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认为自己的母语是最美的。
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当一位老师面对侵略者的践踏,从此将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时候,尽管那是一间普普通通的教室,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孩子,一堂普普通通的法语课,却显示了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人们被人物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所震撼,所感动。
中国的方块字在中国人眼里是最美的,他还滋养一种艺术形式,这就是书法艺术,当那一笔一划、龙飞凤舞之间,给人们的是一种艺术享受。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方言差异悬殊,语言交流,仅方言之间的沟通就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可是当人们一旦用文字表述,一切障碍随之冰消雪融。汉字一脉相承,传承五千年,经久弥新,永远闪耀着无穷无尽的魅力。世界上许多古文字消失了,许多古文字丢失,偶尔露面,让人张口结舌,无人能识,而独有中华民族的文字洋洋洒洒,传载着中华文化精髓,而滋润淘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回顾中华历史,一个泱泱大国的形成,一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的文化大潮,汹涌澎湃,奔流不息,中国汉字在其中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汉字传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显示出其强大的威力。
汉字不仅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我们的邻邦同样给予了阳光雨露的滋养。在越南、朝鲜、日本都曾使用过中国字,直到现在日文中还有许多中国汉字,漫步日本的大街上,从假名中凸现出的汉字里,你已经读懂那是一个什么所在。当孙中山先生踏上这片土地时,一句日文不懂,他在与一个一句中文不懂的日本朋友一起交流,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场面,两个语言不通的人,用手写汉字方式,竟然能长时间沟通,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
可是当人们沿着我国文字改革的轨迹往前究根溯源,总也避不开一个名字,他就是仓颉。
仓颉造字说,已深入人心,史书资料、民间传说,在中国人心里流淌了五千年。
这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它生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黄帝时代,他的创举,让中国人永远的记住了他。
有了它,才有了文字,有了它创造的文字,才使中华文化精华、文明成果永久的保存、积累成一座举世无双的宝库。
仓颉,中华文字改革的第一人。这是一个可以用永恒表述的人物。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文字是记述语言的载体,是以抽象的符号记录语言,一旦用文字记录下的语言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其思想、智慧、文化成果才能永恒的保存。不然的话,仅是口头语言,会随风漂散,口头文学会以讹传讹,只有文字才能忠实记录其时其地发生的事、人、思想,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意味着丢失,许多的文明消逝的无影无踪,丢失的一干二净,在他们历史的天空中却呈现一片空白。
中国之所以有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这就得力于中国人文字的发明,文字的发明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时代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宋罗泌《路史·史皇氏》说:“仓帝史皇氏,名颉(jie,音洁。多音字又念xie),姓侯冈,龙颜侈哆,四目灵光。上天作令,为百王宪。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乃受河图得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形位成,文声具,以相生为字,以正君臣之分,以严父子之仪,以肃尊卑之序。法度以出,礼乐以兴,刑罚以著,为政主教,领事辨官,一成不外,于是天地之蕴尽矣。”
