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精明板栗,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JAVA判断直线与线段相交,判断两个线段是否相交,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我们的问题是这样的:给定一条线段的起点为$A_1$、终点为$A_2$,另一条线段的起点为$B_1$、终点为$B_2$,问线段$A_1A_2$和线段$B_1B_2$是否相交?

我们首先解释一下,两条线段相交的概念是指,存在一个点,这个点同时在两条线段上。

方法一(解方程法):

容易知道,线段$A_1A_2$上的点的集合为$A = A_1 * (1 - r_1) + A_2 * r_1$,其中$r_1 in [0, 1]$;同理,线段$B_1B_2$上的点的集合为$B = B_1 * (1 - r_2) + B_2 * r_2$,其中$r_2 in [0, 1]$。一般的,如果不对$r_1$(或$r_2$)的范围作约束,得到的点集构成该线段所在的直线。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单了,我们可以首先将两条线段延展成直线,求出两条直线的交点,根据交点位置可以分别求出$r_1$和$r_2$,然后判断$r_1$和$r_2$是否同时在$[0, 1]$区间即可。我们把$r_1$($r_2$)叫做点$A$($B$)在线段$A_1A_2$(线段$B_1B_2$)上的比例。

%e5%a4%96%e9%93%be%e7%bd%91%e5%9d%80%e5%b7%b2%e5%b1%8f%e8%94%bd

两直线的交点满足$A_1 * (1 - r_1) + A_2 * r_1 = B_1 * (1 - r_2) + B_2 * r_2$,稍微变形可得$(A_2 - A_1) * r_1 - (B_2 - B_1) * r_2 = B_1 - A_1$,即$$overrightarrow{A_1A_2} * r_1 - overrightarrow{B_1B_2} * r_2 = overrightarrow{A_1B_1}$$,表示为向量矩阵的形式为(令$overrightarrow{r} = (r_1, r_2)^T$):$$[overrightarrow{A_1A_2}, - overrightarrow{B_1B_2}] * overrightarrow{r} = overrightarrow{A_1B_1}$$

我们的目的是根据以上二元方程组求出$r_1$和$r_2$,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要判断一些特殊情况:

(1). 如果$overrightarrow{A_1A_2} = overrightarrow{0}$,即线段$A_1A_2$是一个点,这时,等式退化为$- overrightarrow{B_1B_2} * r_2 = overrightarrow{A_1B_1}$,两个方程一个未知量,如果有解,则点$A_1$(或$A_2$)在线段$B_1B_2$上,即两“线段”相交;否则,不相交。

(2). 如果$overrightarrow{B_1B_2} = overrightarrow{0}$,即线段$B_1B_2$是一个点,这时,等式退化为$overrightarrow{A_1A_2} * r_1 = overrightarrow{A_1B_1}$,两个方程一个未知量,如果有解,则点$B_1$(或$B_2$)在线段$A_1A_2$上,即两“线段”相交;否则,不相交。

(3). 除以上两种情况以外,如果两直线平行即$overrightarrow{A_1A_2} // overrightarrow{B_1B_2}$,这时要分两种情况,如果两线段平行且有平行距离,则不相交;否则,两线段在同一直线上,这时又分两种情况,两线段是否有重合部分,如果有则相交,如果没有则不相交。至于如何判断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线段是否有重合部分,可以利用快速排斥实验,后面还会讲到。

(4). 除以上三种情况外,矩阵$[overrightarrow{A_1A_2}, - overrightarrow{B_1B_2}]$可逆,我们可以直接求出$r_1$和$r_2$,然后判断$r_1$和$r_2$是否同时在$[0, 1]$区间即可。

方法二(外积法):

可以看到,解方程法需要判断几种特殊情况,而且涉及到除法运算,在计算机实现时对调用频率比价高、效率要求比较高的场景也不够“完美”。下面介绍一种基于向量外积的方法,判断逻辑更简洁,而且也不涉及除法操作。

向量外积: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向量外积。向量外积,也叫向量叉乘。与内积不同的是,向量外积的结果还是一个向量,它的模为两个向量围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向与平行四边形所在的平面垂直,指向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写成公式为:

$$left | overrightarrow{a} times overrightarrow{b} right | = left | overrightarrow{a} right | bullet left | overrightarrow{b} right | bullet sin theta $$

其中,$theta$为两个向量的夹角。

%e5%a4%96%e9%93%be%e7%bd%91%e5%9d%80%e5%b7%b2%e5%b1%8f%e8%94%bd

如果知道两个向量的坐标$overrightarrow{a} = (a_x, a_y, a_z)$、$overrightarrow{b} = (b_x, b_y, b_z)$,则两个向量的外积的坐标运算为:

$$overrightarrow{a} times overrightarrow{b} = (a_yb_z - a_zb_y) overrightarrow{i} + (a_zb_x - a_xb_z)overrightarrow{j} + (a_xb_y - a_yb_x)overrightarrow{k}$$

为了便于记忆,还可以写为三阶行列式的形式:

$$overrightarrow{a} times overrightarrow{b} = det left | begin{array}{cc} overrightarrow{i} & overrightarrow{j} & overrightarrow{k} \ a_x & a_y & a_z \ b_x & b_y & b_z end{array} right |$$

利用外积判断点与线段的相对位置:

