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前面讲到了关于NAL打包成RTP后进行发送,那么这些NAL应该怎么得到呢?当然如果有现成的H264数据就可以直接用了,但是一般我们的摄像头采集的数据都不是H264格式的,那就需要编码。而且在我们这个项目中是需要进行图像算法处理的,在这些opencv中用到的图基本上都是BGR格式的Mat图,所以处理完后的图像需要重新进行X264编码,生成一个个的NAL后打包成RTP发送出去,这样就会在实现高清的同时节省不少数据量,也就是H264的实质了。
H.264是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te 国际通信联盟)和MPEG(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 运动图像专家组)联合制定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形成草案,最后在2007年定稿有待核实。在ITU的标准里称为H.264,在MPEG的标准里是MPEG-4的一个组成部分--MPEG-4 Part 10,又叫Advanced Video Codec,因此常常称为MPEG-4 AVC或直接叫AVC。x264始于2003年,从当开源社区的MPEG4-ASP编码器Xvid小有所成时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开发,特别是Dark Shikari加入开发后,x264逐渐成为了最好的视频编码器。FFmpeg的H264编码部分就是加入了X264模块的,所以实质上想进行H264编码那就用X264库编码吧。当然是开源的,百度或者谷歌下,网上资料很多,这里我主要讲下我再使用过程的一些总结吧。
我喜欢采取的思路是先整体再细节,然后各个击破,具体问题再具体分析,所以我就先去搞清楚X264里的整体编码流程是怎样的,搞个现成的例程跑下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我这里自己参考着写了个,有需要的可以去我的代码片中看下。https://code.csdn.net/snippets/284343
首先,这2个结构的添充要完成:x264_param_t m_param, x264_picture_t m_pic;填充m_param首先给各个域一个默认值,调用:x264_param_default( &m_param )。m_pic要用X264_picture_alloc分配下;然后自己相应的做一些改变,最常用的有:
m_param.rc.i_qp_constant = 25;//帧率
m_param.rc.i_rc_method = X264_RC_CQP ;//rate control method
m_param.i_width=640;//编码图像大小。
m_param.i_height=480;
然后就可以用这个m_param来打开一个encoder了,打开方法:m_h = x264_encoder_open( &m_param ) ;
编码之前要添充好m_pic:
m_pic.i_type = X264_TYPE_AUTO;
m_pic.i_qpplus1 = 0;
m_pic.img.i_csp =X264_CSP_I420;
m_pic.img.i_plane = 3;
m_pic.img.i_stride[0] = 640;
m_pic.img.i_stride[1] = 640 / 4;
m_pic.img.i_stride[2] =640 / 4;
m_pic.i_type = X264_TYPE_AUTO;
m_pic.i_qpplus1 = 0;
这些指明图象的大小,格式。还要指明输入一帧数据所有的缓冲区:
m_pic.img.plane[0] 、m_pic.img.plane[1] 、m_pic.img.plane[2] 等。
主要的就是调用x264_encoder_encode(m_h,&nal,&n_nal,&m_pic,&pic_out)编码了,编码时还要初始化一个pic_out和nal结构。nal则用于承载VCL编码后的数,编成多个nal帧。显然nal是一个数组,i_nal是数组下标的最大值,即数组边界。
编码完成后要调用x264_picture_clean( x264_picture_t *pic )释放pic中的缓冲区,调用x264_encoder_close关闭编码器。
下面就来具体讲讲在其中涉及的一些参数,结构以及编码得到的数据。
1、编码的输入数据
