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计算机网络原理
文章目录
- 计算机网络原理
- 第一章--概述
- 1.1三大网络
- 1.2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区别
- 1.3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
- 1.4互联网发展三阶段
- 1.5互联网标准化工作
- 1.6互联网组成
- 1.7在我国的发展
- 1.8计算机网络分类
- 1.9网络性能
- 1.9.1性能指标
- 1.9.2非性能指标
- 1.10网络体系结构
- 第二章 --物理层
- 2.1物理层概念
- 2.2信道极限容量
- 2.3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介
- 2.3.1引导形传输媒介
- 2.3.2非引导行传输媒介
- 2.4信道复用技术
- 2.5宽带接入
-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 简介
- 3.1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 3.1.1数据链路和帧
- 3.1.2点对点协议PPP
- 3.2广播信道传输的数据链路层
- 3.2.1局域网数据链路层
- 3.2.2载波监听/碰撞检测协议——>CSMA/CD
第一章–概述
1.1三大网络
- 电信网络
- 有线电视网络
- 计算机网络(成为三网融合的核心)
1.2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区别
- 互联网:特指使用TCP/IP协议连接的计算机网络
- 互连网:指局部范围通过任何协议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
1.3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
- 计算机网络
- 结点(node)
- 链路(link)
- 互联网 网络的网络
- 云内:表示已经与网络相连接的计算机
- 云外:讨论几个计算机如何通讯时使用
主机(host):与网络相连接的主机
计算机网络通过网络相连接,互联网通过路由器相连接
1.4互联网发展三阶段
- ARPANET(分组交换网)——阿帕网
- 三级计算机网络
- 主干网
- 地区王
- 校园网
- 多层次ISP网络
- 主干ISP
- 地区ISP
- 本地ISP
ISP: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XP:互联网交换点 Internet eXchange Point
1.5互联网标准化工作
- 互联网草案 Internet Draft
- 建议标准 Proposed Standard —之后成为RFC(Request For Comments)文档
- 互联网标准 Internet Standard
IETF:互联网工程部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RTF:互联网研究部 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
1.6互联网组成
- 边缘部分 -用户使用
- C/S 客户-服务器模式
客户程序:1. 发起多个请求 2.硬件要求低
服务程序:1.同时处理多个请求 2.被动等待连接 3.硬件要求高
- P2P 对等连接
只要运行P2P软件即可直接访问通讯
- 核心部分-提供服务
关键部件:路由器-实现分组交换,用于转发主机信息-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
连接过程中不进行传输时,会占用端到端资源(效率低)
单线路——多线路复用技术
多路复用:不同频率、不同时隙、不同码序之间的交换 - 报文交换:不分块整个传输
相邻节点——>查找转发表——>抓发到下一个结点 - 分组交换:存储转发技术(报文交换的改进)—分块传输
报文:被分为数据包,每一个包均含有 包头 + 数据段
特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
1.7在我国的发展
- 1994.4.20 接入互联网
- 1996 搜狐
- 1997 网易
- 1998 新浪
- 1999 阿里
- 2000 百度
我国五大基础网络建设
- 中国电信 CHINANET
- 中国移动 UNINET
- 中国联通 CMNET
- 教育网 CERNET
- 科学技术网 CSTNET
中国互联网中心 CNNIC China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1.8计算机网络分类
计算机网络定义: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相互连接而成,硬件并非为了实现某一目的
- 网络作用范围
- WAN 广域网 Wide Area Network
- MAN 城域网 Metropotian Area Network
- LAN 局域网 Local Are Network
- PAN 个人区域网 Personal Area Network
- WPAN 无线个人区域网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 使用者
- 公用网
- 私用网
- 接入网 AN Acess Point
1.9网络性能
1.9.1性能指标
- 速率
k = 1 0 3 k=10^3 k=103 M = 1 0 6 M=10^6 M=106 G = 1 0 9 G=10^9 G=109
通信领域k、M、G指的是速率!!!
