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鲜艳紫菜,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通信原理学习笔记4:信道编码、分组码、卷积码、现代信道编码(Turbo码、LDPC码、Polar码),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信道编码 / 前向纠错码FEC

思想是在数据中增加冗余信息,即校验码元 / 监督码元,从而检错、纠错

信道编码的优劣评判

  • 首先,最基本的是要追求低差错率

实现纠错很简单,只要多添加冗余信息就好;但实际中,我们还需要考虑编/译码复杂度问题和开销问题:

  • 编/译码复杂度低,可以节省算力资源、提高处理速度
  • 保证纠错性能的同时,追求尽量小的开销(冗余比特)
    也就是说:好的信道编码,能够在一定的编码率 R = k / n R=k/n R=k/n下(将 k k k个信息位编码为总共 n n n位),接近信道的容量的极限——香农极限

香农极限

根据香农第二定理,只要采用合适的信道编码,无差错传输信息传输速率上限就是信道容量

  • 也就是说,实现无差错传输,理论上的最大传输速率就是信道容量,我们称之为香农极限 / 香农容量
  • 理论存在,那么实际中如何让信息速率逼近香农极限呢?需要采用足够长的随机编码

分组码有规则的代数结构,显然不是“随机”的,译码复杂度也限制了码长不能太长,因而远达不到香农极限;
后续的Turbo码、LDPC码、Polar码,才逐渐接近香农极限

信道编码举例

我们的思路是:

  • 分组码:多个信息位成一组,对这一组比特追加校验位
    信息单独分块处理,其演进过程是重复码->汉明码->戈莱码->RM码->循环冗余校验CRC码
    缺点:每一组编码全部接收后才能译码;并且需要精确的帧同步才能正确译码
  • 卷积码:对于当前输入的多个信息位,编码器的输出还与之前输入的信息位有关
    卷积码引入各个信息块之间的相关性(随着约束长度 N N N增加,差错率指数下降);并且编译码可以连续进行(无需等待整组信息)
  • 现代信道编码:Turbo码、LDPC码、Polar码
    进一步逼近香农极限

LTE控制信道的信道编码就采用了 ( 3 , 1 , 7 ) (3,1,7) (3,1,7)的卷积码;
3G、4G中广泛应用Turbo码(运用交织实现了“伪随机”,在高噪声环境下也性能优越)
5G的eMBB场景下,控制信道使用Polar码,数据信道使用LDPC码(更短时延要求更快的译码速度,而Turbo码的迭代译码被淘汰)

1. 分组码

k k k个信息位分为一组,增加 n − k n-k nk位冗余码元,总共得到 n n n位数据,称为 ( n , k ) (n,k) (n,k)分组码
n − k n-k nk位冗余码元称为监督码元 / 校验码元,用于检错和纠错


分组码的矩阵表述

生成矩阵

给出信息位的行向量 m 1 × n boldsymbol m_{1times n} m1×n,那么有一个生成矩阵 G k × n mathbf G_{ktimes n} Gk×n可以生成分组码的码字行向量 C 1 × n mathbf C_{1times n} C1×n C 1 × n = m G = [ c 1 c 2 . . . c n ] mathbf C_{1times n}=boldsymbol mmathbf G=left[begin{array}{c}boldsymbol c_1&boldsymbol c_2&...&boldsymbol c_nend{array}right] C1×n=mG=[c1c2...cn]
码字行向量 C mathbf C C的分量 c c o l boldsymbol c_{col} ccol(第col列)源于 m boldsymbol m m G mathbf G G的第col列相乘,也就是说,编码后每一位码字都是信息位 m boldsymbol m m的线性组合结果,如 c 4 = m 2 + m 3 boldsymbol c_4=boldsymbol m_2+boldsymbol m_3 c4=m2+m3

