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大方黄豆,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区块链能解决慈善业的信任危机吗?,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区块链能解决慈善业的信任危机吗?

毫无疑问,区块链是伟大的思想和技术革命,但是我们发现,像以往一样,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区块链”,一种在技术天才们的头脑里,另一种在一些人的微信群里。


在翻阅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时,这一段话让懂懂笔记不禁莞尔。无论是火爆的“几点钟微信群”,还是动辄缴纳数百万元(年会费)的“区块链项目”微信群,都只是币圈大V面对巨大利益和机遇时的噱头。不管叫什么名称,恐怕都改变不了币圈的先知们一边说着“绝不割韭菜”,一边手里紧紧握住镰刀的心态。


这股风潮,在有心人眼里是又一个暴富良机。或许,很快各种四点钟、五点钟甚至“一刻钟”、“半点钟”俱乐部将应运而生,而在链字前面加上各种行业、产业作为前缀的项目也会蜂拥而至。很多人心里都会想着一个念头:不发币区块链有个鬼用呀!


那么,究竟有没有另一群人,真的笃信区块链背后的价值?相信区块链只是一种技术革命,而不是收割韭菜的工具?


“区块链”能取代传统机制吗?


“其实通过割韭菜获取利益的短视,掩盖了区块链这项技术真正的价值。”面对已投身慈善事业十余年的赖敏,懂懂笔记又听到了这样一句很多人都重复过的话。


赖敏是一位区块链+慈善领域的活跃人物,某慈善区块链项目的负责人。她对这项新兴技术的理解是,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一个无人管理的分布式数据库,而数据库的日常运作,需要大家一共同维护。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区块链技术下的分布式数据库没有中心服务器,所有用户均是数据库的服务者与见证者,因此所有数据都非常公平、非常透明。


“而这样的特性,恰巧能够用在公益慈善领域,可以抑制贪腐行为的产生。”赖敏自称希望成为颠覆慈善行业的第一人,并很早就着手开始设计适用于慈善公益领域的区块链逻辑。然而在推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她却频频遭遇阻力,甚至被质疑为骗子。


“有时候真心想做点好事,挺难的。”十二年前,一场车祸改变了赖敏的人生。在这场车祸中,她多个内脏器官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在经过将近一年的治疗之后,赖敏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却永远丧失了工作的能力。


机缘巧合,赖敏随后投身于慈善事业,为了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受益,她牵头成立一家慈善基金会,“主要向那些因贫困看不起病的人伸出援手,也会提供社会灾害的救灾帮助。”


也许是出于对这位发起人遭遇的同情,一开始,这家慈善基金会筹集善款的情况十分乐观。在成立后短短一年里,通过基金会捐助的贫困患者数量,就已经超过300人。而赖敏的慈善行为,也常常见诸当地各大媒体的报端。更有企业家闻讯而来,一捐就是上百万。


“最早每个季度披露一次善款使用情况,后来是每个月公开一次账目,所以(捐款人)对于我们的信任度很高。”为了让捐款更加方便,流水更加透明,用款更加高效,她还让朋友无偿帮助基金会开发了一套线上平台。


通过网站或APP,捐款人可以在线捐款,并及时查看报表公示、受捐对象。而需要基金会帮助的对象,既可以通过电话申请,也能够直接在线申请,“一开始平台效率很高,但这一切没有维持多久,基金会就出现了变故。”


赖敏告诉懂懂笔记,在爆发“郭某某”等事件之后,国内慈善事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许多慈善基金会、机构在一时间流失了许多捐赠,部分慈善人士更是选择绕过机构,向受助群体直接提供“一对一”帮助。


“我们也受到了波及,甚至还有捐款人要求退回善款。”赖敏表示,虽然那些顶着“慈善”旗号的不法组织、个人最后受到了法律制裁,但这依旧难以重拾国人对于慈善事业的信心。她发现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基金会的信任危机有所好转,但捐款的热情却远不及成立之初,“有位企业家直言自己从不看平台披露的(善款)账目,觉得那东西信不过,捐款只是因为良心。”


