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顺心鱼,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深度学习 | (5) 2分类、多分类问题评价指标以及在sklearn中的使用,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目录

1. 二分类评价指标

2. 多分类评价指标

3. 总结


1. 二分类评价指标

常用的二分类评价指标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score、AUC、ROC、P-R曲线、MCC等

  • 混淆矩阵

2分类问题的混淆矩阵是2*2的,通常以关注的类为正类,另一个类为负类,分类器在数据集上的预测或者正确或者不正确,我们有4种情况:

1)TP:True Positive,实际为正类并预测为正类

2)FP:False Positve,实际为负类但预测为正类

3)TN:True Negative,实际为负类并预测为负类

4)FN:False Negative,实际为正类但预测为负类

第一个字母表示分类正确与否, T 表示分类正确, F表示分类错误; 第二个字母表示分类器判定结果, P表示判定为正例, N表示判定为负例。

2分类混淆矩阵表示如下:

  • 准确率(Accuracy)

评价分类问题的性能指标一般是分类准确率,即对于给定的数据,分类正确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

注意:准确率这一指标在Unbalanced数据集上的表现很差,因为如果我们的正负样本数目差别很大,比如正样本100个,负样本9900个,那么直接把所有的样本都预测为负, 准确率为99%,但是此分类模型实际性能是非常差的,因为它把所有正样本都分错了。

  • 精确率(Precision)

精确率是指在预测为正类的样本中真正类所占的比例。即预测为正类的样本中,真正为正类的样本占多少。

  • 查全率(召回率,Recall)

召回率是指在真实为正类的样本中被预测为正类的比例。即真实为正类的样本中,预测为正类的样本占多少。

  • F1-score

精确率高,意味着分类器要尽量在 “更有把握” 的情况下才将样本预测为正样本, 这意味着精确率能够很好的体现模型对于负样本的区分能力,精确率越高,则模型对负样本区分能力越强。如,假币预测,就需要很高的精确率,我需要你给我的预测数据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召回率高,意味着分类器尽可能将所有有可能为正样本的样本预测为正样本,这意味着召回率能够很好的体现模型对于正样本的区分能力,召回率越高,则模型对正样本的区分能力越强。如,肿瘤预测,需要很高的召回率,“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F1-Score: 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2/F1 = 1/P + 1/R)。 即:

因为Precision和Recall是一对相互矛盾的量,当P高时,R往往相对较低,当R高时, P往往相对较低,所以为了更好的评价分类器的性能,一般使用F1-Score作为评价标准来衡量分类器的综合性能。

而更一般的有 F_beta:

其实,  Beta本质上是Recall, Precision 权重比, 当 Beta=2时,  F2表明 Recall 的权重要比Precision高,Recall影响更大 (更侧重于Recall); 当Beta=0.5时,  F0.5表明Recall 的权重要比Precision低, 对应的影响更小(更侧重于Precision).

  • MCC

MCC 主要用于衡量二分类问题,其综合考虑了 TP TN, FP , FN, 是一个比较均衡的指标, 对于样本不均衡情况下也可以使用。MCC的取值范围在 [-1, 1], 取值为1 表示预测与实际完全一致, 取值为0表示预测的结果还不如随机预测的结果, -1 表示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结果完全不一致。因此我们看到, MCC 本质上描述了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两个2分类器而言,可能其中一个分类器的 F1 值较高,而其 MCC 值较低, 这表示单一的指标是无法衡量分类器的所有优点与缺点的。

  • ROC

TPR:True Positive Rate,真正率, TPR代表能将正例分对的概率(真实为正类的所有样本中,预测为正类的占多少/Recall)

FPR: False Positive Rate, 假正率, FPR代表将负例错分为正例的概率(真实为负类的所有样本中,预测(错分)为正类的占多少)

使用FPR作为横坐标,TPR作为纵坐标得到ROC曲线如下:

ROC曲线中的四个点和一条线:

1)(0,1):FN=0,FP=0(错分为负类或正类的样本数都为0),表示所有样本都正确分类,这是一个完美的分类器;

2)(1,0):TN=0,TP=0(正确分类为负类或正类的样本数都为0),表示所有样本都分类错误,这是一个最糟糕的分类器;