调用x264_encoder_encode( x264_t *h, x264_nal_t **pp_nal, int *pi_nal, x264_picture_t *pic_in, x264_picture_t *pic_out )编码函时,会有一个x264_picture_t *pic_in,这就是编码输入的图像,在之前必须给与赋值,并且必须是YUV420数据,将Y、U、V各个颜色分量的数据赋值到图像的各个平面上。或者优化在一个平面上,即将所有数据输入到第一个平面也是可行的(可以验证和对比)。
那么在得到BGR的图像后需要转换平面,这里我是用Opencv中自带的cvCvtColor函数,但是Opencv中貌似没有直接转换成YUV420的参数,有一个CV_BGR2YUV参数,我的理解是这只是转换YUV4:4:4的,要换成YUV420还需要抽样。
YUV格式有两大类:planar和packed。对于planar的YUV格式,先连续存储所有像素点的Y,紧接着存储所有像素点的U,随后是所有像素点的V。对于packed的YUV格式,每个像素点的Y,U,V是连续交*存储的。
YUV 4:4:4采样,每一个Y对应一组UV分量。
YUV 4:2:2采样,每两个Y共用一组UV分量。
YUV 4:2:0采样,每四个Y共用一组UV分量。
一般来说,直接采集到的视频数据是RGB24的格式,RGB24一帧的大小size=width×heigth×3 Bit,
RGB32的size=width×heigth×4,如果是I420(即YUV标准格式4:2:0)的数据量是 size=width×heigth×1.5 Bit。在采集到RGB24数据后,需要对这个格式的数据进行第一次压缩。即将图像的颜色空间由RGB2YUV。因为,X264在进行编码的时候需要标准的YUV(4:2:0)。然后,经过X264编码后,数据量将大大减少。将编码后的数据打包,通过RTP实时传送。到达目的地后,将数据取出,进行解码。完成解码后,数据仍然是YUV格式的。同样可以写个简单的代码区验证下Opencv里的颜色转换。https://code.csdn.net/snippets/284433
2、编码后的数据
输入的数据准备好了,编码后的数据都在x264_nal_t的数组。我这里设置的参数是Baseline Profile,所以编码后没有B帧,将编码后的数据保存分析后发现,第一次编码的时候会有4个NAl,分别是SPS、PPS、SEI、I帧,也即分别是00 00 00 01 67、 00 00 00 01 68、 00 00 01 06、00 00 01 65开头的四个数据段,这里注意的是SEI和I帧的开头貌似X264中就是00 00 01的起始头了,应该是和源码中这样写的关系,不过没有什么大碍,就是后面在删除这些起始头的时候会有两种判断吧。然后编码第二帧图像,得到的就是一个NAL了,是P帧 00 00 01 41.
这里还讲几个我遇到的一些参数和困惑,起初我发现在分析数据的时候,第一次是5个NAl,即SPS、PPS、SEI、I帧、I帧,第二次编码的时候是2个NAL,即P帧、P帧,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是有多个线程跑的原因,m_param.b_sliced_threads= false;后就会发现正常了。
还有就是我要控制一个I后几个P,即一个GOP的数目,那么需要设置m_param.i_keyint_max 的值。另外就是在m_param.b_repeat_headers = 1; // 重复SPS/PPS 放到关键帧前面,这样设置有利于解码的是每个I帧都会有SPS和PPS。
3、大家在编码完后发现有的人调用了X264_nal_encode函数,这个函数在老版本和新版本中参数会有点问题,老版本中是将数据组装成nalu的标准格式,即 起始码 + nalu_header + data。使得数据流中不会再出现连续的两个以上的0。如果有的话就会插入一个0x03;但是在新版本中大家就不必要管这个函数了,因为新版本中调用x264_encoder_encode后得到的nal数组中已经是标准格式了,而且也知道大小了。所以大可不用X264_nal_encode这个函数了。
4、其它参数及结构
typedef struct
{
int i_csp; //色彩空间参数 ,X264只支持I420
int i_stride[4]; //对应于各个色彩分量的跨度
uint8_t *plane[4]; //对应于各个色彩分量的数据
} x264_image_t;
#define X264_RC_CQP 0--->恒定质量
#define X264_RC_CRF 1--->恒定码率
#define X264_RC_ABR 2--->平均码率
typedef struct
{
int i_ref_idc; //指该NAL单元的优先级
int i_type; //指该NAL单元的类型
int b_long_startcode; // 是否采用长前缀码0x00000001
int i_first_mb; /* If this NAL is a slice, the index of the first MB in the slice. */