史皇氏,是仓颉祖姓,如同黄帝、炎帝出自少典氏,氏是上古时身份的象征。史皇氏应是一个比较高贵的部落,皇在古代是指,以一己之力,不劳匹妇而造福天下的才称皇。三皇便是这样的人,史皇氏应是在皇族部落中记事的人,是史家的前身。名颉,颉在作人名时念(jie),其本音念(xie),意为鸟往上飞。仓颉:仓通苍,又通作沧,苍天、沧海、广阔无垠,真乃是天高凭鸟翔,海阔任鱼跃,姓侯冈。侯冈应是仓颉的出生地。“龙颜侈哆”,是说仓颉的脸宽,而口张,这是一幅微笑的模样,很和蔼可亲的样子。“四目灵光”:古时的仓颉像都据此画作四只眼睛。这可能是一种比喻,仓颉比别人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就比别人多出一双眼睛,观察事物比别人更细,更独到。“上天作令,为百王宪。”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就是要为天下部落的首领们制作法令。“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仓颉是一位明智、通达、目光深远的人。从小时候就喜欢书写。从这里可以看出出身于史皇氏的仓颉,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传授,对书写这样的事情从很小的时候就能做,正因为如此,乃受河图绿草,绿:一种草名,即荩草。河图洛书皆为古代的数字符号方阵,其中含奇数、偶数、阴、阳、十进位、四面八方、东南西北中,河图为三层方形正方。洛书为两层四面八方图形,说法解释极多,笔者认为,河图为地,洛书为天。伏羲氏后合二为一,演变为八卦图,以象万物兴衰规律,成为一门学问“易学”。缘字,草形文字,这是仓颉文字改革的基础。根据河图洛书八卦的哲学思辨和草形文字的表情达意的表现形式,“穷天地之变,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通过对这些分析、理解,创造一种统一的文字,这种文字,“形位成,文声具,以相生为字。”形、音、义是文字的三要素,缺一不可,离开这三个基本要素,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形位成”是讲文字之形,文字的外形、笔划是定位的,文是文字之意,声就是文字之音,同时,字与字之间还有相联系、相生的关系,就是文字之间的结构关系,因此上可以讲仓颉造出的文字,才是最成熟、最完全意义上的文字。下面一段话则是文字发明后所起到的作用。“天地之蕴尽矣”。宋人这段记述是极客观的,极有见地的。
仓颉造字,从古到今,不绝于书。历代都持此说。战国《荀子·解蔽》说:“故好书者众也,可苍颉独传者也”。这里说文字创作者极多,而只有仓颉制作的文字系统独自传下来的。《世本·作篇》载:“沮诵,仓颉作书。并黄帝史官。”《吕氏春秋》说仓颉作书,其注曰:“仓颉生而知书写,仿鸟迹以造文字”。后汉王充在《论衡·顺鼓》中说:“仓颉作书、奚仲作车,可以前代之时孽书、书之事,非后世为之乎?”后汉许慎《说文解字》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荤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汉代《纬书集成·春秋之命色》似比许慎所说较详,说:“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刚,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乃受河图绿字,于是穷天地之变化,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宋人罗泌可能就是依据这段文字,写的“史皇氏”一文。其在“天为雨粟,鬼为夜哭”后加“龙乃潜藏。”在其它古籍中都持此说。汉《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后汉王充《论衡·异虚》也说:“苍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此方凶恶之应和者”。又说:“夫言天雨粟,鬼夜哭,实也,言其应苍颉作书,虚也!”
历来对这段话,质疑者极多,其实这里面有三层意思。一是古人的天命神授的思想在作怪。古人认为凡人间的大事发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天相吉兆,从发明文字亘古未有,这是人类文明史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是人类大智慧之光在历史的天空中划出的一道闪电、彩虹。在文明大地上耸起一座奇峰,是历史的长河里布起的一道万丈瀑布,一道奇幻的风景。这件千古大事一定会有反应,这样“天为之而雨粟、鬼为之而夜哭”,不这样不足以证明其伟大,不这样不足以证明其磅礴而闻名于世。天象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天下起了小米,夜里鬼神为之哭泣!这是因为人类又掌握一种窥探天地秘密的武器,鬼神也敬畏三分。第二层意思就是王充分析的。“天雨粟,鬼夜哭”是可能实实在在发生的。如果在仓颉文字颁行天下时,就发生了“小米雨”这样的事,夜里又出现了莫名其妙的哭声,就犹如鬼哭狼嚎一样的怪叫。这都是有可能的。“下小米”据很多史料记载,“下稻谷”、“下小麦”、“下鱼”、“下沙子”的事情都有发生,这是飓风搬运的结果。鬼哭:等于夜间怪叫,更是会经常发生,正如王充说的这都不是对应仓颉发明文字这件事的。“夫言天雨粟,鬼夜哭,实也,言其应苍颉作书,虚也!”但《论衡·异虚》第三个意思:完全是夸张的比喻。发明文字是一件前无古人、惊天动地、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因此“天雨粟、鬼夜哭、龙潜藏”都表明这一层的意思。不这样说不足以彰显这一壮举的非凡的意义。
