花钱打的广告,也会觉得媒体兜底,质量不会差。

曾经上过电视的蚁力神和藏秘排油

他们持有的观点就是“如果是假的,电视上怎么能放呢?国家为什么不管呢?这么多人都看,咋没人举报?”

这种思维到了短视频时代依旧存在,很多老年人天然会觉得手机上播放的内容都是真的,甚至是有权威机构认可、背书的。

除了认识层的固化,从技术层面上讲,很多老年人对深度伪造技术几乎没有概念,缺乏辨别这类虚假内容的能力。

哪怕很多AI内容被平台标记了“AI生成”的小字,但许多老年人由于视力下降,也很难注意到如此不起眼的标注,甚至压根没意识到还有这样的提示。

image.png

图片源自抖音

左下角的AI生成,你注意到了吗?

再加上如今空巢老人数量日益增多,很多老人极度渴望亲情,更容易将虚拟互动当成了亲情的替代品从而被骗。

有的老人甚至每天都要给几十个AI萌娃视频留言,他说这些孩子天天喊爷爷,比真孙子还亲热。

更让人担忧的是,AI诈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几年前“假靳东”情感诈骗的事情,在短视频平台泛滥可谓人尽皆知,但这丝毫不影响后面“秀才”、“一笑倾城”等人,继续被老年人追捧。

图片

图片源自视频号

当时这些人诈骗还需要有真人来扮演,可现在AI生成的虚拟人物不仅更逼真,而且还更懂老年人的需求。

很多犯罪团伙在上游会有专业团队开发针对老年人的“银发特供”AI模型,中游批量生成定制化视频,下游通过养生群、广场舞社群等渠道精准投放。

还有很多骗子不仅会利用AI换脸技术生成假明星,还会假扮老人子女实施诈骗。如果不能仔细甄别,平台也不加以预警,那遭受损失的可就不只是感情,还有实实在在的金钱。

技术发展的这么成熟,再加上犯罪团队的故意布局,别说老年人,年轻人有几个能保证一定不会被骗?仔细想想,又有多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刷“AI”美女呢?

图片

图片源自即梦

简单点击就能生成AI美女

平台“失察”之责与补救之道

在AI假视频和诈骗肆虐的当下,短视频平台难辞其咎。

部分平台在内容审核环节存在严重漏洞,对大量AI虚假内容的传播放任自流。而且为了流量和热度,它们甚至会对一些明显违背常识、可能误导老年人的视频大开方便之门,并未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辨别能力较弱的现实情况。

同时,很多短视频平台算法过度迎合用户喜好,不断推送同类AI假视频,也让老年人深陷其中,越看越多,越陷越深,这无疑也加剧了老年人的辨认难度。

而且在面对AI诈骗产业链时,很多平台也缺乏足够的敏锐度和应对措施,未能及时切断诈骗内容的传播路径,让许多老年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侵害。

虽然搜索相关新闻不难发现,不管是腾讯、抖音还是快手,都针对这类事件,发布过相关规范:

  • 早在2022年,腾讯就推出了“银发守护计划”,加大对涉及虚假信息、诈骗风险内容的审核力度,运用技术手段识别并拦截不良视频,通过推送相关文章、视频,向老年用户普及防骗知识。

  • 抖音也利用先进的算法技术精准识别AI生成内容,并在视频显著位置进行标注提醒用户,让用户在观看前就能有所警惕。

  • 快手则建立起完善的用户反馈机制,鼓励用户对不良内容进行举报。一旦收到举报,平台会迅速处理涉及AI诈骗的视频账号,从源头上遏制不良内容的传播。

可平台往往滞后于犯罪团伙的诡计,老年人的认知更是跟不上骗局的发展,老年人被骗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作为平台方也是有苦难言。

但不管怎样,短视频平台也持续强化技术防控能力、不断优化内容管理体系、加大力度开展用户教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遏制AI假视频和诈骗内容的传播范围,也能在更大程度上守护好老年用户的情感与财产安全。

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老年人要多与子女、朋友交流、学习,少看、少信这类内容。子女也要多陪伴老年人,主动与他们交流这类事情。

只有这样,老年人才能在享受短视频带来乐趣的同时,不受到虚假信息和诈骗行为的侵害。

写在结尾

AI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确实会让一部分人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被迫产生认知盲区。

不过从长远来看,这不绝不只是苛责老年人、子女、平台就能解决的问题,各方更应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构建全方位的防护体系。

比如,政府可以牵头出台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对AI虚假内容传播和诈骗行为的惩处标准;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线下活动,为老年人提供面对面的防骗培训和网络知识普及。

只有各方携手,充分发挥AI的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效应,才能真正为老年用户筑牢安全防线,尽可能减少他们被骗的几率。

(举报)

点赞(9)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