int i_last_mb; /* If this NAL is a slice, the index of the last MB in the slice. */
int i_payload; //该nal单元包含的字节数
uint8_t *p_payload;//该NAL单元存储数据的开始地
}
x264_nal_t;
/****************************************************************************************************************
x264_nal_t中的数据在下一次调用x264_encoder_encode之后就无效了,因此必须在调用
x264_encoder_encode 或 x264_encoder_headers 之前使用或拷贝其中的数据。
*****************************************************************************************************************/
typedef struct x264_param_t
{
unsigned int cpu; // CPU 标志位
int i_threads; // 并行编码多帧; 线程数,为0则自动多线程编码
int b_sliced_threads; // 如果为false,则一个slice只编码成一个NALU;// 否则有几个线程,在编码成几个NALU。缺省为true。
int b_deterministic; // 是否允许非确定性时线程优化
int b_cpu_independent; // 强制采用典型行为,而不是采用独立于cpu的优化算法
int i_sync_lookahead; // 线程超前缓存帧数
/* 视频属性 */
int i_width; // 视频图像的宽
int i_height; // 视频图像的高
int i_csp; // 编码比特流的CSP,仅支持i420,色彩空间设置
int i_level_idc; // 指明作用的level值,可能与编码复杂度有关
int i_frame_total; // 编码帧的总数, 默认 0
/* hrd : hypothetical reference decoder (假定参考解码器) , 检验编码器产生的符合
该标准的NAL单元流或字节流的偏差值。蓝光视频、电视广播及其它特殊领域有此要求 */
int i_nal_hrd;
* vui参数集 : 视频可用性信息、视频标准化选项 *
struct
{
/* 宽高比的两个值相对互素,且在(0, 65535] 之间 */
int i_sar_height; // 样本宽高比的高度
int i_sar_width; // 样本宽高比的宽度
/* 0=undef, 1=no overscan, 2=overscan 过扫描线,
默认"undef"(不设置),可选项:show(观看) / crop(去除) */
int i_overscan;
/* 以下的值可以参见H264附录E */
int i_vidformat; // 视频在编码/数字化之前是什么类型,默认"undef".
// 取值有:Component, PAL, NTSC, SECAM, MAC 等
int b_fullrange; // 样本亮度和色度的计算方式,默认"off",可选项:off/on
int i_colorprim; // 原始色度格式,默认"undef"
int i_transfer; // 转换方式,默认"undef"
int i_colmatrix; // 设置从RGB计算得到亮度和色度所用的矩阵系数,默认"undef"
int i_chroma_loc; // 设置色度采样位置,范围0~5,默认0
} vui;
* 比特流参数 */
int i_frame_reference; // 最大参考帧数目
int i_dpb_size; // Decoded picture buffer size
int i_keyint_max; // 设定IDR帧之间的最间隔,在此间隔设置IDR关键帧
int i_keyint_min; // 设定IDR帧之间的最小间隔, 场景切换小于此值编码位I帧, 而不是 IDR帧.
int i_scenecut_threshold; // 场景切换阈值,插入I帧
int b_intra_refresh; // 是否使用周期帧内刷新替代IDR帧
int i_bframe; // 两个参考帧之间的B帧数目
int i_bframe_adaptive; // 自适应B帧判定, 可选取值:X264_B_ADAPT_FAST等
int i_bframe_bias; // 控制B帧替代P帧的概率,范围-100 ~ +100,
// 该值越高越容易插入B帧,默认0.
