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宋史学习] 陈桥兵变的一些内幕和交锋
周世宗去世39岁,为何最大儿子才7岁?
周世宗有七个儿子,最后立的是七岁的柴宗训,是周世宗病危时年最长的儿子。三十九岁去世,最大的儿子才七岁。
本来有三个大的,但是都被杀了。
汉隐帝刘承祐自继位后,就与其宠臣对郭威等有功大将十分疑忌。郭威被迫造反。
刘承祐就把郭威在京的家属全部杀死。他命令将郭威家族的所有成员推上刑场,这里包括郭威还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周世宗三个儿子也全部被杀。
郭威抢了刘家天下,刘家也间接断了北周后路。
周世宗如何防止兵变
- 封符彦卿的女儿为皇后。
- 符彦卿是个大家族
- 符彦卿能打,契丹都怕他。
- 符彦卿能生女儿(6个),周世宗娶了符彦卿两个女儿,宋太宗娶了一个女儿。
- 符彦卿是天雄军节度使,位置重要
- 天雄军节度使统辖(河朔三镇):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 五代十国13个皇帝,6个出自魏博。魏府牙军相当能打,有俗语:长安天子,魏府牙军。
- 连接契丹,女儿做皇后可以把符彦卿绑到中原这里。
- 借符彦卿来震慑;互相牵制,有强大的集团来保护中央,中央才安全。
- 地方有人,和中央互相牵制。
- 部署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 加兼参知枢密院事以加强顾命大臣的职权。
- 他们都有安邦定国之才,都是朝廷重臣,也有良好的品行,最重要的是不会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团。这样一个顾命宰臣集团,自会对周室忠心,不会动辄侵凌幼主。
- 范质特点:说话直,廉洁,这样不会结党。陈桥兵变时当面质问赵匡胤说:“先帝世宗包养太尉您就像儿子一样,现在他遗体未寒,您怎么就这样做?
- 王溥:忠心,吝啬。周世宗考虑过,这样的吝啬,不会闹大事。仗义疏财的就麻烦,容易笼络人。有明显毛病的人不可怕。(按照陈振老师的书,王溥的忠心有疑问)。
- 魏仁浦:忠心,正直,多谋善断。陈桥兵变时组织朝臣反抗。
- 刘承祐自继位后,就与其宠臣对郭威等有功大将十分疑忌。乾祐三年(950年),刘承祐与亲信李业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企图一举铲除前朝旧将势力。不料李弘义反以诏书密示于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即采用谋士魏仁浦之计,伪作诏书,宣称刘承祐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群情激愤,推举郭威起兵讨伐,以“清君侧”。
- 史书记载过,当年郭威问他,京城军队人数与将领姓名,要找花名册,魏仁溥凭记忆把这些都汇报清楚。拿花名册一对,一点不差。这人还是从刀笔小吏成长起来的。
- 本来周世宗还希望让王著(一直跟着世宗)为相,但是他死后,范质说王著爱喝酒,不给官。实际上王著最忠心。
- 有一次,宋太祖设宴招待群臣。翰林学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这时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太祖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 排挤高级武将:
- 对张永德作出防范,因张永德名位已高,又是后周太祖的驸马,加之“点检做”符契的阴影,于是以张永德缺乏主见为由,落军职加同平章事,以使相赴镇宁军(治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陈振老师宋史)
- 调离原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离开京城。
- 提拔中级武将:
- 当时有两个禁军集团:侍卫亲军,殿前司。
- 提拔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一把手),没有派兵权。
- 提拔韩通为 侍卫亲军指挥使(不是赵匡胤的人),有派兵权。
- 提拔张令铎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 提升名位较低的高怀德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结果造成在京城之中,只有韩通一个武将名位在赵匡胤之上。韩通在兵变中被杀。
赵匡胤如何实施兵变
赵匡胤就是针对周世宗的几项举措一一应对。
- 瓦解顾命大臣:
- 勾搭王溥,
- 武力逼迫范质
- 继续排挤/调离高级武将:
- 之前周世宗排挤高级武将就有可能是赵匡胤的阴谋
- 事先调拨军队去河北:
- 前一年,派发小韩令坤带兵去河北,稳定河北局势。
- 将关系较疏而名望与己相近的殿前司副长官副都点检慕容延钊调离,命他率前军先一日出发,陈桥兵变时候,这时慕容延钊所率的先锋部队已渡过黄河,与陈桥隔了黄河(陈振老师)。
- 这里存疑,王立群老师和陈振老师意见不同。王立群老师认为慕容延钊是老赵死党。
- 兵变后,这两个人封赏最厚,慕容延钊是殿前司都点检,韩令坤是亲军一把手。
- 安排中级武将兵变:
- 殿前司都指挥使石守信与都虞候王审琦成为驻守京城的殿前司最高指挥官,被赵匡胤部署为内应。
- 大批亲信都在陈桥,一起兵变。
- 有人在开封保护家小。
- 潘美通知文官系统兵变。
- 杀了潘通(武将名位在赵匡胤之上)。
- 总结下,能看到当时军队被老赵控制了:
- 殿前司:赵匡胤一把手,慕容彦昭二把手(赵匡胤朋友),石守信(赵匡胤死党),王审琦(赵匡胤死党)
- 侍卫亲军:李重进一把手(当时征服淮南,在淮南做节度使),韩通(性子直,没有谋略)二把手,高怀德三把手(后来是赵匡胤妹夫),另外一人四把手(后来和赵匡胤是儿女亲家)
- 而且做得更多,针对百姓继续发布谣言:点检为天子
赵匡胤如何顺利稳定政权
兵变不一定可以顺利拿到政权,赵匡胤做了如下顺利拿下政权。
- 对于中央部分
- 武将
- 自己人控制兵权。稳定首都军事形势,安排大量亲信掌握禁军。
- 暂时安抚其他有兵权的人。稳定军心,对领有重兵北巡的 韩令坤,以及领兵先一日北上已到真定(今河北正定)的 慕容延钊 进行安抚。
- 文官
- 留用旧政权的官员,是稳定政治形势的重要措施。
- 提拔自己人(文官)到中级,以避免其他官员的反感。
- 武将
- 对于地方
- 平定叛乱,比如 李筠、李重进。
为何赵匡胤和赵光义对陈桥兵变态度不同
这两个人对待兵变态度完全不同。
赵匡胤
拼命撇清自己,努力证明自己和兵变没有关系:我就是喝酒睡了一觉起来就是皇帝了。
因为名人怕历史,怕千古骂名。所以赵匡胤要证明自己不是国贼,自己没有欺负孤儿寡母,自己的皇位来路正(是别人做慈善送给他的)。
结果赵匡胤自己的孤儿寡母立刻被欺负了。
赵光义
拼命往上凑,努力证明自己和兵变有直接关系,恨不得宣称自己是总导演。
因为这时候已经是赵家天下了,陈桥兵变已经是历史事实,是正面伟大事件。
但是赵光义皇位来路也不正,所以他要拼命增加自己在“陈桥兵变”这一历史事件中的地位。
所以赵光义安排史官篡改历史,他儿子宋真宗也安排史官篡改历史。这和李世民异曲同工。
最后
以上就是执着魔镜为你收集整理的[宋史学习] 陈桥兵变的一些内幕和交锋[宋史学习] 陈桥兵变的一些内幕和交锋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宋史学习] 陈桥兵变的一些内幕和交锋[宋史学习] 陈桥兵变的一些内幕和交锋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