- 带宽
- 信号频带宽度(HZ)
- 最高传输速率(按照 1 0 3 10^3 103为单位bIt/s)
- 吞吐量(速率单位)
单位时间通过某个网络接口或信道的实际数据量 - 时延
- 处理时延:主机或者路由器收到数据进行查找转发表所消耗的时间
- 排队时延:路由器中进项发送前排队消耗的时间
- 发送时延:发送数据包所消耗的时间
T = 数 据 大 小 ( b i t ) 发 送 速 率 ( b i t / s ) T={数据大小(bit)over 发送速率(bit/s)} T=发送速率(bit/s)数据大小(bit)
- 传播时延:光或电磁波在物理介质传输的时间
T = 信 道 长 度 ( m ) 电 磁 波 传 输 速 度 ( m / s ) T={信道长度(m)over 电磁波传输速度(m/s)} T=电磁波传输速度(m/s)信道长度(m)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升的只是数据发送率 而不是物理传输速率
- 时延带宽积(链路上可以容纳多少bit)
T = 传 播 时 延 × 带 宽 T=传播时延 times 带宽 T=传播时延×带宽
近似为柱形链路的bit容积
- 往返时间RTT
指发送数据A后,需要等待B回复一个确认信息(RTT便是这个确认信息的时间) - 有效数据率
T = 数 据 长 度 ( 发 送 时 间 × R T T ) T={数据长度 over (发送时间 times RTT)} T=(发送时间×RTT)数据长度 - 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
- 网络利用率
- 当 前 时 延 = 空 闲 时 延 ( 1 − 网 络 利 用 率 ) 当前时延={空闲时延 over(1-网络利用率)} 当前时延=(1−网络利用率)空闲时延
1.9.2非性能指标
- 费用
- 质量
- 标准化
- 可靠性
- 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 易于管理
1.10网络体系结构
最简单形成传输数据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SNA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 协议与层次
网络协议:为网络中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 语法:数据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 语义:发出的什么样的信息(要干什么?表达啥意思?)
- 同步:怎么同步
- 层次式网络协议
- 各层之间独立
- 灵活性好
- 结构上下可分割
- 易于实现与维护
- 促进标准化工作
缺点:效率被降低、可能会重复出现导致系统开销大
各层及协议的集合是网络的体系结构
-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5)应用层:应用间数据交互完成网络应用——(报文)交换的数据单元
4)运输层: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的数据传输服务
- TCP:面向连接-**可靠 单位:报文段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UDP:尽最大努力传输-不一定可靠 单位:用户数据报 User Datagram Protocol
3)网络层:为分组交换网主机提供通服务,使用IP协议 分组(IP数据报) 或 包
2)数据链路层:一段一段链路传输,由IP数据报组成帧,每一帧包括数据 以及 控制信息,具有检错与纠错能力
1)物理层:单位为Bit
0)线缆,传输通道(真正的物理媒介)
注意:每一层数据向更第一层传输时会增加自己的首部(控制信息所在)
特别的:在网络层——>数据链路层 不仅会增加首部也会增加尾部,因为其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校验与纠错,而尾部就含有校验的信息。
类似
- 应用层<——>应用层 这种水平通信叫”对等层“,对等层之间数据传输单位叫: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采用通信方式叫协议
- 应用层——>传输层 这种垂直之间的通信方式是服务
实体:可以接受或者发送信息的硬件或者软件进程
协议:控制实体之间通信规则的集合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上下层之间命令叫做 *服务原语 *),上下两层实体之间的结点叫做 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ess Point
层与层之间交换数据单位:SDU(Service Data Unit)——服务
- TCP/IP 四层协议
某些应用完全可以直接访问下层服务——实现直接跨层
第二章 --物理层
2.1物理层概念