校验矩阵

由上式改写可知,对于合法的码字 C mathbf C C,若校验信息长度 m = n − k m=n-k m=nk,那么各个码字之间一定满足 m m m个方程的约束
例如, ( 5 , 3 ) (5,3) (5,3)分组码的合法码字满足 { c 2 + c 3 + c 4 = 0 c 1 + c 2 + c 3 + c 5 = 0 left{begin{matrix} boldsymbol c_2+boldsymbol c_3+boldsymbol c_4=0 \ boldsymbol c_1+boldsymbol c_2+boldsymbol c_3+boldsymbol c_5=0 end{matrix}right. {c2+c3+c4=0c1+c2+c3+c5=0(注意,以下一切加法为模2加),那么将其视为齐次线性方程组, c n boldsymbol c_n cn视为未知数,写为矩阵形式得到 [ 0 1 1 1 0 1 1 1 0 1 ] [ c 1 c 2 c 3 c 4 c 5 ] = [ 0 0 ] begin{bmatrix}0 & 1 & 1 & 1 & 0\1 & 1 & 1 & 0 &1end{bmatrix} begin{bmatrix} boldsymbol c_1 \ boldsymbol c_2 \boldsymbol c_3\boldsymbol c_4\boldsymbol c_5end{bmatrix} =begin{bmatrix} 0 \ 0end{bmatrix} [0111111001] c1c2c3c4c5 =[00]

  • 定义校验矩阵 H ( n − k ) × n = [ 0 1 1 1 0 1 1 1 0 1 ] mathbf H_{(n-k)times n}=begin{bmatrix}0 & 1 & 1 & 1 & 0\1 & 1 & 1 & 0 &1end{bmatrix} H(nk)×n=[0111111001],可见所有合法码字 C T mathbf C^T CT(列向量)构成了 H mathbf H H的零空间,即 H C T = 0 ( n − k ) × 1 = [ 0 ⋮ 0 ] mathbf Hmathbf C^T=mathbf 0_{(n-k)times 1}=begin{bmatrix} 0 \ vdots \ 0end{bmatrix} HCT=0(nk)×1= 00
  • 实际上,校验矩阵 H mathbf H H和生成矩阵 G mathbf G G满足 H G T = 0 ( n − k ) × k mathbf Hmathbf G^T=mathbf 0_{(n-k)times k} HGT=0(nk)×k(两者可以互相求出)

对于合法的码字行向量 C 1 × n ′ mathbf C'_{1times n} C1×n后,与校验矩阵 H mathbf H H做内积: H ( C ′ ) T = 0 mathbf H (mathbf C')^T=mathbf 0 H(C)T=0,说明通过了校验,没有出错

标准/系统校验矩阵

根据线性方程组的理论, H mathbf H H任意进行初等行变换,不改变校验位的约束关系(相当于消元)

由此,一般形式的 G mathbf G G H mathbf H H,对其做初等行变换,可以得到

  • 系统生成矩阵 G S = [ I k Q k × ( n − k ) ] k × n mathbf G_{S}=begin{bmatrix} mathbf I_k &mathbf Q_{ktimes (n-k)} end{bmatrix}_{ktimes n} GS=[IkQk×(nk)]k×n
  • 系统校验矩阵 H S = [ Q ( n − k ) × k T I ( n − k ) ] ( n − k ) × n mathbf H_{S}=begin{bmatrix} mathbf Q_{ (n-k)times k}^T &mathbf I_{(n-k)} end{bmatrix}_{(n-k)times n} HS=[Q(nk)×kTI(nk)](nk)×n

这样做的好处是,所有信息位原样集中分布,所有校验位集中分布在码字的末尾

校验方法和伴随式

前面说过,合法的码字行向量 C 1 × n ′ mathbf C'_{1times n} C1×n与校验矩阵 H mathbf H H满足: H ( C ′ ) T = 0 mathbf H (mathbf C')^T=mathbf 0 H(C)T=0

实际中,接收码字行向量 r 1 × n mathbf r_{1times n} r1×n=原始码字 c 1 × n ⊕ mathbf c_{1times n}oplus c1×n错误图样 e 1 × n mathbf e_{1times n} e1×n

那么,对于接收码字行向量 r 1 × n mathbf r_{1times n} r1×n校验方法就是计算 r 1 × n H n × ( n − k ) T = s 1 × ( n − k ) mathbf r_{1times n}mathbf H_{ntimes (n-k)}^T=mathbf s_{1times (n-k)} r1×nHn×(nk)T=s1×(nk),称 s 1 × ( n − k ) mathbf s_{1times (n-k)} s1×(nk)伴随式

