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用户行为分析是数据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统计活跃用户,分析留存和转化率,改进产品体验、推动用户增长等领域有重要作用。美团点评每天收集的用户行为日志达到数百亿条,如何在海量数据集上实现对用户行为的快速灵活分析,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提出并实现了一套面向海量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解决方案,将单次分析的耗时从小时级降低到秒级,极大的改善了分析体验,提升了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
本文以有序漏斗的需求为例,详细介绍了问题分析和思路设计,以及工程实现和优化的全过程。本文根据2017年12月ArchSummit北京站演讲整理而成,略有删改。
问题分析
下图描述了转化率分析中一个常见场景,对访问路径“首页-搜索-菜品-下单-支付”做分析,统计按照顺序访问每层节点的用户数,得到访问过程的转化率。
统计上有一些维度约束,比如日期,时间窗口(整个访问过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否则统计无效),城市或操作系统等,因此这也是一个典型的OLAP分析需求。此外,每个访问节点可能还有埋点属性,比如搜索页上的关键词属性,支付页的价格属性等。从结果上看,用户数是逐层收敛的,在可视化上构成了一个漏斗的形状,因此这一类需求又称之为“有序漏斗”。
这类分析通常是基于用户行为的日志表上进行的,其中每行数据记录了某个用户的一次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发生时间、用户ID、事件类型以及相关属性和维度信息等。现在业界流行的通常有两种解决思路。
- 基于Join的SQL
select count (distinct t1.id1), count (distinct t2.id2), count (distinct t3.id3)
from (select uuid id1, timestamp ts1 from data where timestamp >= 1510329600 and timestamp < 1510416000 and page = '首页') t1
left join
(select uuid id2, timestamp ts2 from data where timestamp >= 1510329600 and timestamp < 1510416000 and page = '搜索' and keyword = '中餐') t2
on t1.id1 = t2.id2 and t1.ts1 < t2.ts2 and t2.ts2 - t1.ts1 < 3600
left join
(select uuid id3, timestamp ts3 from data where timestamp >= 1510329600 and timestamp < 1510416000 and page = '菜品') t3
on t1.id1 = t3.id3 and t2.ts2 < t3.ts3 and t1.ts1 < t3.ts3 and t3.ts3 - t1.ts1 < 3600
- 基于UDAF(User Defined Aggregate Function)的SQL
select
funnel(timestamp, 3600, '首页') stage0,
funnel(timestamp, 3600, '首页', '搜索', keyword = '中餐') stage1, funnel(timestamp, 3600, '首页', '搜索', '菜品') stage2
from data
where timestamp >= 1510329600 and timestamp < 1510416000 group by uuid
对于第一种解法,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做大量join操作,而且关联条件除了ID的等值连接之外,还有时间戳的非等值连接。当数据规模不大时,这种用法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数据规模越来越大,在几百亿的数据集上做join操作的代价非常高,甚至已经不可行。
第二种解法有了改进,通过聚合的方式避免了join操作,改为对聚合后的数据通过UDAF做数据匹配。这种解法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筛选手段,这意味着几亿用户对应的几亿条数据都需要遍历筛选,在性能上也难以接受。
那么这个问题的难点在哪里?为什么上述两个解法在实际应用中变得越来越不可行?主要问题有这么几点。
1. 事件匹配有序列关系。如果没有序列关系就非常容易,通过集合的交集并集运算即可。
2. 时间窗口约束。这意味着事件匹配的时候还有最大长度的约束,所以匹配算法的复杂度会进一步提升。
3. 属性和维度的需求。埋点SDK提供给各个业务线,每个页面具体埋什么内容,完全由业务决定,而且取值是完全开放的,因此目前属性基数已经达到了百万量级。同时还有几十个维度用于筛选,有些维度的基数也很高。
4. 数据规模。目前每天收集到的用户行为日志有几百亿条,对资源和效率都是很大的挑战。
基于上述难点和实际需求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几个实际困难,称之为“坏消息”。
1. 漏斗定义完全随机。不同分析需求对应的漏斗定义完全不同,包括具体包含哪些事件,这些事件的顺序等,这意味着完全的预计算是不可能的。
2. 附加OLAP需求。除了路径匹配之外,还需要满足属性和维度上一些OLAP的上卷下钻的需求。
3. 规模和性能的矛盾。一方面有几百亿条数据的超大规模,另一方面又追求秒级响应的交互式分析效率,这是一个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
另一方面,还是能够从问题的分析中得到一些“好消息”, 这些也是在设计和优化中可以利用的点。