高诱在为《淮南子》作注时,还有一种说法。他说“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荫生,诈伪萌生则趋本弃末,弃耕作之,业而务刀锥之利。天知其将饿,故雨粟,鬼恐为文书所劾,故夜哭”。这种解释很牵强。高诱不怎么懂历史。“诈伪者,弃耕而业务刀锥”,其实那时候农耕经济刚启动,诈伪与农耕弃耕没什么关系,文字为之信,这是后来的事。至于说天知其饿,就下小米,更是主观臆测,“文以立信,史记善恶,书契之后,这些功能随之而生。鬼因此而哭泣悲伤,也只是宛转的道出文字的一部分功能。好文章是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
关于“仓颉造字”许多人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五代时有个叫丘光庭的人认为”后人多以文字始于黄帝苍颉者,明曰:非也,自生人以来就有文字,何以知之,按《山海经》云:凤凰首文曰德,背文曰义,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岂凤凰?……由此而论,文字之兴,其来远矣,假令苍颉在黄帝之前,亦不始于苍颉矣,盖广而论之,故寻得其也。“《兼明书·文字元起》有人又提出反驳,认为:”丘氏言自有人生以来,就有文字,实为妄言,即如《山海经》说,凤凰首德、背义、翼顺、膺仁、腹信之文,也是后人造之后附会而生,岂有凤凰鸟类自生文字之理?对于文字的产生,宋人张君房《云笈七签》中述:“轩辕之时,苍颉傍龙凤之势,采鸟迹,为古文,以代古体也。”“有臣沮涌,苍颉,观鸟迹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同时作注说:“先儒论文字之始不同,或始于三皇,或始于伏羲,或云与天地并兴。今据司马迁、班固、韦延、宋衷、博玄等,云苍颉黄帝臣,今据此载之,诸家说苍颉亦无定据。”众家意见纷纷,使文字发明成了一桩公案。
关于文字起源总结起来有四个说法,一与天地并兴,二始于伏羲,三始于黄帝,四始于苍颉。从这里看,三与四可以合并,无论始于黄帝说、始于苍颉说,都是这么表述,黄帝是领导者,而苍颉是具体发明人,准确的表述应是:三黄帝时代的仓颉所创。丘光庭举出凤凰首德、背义、翼顺、膺仁、腹信,这是《山海经》作者附在凤凰身上的文化,如同鸡有五德的说法是一样的。凤凰与龙都是一种文化。龙文化是黄帝关于“陶天下为一家”“无我”“融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思想形象的表达,而凤凰文化则是龙文化的延续,龙文化以爬行动物、大动物、海生动物图腾的大联合,凤凰则是以鸟图腾部落文化的一种集合,其产生要晚于黄帝的龙文化,几乎就在黄帝晚年,黄帝的儿子挚,史称少昊金天氏的,其封于山东曲阜,以治理东至于海的九黎众部落,其以鸟官命名,而形成一个东方体系,后世人称之东夷。三苗九黎原为蚩尤的部属,一直对黄帝政权心怀芥蒂的,一有机会就会有人出来煽动部落情绪,东山再起,少昊金天氏正因为无能力治理这一地区,黄帝百年后才让其孙颛顼帝继任。凤凰文化是符合龙文化精神的,是龙文化精神的一种继承,所以一直与龙文化并行,凤凰被称之为百鸟之王,虎为百兽之王,而龙文化则是至尊的文化,后来又创造了麒麟文化百祥之瑞,这些文化都是在龙文化精神下的小系统。凤凰文化中,凤凰就是一种文化创造。而“德、义、顺、仁、信”是凤凰文化提倡的道德准则,首德:德是首位的,是第一位的;义在背,担负肩上的责任、正义、公平;翼之排列,羽毛长短排列有序,十分顺畅,“翼顺”才能发挥整体力量,振翼高飞;膺仁,胸怀仁爱之心;腹信,信为立身之本,是要时刻揣在肚里,不可背信弃义,失信于人。因上古时法律不健全,其保证都在“信守承诺”上。这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极有可能是凤凰文化体制中提出的完整的道德文化标准和要求。以此来论证文化的起源,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文字源之于三种说法,其实都有道理,相互之间不是一个排斥的关系。而是一个顺序关系。