3)(0,0):FP=0,TP=0(错分、正确分类为正类的样本数都为0),表示所有样本都分类为负;

4)(1,1):TN=0,FN=0(正确分类、错分为负类的样本数都为0),表示所有样本都分类为正;

5)上图虚线 y = x,该对角线实际上表示一个随机猜测的分类器的结果。

经过以上分析,ROC曲线越靠近左上角,该分类器的性能越好。(多个2分类器,每个2分类器都会有一个ROC曲线,选择ROC曲线靠近左上角的2分类器)。

ROC曲线画法:在二分类问题中,测试/验证部分通常是获得一个概率表示当前样本属于正例的概率, 我们往往会采取一个阈值,大于该阈值的为正例, 小于该阈值的为负例。 当该阈值为0时,也就是把所有样本预测为正类,此时FPR、TPR=1最大; 当该阈值为1时,也就是把所有样本预测为负类,此时FPR、TPR=0最小;当增大阈值时,预测为正类(正确预测为正类)和错分为正类的样本都减少,即TP、FP都减小,FPR、TPR减小。每次选取一个不同的threshold,就可以得到一组FPR和TPR,即ROC曲线上的一点(选取的阈值越多,ROC曲线越平滑)。

 

  • AUC

很多时候, ROC 曲线并不能清晰的说明哪个分类器的效果更好, 而 AUC 恰恰能够对分类器做出直观的评价。AUC 为ROC 曲线下的面积, 这个面积的数值介于0到1之间, 能够直观的评价出分类器的好坏, AUC的值越大, 分类器效果越好(ROC曲线越接近左上角)。

1)AUC=1: 完美分类器, 采用该模型,不管设定什么阈值都能得出完美预测(绝大多数时候不存在)

2)0.5<AUC<1:优于随机猜测,分类器好好设定阈值的话,有预测价值。

3)AUC=0.5(y=x下的面积): 跟随机猜测一样,模型没有预测价值。

4)AUC<0.5:比随机猜测还差,但是如果反着预测,就优于随机猜测。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模型(两个2分类器)的AUC 相等并不代表模型的效果相同, 比如这样:

  • P-R曲线

P-R 曲线其横坐标为 Recall, 纵坐标为 Precision, 其能帮助我们很好的做出权衡。

 在上图中,我们发现, A 完全包住了C, 着意味着A 的Precision 与 Recall 都高于C, A优于C。 而对比 A,B, 二者存在交叉的情况,此时采用曲线下面积大小衡量性能,面积越大,性能越好,此处的A优于B。

P-R曲线于ROC曲线的对比:

ROC曲线特性:当测试集中的正负样本的分布变化的时候,ROC曲线能够保持不变。在实际的数据集中经常会出现类不平衡(class imbalance)现象,即负样本比正样本多很多(或者相反),而且测试数据中的正负样本的分布也可能随着时间变化。)

下图是ROC曲线和Precision-Recall曲线的对比:

a,c为ROC曲线,b,d为P-R曲线;a,b 为在原始测试集(balanced)上的结果(两个2分类器的ROC曲线和P-R曲线),c,d为把原始数据集的负样本增加10倍后的结果。很明显,ROC曲线基本保持不变,P-R曲线变化较大。 

为什么取AUC较好?因为一个二分类问题,如果你取P或R的话,那么你的评价结果和你阈值的选取关系很大,但是我这个一个分类器定了,我希望评价指标是和你取得阈值无关的,也就是需要做与阈值无关的处理。所以AUC较P-R好。