int i_bframe_pyramid; // 允许部分B帧为参考帧,
// 可选取值:0=off, 1=strict hierarchical, 2=normal
int b_open_gop; // Close GOP是指帧间的预测都是在GOP中进行的。
// 使用Open GOP,后一个GOP会参考前一个GOP的信息
int b_bluray_compat; // 支持蓝光碟
/* 去块滤波器需要的参数, alpha和beta是去块滤波器参数 */
int b_deblocking_filter; // 去块滤波开关
int i_deblocking_filter_alphac0; // [-6, 6] -6 light filter, 6 strong
int i_deblocking_filter_beta; // [-6, 6] 同上
int b_cabac; // 自适应算术编码cabac开关
int i_cabac_init_idc; // 给出算术编码初始化时表格的选择
int b_interlaced; // 隔行扫描
int b_constrained_intra; //
/* 量化 */
int i_cqm_preset; // 自定义量化矩阵(CQM), 初始化量化模式为flat
char *psz_cqm_file; // 读取JM格式的外部量化矩阵文件,忽略其他cqm选项
uint8_t cqm_4iy[16]; // used only if i_cqm_preset == X264_CQM_CUSTOM
uint8_t cqm_4py[16];
uint8_t cqm_4ic[16];
uint8_t cqm_4pc[16];
uint8_t cqm_8iy[64];
uint8_t cqm_8py[64];
uint8_t cqm_8ic[64];
uint8_t cqm_8pc[64];
/* 日志 */
void (*pf_log)( void *, int i_level, const char *psz, va_list ); // 日志函数
void *p_log_private; //
int i_log_level; // 日志级别,不需要打印编码信息时直接注释掉即可
int b_visualize; // 是否显示日志
char *psz_dump_yuv; // 重建帧的文件名
/* 编码分析参数 */
struct
{
unsigned int intra; // 帧内分区
unsigned int inter; // 帧间分区
int b_transform_8x8; //
int i_weighted_pred; // P帧权重
int b_weighted_bipred; // B帧隐式加权
int i_direct_mv_pred; // 时间空间运动向量预测模式
int i_chroma_qp_offset; // 色度量化步长偏移量
int i_me_method; // 运动估计算法 (X264_ME_*)
int i_me_range; // 整像素运动估计搜索范围 (from predicted mv)
int i_mv_range; // 运动矢量最大长度. -1 = auto, based on level
int i_mv_range_thread; // 线程之间的最小运动向量缓冲. -1 = auto, based on number of threads.
int i_subpel_refine; // 亚像素运动估计质量
int b_chroma_me; // 亚像素色度运动估计和P帧的模式选择
int b_mixed_references; // 允许每个宏块的分区有它自己的参考号
int i_trellis; // Trellis量化提高效率,对每个8x8的块寻找合适的量化值,需要CABAC,
// 0 :即关闭 1:只在最后编码时使用 2:在所有模式决策上启用
int b_fast_pskip; // 快速P帧跳过检测
int b_dct_decimate; // P帧变换系数阈值
int i_noise_reduction; // 自适应伪盲区
int b_psy; // Psy优化开关,可能会增强细节
float f_psy_rd; // Psy RD强度
float f_psy_trellis; // Psy Trellis强度
int i_luma_deadzone[2]; // 亮度量化中使用的盲区大小,{ 帧间, 帧内 }
int b_psnr; // 计算和打印PSNR信息
int b_ssim; // 计算和打印SSIM信息
} analyse;
/* 码率控制参数 */
struct
{
int i_rc_method; // 码率控制方式 : X264_RC_CQP恒定质量,
// X264_RC_CRF恒定码率, X264_RC_ABR平均码率
int i_qp_constant; // 指定P帧的量化值,0 - 51,0表示无损
int i_qp_min; // 允许的最小量化值,默认10
int i_qp_max; // 允许的最大量化值,默认51
int i_qp_step; // 量化步长,即相邻两帧之间量化值之差的最大值