第一说,与天地同兴。始于生人,这就是说“有人就有文字”。大体说来是有道理,但不准确。这就是文字的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发展过程也有一个渐进,由简到繁,低级向高级自我发展的过程。人类从一开始就有文字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但人类发展一定的时候就会出现文字,那么这时候又具体在什么时间?这就回到了文字起源的问题。首先是人类必须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是人类生活中出现最早的。只要有两个人在,交流就会产生,语言交流是最基本的形式,鸟有鸟语,兽有兽语,何况人呢,当口语交流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系统时,人们就面临着如何记录的问题,用什么形式去记录的问题,中国人最早用的是:结绳记事。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这个说法把结绳记事定在神农氏时代,是不准确的,只能说神农氏时代还在用结绳方法记事。《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书契。”这就是说结绳记事,是还要古老的时候,是在符号、图画以前,人们用结绳系物的方法去记录一些简单的事情的发生。直至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由于没有文化,不识字,用禾杆来记录一年的收成,用木板刻点和苞谷米粒之来记工分,汉族的生产队长,用香火烙洞记工分。在很多故事里,一些文化程度低的人,遇上不会写的字,还很自然的运用图画的形式,穿插其中,以表达自己的思想。高玉宝写自传体小说《高玉宝》时就把不会写的字画成图去表达。美术片“半夜鸡叫”就是根据高玉宝的小说改编的。
“结绳记事”发挥了文字的一部分记录传播功能,是文字的开始,但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所以很多人,包括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都否定“结绳记事”是文字,但必竟是文字的萌芽阶段。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中说:“文字是语言的表象”。郑慧生先生在《中国文字的发展》一文就认为:”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文字。”“结绳”变“书契”之说,忽略了“记事”与“记话”的区别,把记事的符号(结绳)和记话的符号(文字)混同起来,给人以这样的假象,好像书契(文字)并不需要语言就可以存在,那是完全错误的。其实这命题是个假命题。结绳记事,是记事,而“记话的符号”的出现的一部分功能也是记事,同样是符号,同样能记事,只是两者的形式不一样,不能因此否定其作为初期文字符号这个事实。所以后人为了争论文字起源其主要分歧就是对“结绳记事”的定性上。古人认为“结绳记事”是文字的初始阶段,担负了一部分文字的功能。否定者认为,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字,故尔不能说文字源于此。
许慎《说文解字》说:“古者庖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实象。”这是提供了一个源头,就是伏羲氏发明文字的问题。其据是《易》八卦。“结绳记事”是简单的线型记事方法,“结”表明数量、顺序,大小、时序的,而系的“物”就是具体可辨的。如“八月二日,打死一只虎”。在绳结上系上一枝桂花,桂枝。打二个小结,表明“桂月”是“八月”,“二个结”是“二日”,在下面系上一个“虎牙”或“虎毛”、“虎尾”,这样一条绳子,就记下了“八月二日打死一只老虎”这么一件事。到了伏羲氏时,人们要表达复杂的事情,而且要思考万事万物的关系、兴衰、福祸、成败,用“结绳”的办法不好表达,就从“河图洛书”思考的基础上,采用另一个表述的方法,用“-”表示阳,用“- -”表示阴,一阴一阳来表示男女、公母、雌雄及相对的事物。用上下摆列顺序表示主次、尊长、顺逆、正反、大小,如 阳在阴上,为之顺,为和谐,为正……阴在阳上为逆,为冲,为反……,然后又用三个阴阳爻,组成一个完整的象,去反映万事万物所处于的状态位置,八个卦象组成一个基本的方位系统,两个经卦相迭加,组成六十四卦,形成事物运动的一个周期,从初始、成长、成熟、衰落,由生到死再重生的辨证,运动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去表述一个思想系统,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而组成易经”。这种以阴阳八卦系统表述的复杂的事物状态,严格的讲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字。从结绳的“结”到河图洛书的“黑白点”,到伏羲八卦的“阴阳爻”,有相似性。但是,河图洛书的表述方式把事物抽象化了,结绳记事是用实物来表述,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已经有了抽象的表达,河图洛书则是完全的抽象表达,实物图画的具象表达,与抽象的表达为文字表达提供了两者途径。但是,河图洛书还不具备完全文字功能。