1. 计算需求非常单一。这个需求最终需要的就是去重计数的结果,这意味着不需要一个大而全的数据引擎,在设计上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2. 并发需求不高。漏斗分析这类需求一般由运营或者产品同学手动提交,查询结果用于辅助决策,因此并发度不会很高,这样可以在一次查询时充分调动整个集群的资源。
3. 数据不可变。所谓日志即事实,用户行为的日志一旦收集进来,除非bug等原因一般不会再更新,基于此可以考虑一些索引类的手段来加速查询。
4. 实际业务特点。最后是对实际业务观察得出的结论,整个漏斗收敛非常快,比如首页是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结果,到了最下层节点可能只有几千,因此可以考虑一些快速过滤的方法来降低查询计算和数据IO的压力。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个问题的核心本质,那就是“多维分析和序列匹配基础上的去重计数”。具体来说,最终结果就是每层节点符合条件的UUID有多少个,也就是去重后的计数值。这里UUID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符合维度的筛选,二是事件序列能匹配漏斗的定义。去重计数是相对好解的问题,那么问题的重点就是如果快速有效的做维度筛选和序列匹配。
算法设计
下图是部分行为日志的数据,前面已经提到,直接在这样的数据上做维度筛选和序列匹配都是很困难的,因此考虑如何对数据做预处理,以提高执行效率。
很自然的想法是基于UUID做聚合,根据时间排序,这也是前面提到的UDAF的思路,如下图所示。这里的问题是没有过滤的手段,每个UUID都需要遍历,成本很高。
再进一步,为了更快更方便的做过滤,考虑把维度和属性抽出来构成Key,把对应的UUID和时间戳组织起来构成value。如果有搜索引擎经验的话,很容易看出来这非常像倒排的思路。
这个数据结构还是存在问题。比如说要拿到某个Key对应的UUID列表时,需要遍历所有的value才可以。再比如做时间序列的匹配,这里的时间戳信息被打散了,实际处理起来更困难。因此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优化。
可以看到优化后的Key内容保持不变,value被拆成了UUID集合和时间戳序列集合这两部分,这样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做快速的UUID筛选,通过Key对应的UUID集合运算就可以达成;二是在做时间序列匹配时,对于匹配算法和IO效率都是很友好的,因为时间戳是统一连续存放的,在处理时很方便。
基于上述的思路,最终的索引格式如下图所示。这里每个色块对应了一个索引的block,其中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属性名和取值;二是对应的UUID集合,数据通过bitmap格式存储,在快速筛选时效率很高;三是每个UUID对应的时间戳序列,用于序列匹配,在存储时使用差值或变长编码等一些编码压缩手段提高存储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同时指定多个属性或维度条件,通过AND或OR的条件组织起来。这在处理时也很简单,通过语法分析可以把查询条件转为一颗表达树,树上的叶子节点对应的是单个索引数据,非叶子节点就是AND或OR类型的索引,通过并集或交集的思路做集合筛选和序列匹配即可。
上面解决的是维度筛选的问题,另一个序列匹配的问题相对简单很多。基于上述的数据格式,读取UUID对应的每个事件的时间戳序列,检查是否能按照顺序匹配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存在最大时间窗口的限制,匹配算法中需要考虑回溯的情况,下图展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在第一次匹配过程中,由于第一层节点的起始时间戳为100,并且时间窗口为10,所以第二层节点的时间戳101符合要求,但第三层节点的时间戳112超过了最大截止时间戳110,因此只能匹配两层节点,但通过回溯之后,第二次可以完整的匹配三层节点。
通过上述的讨论和设计,完整的算法如下图所示。其中的核心要点是先通过UUID集合做快速的过滤,再对过滤后的UUID分别做时间戳的匹配,同时上一层节点输出也作为下一层节点的输入,由此达到快速过滤的目的。
工程实现和优化
有了明确的算法思路,接下来再看看工程如何落地。
首先明确的是需要一个分布式的服务,主要包括接口服务、计算框架和文件系统三部分。其中接口服务用于接收查询请求,分析请求并生成实际的查询逻辑;计算框架用于分布式的执行查询逻辑;文件系统存储实际的索引数据,用于响应具体的查询。
这里简单谈一下架构选型的方法论,主要有四点:简单、成熟、可控、可调。
1.简单。不管是架构设计,还是逻辑复杂度和运维成本,都希望尽可能简单。这样的系统可以快速落地,也比较容易掌控。
2.成熟。评估一个系统是否成熟有很多方面,比如社区是否活跃,项目是否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并能持续落地推进?再比如业界有没有足够多的成功案例,实际应用效果如何?一个成熟的系统在落地时的问题相对较少,出现问题也能参考其它案例比较容易的解决,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系统的风险。
3.可控。如果一个系统持续保持黑盒的状态,那只能是被动的使用,出了问题也很难解决。反之现在有很多的开源项目,可以拿到完整的代码,这样就可以有更强的掌控力,不管是问题的定位解决,还是修改、定制、优化等,都更容易实现。
4.可调。一个设计良好的系统,在架构上一定是分层和模块化的,且有合理的抽象。在这样的架构下,针对其中一些逻辑做进一步定制或替换时就比较方便,不需要对代码做大范围的改动,降低了改造成本和出错概率。
