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来还是想像以前一样,继续学习《 Python数据挖掘入门与实践 》的第三章“决策树”,但是这本书上来就直接给我怼了一大串代码,对于决策树
基本上没有什么介绍,可直接把我给弄懵逼了,主要我只听过决策树还没有认真的了解过它。
这一章节主要是对决策树做一个介绍,在下一个章节,将使用决策树来进行预测分类。
决策树(Decision Tree)介绍
Decision Tree是一类较为常见的机器学习的方法。它既可以作为分类算法,也可以作为回归算法。
如何来介绍决策树,这里举一个例子:在大学,你找女朋友的时候,心目中顺序应该是这样的(仅仅是举一个例子):
- Q:性别要求?
- A:不是女的不要。
- Q:年龄要求?
- A:大于我3岁的不要
- Q:专业要求?
- A:非CS不要
- ……
为了更好的表示上面的这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将其画成一张树状图如下所示:
上面的这棵树就是我们找女朋友的决策过程,圆角矩形代表了判断条件,椭圆形代表了决策结果。通过性别,年龄,专业这几个属性,最终我们得出了最终的决策。而这棵树也就被称之为决策树。
大家通过上图会发现有3个东西:
- 根节点:包含样本的全集
- 内部节点:对应特征属性测试
- 叶节点:代表决策的结果
在一棵决策树中,包含了一个根节点
,多个内部节点(判断条件)
和若干个叶子节点
。先说叶子节点,在决策树中,叶子节点对应了决策结果,决策结果可以有多种类型(图中是yes和no,也可以为1,2,3)。内部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都是属性测试
,只不过先后顺序不同。
总的来说,决策树体现的是一种“分而治之”的思想,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谁来当根节点?谁又来当中间的节点?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这里先不说算法流程,从简单开始说起,然后再说算法流程)
结点的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根节点和中间节点是不同的,一个是统领全局的开始包含所有的样本。一个是负责局部的决策,并且随着决策树的不断的进行决策,所包含的样本逐渐属于同一个类别,即节点的“纯度”越来越高。
那么,我们如何来寻找合适根节点(也就是属性)呢?靠感觉?靠感觉当然不行,我们需要一个具体的数值来决定,很幸运,香农帮助我们做到了。
“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可以度量样本集合中的“纯度”。 在信息世界,熵越高,表示蕴含越多的信息,熵越低,则信息越少。 而根节点需要包含所以的样本,则根结点的熵最大
。
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
设样本集合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集合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下面是西瓜书中对信息增益的定义:
假设离散属性有个可能的取值,若以属性对样本进行划分,则有V个分支,其中第个分支包含了中在属性上取值为的样本,记为。我们可以计算出的信息熵,然后考虑到不同分支结点的样本数不同,给分支结点赋予权重,样本数愈多,则影响力越大,则可以计算出属性对样本集进行划分的“信息增益”:
一般来说,信息增益越大,则代表划分后的集合越“纯”,也就是说使用
决策树生成算法流程
下面是来自《西瓜书》的决策树生成算法流程:
决策树生成是一个递归的过程,在下面3中情况中,递归会返回:
- 当前结点包含的样本全属于同一类别,无需划分
- 当前属性集为空,或是所有样本在所有属性上取值相同,无法划分
- 当前结点包含的样本集合为空,不能划分
算法可能不是那么的形象好理解,下面将以实际的例子来展示。
在最上面上面的找女朋友的例子并不是特别的好,属性太少。这里以西瓜书中的 来进行举例。这个属性还是挺多的。
在上图中,属性的集合是{色泽,根蒂,敲声,纹理,脐部,触感}
(目前不考虑编号这个属性),分类的集合是{是,否}
,一共有17个样本。
首先让我们来及计算集合
以色泽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得到3个子集:
我们可以获得
因此色泽
的信息增益为:
同理可以得到: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纹理的信息增益最大,因此他被选为划分的属性如下图:
然后以纹理是“清晰为例”,该集合
因此我们可以在“根蒂”,“触感”,“脐部”中任意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划分属性。最终得到以下的决策树:
通过上面的这些步骤,我们就得到了一颗关于西瓜的好坏的决策树。ID3算法就是用信息增益作为划分标准。
上面的例子来自西瓜书,以及计算的结果也来自西瓜书。
增益率(Gain Ratio)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
编号
这个属性,如果在上面我们选择编号作为根节点,那么第一次划分就能够得到17个集合,每一个集合只有1个样本,
分类
中起到的作用给很小(也就是它对分类的影响很小),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考虑呢?