所以在否定前两个源头后,就到了第三个源头。这就是黄帝时代的仓颉,首先仓颉的身世和职务已表明了很多的信息。史皇氏。这是说仓颉的祖辈都是做记事,也就是史官的。从结绳记事开始,各部落就应该有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记事记史”。当然,三皇以德服天下,所记事就会多杂,这就要求史官们有很专门的知识,熟悉大部分部落“符号图形”的表现形式,而且史皇氏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也应该有自己的“符号图形”系统。而仓颉应该是那个时候很出色的“记事人”,被黄帝引为史官。史官是职业性的,而且是一代又一代的相传,这在战国、汉代都还是如此。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作为一个史皇氏的子孙,又是黄帝时代负责记史的史官,有责任担负起解决记录语言的文字的重任,也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
首先是各部落都在思考解决这一问题,根据考古发现。距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中贾湖遗址出土了刻符龟甲。上面刻有象形文字“目”字,俨然就是一只眼睛。说它是一幅画也能成立。距今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土了113个文字符号,在陶器和陶片上出现彩陶花纹图案,鱼、羊、山林、左中右三角棱形,中间为一甲虫形状的人脸。在陕西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129个符号,在彩陶上出现了了两条被从中间剖开的鱼,两只乌龟,对称排列,在甘肃省临洮县的辛店遗址出土了陶片上出现绘制的“人、兽、鸟”及一闪光太阳状中划一十字形的图形。距今三千多年,陕西李家沟仰韶文化遗址中出现23个符号,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3900年,出现了4个符号,上海青浦县松泽大汶口文化距今5900-4300年,出现六个文化符号,浙江良渚大汶口文化出现九个符号,上海马桥半山马西文化出现了5个符号,距今5800-4400年,从陕西甘肃直到东海岸的上海,从辽宁一直台湾岛,都出现了文字符号,这还是指陶片上的,因为陶片便于保存,那些被刻于竹片、木片、丝帛上的不便保存,无法寻到,刻在石壁上的也因几千年的风化腐蚀难以保存,地表以上极罕见,地下出现的都是便于保存的,不便于保存甚至还未露庐山真面目,都无从知道。从这些可以看出,各地的原居民都有自己的符号系统。而且大致都沿着一条基本路线。这就是图画形式,渐渐演变为抽象符号。二是各地符号体系差异大,不统一;三是在年代上跨度大,前后三千多年,这说明了一个事实,随着伏羲氏阴阳八卦的哲学思辨,中国人在思想上踏入一个新台阶,在思维上更加成熟,在语言表达上更加丰富。简单的结事记事的方法,已无法满足文化发展,于是以图画、符号为特征的表现形式开始多元化发展,由于各部落相对独立的自治,这就形成各自独立的符号表达系统。有些文化发达的部落形成中心文化圈,但总体讲系统繁杂,如同后来的方言区、亚方言区一样。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文字早在黄帝时代以前都已存在,但这时的文字符号是分散的、多元的,自成系列、音形义不统一的文字。
当黄帝统一万邦后,首先解决的是文字统一的问题,只有文字统一才能政令畅通,文化才能以书契的形式交流,许多思想、文档、著述、发明,或刻于石,刻于玉,刻于竹木,刻于陶,写于帛,写于皮革,这就落在了仓颉的身上。这是中华文字改革的第一场大规模的运动,对中国文字发展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如同后来的秦实行的“书同文”一样,和20年代的“中国汉字简化及普通话”运动一样,这是中国文字改革三大里程碑式的改革运动。仓颉造字,对中国文字统一、规范、成熟、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字的三要素就是形、音、义。形是文字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在语言流行的时候,音和义的问题已经解决,要把音、义表达的内容固定在一种字形符号上,使三者统一。所以人们最初的造字方法就是将具体的事物描摹出来,这就是中国文字创造的基本方法,造字是象形。
《说文解字·序》说:“仓颉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寝多也。”由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抽象或概括而成的单体图案文字叫作文。由两个以上的文字重新组成的合体图案叫做字。这样,会意、指事、形声三种方法出现了,然后又出现了“转注、假借”,由汉代《说文解字》中概括汉字结构六书,基本概括了汉字的结构方法。
《说文解字·叙》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横之上就是上,横之下就是下),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画成圆形的太阳和弯形的月亮),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江河曰属水,谓之形“工”“可”表示读音),四曰会意,会音者,以类合谊,以见指扐,武信是也。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老是同一表示长者的,向左是考,向右是老),六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用同音字表示不同的词意)。”六书中,象形字是汉字的核心,指事加强符号指示性,而形声、会意是合体字,其原则形声相加、用义音联合,会意是词义含意,这四种方法是汉字的造字方法;而转注是同类变形,而假借是词义要扩大和转移,就文字创立这个角度是造字,但从文字系统来说用字意味更足一些。