  • 如果伴随式 s 1 × ( n − k ) = 0 mathbf s_{1times (n-k)}=mathbf 0 s1×(nk)=0可能无差错 / 错误图样刚好为某个码字
  • 如果伴随式 s 1 × ( n − k ) ≠ 0 mathbf s_{1times (n-k)}neqmathbf 0 s1×(nk)=0必有差错

s 1 × ( n − k ) ≠ 0 mathbf s_{1times (n-k)}neqmathbf 0 s1×(nk)=0时,纠错方法是:提前计算所有可能导致该结果的错误图样 e 1 × n mathbf e_{1times n} e1×n,并选择其中出错最少(1的个数最少)的作为最终的错误图样 e 1 × n mathbf e_{1times n} e1×n(上面说过,伴随式数量<=所有可能的错误情况,只能挑选最有可能的错误来纠正;若取=号则称为完备码)


重复码

三重复码: 0 → 000 , 1 → 111 0rightarrow000, 1rightarrow111 0000,1111,检2位错,纠1位错
问题是传输效率只有1/3,并且错2位就会导致译码出错

奇偶校验码

仅增加1位校验码元,保证分组码的码字中1的个数为偶数

  • 检测奇数个错,不能纠错

汉明码

( 7 , 4 ) (7,4) (7,4)汉明码,3位监督码元分别对信息码元中的某几位进行奇偶校验,多组奇偶校验共同形成了类似“方程组”的约束,从而能够纠错

  • 检2位错,纠1位错

如图, a 2 a_2 a2 a 1 a_1 a1 a 0 a_0 a0分别对某几个信息位做奇偶检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a 6 ⊕ a 5 ⊕ a 4 ⊕ a 2 = 0 a 6 ⊕ a 5 ⊕ a 3 ⊕ a 1 = 0 a 6 ⊕ a 4 ⊕ a 3 ⊕ a 0 = 0 left{begin{matrix} mathrm{a}_{6} oplus mathrm{a}_{5} oplus mathrm{a}_{4} oplus mathrm{a}_{2}=0 \ mathrm{a}_{6} oplus mathrm{a}_{5} oplus mathrm{a}_{3} oplus mathrm{a}_{1}=0 \ mathrm{a}_{6} oplus mathrm{a}_{4} oplus mathrm{a}_{3} oplus mathrm{a}_{0}=0 end{matrix}right. a6a5a4a2=0a6a5a3a1=0a6a4a3a0=0

接收端检错方法:分别对三组奇偶校验码进行验证: { s 2 = a 6 ⊕ a 5 ⊕ a 4 ⊕ a 2 s 1 = a 6 ⊕ a 5 ⊕ a 3 ⊕ a 1 s 0 = a 6 ⊕ a 4 ⊕ a 3 ⊕ a 0 left{begin{matrix} s_{2}=a_{6}oplus a_{5} oplus a_{4} oplus a_{2} \ s_{1}=a_{6}oplus a_{5} oplus a_{3} oplus a_{1} \ s_{0}=a_{6}oplus a_{4} oplus a_{3} oplus a_{0} end{matrix}right. s2=a6a5a4a2s1=a6a5a3a1s0=a6a4a3a0
若没有错误,则 s 2 s 1 s 0 = 000 s_2s_1s_0=000 s2s1s0=000;若 a 0 a_0 a0错误,则 s 2 s 1 s 0 = 001 s_2s_1s_0=001 s2s1s0=001;若 a 1 a_1 a1错误,则 s 2 s 1 s 0 = 010 s_2s_1s_0=010 s2s1s0=010…由此类推,仅一位出错时,7种可能的错误刚好对应了 s 2 s 1 s 0 s_2s_1s_0 s2s1s0的7种可能组合,进而可以相应纠错

2. 卷积码

之前的编码器:每次输入k 个信息码元,输出n个码元,编码器的输出只与本次输入的一组信息码元有关
卷积码:编码器的输出不仅与本次输入的一组信息码元有关,还与之前输入的 K K K组信息码元有关

( n , k , N ) (n,k,N) (n,k,N)卷积码,又时也记为 ( n , k , m ) (n,k,m) (n,k,m)卷积码
对于每次输入的 k k k个信息位,编码器输出 n n n个码元

