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1章 引言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此系列为本人的学习笔记,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对概念进行拓展延伸,甚至纠错讨论!
1.4参考模型
1.4.1 OSI参考模型
1.OSI参考模型本身并不是一个网络体系结构——他没有定义每一层的服务和所用协议;
2.物理层:关注在一条信道上传输原始比特;
3.(1)数据链路层:主要任务:原始的传输设施——>没有漏检传输错误的线路(将真实的错误掩饰起来,使网络层看不到,发送的数据拆分成数据帧,接收方确认收到后回复一个确认帧);
(2)数据链路层的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处理控制对共享信道的访问;
4.网络层:主要功能:控制子网的运行。设计问题:如何将数据包从源端路由到接收方。最终使得异构网络相互连接成为互联网络;
5.(1)传输层:基本功能:接收来自上一层的数据;把这些数据分成较小的单元传递给网络层,并保证其正确地到达另一端;是真正意义的端到端的层;
(2)1-3层是链式的,4-7层是端到端的
6.会话层: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建立会话,提供服务包括——对话控制、令牌管理、同步功能;
7.表示层:关注所传递数据的语法和意义;
8.(1)应用层:包含用户常用的各种各样的协议;
(2)HTTP协议是WWW(万维网)的基础;
1.4.2 TCP/IP参考模型
1.以无缝的方式将多个网络连接——一开始就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
2.损失子网硬件的情况下,网络还能继续工作,原有会话不能被打乱——另一个主要设计目标;
3.链路层:模型中的最低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层,是主机与传输线路之间的一个接口;
4.(1)互联网层:将整个网络体系结构贯穿的关键层——定义了官方的数据包格式和协议,协议称因特网协议(IP),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2)将IP分组投递到他们该去的地方;
5.传输层:(1)设计目标:允许源主机和目的主机的对等实体进行通话,定义了两个端到端的传输协议;
(2)传输控制协议(TCP)——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
(3)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
6.应用层:包含了所需的任何会话和表示功能;包含了所有的高层协议(虚拟终端协议TELNET,电子邮件协议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
1.4.3 本书使用的协议
1.TCP/IP的实力体现在协议。
【这部分内容也很重要,前面总结过,重复不赘述】
1.4.4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1.两者都以协议栈概念为基础,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独立;传输层及以上提供端到端的服务;传输层之上的各层都是传输服务的用户,面向应用的;
2.OSI模型的核心:(1)服务 (2)接口 (3)协议
3.OSI设计思想与现代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非常吻合;
4.OSI模型中协议比TCP/IP模型中的协议有更好的隐蔽性,OSI模型中的协议相对更容易被新协议所替换;这种透明性——最初采用分层协议主要目的之一;
5.OSI参考模型在协议发明之前就产生了;
6.TCP/IP模型只是已有协议的描述而已;TCP/IP模型不适用于其他任何协议栈;
7.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领域不同;
1.4.5 OSI模型和协议的评判
1.OSI模型没有被使用的原因:
(1)糟糕的时机;——两头大象的启示;
(2)糟糕的技术;
(3)糟糕的实现;
(4)糟糕的技术;
1.4.6 TCP/IP参考模型的评判
1.该模型并没有明确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的概念;
2.TCP/IP模型一点也不通用,不适用于其他任何协议栈;
3.分层协议的上下文中,链路层不是通常意义的一层,他是一个接口;
4.TCP/IP模型并没有区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最后
以上就是傻傻音响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网络(第五版)Andrew S.Tanenbaum——学习笔记Key-point-1.4第1章 引言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计算机网络(第五版)Andrew S.Tanenbaum——学习笔记Key-point-1.4第1章 引言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