仓颉造字,前无古人,面对纷杂的符号怎样入手。宋人胡宏《皇王大纪·五帝纪》说:“书契作而史官建,左史记言,右史记功。仓颉,沮诵,轩辕史官也,见鸟兽蹄迒之迹,有文理之可滋,作鸟迹篆,以乂百工,以察万品,其文分类,象形而生,故谓之字。”
在胡宏描述里,有矛盾的地方,一边说:“书契作而史官建”,一边又说仓颉是史官发明文字。到底是什么在前,什么在后,如果先有书契,后有史官,那就没有史官仓颉去发明文字这一说,要是先发明文字后才有书契,就不能说“书契作而史官建。”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作文字,记其言功,策而藏之,名曰书契。”这种说法较为合理。继“结绳记事”之后,实行的一种不成熟的符号系统,到了仓颉时又整理发明了一系列符号,叫鸟迹篆。
鸟迹篆是仓颉发明的一套文字方案,古代的符号线条是用尖刀的东西刻的,就形成在下尖刀的地方深,后边轻细尖,其形如雪中的爪痕,称这种字体是鸟迹篆也很形象,象形字多以名词为主。但具体的可感的名词还不能完整表达思想,于是仓颉在用象形的方法规范了名词的文字后,又“穷天地之变化,又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这就是用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方法造出了动词、名词、助词、语气词、形容词,使鸟迹篆能完整无误地表达思想意识。这样不仅可以用于政令通行天下,还可以用于文化理论建设,把一段记述片断串缀在一起,就成了书契。就是后来的书籍,从此书籍成为中华智慧的结晶。
文字改革与建设是一直在进行,从仓颉的“鸟迹篆”到甲骨文、金文、秦篆、秦隶、汉简、唐楷,才基本形成规范的汉字,从唐至现代,虽然文字变化不大,但新字异体字层出不穷,到现代,进行汉字简化及普通话的规范读音,在字形与音方面变化极大,词义上个别词义也有变化,中国汉字是在不断变化中追随时代。如果把结绳记事、陶文算上去,中国文字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而归纳起来。仓颉造字、秦“书同文”、现代的简化字与普通话是对中国文字三次大的变革,仓颉造字在我们历史的源头上,开我国文化之先河,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一行动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无怪古人以“天雨粟、鬼夜哭、龙潜藏”而标志这一伟大的创举。
仓颉这位伟大的文字改革家在文字改革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从不绝于书的记载看,人们都是用一种赞许崇敬的心情去面对这位先贤,而历代人民都用不同方式纪念这位文字的发明人。
仓颉造字台,有很多处,清顺治十六年《祥府县志》说:“仓颉造字台在府城北时和保,世所仓颉造字之所。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赋诗曰:‘野来荒台晚,寒天古木悲。乌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这是说:仓颉造字台在今开封县境内,在这里还有仓颉城。《祥府县志》说:仓颉城,在县北时和保,世传仓颉所筑。
仓皇陵,在开封县东北10公里处。《祥府县志》说:“仓皇陵,城东北二十里;时和保谷,呼为仓皇冢是也。《禅通记》说:“仓颉居阳武,而葬于利乡即此,利乡即时和保之墟。
在洛阳修有仓圣祠,清乾隆年间《续河南通志·舆地志·坛庙》记载:“仓圣词,在洛阳县迎恩寺。其址在今洛阳市东。”
陕西省有二座仓颉墓,一位于商县北(洛南县),一位于白水县东北42.5公里处,长安县西15公里,西宫张村三会寺中有一仓颉造书台,歧山县西南2.5公里处有仓颉庙。淅江嵊县关帝庙前有一座仓帝祠,龙家县南面滩上有仓帝庙。
甘肃天水县北有一仓帝庙。
山西临汾市南关有仓颉故宅,阳曲县城东圣母庙中有古苍颉庙。
江苏南京市聚宝门外有一仓颉庙,宿迁县东北有一仓圣祠,苏州市百狮桥仁堂内有仓圣庙,常熟市三元堂有仓圣祠,昆山市 马鞍山县华亭有仓圣祠。
湖南桃源县路鹭鹚门外有仓圣庙。
云南陆良县学宫内东隅有仓圣祠,临沧县学宫内有仓圣殿。
这些遍布祖国东西南北中的台、墓、庙、祠、殿,都是人们在表达对仓颉的崇敬之情,缅怀之情,敬重之意,当然这是仅存的一部分,历史也许会湮没有形的建筑,可是很难抹去无形的丰碑。
仓颉将与中国文字一起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最后
以上就是懵懂宝贝为你收集整理的中华文字改革第一人——仓颉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中华文字改革第一人——仓颉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