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米月,授权靠谱客转载发布。

大厂。读博。

在很多人眼中,这都是两个标签性极强的词。前者代表高薪、加班、不稳定,后者代表高智、科研、收入少。当其他人还在纠结大厂还是体制内时,一部分真正的大厂人已经放下工牌,将社会时钟的指针拨回上一个阶段,转身回到了学校。

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毕竟少之又少。这很令我好奇:他们做出这种选择,本质上是在选择什么——更高的学术追求、更有前景的工作,还是更广阔的生活?

离开传统意义上的人生方向,读博给ta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那些工作没能解决的问题,读博能改变吗?如今的ta们,又是如何看待当初的选择的?

带着这些疑问,我找到了三位辞职读博的前大厂员工,发现每一个“潇洒转身”的背后,都经历了一道“精神刑罚”。但从ta们的经历中,还在纠结迷茫的打工人或许也能汲取到新的灵感和思考:

就算人生是轨道不是旷野,也可以回到上一站看看。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露露28岁新闻学

前安全运营师

我在北京的一所211学校读了新闻学硕士,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北京的互联网公司做安全运营,负责公司的一个图文平台,有时会涉及到规则审核方面。和经常加班的程序员相比,我的工作内容还是比较轻松,每天早上十点才上班,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下午七点就能下班,回家后再玩玩手机,周末也有时间自由支配。

客观来讲,大厂的待遇还是挺好的。对于我这样的文科专业应届生,入职第一年就能拿到将近20W,还有三餐补贴、下午茶、健身房这些福利,已经比较满意了。在工作中也能感受到大厂的效率和科技感很高,所以算是达到了我在刚入职时对大厂的预期。

但这样的生活有一个问题:我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自己的工作付出和表现对结果的影响不大,而且运营工作和项目孵化不同,它不是一个从0到1的突破探索,更像是看住它的平稳运作,我很难从中收获到足够的成就感。

另外,在近几年大范围“降本增效”的经济背景下,大厂的人员流动率是很高的,能留下工作两年的都算是老员工了,更何况再往后还有“35岁危机”。尤其是当你经历了身边同事的离开后,这种不安感会剧增。

出于对价值感和稳定性的考虑,我想,或许该做出一些改变了。

我身边有类似担忧的人也很多,她们的选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换工作,也就是考公或者跳槽,另一种就是提升学历。我不喜欢考公的那种机械刷题,而跳槽也没办法解决之前的顾虑,所以就想试试读博,给自己换个赛道。

当然,我在决定辞职读博之前也考虑了很多因素,并不是一时兴起、随心所欲。其实现在读博的性价比整体降低了,但具体到不同赛道,情况还是有所差异的。如果是打算市场化就业,那么毕业后你的就业领域其实会变窄一些。在大厂,对于一些硕士也能做的业务性工作,企业肯定更愿意招硕士。因为员工一开始的定级是和学历挂钩的,学历越高,定级越高,工资也越高。但是对于另一些岗位,博士又会比硕士更有优势,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我而言,比较理想的结果是之后能在高校找到教职,而毕业后最差的结果也就是和硕士毕业差不多,只是多了个学位,这种结果我也是能接受的,将来不会因为工作上没有大的提升而后悔。

所以读博对我来说最确定的意义就是丰富了人生的体验。如果只是希望通过读博来彻底改变赛道,或者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我觉得还是要慎重选择。毕竟读博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仅成本高,还不可逆,需要综合评估自己的科研能力、经济水平和导师的情况。

整个申请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我被一所北京的211学校录取,研究方向还是属于新闻类。读博那年,我26岁。

我原本以为读博会很苦,是一个漫长的坐冷板凳的时期,但现实中发现不是这样的。和读硕士相比,读博除了压力大点,其他都一样,正常的生活娱乐和社交时间还是有的。而且读博的时间安排会更自由,这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点,因为可以多一点选择空间,把工作放在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来做,想要读博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近两年博士生的经济压力受到人们关注,但这种压力主要是针对应届生而言。工作一两年后,我的积蓄基本能够覆盖读博期间的花销了,加上目前我的感情生活也比较稳定,所以主要面临的压力还是论文和就业。

我这一届的博士班里,大概有一半的人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有的人可能会担心工作几年后再读博会难以再进入学习的状态,或者是在专业知识上表现得不如刚毕业的硕士生,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知识的熟悉度可以再捡起来,大部分硕士也不会发好文章,导师也不太在意。和硕士毕业直接读博相比,有工作经验其实是一个优势。