这些话语让踌躇满志的赖敏多少有些沮丧,但行业现状就是如此。不过,一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赖敏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国外关于区块链技术的文章,虽然只是一份国外学术论文,却让赖敏感觉自己找到了慈善信任危机的症结所在。


“无论多么详细的账目报表,都是中心化的产物,都是(慈善)机构的一家之言,自然缺乏信任度。”她认为倘若采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将每一笔善款支出,分布式记录在多个用户的账号节点下,等于是赋予捐款人共同“监管”的权力,就可以让账目更加公平透明。如此一来,捐款人对于慈善机构的信任程度自然也会有所提升。


于是,赖敏想从自己所发起的基金会入手,为区块链技术介入慈善事业提供一块“试验田”。她认为或许通过这项技术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各大慈善机构的运营效率,加强善款使用监督,从而增强国人对慈善事业的信心。


“不赚钱”的区块链应用很难看


为了与基金会的“善款”撇清关系,赖敏专门成立了一家独立的技术型企业,着手设计这个用于慈善领域的区块链项目。“虽然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方式,但我的主要目的并非盈利。”组建团队后她开始寻找相关的投资机构,为整个项目筹措相应的研发经费。


“我在(项目)计划书上下了很多功夫,希望能够获得资本的青睐。”她告诉懂懂笔记,从2017年初开始国内区块链技术大热,许多与区块链概念相关的企业,都能够顺利获得机构融资。因此,赖敏希望借着这股热潮拿到项目启动所需的资金,“这样一来,无论这个(慈善)解决方案结果如何,都和基金会没有一点关系。”


然而,在连续几轮融资路演上,赖敏却发现了这个项目的致命硬伤: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公开账本”,本身具有一定商业价值,但只为“慈善”服务,就限制了其商业化的程度。


换句话说,她这个“区块链+慈善”相比“发币”或区块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是不赚钱的。


“投资者听到区块链项目,都两眼放光。听到我的遭遇,也很同情。但一听说是这个项目是应用在慈善事业上时,就都摇头了。”赖敏直言,看到台下投资者们失望的眼神,自己的心也凉了。有投资机构当场就指出,整个“区块链+慈善”项目只有在融资的时候“商业”,融完钱就跟“商业”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完全是在做公益。


就当所有团队成员都认为项目融资无望时,一家融资机构却主动找到了赖敏,并为她指出了一条“明路”。


她告诉懂懂笔记,投资人希望她暂时放弃“慈善”的想法,因为在公益方面,没有必要独立去开发一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如果她能够将项目稍加“改造”,着眼于普惠金融领域,利用区块链技术减少金融活动的中间环节,同时提高普惠金融平台的服务质量与安全性,那么项目还是会受到资本欢迎的。


“更关键的是,他告诉我,因为我本身是个残疾人,有故事可以炒作。”对方表示,如果愿意接纳这些建议,将整个项目稍加“包装”,那么机构可以为赖敏提供融资,甚至提供专业的技术研发支持。而且,在开发出有“励志故事”,并用于普惠金融行业的区块链“账本”应用后,如果赖敏愿意将部分核心技术用作“慈善”领域,机构保证不会干涉。


“投资人说这是‘曲线救国’,但却是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呀。”经过再三思考,赖敏最终拒绝了这家机构的建议。她告诉懂懂笔记,虽然在公益慈善领域,区块链可能不那么“赚钱”,也很难体现出价值,但如果能让社会重新认识慈善机构,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


于是,赖敏又去银行继续沟通贷款事宜,并委托第三方研发机构,继续开发这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开账本”。但是在一轮一轮沟通接洽后,她发现想要让这套系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绝非一己之力能够完成。如果这个理念不被行业所接受,那项目最终结局或许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区块链+慈善”究竟是不是噱头