- 机械特性:大小形状尺寸
- 电器特性:电器属性
- 功能特性:电线出现的意义
- 过程特性:对于不同状态出现的顺序
传输系统三大部分:
- 源系统
- 源点/信源:发送设备产生的数据
- 发送器:调制器->进行编码
- 传输系统:传输线或者复杂网络系统
- 目的系统:
- 接收器:解调器->用于解码
- 终点/目的站/信宿:终点设备获取传来数字比特流
消息是视频、语音、文字等,数据是消息的实体
模拟信号:取值连续 数字信号:取值离散
信道:表示某一个方向传输的媒体 一条传输线路包含一个发送信道一个接受信道
三种交互方式:
- 单项通讯:单工
- 双向交替通讯:半双工
- 双向同时通讯:全双工
基带信号(来自信源)——>进行调制(编码)
调制:
- 基带调制:还是来自信源的信号,只是对其波形进行变化,使其适应信道特征 信号叫:基带信号
- 带通调制:使用载波(物理信号)把基带信号的频率范围搬到较高的频段转化为模拟信号 信号叫:带通信号
带通调制方法:
- 调幅AM:调整振幅
- 调频FM:调整频率
- 调相PM:调整波形相位
常见编码方式:
- 不归零:正电平 1 负电平 0
- 归零: 正脉冲 1 负脉冲 0
- 曼彻斯特编码:周期中心向上跳变为 0 向下为 1
-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边界有跳变是0 没有是1
2.2信道极限容量
码元传输速率越高、信号距离越远、噪声干扰越大、传输媒介越差——>失真越严重
码间串扰:两个马元之间所间隔的时间非常短,失去了马元之间的间隔,造成干扰分不清1和1
信噪比:信号的平均功率与噪声平均功率之比S
信 噪 比 = 10 ⋅ log 以 10 为 底 S N 信噪比=10cdot log以10为底{{S} over {N}} 信噪比=10⋅log以10为底NS
极限信道传输率:信道极限传输速度 信噪比越大,信息极限传输速率越高极限信道传输率:信道极限传输速度 信噪比越大,信息极限传输速率越高
C = W ⋅ log 2 ( 1 + S N ) = W ⋅ log 2 ( 1 + 信 噪 比 ) C=Wcdotlog_2(1+{{S}over{N}})=W cdotlog_2(1+信噪比) C=W⋅log2(1+NS)=W⋅log2(1+信噪比)
2.3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介
2.3.1引导形传输媒介
- 双绞线:
- 无屏蔽双绞线 (Shield Twisted Pair)
- 屏蔽双绞线 (Unshield Twisted Pair)
- 常用绞线类别、带宽以及典型应用
衰减随着频率升高而增大
- 同轴电缆:铜质芯线->抗干扰性能强
- 光缆:使用光导纤维进行传输,发送端有光源,接收端存在光检测器 ->利用全反射
- 多模光纤:存在多条不同角度入射的光在一条光纤中传输
- 单模光纤:光纤直径足够小的时候,其只传播一条光的波长
- 特点:
- 传输损耗小
- 抗干扰效果号
- 保密性好
- 体积小重量轻
2.3.2非引导行传输媒介
- 短波通信:电离层反射
- 无线电微波通讯:
- 地面微波接力
- 卫星通讯
2.4信道复用技术
- 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 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分时间***
复用器与分用器成对使用,一个合并数据一个分离数据
时分存在浪费现象:当某一个用户此时不占用时,其还是会划分时间给他造成空闲浪费
- 统计时分复用***STDM(Static TDM)*** ->异步分时复用(用户占用时间并不是周期性出现。且其每一个STDM帧中间都含有用户地址信息,所以存在开销)
注意:这里的TDM和STDM帧均是物理层面上的帧
- 波分复用->分光
- 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
- 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光复用器-光分用器
- 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ess)每一个比特时间被划分成为m个短的时间间隔->码片
使用CDMA时,如果一个站需要发送比特1,则发送自己的m bit码片序列,若要发射比特0,则发送自己m bit码片序列的相反值。若发送信息率为b bit/s,则其实际上发送数据率就会提高到mb bit/s。
在码片中,0写为-1。1写为+1
- 扩频
- 直接序列扩频
- 跳频扩频
确定码片是某一个站点发来的信息,使用其源站的码片序列与码片向量求内积,得到的结果如果是1即为其源站发送的。不同站的码片序列计算内积结果为0。
2.5宽带接入
-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下行带宽大于上行
其接入网分为- 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LAM(DSL Acess Multiplexer)