假设有向线段为$overrightarrow{AB}$,点为$C$,首先计算外积$overrightarrow{AC} times overrightarrow{AB} = (overrightarrow{AC}_x cdot overrightarrow{AB}_y - overrightarrow{AC}_y cdot overrightarrow{AB}_x)overrightarrow{k}$ (因为有$overrightarrow{AB}_z = 0 $、$overrightarrow{AC}_z = 0 $)。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如果$overrightarrow{k}$的系数为正数,说明点C在线段AB的右侧;如果为负数,说明点C在线段AB的左侧;如果为0,说明点C在线段AB所在的直线上。写成伪代码为:

//*************************************************************************

// brief: 计算两个向量的外积(叉乘)。可以根据结果的符号判断三个点的位置关系。

// Param: Point A 两个向量的公共起点。

// Param: Point B 第一个向量的终点。

// Param: Point C 第二个向量的终点。

// Returns: double 向量AC与向量AB的外积。如果结果为正数,表明点C在直线AB(直线方向为从A到B)的右侧;

// 如果结果为负数,表明点C在直线AB(直线方向为从A到B)的左侧;如果结果为0,表明点C在直线AB上。

//*************************************************************************

double cross(Point A, Point B, Point C) {double cross1 = (C.x - A.x) * (B.y -A.y);

double cross2 = (C.y - A.y) * (B.x -A.x);

return (cross1 -cross2);

}

线段相交判断: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要判断线段$A_1A_2$和线段$B_1B_2$是否相交,首先计算:

T1 =cross(A1, A2, B1);

T2=cross(A1, A2, B2);

T3=cross(B1, B2, A1);

T4= cross(B1, B2, A2);

根据以上结果即可判断两条线段的相交关系:

(1). 如果(T1 * T2) > 0) || (T3 * T4) > 0,说明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另一条线段的同侧,这两条线段肯定不相交。

(2). 如果T1 == 0 && T2 == 0,说明两条线段共线,是否相交还需要进一步判断。这时可以通过判断两条线段张成的矩形是否相交来判断,而两个矩形是否相交可以通过快速排斥实验来判断。快速排斥实验稍后介绍。

(3). 其他情况,两个线段一定相交。

可以看到,这种方法不需要对线段的起终点重合(线段退化为一个点)做特殊判断,也不需要对线段平行(除了共线的情况)做特殊判断。纯几何方法,逻辑更简洁。

对第3种情况补充说明如下:除了第1、2种情况外(T1、T2不同号、且不同为0),T1、T2的取值还有6种情况:(+, 0)、(+, -)、(-, 0)、(-, +)、(0, +)、(0, -)。当T1、T2为(+, 0)时,T3、T4的取值只可能是(-, 0)、(-, +)、(0, +),无论哪种情况,两线段都相交。当T1、T2为(+, -)时,T3、T4的取值只可能是(-, 0)、(-, +)、(0, +),无论哪种情况,两线段都相交;当T1、T2为(-, 0)或(-, +)时,情况与前两个类似。当T1、T2为(0, +)时,T3、T4的取值只可能是(0, -)、(+, -)、(+, 0),无论哪种情况,两线段都相交;当T1、T2为(0, -)时,与前一种情况类似。

%e5%a4%96%e9%93%be%e7%bd%91%e5%9d%80%e5%b7%b2%e5%b1%8f%e8%94%bd

补充:快速排斥实验

快速排斥实验用于判断两个矩形是否相交,因为是比较简单、也比较基础的方法,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对原理感兴趣的可以参考外链网址已屏蔽 一文。直接给出伪代码实现:

//*************************************************************************

// brief: 快速排斥实验,判断两个线段张成的矩形区域是否相交。

// Param: Point S1 第一条线段的起点。

// Param: Point E1 第一条线段的终点。

// Param: Point S2 第二条线段的起点。

// Param: Point E2 第二条线段的终点。

// Returns: bool 两个线段张成的矩形区域是否相交。具有对称性,即交换两条线段(参数S1与S2交换、E1与E2交换),结果不变。

//*************************************************************************

bool rectsIntersect(Point S1, Point E1, Point S2, Point E2) {if (Gmin(S1.y, E1.y) <= Gmax(S2.y, E2.y) &&Gmax(S1.y, E1.y)>= Gmin(S2.y, E2.y) &&Gmin(S1.x, E1.x)<= Gmax(S2.x, E2.x) &&Gmax(S1.x, E1.x)>=Gmin(S2.x, E2.x)) {

return true;}returnfalse;

}

因此,判断两条线段相交的伪代码为:

bool segmentsIntersect(Point A1, Point A2, Point B1, Point B2) {double T1=cross(A1, A2, B1);

doubleT2=cross(A1, A2, B2);doubleT3=cross(B1, B2, A1);doubleT4=cross(B1, B2, A2);if (((T1 * T2) > 0) || ((T3 * T4) > 0)) { //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另一条线段的同侧,不相交。

return false;

}else if(T1 == 0 && T2 == 0) { //两条线段共线,利用快速排斥实验进一步判断。

returnrectsIntersect(A1, A2, B1, B2);

}else { //其它情况,两条线段相交。

return true;

}

}

此文完。

最后

以上就是精明板栗为你收集整理的JAVA判断直线与线段相交,判断两个线段是否相交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JAVA判断直线与线段相交,判断两个线段是否相交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62)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