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能力上的提升。工作中锻炼的总结、沟通能力是通用的,你也能明显感觉到工作过的人对社会的理解更透彻,在处理和导师的关系上也更加成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之前在新媒体平台工作,和申请的专业有一定关联,那么我的同事、经验都可以被孵化成论文,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有更大的人脉和更多的访谈对象。有工作经验的博士在之后的职业规划上也会更清晰。

在读博这段经历中,我最大的改变就是祛魅吧。可能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优秀的人,发现她们可能也就是在正常的工作或者学习,就不会有那种对某个人或者某种职业有过多的滤镜或崇拜。

王译26岁

流体力学前测试工程师

从我申博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开始期待last day了。等真正到了这一天的时候,内心还是有一些小激动的,感觉未来的世界、未来的四年突然豁然开朗,空气都非常清新,一切都变得非常的阳光向上,人生像重新燃起了希望一样。

我不喜欢在大厂上班时的工作状态。当时是在武汉做测试工程师,虽然理论上非必要不加班,但领导和同事都没走,很多人都会觉得每天走得太早也不太好。在加班日,10%左右的人会六点下班,30%左右的人留到八点半拿完夜宵就回家了,还有15%的人会加班到十点半之后。

按照规定,周末加班可以选择换成加班费或者调休假,但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休假,因为周末加班可以有双倍工资,多休一天假可能就会损失几千块钱。而且我们部门每个人要负责测试的内容只有自己懂,别人没办法做,所以也不能有大块的休假时间。公司宣扬的是狼性企业文化,环境让人卷,不卷就会格格不入。

我从公司回到家需要一个小时,就算不加班,到家也快八点了。即便是住在公司旁边,下班后也没有心情做其他事情,没有激情去培养什么爱好,感觉每天下班可能刷刷手机,等到九点多躺到床上再刷刷手机就要睡觉了,没办法思考,周末也不能完全从上班状态脱离出来。

之所以会陷入这种状态,是因为你对从事的工作并没有那么感兴趣,只是把它当成挣钱的饭碗。我本科和硕士学习的也不是工作方面的内容,也体会不到我的工作能给社会提供什么价值,我甚至没法把工作给别人讲,因为这个东西技术性太强了,别人也听不懂,除了同事没有人可以分享。这样下来,我就感觉每天都在为了钱做苦力。

既然当时的状态并不让人满意,那我就想,要不要换一份轻松点的工作,甚至是换一个方向。可是仔细想想,如果我为了获得比较自由的生活状态而跳槽,选择了一份前景不是很好,甚至是会有一些风险的工作,看起来可能平衡了工作和生活,但其实就相当于是在走下坡路,到最后可能就真的混成了一个完全找不到工作的状态。

相比之下,读博还是一个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锻炼能力的事情,至少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历,给未来画一个底线,四年之后不至于混得太差。

其实读博的打算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当时我刚辞掉了在成都的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同时投了大厂和PHD(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博士学位的简称),但是大厂先给了offer,待遇也不错,一年能拿到30W,纠结之后选择继续工作。所以说,读博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的一块疙瘩,我一定要去试一试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做科研。

在大厂工作了大半年之后我就开始准备申请学校了。我首先排除了内地的学校,因为内地的导师本身就面临着非升即走、评职称这些压力,会把压力传递给硕士和博士,学生大概率也没办法专注于自己想做的课题或者其他事情。然后因为女朋友在内地,我又不想异地恋太远,目标就基本锁定在港澳、新加坡这些地方。

在这些选择中,我需要再考虑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性格、课题组的规模和经费等等。很多人会关注导师的课题是不是热点,但到底什么是热点,我觉得没人能说清楚,也不需要考虑这么多。

选择自己认为有前景或者感兴趣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你做得足够深入或者投入足够多的精力,我觉得都是可以做到很好的。我现在的导师做的课题甚至是一个逐渐在下行的方向,但他给学生的自由度很高,我完全可以做自己觉得有前景的东西,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热点是什么。

去年3月,我收到了香港城市大学的offer,6月30号正式离职。自从进入“待离职”的状态后,我对待工作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那么多的反复斟酌、纠结和日常自我pua,我的每项工作也都顺利完成了,突然觉得上班好像也没那么累了。

目前为止,我对整个读博的状态还是很满意的,时间安排比工作期间自由很多。香港到武汉的交通也很方便,高铁四个小时就到了,我每个月都会回去见一次女朋友。

经济方面也没有顾虑,在香港读博每个月能拿到1.8W的工资,再加上之前工作攒的十几万,基本可以cover日常的开销和学费,省一点的话还可以攒下一笔钱。我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自己的爱好,经常去户外爬山,周末也会和朋友出去海滩露营、烧烤,课外生活挺丰富多彩的。除了对自己课题的走向有点迷茫之外,其他都还好。

我选择辞职读博,甚至无关大厂和读博这两个已经被过分标签化了的事物,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归根结底,在两者之间做选择,就是在选择之后四年想要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是习惯于完成别人安排下来的任务,还是倾向于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毕竟博士的本质还是一份以科研为主的工作。这样一想,也就不用再纠结自己是不是适合读博,这只是一份工作,没有适不适合,只有能不能胜任,而能否胜任,没做过怎么知道嘛!