int i_bitrate; // 平均码率大小
float f_rf_constant; // 1pass VBR, nominal QP. 实际质量,值越大图像越花,越小越清晰
float f_rf_constant_max; // 最大码率因子,该选项仅在使用CRF并开启VBV时有效,
// 图像质量的最大值,可能会导致VBV下溢。
float f_rate_tolerance; // 允许的误差
int i_vbv_max_bitrate; // 平均码率模式下,最大瞬时码率,默认0
int i_vbv_buffer_size; // 码率控制缓冲区的大小,单位kbit,默认0
float f_vbv_buffer_init; // 设置码率控制缓冲区(VBV)缓冲达到多满(百分比),才开始回放,
// 范围0~1.0,默认0.9
float f_ip_factor; // I帧和P帧之间的量化因子(QP)比值,默认1.4
float f_pb_factor; // P帧和B帧之间的量化因子(QP)比值,默认1.3
int i_aq_mode; // 自适应量化(AQ)模式。 0:关闭AQ
// 1:允许AQ在整个视频中和帧内重新分配码
// 2:自方差AQ(实验阶段),尝试逐帧调整强度
float f_aq_strength; // AQ强度,减少平趟和纹理区域的块效应和模糊度
/* MBTree File是一个临时文件,记录了每个P帧中每个MB被参考的情况。
目前mbtree只处理P帧的MB,同时也不支持b_pyramid. */
int b_mb_tree; // 是否开启基于macroblock的qp控制方法
int i_lookahead; // 决定mbtree向前预测的帧数
/* 2pass */
int b_stat_write; // 是否将统计数据写入到文件psz_stat_out中
char *psz_stat_out; // 输出文件用于保存第一次编码统计数据
int b_stat_read; // 是否从文件psz_stat_in中读入统计数据
char *psz_stat_in; // 输入文件存有第一次编码的统计数据
/* 2pass params (same as ffmpeg ones) */
float f_qcompress; // 量化曲线(quantizer curve)压缩因子。
// 0.0 => 恒定比特率,1.0 => 恒定量化值。
float f_qblur; // 时间上模糊量化,减少QP的波动(after curve compression)
float f_complexity_blur; // 时间上模糊复杂性,减少QP的波动(before curve compression)
x264_zone_t *zones; // 码率控制覆盖
int i_zones; // number of zone_t's
char *psz_zones; // 指定区的另一种方法
} rc;
/* Muxing复用参数 */
int b_aud; // 生成访问单元分隔符
int b_repeat_headers; // 是否复制sps和pps放在每个关键帧的前面
int b_annexb; // 值为true,则NALU之前是4字节前缀码0x00000001;
// 值为false,则NALU之前的4个字节为NALU长度
int i_sps_id; // sps和pps的id号
int b_vfr_input; // VFR输入。1 :时间基和时间戳用于码率控制 0 :仅帧率用于码率控制
uint32_t i_fps_num; // 帧率的分子
uint32_t i_fps_den; // 帧率的分母
uint32_t i_timebase_num; // 时间基的分子
uint32_t i_timebase_den; // 时间基的分母
/* 以某个预设模式将输入流(隔行,恒定帧率)标记为软交错(soft telecine)。默认none. 可用预设有:
none, 22, 32, 64, double, triple, euro. 使用除none以外任一预设,都会连带开启--pic-struct */
int b_pulldown;
int b_pic_struct; // 强制在Picture Timing SEI传送pic_struct. 默认是未开启
/* 将视频流标记为交错(隔行),哪怕并非为交错式编码。可用于编码蓝光兼容的25p和30p视频。默认是未开启 */
int b_fake_interlaced;
/* 条带参数 */
int i_slice_max_size; // 每个slice的最大字节数,包括预计的NAL开销
int i_slice_max_mbs; // 每个slice的最大宏块数,重写i_slice_count
int i_slice_count; // 每帧slice的数目,每个slice必须是矩形
} x264_param_t;
最后
以上就是隐形蓝天为你收集整理的X264编码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X264编码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