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可耐摩托,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产品经理方法论,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1」用户体验五要素

出自:《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

我建议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去看一下这本书,是产品经理入门必读的一本书。

书中总结了用户体验的五个层面,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这同时也是一个产品具备的五个要素。

每一个要素都代表什么呢?

表现层(视觉表现、布局、配色、排版)

框架层(操作情况、刷新、页面跳转、查询、交互框架、界面设计、导航设计、标签设计、细节点)

结构层(信息架构、常规功能、特色功能、实现情况、用户流程分析)

范围层(主要功能、核心功能、次级功能、功能架构、业务流程设计)

战略层(企业愿景、产品定位、需求把控、用户习惯、商业模式)

正向的去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程,可用来分析产品,比如说做产品体验报告、或者竞品分析的时候可以从这些角度去阐述。

逆向的话可以用来创造产品,也是产品设计的思路,尤其是0-1的产品打造过程。

「2」产品设计十诫

出自德国的产品设计师拉姆斯总结过的好的产品设计的十个原则,之前在张小龙的微信公开课里面也提到过,他在做微信这个产品的时候也遵循了这十个原则。

好的设计是不断创新

好的设计是实用的

好的设计是美的

好的设计是能让产品说话的

好的设计是含蓄不招摇的

好的设计是诚实的

好的设计是历久不衰的

好的设计是周密的,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好的设计是环保的

好的设计是极简的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出来的。

它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住房、性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社交需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尊重需求(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一定的个人目标)。

11年后马斯洛又提出新的两种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我们提供的产品、服务、 功能其实都是对于需求的解决方案,我们常说的产品定位,就是为什么样的人(目标人群)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每一类需求都可以找到对应提供解决方案的产品。

比如说:

生理需求,对应购物类、外卖类产品等;

安全需求,对应理财类产品、支付宝等;

社交需求,对应社交类产品、微信、陌陌等;

尊重需求,例如游戏里面的排名,微信里面的打赏、点赞等;

认知需求,例如各种内容付费产品等;

审美需求,例如音乐类产品、视频类产品等;

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写作类产品。

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有助于产品经理从一个宏观的层面把握用户的需求。

以销售为导向的思维方式是直接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要什么我就给什么,但是用户说的不一定是他真正想要的。

以产品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则是用户要什么,分析用户背后的需求是什么,从需求的本质倒推产品方案。

所以在做需求分析的时候需要我们能够区分需求和诉求,辨别伪需求,换句话说有时候用户提出所谓的需求其实只是他真实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

「4」KANO模型

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提出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效工具,对产品功能进行分级,从而确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优先级。

他将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划分为五个类型:

(1)基本型需求:就是用户不说却必须存在的理所当然的需求,即痛点。当需求满足时,用户不会感到满意,但当不被满足时,用户会很不满意。

(2)期望型需求:与用户满意度成正相关的需求,也叫用户需求的痒处。当需求满足时,用户会很满意,当不被满足时,用户会很不满意。

(3)魅力型需求:也称为兴奋型需求,是企业给用户提供的惊喜型需求。该需求大大超出了用户对产品本来的期望,使得用户的满意度急剧上升,所以即使表现的不太完善,用户的满意程度也非常高。而即使该期望没有被满足,用户也不会感到不满意。

魅力型功能可以是一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够快速拉开和竞品距离,让产品独具一格,这类需求百里挑一。

(4)无差异型需求:就是说该需求被满足或未被满足,都不会对用户的满意度造成影响。 

(5)反向型需求:该需求刚好与用户的满意度呈反向相关,满足该要求,反而会使用户的满意度下降。

KANO 模型并非直接测量用户满意度的定量工具,而是一个典型的定性分析模型,常用于识别用户对新功能的接受度。

KANO模型最常见的应用是在需求的优先级排序, 主要是通过标准化问卷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不同需求进行区分处理,以提高用户满意度。

我们做产品设计时,需要尽量避免无差异型需求、反向型需求,至少做好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如果可以的话再努力挖掘兴奋型需求。

另外也可以根据你们产品的生命周期去考虑优先级,比如说:

在产品生命周期建设阶段,必备型需求是主流需求,项目团队实现的重点,它关系着产品的正常使用。

在产品生命周期成长阶段,基本功能基本落实,慢慢会有更多期望型的需求加入,开始用户体验建设。

「5」SWOT分析,态势分析法

SWOT分析法也叫态势分析法,在企业界是一种常用的战略规划分析方法,代表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

在产品经理工作中,一般经常出现竞品分析中,比如涉及到对于当前市场、行业的宏观分析、从而预判企业发展前景时的比较多。

也有人用SWOT做个人剖析,做职业规划的。

除了刚刚说的SWOT分析法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在对当前市场、行业环境做宏观分析的时候也常常会用到的方法。

「6」分析市场的PEST分析,是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

所谓 PEST,即 P 是政治(Politics),E 是经济(Economy),S 是社会(Society),T 是技术(Technology)

「7」分析行业的波特五力模型,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用五种因素(五力)五大竞争力,即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的模型,来判断企业是否要进入一个行业或者可以采用何种策略去打败竞争者。

「8」漏斗模型数据分析的AARRR模型

AARRR漏斗模型是Dave McClure 在2007提出的客户生命周期模型。

这五个字母分别代表着:用户的获取、激活、留存、变现、传播。

Acquisition(获取用户)

Activation(激发活跃)

Retention(提高留存)

Revenue(增加收入)

Referral(传播推荐)

每一层的递进都会产生一个漏斗流失,增长黑客的其中一份工作就是要优化漏斗、降低流量流失。

不光运营部门要关注转化数据,作为产品经理我们也应该关注我们自己产品的转化漏斗,如果有任意一环的数据出现了异常,就需要我们去定位问题,并且作出调整。

「9」MVP敏捷开发,最小可行性原则

MVP的概念是Eric Ries 《精益创业》里提出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指开发团队通过提供最小化可行产品获取用户反馈,并在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上持续快速迭代,直到产品到达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MVP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快速验证团队的目标,快速试错。

即便不是创业团队,当我们做一个新的功能、新的模块、新的平台的尝试,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做快速验证,如果效果不好,立马调整,避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资源之后,发现并不是用户想要的。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

所以在应用MVP原则的时候,做好前期的数据埋点很重要,并且特别要随时关注用户反馈。

当然一些产品也会采用灰度测试的方式,也就是内测,先小范围用户试用,收集反馈,快速验证,再开放给全部用户,也是经常会用到的。

「10」5W2H分析法_竞品体验及分析

5W2H分析法也叫7问分析法,可以配合不同的场景、目的作出不同的问题组合,达到相应的分析目的。

比如说在决定要做之前,分析产品需求的时候,这7问可以是: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

WHY——为什么要这么做?

WHERE——在那里做?从哪里入手?

WHEN——什么时候完成?

WHO——谁负责谁参与?

HOW——怎么做?如何做?

HOW MUCH——需要多少资源?成本多少?

从运营角度做用户付费分析的时候,这7问又可以是:

WHAT——产品是什么?是否和用户需求一致?

WHY——产品在哪些角度吸引用户?付费目的是什么?

WHERE——用户可以在哪里购买?付费渠道?

WHEN——用户什么时间付费?付费频率?

WHO——用户是谁?用户特点?用户画像是什么?

HOW——如何付费?付费方式?

HOW MUCH——产品定价?

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赋予5W2H的定义,灵活使用 作者:斯前想后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7581849 出处:bilibili

最后

以上就是可耐摩托为你收集整理的产品经理方法论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产品经理方法论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43)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