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程序,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沮丧,因为写程序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
自从进入软件行业以来,对于代码结构,我总是想着去追求一些新的东西,总是想办法写出与通用的结构不一致的简单的封装。差不多4年了,我曾尝试自己写过代码自动生成,自己封装过通用的框架,自己实现过一些工具类,但是目前没有一个是非常满意的。现在突然有一些感悟,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其实有些东西的创新是内在的、微小的、循序渐进的甚至是自己思想上的,你认识的深入,比形式上的特殊表现更重要。
第一条法则:最正常的架构就是最好最稳定的架构
第二条法则:最好的架构不是有多复杂多抽象而是有多合理
第三条法则:不要追求外在表现的特殊性,同样的三层结构,
设计出来的可以是码农,也可以是架构师,
关键是用起来有多舒服
下面是对于各层的理解,当然只是代码结构,至于更大一些的系统间的架构,其实是可以以小见大,思想是不变的。
entity:
描述:实体层,一般通用性较大
dao:
描述:数据解耦层,这里封装的是最最基本的原子操作,
通过接口实现了与service层的解耦,如果原子操作实现发生了变化,
只需要修改dao的实现,不会对service层有任何影响
service:
描述:业务解耦层,service接口指明具体业务,而service接口的实现
则封装了整个业务逻辑,对于较复杂的业务逻辑,在service接口
与service实现之间加一层抽象service,以模板的形式封装业务
流程,然后将具体的实现封装到service的实现中,这样在修改时
就可以避免影响核心流程,只实现具体的外围逻辑即可,比如将
参数获取与判断装载等放到service的实现中,将流程抽象出来
放到service的抽象层中
service
abstractService
serviceImpl
controller:
描述:控制转发层,用来接收与返回数据,不做任何具体的操作
关于分包:
最好每个业务分成一个包,
主要体现在dao和service层,如:dao.stat, dao.visit
如果可能的话,entity也要分层,如:entity.stat, entity.visit
前期的繁琐是为了后期的解耦,如果有需要,冗余也可以
使用抽象工厂管理基础的对象
使用构造注入注入需要的对象
使用final标注注入对象的唯一性
使用业务工具类代替通用工具类
关于工具类,工具类就要有通用性
如果是为某一个业务服务,可以专门以工具类为基础将该业务需要的工具类的功能封装
为一个某业务工具类,这样哪怕有一个业务工具类的实现要改变,也不会对全局造成
影响
传统有其合理性,至于具体实现要遵循设计原则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就妥协了,而是更加激发我去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既然身处当下,追求新奇是永不止步的!
最后
以上就是能干可乐为你收集整理的对于架构的一些看法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对于架构的一些看法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