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卡思数据,作者:毕十三,授权靠谱客转载发布。

国家级媒体和大厂正在竞相发布AIGC短剧。(AIGC,即利用AI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生产方式,目前已广泛运用于绘画、写文、视频等多个领域)

3月底,央视频AI频道正式上线,其打造的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也和观众见面。当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布将联合各地推出城市文旅系列AI微短剧,助力打造城市名片。

6月底,三部AI微短剧《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在央视频上线,制作方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

image.png

图源:《奇幻专卖店》

7月,《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和《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先后上线,前者通过抖音和优酷进行分发,而后者仅发布在账号@快手星芒短剧 ,二者均免费。截至发稿,《三星堆》同名话题在抖音的播放量为7703.2万,《山海奇镜》全集在快手的播放量为5240.4万。

自今年初Sora爆火以来,国内涌现了大量AI视频生成模型:快手的可灵AI、抖音的即梦AI、阿里巴巴的寻光视频创作平台、美图的WHEE和MOKI、爱诗科技的PixVerse 、清华大学联合生数科技共同发布的Vidu、智象未来推出的Pixeling、右脑科技的VegaAI……

所有镜头均由AI生成的短剧是这些大模型应用的演练场。借助AI大模型视频生成能力,短剧的生产速度在加快,现在半个月就能制作一部短剧,其题材也和之前的真人短剧有些区别,神话、文旅、非遗、玄幻、科幻、穿越等主题的AI短剧不断涌现。

AI能为短剧行业带来哪些新变量?纯使用AI制作的短剧,是否会成为未来短剧赛道的顶流?

AI短剧哪家强?

在星罗棋布的AIGC短剧、以AI为主题的短剧中 ,卡思挑选了4部来做具体分析:

从题材来看,央视频推出的《中国神话》,抖快推出的《三星堆》《山海奇镜》都含有奇幻、冒险的元素或主题,制作方和出品方均不以盈利为目的立项,而是在“打样”或者说“尝试”,《重生之我在AI世界当特工》略特殊,是真人拍摄的品牌定制剧,并在剧情中植入AI产品。

《中国神话》是中国传统神话题材,共六集,分别为《补天》《逐日》《奔月》《填海》《治水》《尝百草》,由经典神话故事起笔,借助AI技术拓展人们对神话的想象。比如,《逐日》篇中夸父与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奔月》篇中嫦娥与“嫦娥五号”实现了梦幻联动。该剧的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均由AI完成,出品方是央视频、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

图片

图源:《中国神话》

《三星堆》尝试将AIGC和文旅题材结合,故事设定在不远的未来,地球上的古文明遗迹突然发生异变,引起了全球古文明研究组织的高度关注。主角考古学家江城生自四川广汉一个世代从事三星堆考古的家庭,家族几代人都在研究三星堆遗址的秘密。机缘巧合下,江城与科学家吴星言联手揭开了古蜀国和南方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寻找拯救文明的密码。这部短剧由抖音和博纳影业联合出品,抖音自研的大模型即梦AI担任首席技术支持。

《山海奇镜》的主题是类似”沉香劈山救母”的经典叙事,海底的怪兽九婴抓走了村民和主角李行舟的母亲,为了救人,李行舟独自冒险,拿到水神戟,劈开无望海,斩杀九婴,救下被变成鲛人的亲人和村民。

据了解,《山海奇镜》的编剧、剪辑、配音是真人,但画面都由 AI 实现,先用 Midjourney 文生图,再用快手可灵图生视频,部分配乐也通过 AI 生成。该剧制片人陈坤是从业二十余年的传统影视人,今年刚转行成为AI影视工作者,其公司星贤文化也从传统影视公司转变为AI原生影视公司。陈坤在个人公众号回顾,该剧从2024年1月4日初具想法,到7月13日正式上线,历经了半年时间。

《重生之我在AI世界当特工》中的男主角陆子衡和女主角苏沐本是AI世界的特工和死对头,在一次抢夺任务的过程中意外穿越到2024年,变成了豪门夫妻。两人需要完成任务,才能重回现实世界,于是两人被迫合作,在相处和找寻真相的过程中慢慢爱上对方,并借助先进的AI装备解决任务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这部短剧是定制化营销内容,由京东独家冠名,快手、京东共同出品,鸣白联合出品。

卡思观察到,一些特定的题材比较适合展示AI的技术实力。比如,神话、玄幻、战神和穿越等带有奇幻色彩题材,往往需要呈现出各种奇幻的场景、角色和特效。AIGC技术辅助下的特效制作,能够更高效地创作出逼真的奇幻场景、异类角色和动作效果,创造震撼的视觉体验。

从互动数来看,讨论度相对较高的《三星堆》《山海奇镜》差距不大,但似乎没有达到出圈级别。两者的噱头亮点都是AIGC,用户对其背后技术的讨论多于对剧情内容的关注。

比如,用户的讨论焦点集中在AI呈现和真人的比较上。有的用户认为,AI生成的图片过于“科技感”,数字人的形象“AI味太浓”。有观众表示,“《三星堆》《山海奇境》有一样的问题,就是不能像真人实拍一样有连贯的人物动态表演,看起来更像‘台词+MV’,是碎片化的情节组合,要靠观众脑补。”

在博纳的抖音评论区,有观众提到,“说实话AI人物的表情动作很不自然。可是AI生成的图片特效很棒。”她建议,“可以取长避短。制作一部动画CG电影,因为画面特效真的很棒。或者可以利用真人拍摄人物动作片段,然后再利用AI布景特效。”

实际上,用AI布景,真人拍摄这种方式制作短剧,行业中也已经有人在尝试。《爱永无终止》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部采用“AI+真人”相结合的短剧,结合真人实拍和AIGC数字人/内容合成/置景合成,讲述祖孙三代间亲情与爱的守护的故事。从成片来看,真人拍摄的质感要好于AI技术呈现。