如果能够得到慈善机构、基金会的支持,是不是会让这个项目进行的顺利些?萌生出这个念头,赖敏在慈善机构圈子内进行了几轮走访。然而当她向这些机构负责人提出“区块链”以及“分布式记账”等概念时,却被嘲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折腾”。


“慈善领域的痛点不少,但许多机构都不愿意面对。”在她看来,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普遍都是年龄较大的退休人员,而且现阶段还有部分公益机构、基金会还在采用人工+纸质账本的方式记录资金的流转,做法十分传统,有些上了年纪的统计人员甚至还在使用“算盘”进行计算。而定期公开资金账目的简单粗暴方式,也让许多捐助者摸不着头脑,甚至看不懂善款的流向。


“沟通之后,有一些慈善机构的态度更让我担忧。”赖敏希望这些机构能够了解,一旦应用区块链技术后,每位捐助者都会有一份“账本”,资金的流向会自动生成相应的数据标记,记录在每一位捐助者的“账本”中。此举即省去了人工统计之累,也做到了实时更新,实时公示。


“但很多保守的机构认为,这样的方式不妥当,还是要有人工介入记录的方式,才能确保数目准确。”赖敏回忆,还有一些慈善机构觉得日后“系统”的维护,会产生比人工更高的开销费用,增加日常运营压力。“他们的思维,还依旧处在传统的数据中心化,要养着一台服务器,很难转变过来。”


而另一小部分早已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思维也较为开放的组织机构,却明显对“区块链”有很深的误解。只要赖敏提到“区块链”,第一反应就是“虚币”、“骗人的”、“割韭菜”……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让他们很难认可赖敏的描述。


“还有的人嘲笑我是不是想发币,然后等币值炒高后割一轮韭菜,变相让善款资金池翻番。”面对赖敏“公开账本”的想法,机构们各种反应让她也陷入了思考。


行业的传统思维让“区块链+慈善”的想法碰壁,她坦言自己也很难改变舆论对“发币”、“割韭菜”=区块链的这种观念。“或许让更多人接受区块链技术好的一面,需要很长时间吧,”对于那些无法理解区块链的人,赖敏觉得自己的基金会有责任充当“先行者”角色,通过实践验证成果,让更多的机构了解区块链,相信这项技术在慈善领域的应用。


而有些“慈善组织”在赖敏看来是揣着明白装备糊涂。“这部分机构最可气,他们明明知道我在说什么,也不是不懂区块链,只是不想让账目透明公开。”赖敏透露,有个别背靠商业集团的所谓“慈善组织”,其本质并非想“行善积德”,而是帮助关系企业、会员将营业或个人所得以“善款”的名义避税,转头再想方设法将“善款”转入自己的口袋。


赖敏表示,在听到她关于“公开账本”的想法之后,有的机构立刻就下了逐客令,“正是有这些‘无赖’和‘蛀虫’,我们才不得不花那么多心思,重塑(慈善机构)公开透明的形象。”


在亲友看来,赖敏或许管得有点太宽了,缺乏信任是整个慈善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并非她一人就能够改变。然而赖敏却坚称,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便没有一家机构会投资这个区块链项目,自己仍会想方设法让项目开发逐步进行下去。


“我希望自己能够以小博大,如果没有办法带动更高层面的投入或贯彻,区块链在慈善(领域)的应用,会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或许,这是懂懂笔记看到过的很多公益项目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我们并不能确定,区块链技术真的能解决慈善事业的痛点,尤其是缺乏行业背景和政府背书的个体,很难在慈善业把区块链推动起来。我们也反问,是否应该是行业更高层面,甚至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指导,由上至下地确立区块链技术在公益、慈善机构中的作用,并加强监督管理?对此,赖敏没有给出答案,而在和一些慈善圈业内人士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区块链明显与圈内氛围格格不入,只是一个异类罢了。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8-03-11
本文作者:懂懂笔记
本文来源:虎嗅网,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最后

以上就是大方黄豆为你收集整理的区块链能解决慈善业的信任危机吗?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区块链能解决慈善业的信任危机吗?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54)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