- ADSL调制解调器——接入端接单元ATU(Acess Termination Unit)
- 端局(用户家中)ATU-C(Center)
- 远端 ATU-R(Remote)
-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Hybird Fiber Coax)***
用户家中使用同轴电缆
- FTTx技术***(FIber To The xxx)*** FTTH/FTTZ/FTTB/FTTF/FTTO/…
光配线网 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 光线路终端OLT(Optical Line Terminal) 光网络单元ONU(Optical Network Unit)
无源光网络:
-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 (Ethernet PON)链路层采用以太网协议
-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 (Gigabit PON) 采用通用封装方法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简介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主要信道:
- 点对点通讯:一对一点对点模式
- 广播信道:一对多的广播方式
3.1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1.1数据链路和帧
链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物理线路
数据链路:链路+具有控制协议的硬件和软件->最常用 网络适配器(含有硬件和软件)
- 封装成帧
为数据添加头部和尾部——>用于帧定界
最大传输单元MTU (Maximum Transfer Unit):每一种链路层都有规定,指的是帧的数据部分。
SOH(Start of Header):放在一个帧的最前面
EOT(End of Transmission):表示帧的结束
这两个在中断之后判断帧的完整,如果不完整即一帧缺这两个之一,就需要重新传输
2. 透明传输
当传送的帧是用文本文件组成的帧时,其数据部分不会出现帧界定符。也即是发送什么就接受什么,不会收到帧结束和开始标志的影响这就叫做透明传输
如果数据中间出现SOH和EOT那就需要使用转义字符进行限定!进行转意!
- 差错检测
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差错,如0变成1这就叫做比特差错
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e):传输过程中错误比特占总比特总数的比率
**数据链路层使用CRC校验——添加的冗余码FCS(Frame Check Sequence)**在CRC码最后添加
**注:在数据链路层仅使用CRC只能做到帧的无差错接受,也就是在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接受的帧均无差错。**但是:并不能实现可靠传输
差错:
- 比特差错:帧是对的但是出现比特位错误
- 传输差错:指的是传输的帧序列中有某些帧丢了
* 帧丢失
* 帧数重复
* 帧失序
另外:对于传输质量良好的有线传输链路,数据链路层不使用确认重传机制,即不需要向上层实现可靠传输,传输较差的反之,需要提供可靠传输服务。
3.1.2点对点协议PPP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用户计算机和ISP通讯时使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 满足的需求:
- 简单:CRC没错就收下,有错就抛弃
- 封装成帧:存在特殊的帧界定符
- 透明性:出现与界定符一样的进行转译
- 多种网络层协议:同一个物理链路可以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
- 多种类型线路:串行、并行、低速高速、电、光…
- 差错检测:对收到帧进行差错检测
- 检测连接状态
- 存在最大传输单元MTU
- 需要有网络层地址协商:配置彼此网络层位置
- 存在数据压缩协商
- 组成:
- 链路控制协议LCP(Link Control Protocol)
- 网络控制协议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 PPP帧个段含义:
- 首部
- 第一字节 F:7E(01111110)帧界定符
- 第二字节 A:0xFF(11111111)
- 第三字节 C:0x03(00000011)无含义
- 第四个和第五个字节:协议字段
- 0x0021:表示PPP帧是IP数据报
- 0xC021:表示其字段为PPP链路控制协议的LCP的数据
- 0x8021:表示其为网络层的控制数据