基于上述的选型思路,服务的三个核心架构分别选择了Spring,Spark和Alluxio。其中Spring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实际案例和文档上都非常丰富,很容易落地实现;Spark本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分布式计算框架,目前团队对Spark有很强的掌控力,调优经验也很丰富,这样只需要专注在计算逻辑的开发即可;Alluxio相对HDFS或HBase来说更加轻量,同时支持包括内存在内的多层异构存储,这些特性可能会在后续优化中得到利用。
在具体的部署方式上,Spring Server单独启动,Spark和Alluxio都采用Standalone模式,且两个服务的slave节点在物理机上共同部署。Spring进程中通过SparkContext维持一个Spark长作业,这样接到查询请求后可以快速提交逻辑,避免了申请节点资源和启动Executor的时间开销。
上述架构通过对数据的合理分区和资源的并发利用,可以实现一个查询请求在几分钟内完成。相对原来的几个小时有了很大改观,但还是不能满足交互式分析的需求,因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优化。
1. 本地化调度。存储和计算分离的架构中这是常见的一种优化手段。以下图为例,某个节点上task读取的数据在另外节点上,这样就产生了跨机器的访问,在并发度很大时对网络IO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通过本地化调度,把计算调度到数据的同一节点上执行,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实现本地化调度的前提是有包含数据位置信息的元数据,以及计算框架的支持,这两点在Alluxio和Spark中都很容易做到。
2. 内存映射。常规实现中,数据需要从磁盘拷贝到JVM的内存中,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拷贝的时间很长,几百MB的数据对CPU时间的占用非常可观;二是JVM的内存压力很大,带来GC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mmap等内存映射的方式,数据可以直接读取,不需要再进JVM,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的两个问题。
3. Unsafe调用。由于大部分的数据通过ByteBuffer访问,这里带来的额外开销对最终性能也有很大影响。Java lib中的ByteBuffer访问接口是非常安全的,但安全也意味着低效,一次访问会有很多次的边界检查,而且多层函数的调用也有很多额外开销。如果访问逻辑相对简单,对数据边界控制很有信心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调用native方法,绕过上述的一系列额外检查和函数调用。这种用法在很多系统中也被广泛采用,比如Presto和Spark都有类似的优化方法。
下图是对上述优化过程的对比展示。请注意纵轴是对数轴,也就是说图中每格代表了一个数据级的优化。从图中可以看到,常规的UDAF方案一次查询需要花几千秒的时间,经过索引结构的设计、本地化调度、内存映射和Unsafe调用的优化过程之后,一次查询只需要几秒的时间,优化了3~4个数据级,完全达到了交互式分析的需求。
这里想多谈几句对这个优化结果的看法。主流的大数据生态系统都是基于JVM系语言开发的,包括Hadoop生态的Java,Spark的Scala等等。由于JVM执行机制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性能损失,现在也有一些基于C++或其它语言开发的系统,有人宣称在性能上有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提升。这种尝试当然很好,但从上面的优化过程来看,整个系统主要是通过更高效的数据结构和更合理的系统架构达到了3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语言特性只是在最后一步优化中有一定效果,在整体占比中并不多。
有一句鸡汤说“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而言,根本没有到拼天赋的地步”,套用在这里就是“以大多数系统的架构设计而言,根本没有到拼语言性能的地步”。语言本身不是门槛,代码大家都会写,但整个系统的架构是否合理,数据结构是否足够高效,这些设计依赖的是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工程上的权衡,这才是更考量设计能力和经验的地方。
总结
上述方案目前在美团点评内部已经实际落地,稳定运行超过半年以上。每天的数据有几百亿条,活跃用户达到了上亿的量级,埋点属性超过了百万,日均查询量几百次,单次查询的TP95时间小于5秒,完全能够满足交互式分析的预期。
整个方案从业务需求的实际理解和深入分析出发,抽象出了维度筛选、序列匹配和去重计数三个核心问题,针对每个问题都给出了合理高效的解决方案,其中结合实际数据特点对数据结构的优化是方案的最大亮点。在方案的实际工程落地和优化过程中,秉持“简单、成熟、可控、可调”的选型原则,快速落地实现了高效架构,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手段和技巧,最终达成了3~4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
作者简介
业锐,2015年加入美团,现任美团点评数据平台查询引擎团队负责人。主要负责数据生产和查询引擎的改进优化和落地应用,专注于分布式计算,OLAP分析,Adhoc查询等领域,对分布式存储系统亦有丰富经验。
发现文章有错误、对内容有疑问,都可以关注美团点评技术团队微信公众号(meituantech),在后台给我们留言。我们每周会挑选出一位热心小伙伴,送上一份精美的小礼品。快来扫码关注我们吧!
最后
以上就是内向大白为你收集整理的每天数百亿用户行为数据,美团点评怎么实现秒级转化分析?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每天数百亿用户行为数据,美团点评怎么实现秒级转化分析?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