总结来看,现在AI短剧的关注者仍然局限于部分短剧深度用户和对新技术感兴趣的泛从业者,仍然需要一部真正出圈、有爆点、有大众话题度的AI短剧作品,让更多机构和创作者愿意加入其中,形成变革性的力量。

AI能为短剧带来哪些变量?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规划备案短剧3574部、上线备案584部;2023年微短剧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358.6亿元,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484.6亿元。

短剧市场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

公开数据显示,快手平台短剧日活用户从2023年的2.7亿人次增长至2024年一季度的3亿人次,同比增长11%;重度用户从9400万人次增长至14600万人次,同比增长55.3%。近8成短剧用户,每周都要看短剧。

2023年抖音上每天主动搜索微短剧的用户数量增长2倍,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达500部,其中12部作品的播放量破10亿大关,微短剧日播放量增长了一倍。

短剧产业的产业链已较为成熟,对链条上的每个玩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民周刊》2023年底的报道显示,现在即使用传统模式制作短剧,时间周期也明显缩短,当前一部短剧的平均拍摄周期通常在7-10天,算上前期筹备与后期剪辑,整个过程不会超过一个月。但在拍摄成本上,短剧行业已经水涨船高,平均制作成本达到了50万元,有些短剧的制作费甚至超过了200万元。在甜宠剧、战神剧、逆袭剧这些最常见的短剧题材之外,有出品方想尝试玄幻科幻题材,但这些题材意味着后期复杂的特效,成本也相应提高。

广电总局对短剧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自2022年6月1日起,总局对包含微短剧在内的网络剧片正式发放行政许可,短剧从“上线备案”迈入“网标”新时代。今年,在加大对短剧内容质量和合规性的监管力度的同时,“短剧+”模式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这才出现了AI短剧。

当短剧发展进入规范期,各大平台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计划,作品的内容质量逐渐提升。2024China Joy短剧创新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制作质量与剧情题材成为网络微短剧能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从观众调查来看,54.14%的网友会因为短剧的制作质量精良而受吸引;43.90%的网友会受剧情题材吸引。

面对新的竞争环境和用户需求,AI大模型刚好能部分解决从业者的痛点。

首先,在短剧制作上,AI能够帮助从业者更轻松地突破题材限制,成为显著提升制作效率的工具。

在之前的文章中,卡思曾写道,现阶段很多热门短剧的题材限制在“霸道总裁爱上我”“绝命毒妻复仇记”“赘婿翻身做主人”这类或甜或爽的叙事中,内容司空见惯,玩不出新花样,已经引起了审美疲劳。(点此阅读:日赚3个亿的拼多多,盯上短剧这块“肥肉”)

AI短剧可以做到大量科幻、玄幻场景的快速生成,就节省了特效成本和拍摄时间,对启动资金不够充足的非头部项目来说具备较大吸引力。

陈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若真人做一部10分钟左右的短剧,需要动辄上百人的团队。但在AI技术的加持下,十几个人的团队就能完成,放诸影视行业,成本至少降低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文生图,文生视频技术已被大量应用,但还需要专职人士进行调教和优化才能形成精美的画面。

尽管AI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在核心创意和人物情感动机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AI短剧仍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核心内容创作和把关,AI不能取代人类,而是服务于人、赋能于人。

《央视频》公众号记录了《中国神话》的幕后故事:在“文生图”环节最需要发挥文字功力,创作者需要上百次地打磨提示词,并干预现有AI工具的欧美化审美,以生成想象中独具东方韵味的神话人物与场景;在“图生视频”环节,为最大限度地去提升角色的“演技”,探索剧情人物的动作连贯与情感表达,制作团队尝试对人物主体的动态感做多种参数搭配,以克服主体运动幅度和画面稳定性不同步的技术难题。

图片

图源:《中国神话》

另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三星堆》技术总监李康康介绍,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并非是将一切扔给电脑,而是需要“人机共创”,通过传统的电影美术等对AI进行内容把控,“其中有很多的人工干预,比如,搭建场景、训练模型以及对角色的一致性控制。”

AI 为短剧带来的另一层变量是能够实现更低成本地“出海”。

从2023年以来,短剧出海市场持续升温。Sensor Tower 显示,今年2月,已有多达40多款短剧应用试水海外市场,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与下载量同步攀升的,是出海短剧市场的收入。TikTok for Business首次对外发布《2024短剧出海营销白皮书》预计,未来出海短剧产业将形成百亿美元量级的市场。

语言和文化差异是短剧出海需要面临的一大挑战。现在出海的短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产翻译剧,另一种是本土剧,相对于国产翻译剧,本土化制作的短剧成本更高。

AI换脸和配音相关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解法。通过AI换脸技术将国产短剧的角色面孔替换为海外观众更熟悉的当地演员长相,再用本地化的翻译和配音,一鱼多吃,降低了出海的成本。

据《DataEye短剧观察》消息,剪映全年会员(年费约600元)支持字幕生成和视频翻译功能等AI功能,目前支持使中英日三种语言相互翻译;绘影字幕网站能兼容110种语言翻译和字幕时长的AI字幕生成平台,年费在960-1920港币;在换脸和配音服务方面,某网站的价格最高达7200/次,和实地拍摄相比,仍具有价格优势。

每一次技术浪潮的变革都深刻影响了商业秩序的重建。卡思认为,现阶段AI为短剧行业带来的并不是“颠覆性的力量”,但是我们能从中看到一些突破现有题材限制、成本困境的希望和可能性,这是更为实际的意义。

(举报)

点赞(527)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