所以对于2分类问题,我们一般采用AUC(ROC曲线下的面积)作为评价指标。

  • sklearn中的使用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classification_report,accuracy_score,precision_score,recall_score,f1_score,roc_auc_score
#Y_test1,Y_pred1分别是表示标签和预测结果的整数索引 
Y_test1 = np.array([0,1]).repeat([8,12]) #假设标签为0的样本8个 为1的样本12个
Y_pred1 = np.array([0,1]).repeat(10) #生成20个预测结果
np.random.seed(3)  #随机打乱 label和预测结果
np.random.shuffle(Y_test1)
np.random.shuffle(Y_pred1)
print(Y_test1)
print(Y_pred1)
#生成混淆矩阵 混淆矩阵的第一个值cm1[0][0]表示实际为0类,预测为0类的样本数,cm1[1][0]表示实际为1类,预测为0类的样本数。
#其他类似
cm1 = confusion_matrix(Y_test1,Y_pred1)
print(cm1)
#分类报告第一行 以标签0为正类 标签1为负类的情况下(此时cm[0][0]代表TP),计算presion、recall、f1
#分类报告第二行 以标签1为正类 标签0为负类的情况下(此时cm[1][1]代表TP),计算presion、recall、f1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1, Y_pred1,target_names=["政治","体育"],digits=2))#假设标签0代表政治、标签1代表体育  digits可以设置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 默认是2
print(accuracy_score(Y_test1,Y_pred1))#2分类多分类都可以用  
#normalize参数默认为True计算准确率 ,normalize参数为False时,计算正确分类的样本数
print(accuracy_score(Y_test1,Y_pred1,normalize=False))

#以下指标默认情况下针对2分类(可以添加labels参数,改为多分类,之后会用到) 
#各个指标的计算默认是以标签1为正类(pos_label参数=1) 标签0为负类的情况计算的(此时cm[1][1]代表TP)对应分类报告第2行
print("--------------")
print(precision_score(Y_test1,Y_pred1))
print(recall_score(Y_test1,Y_pred1))
print(f1_score(Y_test1,Y_pred1))

print("------------------")
#修改pos_label=0 各个指标的计算以标签0为正类 1为负类 对应分类报告第1行
print(precision_score(Y_test1,Y_pred1,pos_label=0))
print(recall_score(Y_test1,Y_pred1,pos_label=0))
print(f1_score(Y_test1,Y_pred1,pos_label=0))

print("-------------------")
#计算各个指标的宏平均、微平均、加权平均
print(f1_score(Y_test1,Y_pred1,average='micro'))
print(f1_score(Y_test1,Y_pred1,average='macro'))
print(f1_score(Y_test1,Y_pred1,labels=[0,1],average='weighted'))

print(precision_score(Y_test1,Y_pred1,average='micro'))
print(precision_score(Y_test1,Y_pred1,average='macro'))
print(precision_score(Y_test1,Y_pred1,labels=[0,1],average='weighted'))
print("------------------")
#auc
print(roc_auc_score(Y_test1,Y_pred1))

2. 多分类评价指标

评价多分类问题时,通常把多分类问题分解成多个2分类问题。即n分类,分解为n个2分类,每次以其中一个类为正类,其余类统一为负类,计算之前提到的各种2分类指标,最后再平均计算多分类评价指标,有三种平均方式,之后会介绍。

分别计算第i类的Precision、Recall和F1-score(把第i类当作正类,其余所有类统一为负类):

 

 

  • Macro 宏平均

分别计算第i类的Precision、Recall和F1-score(把第i类当作正类,其余所有类统一为负类),然后进行平均(假设总共有L个类):

那么我们就得到最终的 Macro F1 的计算为:

我们看到, Macro F1 本质上是所有类别的统计指标的算术平均值来求得的,这样单纯的平均忽略了样本之间分布可能存在极大不平衡的情况。

  • Micro :微平均

Micro 算法在计算 Precision 与 Recall 时会将所有类直接放到一起来计算。

  • macro vs. micro

Macro 相对 Micro 而言,小类别起到的作用更大,举个例子而言,对于一个四分类问题有:

 那么对于 Precision 的计算有:

我们看到,对于 Macro 来说, 小类别相当程度上拉高了 Precision 的值,而实际上, 并没有那么多样本被正确分类,考虑到实际的环境中,真实样本分布和训练样本分布相同的情况下,这种指标明显是有问题的, 小类别起到的作用太大,以至于大样本的分类情况不佳。 而对于 Micro 来说,其考虑到了这种样本不均衡的问题,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对较佳。

总的来说, 如果你的类别比较均衡,则随便; 如果你认为大样本的类别应该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使用Micro; 如果你认为小样本也应该占据重要的位置,则使用 Macro; 如果 Micro << Macro , 则意味着在大样本类别(样本数比较多的类)中出现了严重的分类错误; 如果 Macro << Micro , 则意味着小样本类别中出现了严重的分类错误。