极星28岁

卫星自主规划算法 前自动驾驶工程师

我老家在东北的一座小城,从985高校硕士毕业后,在毕业季努力卷到了杭州的一个大厂,一年能拿到30W+,那个时候觉得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学生阶段,一个月有三五千的生活费就已经过得很不错了,所以就觉得一个月有3万块钱都不知道怎么花。一入职,公司先预支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我就直接花了,也没有什么攒钱的计划。

但后来,我发现比我大一两届的同事都在攒钱,他们聊的话题也从玩的东西变成了车子房子:杭州的房价怎么又高了,哪个同事又买房了,我就感觉压力上来了。

那时候我有一个同事买完房开始还房贷,首付150万,房贷290万,月供在1万以上,但他当时一个月工资也就2万多一点,还完房贷、车贷还要交房租,手里就剩不下钱了。像这样的同事还有很多,他们几乎都是月光的,已经离不开工作了,因为一旦离开,他的整个家庭就会停止运转。

还有一次,我在深圳出差,从酒店出来后坐一个摆渡车,同车的还有一个同公司三十多岁的人,他的头发已经秃了,看上去有四十多岁。他上车后打开的第一个APP是一家银行,上面显示欠款50万;第二个还是银行APP,欠了30万,然后再打开第三个……他就一直在反复刷那几个APP,加起来欠了几百万。

根据他的年纪,我估计年收入应该在五六十万,可是他的眼镜下,眼睛是没有神的。

那一刻,我心里就想,不希望让自己以后也变成这样。房子就像一块永远不会饱和的海绵,会吸收我们除了满足生活需求之外的资金。你有500万就会买500万的房子,有了2000万就会买2000万的房子——不管你有多高的工资,总会有更高的房价来吸收。

说实话,我承认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觉得人作为生命来到地球上不是为了房子的,而是为了让自己尽可能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去触摸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体验社会的人情冷暖。

工作一年半以后,同行业的另一个大厂给了我一个offer,薪资涨幅大概是30%,总包加起来差不多四五十万。那会儿是有点想去的,因为我并不看好公司当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模式,但后来和领导谈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我的工作会接触一些核心业务,所以领导不让走,如果要走的话,就需要启动竞业协议。

也碰巧是在那个时候,一个对我很好的老师说,他有个读博的名额可以给我。我觉得人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留变化,读博可以让我再选择一次就业,那种未知而充满希望的感觉很吸引我,我也想要再去体验社会上精彩的东西,所以就去了。公司那边还是启动了竞业协议,每个月会给我一定的补偿。

回到学校后的第一年,为了打好篮球,我就像体育生一样每天运动,我所有的朋友都是体育生,他们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运动,也让我有了很大收获。最终,我代表学院参加了各种篮球比赛,这也算弥补了之前一直没有机会代表学院或者学校出去比赛的遗憾,感觉一下子get到了我的人生成就点。

博二的时候,我去了一家研究所实习,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我真正了解到一些工程结构和流程在实际上能应用到什么程度,哪些地方是我们的短板,在知道这些之后再去看论文,就感觉一下子通了!之前看的论文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当你真正上战场后再回来看孙子兵法,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这么高的工资还要辞职读博,但在我看来这是个很自然而然的选择。在科研中,我能感受到人类智慧这棵大树的生长过程有多么美妙,而且还能保证我在未来的生活不会很差。

我也很喜欢历史,在了解不同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地产行业是各国的支柱产业,但现阶段我国地产还处于第三代住房的特殊阶段,所以相较于投资房产,我更想投资自己的个人技能,这也是选择读博的思考之一。

尽管我能预料到,读完博以后还是改变不了我作为打工人的现实,还是要让房地产吸收绝大部分的工资,但我也不想过早地进入到那个阶段,而是希望能去追求更精彩的人生。

等毕业之后,我想奖励自己去川藏线自驾游,去非洲看看大草原,体验坐着敞篷越野车被老虎狮子追的感觉。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图片来自受访者。)

(举报)

点赞(69)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