  • 本次的输出涉及到当前及之前输入的总共 N N N组信息(称约束长度/编码存储长度为 N N N
    随着约束长度 N N N增加,差错率指数下降
  • 或者说本次输出与之前的 m = ( N − 1 ) m=(N-1) m=(N1)段信息有关

也就是说,当前的编码器输出,被总共 k ⋅ N kcdot N kN个输入信息位共同决定,编码器需要记忆之前的 k ⋅ ( N − 1 ) kcdot (N-1) k(N1)个信息位;
卷积码的编码输出结果中,共计有 n ⋅ N ncdot N nN位码元是有关联的;

一般 k = 1 k=1 k=1,也就是说1个比特就是一组,即:每次对1bit编码,输出n bit,结果与当前以及前面的总共N bit有关

( n , 1 , N ) (n,1,N) (n,1,N)卷积码,涉及到之前输入的 N − 1 N-1 N1个信息位,因此需要 m = N − 1 m=N-1 m=N1级移位寄存器实现
关系: 寄存器级数 / 记忆长度 m = 约束长度 N − 1 寄存器级数/记忆长度m=约束长度N - 1 寄存器级数/记忆长度m=约束长度N1

例如,一个 ( 2 , 1 , 3 ) (2,1,3) (2,1,3)卷积码编码器,需要 m = N − 1 = 2 m=N-1=2 m=N1=2级移位寄存器,原理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编码器输出 u 1 u_1 u1涉及两个前面的输入: u 1 = m i ⊕ m i − 1 ⊕ m i − 2 u_1=m_ioplus m_{i-1}oplus m_{i-2} u1=mimi1mi2
编码器输出 u 2 u_2 u2涉及一个前面的输入: u 1 = m i ⊕ m i − 2 u_1=m_ioplus m_{i-2} u1=mimi2

由于只有两级寄存器,寄存器中的数据只可能有四个状态: 00 、 01 、 10 、 11 00、01、10、11 00011011,故编码器类似一个“状态机”,并且状态的转移取决于当前的输入,不能随意跳转,合法的“状态转移”表示为网格图如下:

图中从上到下的四个黑点代表寄存器四个状态;
实线代表输入0,虚线代表输入1;
实线和虚线旁的两位数字代表编码器的输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如,输入 100 100 100,编码器输出 11   10   11 11space 10space 11 11 10 11

卷积码的Viterbi译码原理

认为发出的所有码字等概出现,因此可以采用最大似然译码ML,收到码字 Y Y Y,将其译为码字 X X X,则译码结果 X X X应该使得 P ( Y ∣ X ) P(Y|X) P(YX)最大化
理论上,最大似然译码ML应该遍历所有可能的编码器输出 X X X,复杂度极高
但是我们在计算各个 X X X对应的 P ( Y ∣ X ) P(Y|X) P(YX)时发现,从 X X X Y Y Y汉明距离最小时(即传输时错误的码元越少), P ( Y ∣ X ) P(Y|X) P(YX)越大

可见,最大似然译码ML可以转化为:寻找与接收码字 Y Y Y汉明距离最小(误码数最少)的码字 X X X,这就是维特比译码,它大大减小了ML译码的计算量

维特比译码仍使用网格图,目标是寻找一条最优路径,即与接收码字序列的汉明距离最小的路径

如图,首先写出接收码字序列 11   01   01   1 ‾ 0   01 11space 01space 01space underline 10space 01 11 01 01 10 01(有一位错误),实线和虚线代表译码输出结果为0 / 1,四个点对应卷积码编码的2位输出,实线和虚线旁的数字是每条支路与接收码字序列的汉明距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步译码时,考虑所有可能的支路,并在节点处记录各个路径与接收码字的汉明距离(各段旁标注的汉明距离的累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每个节点处存在2条可能路径时,舍弃汉明距离更大的那一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不断重复,直到最后一步,整个网格图种只剩下4条可能的路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选取汉明距离最小的那条路径,则译码结果为 11011 11011 11011