这里我们可以使用增益率
来作为划分的标准,定义如下
固有值
(intrinsic value),属性
其中著名的C4.5算法就是使用增益率
来划分属性。
除了这种解决方案,还有一种解决方法,基尼指数
作为划分标准,CART
决策树使用这种方法。
基尼指数(Gini Index)
前面我们使用信息熵来表示集合的纯度,这里我们使用基尼值
来表示:
设样本集合为
同样,属性
因此,在我们选择合适的属性进行划分的时候,选择划分后基尼指数较小的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即可。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幅图,应该就看的懂了吧。
剪枝(pruning)处理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剪枝的目的——防止“过拟合”。在决策树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保证正确性,会不断的进行划分,这样可能会导致对于训练样本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准确性,但是对于测试集可能就不是很好了,这样的模型不具备泛化性。下面来举一个例子:
我们有如下的数据集:
坐标轴的上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样本,有
当我们使用决策树进行训练后,模型对于数据的识别区域如下,在粉红色区域,其认为里面的点为类0,蓝色的区域为类1:
大家可能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区域划分的太“细致”了。因为数据是有噪音(noise)的,这样划分明显是不合理的。这里大家可以看一看决策树的图片:
那么如何来缓解这种问题呢?其中有一种方法就是去掉一些分支(剪枝)来降低过拟合的风险。
剪枝有两种方案:
- 预剪枝(prepruning)
- 后剪枝(post-pruning)
预剪枝
预剪枝是指在决策树生成过程中,对每个结点在划分前先进行估计,若当前结点的划分不能带来决策树泛化性能提升,则停止划分并将当前结点标记为叶结点。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进行划分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就进行划分,否则不进行划分。首先,我们定义一个训练集和一个验证集如下:(西瓜书中间的例子)
上面一部分是训练集,下面一部分是测试集。然后让我们来对**训练集(记住是训练集)**进行划分,划分的规则与上面的一样。
下面的这幅图是未剪枝的情况。
那么,剪枝是如何进行的呢?
首先,我们先判断“脐部”,如果我们不对“脐部”进行划分,也就是说这棵决策树是这样的:
只有一个好瓜的判断结果(根据上面的算法流程图,node节点直接就是叶子节点,其类别由样本中最多的决定【这里既可以是好瓜也可以是坏瓜,因为数量一样】)
这样下来,也就是说无论你什么瓜过来我都判断它是好瓜。使用验证集进行验证,验证的精准度为:
下图便是进行划分的情况,其中被红色圆圈框出来的部分表示验证正确。
如果只划分“脐部”这个属性,我们可以通过其来划分好瓜和坏瓜,通过验证机去测试,我们可以得到划分后的准确性为:
下面便是进行前剪枝后的划分结果,使用验证集进行验证,精度为
尽管该方案可以降低过拟合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算法的复杂度,但也会带来欠拟合的风险。因为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有可能当前划分不能提升泛化能力,但是在此基础上的后续的划分也许可以导致性能显著提高。
后剪枝
后剪枝则是先从训练集生成一棵完整的决策树,然后自底向上地对非叶结点进行考察,若将该结点对应的子树替换为叶结点能带来决策树泛化性能提升,则将该子树替换为叶结点.
后剪枝和前剪枝的不同在于后剪枝是在生成决策树后再进行剪枝。顺序是由下到上。
我们继续来看这幅图:
通过验证集,我们易得到该决策树的识别率为
让我们重新看一下数据吧,数据集和验证集如下:
现在让我们来进行剪枝吧!!首先先看节点⑥,节点6中包含编号为
在这种情况下,验证集中序号为
考虑结点⑤,包含编号为
最终,该决策树的精度为
比较预剪枝和后剪枝,后剪枝保留的分支更多,同时后剪枝的欠拟合的风险很小,泛化性能往往优于预剪枝决策树,但是显而易见,训练的时间要比预剪枝大得多。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 RF)
什么是随机森林呢?随机森林是一个包含多个决策树的分类器,由很多决策树构成,不同的决策树之间没有关联。当我们进行分类任务时,森林中的每一棵决策树都会分别对样本进行判断和分类,每个决策树会得到一个自己的分类结果,决策树的分类结果中哪一个分类最多,那么随机森林就会把这个结果当做最终的结果。 (emm,少树服从多树)。好像很简单的样子,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随机森林中有多个决策树,那么,我们如何用已有的数据集去构建这么多的决策树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决策树是不同的,那么训练决策树所需要的数据也不同。那么具体该如何选择呢?既然是随机森林,那么它肯定是随机的!!它的随机有两层含义:
- 样本随机:Bagging算法
- 属性随机
样本随机
样本随机使用的是Bagging算法(Bootstrap aggregating,引导聚集算法)又称之为装袋算法。算法的流程如下:
给定一个训练集大小为
ps:通过以上这种取样得到的集合
属性随机
若样本有
ps:在这种情况下,
随机森林的优缺点
通过上面的样本随机和属性随机,我们就可以构建出很多棵不同的决策树了,然后组成一个森林,里面住着熊大和熊二,在一起快乐的生活。
优缺点的整理来自这里,基本上所有的文章都是这个说法,不同的在于文字的多少罢了!
优点
- 它可以出来很高维度(特征很多)的数据,并且不用降维,无需做特征选择
- 它可以判断特征的重要程度
- 可以判断出不同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
- 不容易过拟合
- 训练速度比较快,容易做成并行方法
- 实现起来比较简单
- 对于不平衡的数据集来说,它可以平衡误差。
- 如果有很大一部分的特征遗失,仍可以维持准确度。
缺点
- 随机森林已经被证明在某些噪音较大的分类或回归问题上会过拟合。
- 对于有不同取值的属性的数据,取值划分较多的属性会对随机森林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随机森林在这种数据上产出的属性权值是不可信的
总结
决策树的概念就暂时介绍到这里了,尽管内容有点多,但是还是挺好理解的,很类似于人类的思考方式。在下一篇的博客中,将使用scikit-learn工具包,基于决策树来对数据进行分类。决策树还有很多知识和算法,但是至少我们得掌握基本的概念。
参考
- 《西瓜书》决策树——第四章
- 维基百科:随机森林 Bagging算法
最后
以上就是优秀灰狼为你收集整理的决策树 prepruning_数据挖掘入门系列教程(三点五)之决策树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决策树 prepruning_数据挖掘入门系列教程(三点五)之决策树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