为了解决 Macro 无法衡量样本均衡问题,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求加权的 Macro, 因此 Weighed F1 出现了。

  • weight加权平均

Weighted 算法算术 Macro 算法的改良版,是为了解决Macro中没有考虑样本不均衡的原因, 在计算 Precision与Recall 时候,各个类别的 Precision 与 Recall要乘以该类在总样本中的占比来求和:

那么我们就得到最终的 Macro F1 的计算为:

  •  ROC和AUC

在多分类场景下,比如C分类,ROC曲线应该有多个(每次以其中一个类为正类,其余类为负类),多分类AUC的计算如下:

  •  sklearn中的使用

多分类,以三分类为例: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classification_report,accuracy_score,precision_score,recall_score,f1_score,roc_auc_score
#Y_test2,Y_pred2分别是表示标签和预测结果的整数索引 
Y_test2 = np.array([0,1,2]).repeat([8,12,10]) #假设标签为0的样本8个 为1的样本12个,为2的样本10个
Y_pred2 = np.array([0,1,2]).repeat(10) #生成30个预测结果
np.random.seed(3)  #随机打乱 label和预测结果
np.random.shuffle(Y_test2)
np.random.shuffle(Y_pred2)
print(Y_test2)
print(Y_pred2)
#生成混淆矩阵 混淆矩阵的第一个值cm2[0][0]表示实际为0类,预测为0类的样本数,cm2[1][0]表示实际为1类,预测为0类的样本数。cm2[2][2]表示实际为2类,预测为2类的样本数
#其他类似
cm2 = confusion_matrix(Y_test2,Y_pred2)
print(cm2) #三分类情况下 混淆矩阵3*3
#分类报告第一行 以标签0为正类 其余类(标签1,2)为负类的情况下(此时cm[0][0]代表TP),计算presion、recall、f1
#分类报告第二行 以标签1为正类 其余类(标签0,2)为负类的情况下(此时cm[1][1]代表TP),计算presion、recall、f1
#分类报告第三行 以标签2为正类 其余类(标签0,1)为负类的情况下(此时cm[2][2]代表TP),计算presion、recall、f1
#下面是多分类的三种平均指标
#第i类的Precision= cm[i][i]/sum(cm[:][i]) 
#第i类的Recall= cm[i][i]/sum(cm[i][:]) 
#第i类的F1-score通过 第i类的Precision和Recall进行计算
#micro 微平均 的Precision、Recall、F1-score都相等 也等于分类准确率 其值就是混淆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比上混淆矩阵所有元素和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2, Y_pred2,target_names=["政治","体育","财经"],digits=2))#假设标签0代表政治、标签1代表体育、标签2代表财经 digits可以设置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 默认是2

print("----------------")
#准确率 正确分类的样本数 比上 总样本数
print(accuracy_score(Y_test2,Y_pred2)) #混淆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 比上 混淆矩阵所有元素和
#正确分类的样本数
print(accuracy_score(Y_test2,Y_pred2,normalize=False))
print("-------------------")

#计算各个指标的宏平均、微平均、加权平均
#不传labels参数也可以 会自动识别各个label
print(f1_score(Y_test2,Y_pred2,average='micro'))
print(f1_score(Y_test2,Y_pred2,average='macro'))
print(f1_score(Y_test2,Y_pred2,labels=[0,1,2],average='weighted'))

print(recall_score(Y_test2,Y_pred2,average='micro'))
print(recall_score(Y_test2,Y_pred2,average='macro'))
print(recall_score(Y_test2,Y_pred2,labels=[0,1,2],average='weighted'))

3. 总结

对于最终分类指标的选择, 在不同数据集,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下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但往往最好选出一个指标来做优化,对于二分类问题,我目前用 AUC 比较多一些, 多分类我还是看 F1 值(micro、macro、weighted)。

 

 

最后

以上就是顺心鱼为你收集整理的深度学习 | (5) 2分类、多分类问题评价指标以及在sklearn中的使用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深度学习 | (5) 2分类、多分类问题评价指标以及在sklearn中的使用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47)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