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淡定毛豆,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码率控制1.速率控制技术2.R-Q模型的缺陷3.HEVC速率控制,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 1.速率控制技术
  • 2.R-Q模型的缺陷
  • 3.HEVC速率控制

1.速率控制技术

1.目标比特分配
通常采用分级的方式来简化目标比特分配问题:GOP级、图像级、CTU级。即为每个GOP确定目标比特数,然后根据每个GOP的目标比特数来确定其中每一幅图像的目标比特数,最后确定其中每个CU的目标比特数。
(1)图像层目标比特分配
这里写图片描述
(2)CU层目标比特分配
CU层通常忽略CU间率失真性能的影响。
这里写图片描述
2.量化参数的确定
关键是建立速率-量化参数(R-QP)模型
(1)二次模型
这里写图片描述
(2)一阶线性模型
(3)对数模型
(4)指数模型
(5)分段模型
(6)R-λ-QP模型

2.R-Q模型的缺陷

H264采用R-Q模型:R由编码器通过选择编码参数(QP、运动信息等)组合决定,其缺点如下:
1.R和Q之间不一定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如下图,B和C使用了相同的QP,但他们的编码模式不同,说明R和QP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里写图片描述
2.R-Q模型的蛋鸡悖论
为了达到某一预定码率,必须要先得到残差,才可以决定合适的QP值。但残差信息只有在模式选择完成后才能决定,模式选择过程又需要一个预定的QP值。
3.QP应当由RDO过程进行优化的参数之一,而不应当在RDO前由码率控制算法决定。只有在包括 QP 的所有参数均由 RDO 过程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最优的 R-D 性能。
4.QP 仅能选择整数,对h264和hevc来说,QP 每增加 6
时量化步长增加一倍。QP 仅能选取一些离散值,这也制约了通过调整 QP 来达到目标码率的精确度。

H.264使用的R-Q模型不能直接用于HEVC,原因:时域预测技术使帧间率失真关系更复杂;新的帧内预测及mv的空间预测使帧内CTU也有复杂的率失真性能依赖关系;新的cabac更好的利用了变换系数间的相关性,使得R-Q关系更复杂。

3.HEVC速率控制

HEVC采用R-λ 模型(JCTVC-K0103)
这里写图片描述
α、β是与序列特性有关的参数。
从几何意义上来说,率失真优化问题就是在 R-D 曲线上选择最优工作点,而 λ 即为曲线切线的斜率,所以它才是与最优工作点一一对应的值。通过上述模型的都λ ,再利用λ 得到QP。比R-Q模型码率控制效果更优,比特波动更小。优势:
1.决定λ的值和 RDO 过程并没有任何相互依赖性,可以依据目标比特在 RDO之前决定。
2.λ值同样会影响非残差比特。当λ值较大时,编码器倾向于选择大粒度的模式(比如大的分块方式),这样,消耗在表示非残差信息上的比特也会相对较少;反之,亦然。而 QP 值只会影响残差信息的比特数。
3.λ 并不像 QP 值那样,所以它的调整可以更精细。

目标比特分配
仍旧采用分级策略(GOP级、图像级、CTU级)。
1.GOP级目标比特分配
这里写图片描述
2.图像级目标比特分配
根据GOP的总目标比特数为每幅图像分配目标比特数。
这里写图片描述
3.CTU级目标比特分配
根据当前图像的总目标比特,为该图像内每个CTU确定目标比特数。重点考虑不同CTU的内容特性,权重w通过时域预测得到。
这里写图片描述

量化参数确定
这里写图片描述

R-λ-QP模型:利用R得到λ;利用λ得到QP。
1.图像级QP确定
这里写图片描述
2.CTU级QP确定
与图像级类似

最后

以上就是淡定毛豆为你收集整理的码率控制1.速率控制技术2.R-Q模型的缺陷3.HEVC速率控制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码率控制1.速率控制技术2.R-Q模型的缺陷3.HEVC速率控制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57)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