3. 现代信道编码

Turbo码

上面说,要使信道编码逼近香农极限(无差错传输,且信息速率接近信道容量),需要采用足够长的随机编码
一方面要求随机,传统信道编码有规则的代数结构,不是随机的;
另一方面要求足够长,然而传统信道编码的码长不会太长,否则译码复杂度高

传统编码始终距离香农容量有2~3dB;
直到Turbo码巧妙运用交织,实现了“伪随机”,从而接近香农极限

Turbo编码器:并行放置两个卷积码编码器(称为分量编码器),由一个伪随机交织器连接;
最终,完整输出即“系统比特+第一校验比特+第二校验比特
也就是说,将两个简单分量码通过交织器并行级联,从而构造了具有伪随机特性的长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urbo码增益就来自于这个交织器

Turbo伪随机译码器:串行放置的两个卷积码译码器(称为分量译码器),每个分量译码器的输出经过处理又作为另一译码器的输入,循环的进行迭代译码
在这个过程中分量译码器之间传递去掉正反馈的外信息(外信息就类似于除去单个译码器自身判断之外,另一译码器提供的信息),最终两个校验比特流共同贡献了译码的结果。
整个译码过程类似涡轮工作,故称Turbo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可表示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DPC码

低密度奇偶校验 LDPC码本质上仍是线性分组码,并且是具有奇偶校验等式的线性分组码。LDPC很早已经被提出,但早期缺乏可行的译码算法,计算复杂性高,如今出现高效灵活的并行译码架构后,译码复杂度降低,才得以应用

对于 ( n , k ) (n,k) (n,k)分组码,其校验信息长度为 m = n − k m=n-k m=nk,校验矩阵 H ( n − k ) × n mathbf H_{(n-k)times n} H(nk)×n与合法码字行向量 C 1 × n ′ mathbf C'_{1times n} C1×n满足 H ( C ′ ) T = 0 mathbf H (mathbf C')^T=mathbf 0 H(C)T=0

  • LDPC码就是校验矩阵 H mathbf H H为稀疏矩阵的分组码,故称“低密度”-
  • 常用因子图/Tanner图描述LDPC码,与校验矩阵 H mathbf H H一一对应
    H mathbf H H n n n列对应因子图上的 n n n信息节点/变量节点
    H mathbf H H m = n − k m=n-k m=nk行对应因子图上的 m = n − k m=n-k m=nk校验节点 H r T = s T mathbf H mathbf r^T=mathbf s^T HrT=sT,其中 s 1 × ( n − k ) mathbf s_{1times (n-k)} s1×(nk)相当于伴随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低密度”是指LDPC的 H mathbf H H矩阵中1元素很少,从而Tanner图中的连接数也很少

本来从编码的角度看,基于校验矩阵的线性分组码,在编码时需要大量迭代(与码字大小的平方成正比);但LDPC码的特殊设计保证了在不牺牲性能的同时降低了编译码复杂度

LDPC码使用全0或循环子矩阵(移位识别矩阵)构造奇偶校验矩阵

Polar码

Polar码是第一种被严格证明达到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核心是信道极化理论(不同信道对应的极化方法有区别)

  • 信道极化:对于一组独立的二进制对称输入离散无记忆信道,通过信道编码,可使各个子信道呈现不同的可靠性
    信道极化包括信道组合信道分解两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组合信道数目趋于无穷大时,出现极化,子信道向两个极端发展:一部分信道趋于无噪信道(传输速率达到信道容量),另一部分则趋于全噪信道(传输速率为0的)
  • Polar码策略就是用无噪信道传输用户信息,全噪信道传输约定的信息/不传信息
  • 由于发送时已知信道分布,并且只将有用信息放在“无噪信道”,译码使用改进的串行抵消列表SCL算法,复杂度低,且接近最大似然ML译码性能

Polar码优点:性能增益高(对于特定误码率要求,所需的信噪比更低)、可靠性高(没有误码平层)、译码复杂度低

最后

以上就是鲜艳紫菜为你收集整理的通信原理学习笔记4:信道编码、分组码、卷积码、现代信道编码(Turbo码、LDPC码、Polar码)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通信原理学习笔记4:信道编码、分组码、卷积码、现代信道编码(Turbo码、LDPC码、Polar码)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57)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