- 信息字段<=MTU
- 尾部
- 前两个字节是FCS
- 最后一个字节F:7E(01111110)帧界定符
- 首部
- 透明传输实现
- 字节填充:PPP采用异步传输,其实际上是使用转义符号进项转义
- 0x7E->(0x7D,0x5E)
- 0x7D->(0x7D,0x5D)
- 出现ASCII码控制字符,前加0x7D
- 零比特传输:PPP协议在SDH链路同步传输
出现5个1补足一个0,防止出现形如“7E(01111110)”中间连续的1,与界定符混淆。
- 字节填充:PPP采用异步传输,其实际上是使用转义符号进项转义
- 工作状态
链路静止——>链路建立——>配置请求——>鉴别——>网络层协议——>链路打开
LCP配置:
- 配置确认帧:所有都接受
- 配置否认帧:所有都理解但不接受
- 配置拒绝帧:有的无法识别,需要协商
鉴别:
- 口令鉴别协议PAP(Passwor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 握手鉴别协议CHAP(Challenge-Handshak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3.2广播信道传输的数据链路层
3.2.1局域网数据链路层
局域网
- 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 优点:
- 具有广播功能:一个地方可以访问全网
- 便于系统资源扩展
- 提高可靠性、可用性、生存性
- 分类
- 星形网:使用集线器
- 环形网
- 总线网:设置有匹配电阻,用于吸收多余电磁信号
局域网数据链路层:
- 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
- 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ess Control)
适配器(网卡)作用:其上面安装有处理器和存储器,因此其在接受和发送各种数据帧的时候不会占用计算机主机的CPU
以太网两个标准:
- DIX Ethernet V2
- IEEE 802.3
3.2.2载波监听/碰撞检测协议——>CSMA/CD
CSMA/CD协议内容:
- 使用广播通信的方式进行传输,在帧的首部写明接收站的地址(各个站点检测到帧时候,看头部声明是不是自己的,是的话就接受,不是就不管)
- 采用无连接的工作方式。发送的数据帧不需要进行编号,也不需要对方发消息进行确认,也就是不可靠交付。只会使用CRC进行检测,差错帧是否需要重新传输则由高层决定。
- 要点
- 多点接入:总线型网络
- 载波监听:不管在发送前还是发送中,每个站都必须不停的检测信道。
- 碰撞检测:边发送边监听,看这个时候有没有出现数据碰撞
电磁波在1KM电缆传输时间为5us
CSMA/CD协议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
- 单程端到端时延为r
- 总线端到端往返时延2r
争用期 2r:
- 规定:对于10Mbit/s以太网->争用期发送512bit,即64字节。争用期时间为512比特时间=51.2us
- 每个站在发出信号之后一段时间都存在着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这段时间不确定——>存在***碰撞窗口***
截断二进制规避算法:用于在发生碰撞之后推迟发送时间规避碰撞——>动态规避算法
K = M i n [ 重 传 次 数 , 10 ] → K ∈ [ 0 , 1 , . . . , ( 2 K − 1 ) ] K=Min[重传次数,10] rightarrow Kin [0,1,...,(2^K-1)] K=Min[重传次数,10]→K∈[0,1,...,(2K−1)]
注:适配器在每次发送一个新的帧的时候都需要执行一次CSMD/CD算法,并且要是在算法进行规避的时候,某一个适配器能碰巧成功发送一个帧到信道之中去,那么就需要再次执行退避算法继续等待。
在碰撞发生的时候还需要发出32/48bit的人为的干扰信号
**总共信道占用时间:**A站点发出数据到发现碰撞停止发送时间是Tb,A发送干扰信号时间是Tj,但是整个信道还是需要A发出这个干扰信号再信道上传输完毕之后才能空闲,也就是再等r个传输时间
规定:帧最小时间间隔为9.6us=96比特时间
最后
以上就是柔弱银耳汤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前三章个人总结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概述第二章 --物理层第三章–数据链路层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计算机网络原理——前三章个人总结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概述第二章 --物理层第三章–数据链路层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