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智探寻」这个系列源于通过微信进行的1v1对话,对话系列皆已得到分享授权,所有对话者化名都是Lucy(或Luke)。文本除了极少量调整之外和原对话几乎完全保持一致。回复「对话」或「心智探寻」(或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整个系列。回复「提问」向我提问。
为什么叫「心智探寻」而不叫「咨询」、「问答」,是因为我觉得心智探寻更能够表达这样一种微妙的含义:没有主客关系,通过平等对话的形式,渐次看见和触摸心智结构的深层机理。一切深层改变,都需要首先建立在看见和觉察的前提之下。
此外,很多心理学知识,放在问题上下文和思维的展开过程当中去引出,会比其他形式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几乎每则对话里都会引出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除了对话所对应的特定问题之外,这些心理学原理,和使用这些原理的思维过程,同样也是我希望籍由对话来传达的「渔」。我希望这个系列能够较为理想的把道理或原理融入到过程和实践当中,摆脱心理学科普写作领域常见的「道理都懂却过不好一生」的现象。
这个系列的文章一般都较长,建议微信收藏之后再看(也有读者说是打印出来看的:-))。
Luke
鹏哥,你好,我提问一个关于工作焦虑(我认为是)的问题。
我去年被公司辞退,一直到现在没有在工作,所做的,就是在家里学习健身,和一些朋友做交流,内心弥漫的焦虑越来越严重,倒并不全是因为,不工作,而是内心对于自我价值的缺失和对于工作的未来没有信心导致的。
如果说我愿意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者,回到老家,做一个普通的工厂工人或者事,找一份很普通的工作,没有压力,去做到也没什么,但偏偏内心里有不甘平庸的思想,不想回老家,想呆在北京,而且想去一个能够带给人快速成长的公司。
于是就有了我的上一份工作,是一个快速进步的创业公司我很喜欢公司的氛围,也很喜欢公司同事。日常的工作我,自愿加班,兢兢业业,把活儿都揽给自己,和同事相处也很融洽,除了老板之外,其他的同事对我都非常友好。
这样表面上看,我是一个特别正常的努力工作的人,但是为什么最后还是被开除了呢,因为工作能力不足。因为事实上在工作中我做的大部分是一些执行的事情,事先不要不需要承担责任,不需要动太多脑筋,只需要简简单单的去执行但是又特别耗时间的事情。
做这些事情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事情需要有人做,另外一方面,一些复杂,困难和有价值的事情,我可能并不能解决好。我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全力以赴的去尝试过,所以,工作中我就有意无意地去选择做一些,更加琐碎简单,但是也有必要做的事情。
刘未鹏
那为什么没有全力以赴的去尝试过呢,是一次也没有吗,还是因为未曾有机会给你去尝试?
Luke
想了下,关于这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全力以赴尝试过):
1、是有机会的。
2、这样的尝试我认为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做不熟悉的事情 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结果,做的时候感到沮丧。尤其是花了时间和精力但还没有正确结果的时候,就情绪更加低落。
3、工作中做这样的尝试,效果不好的话,有被批评和被辞退的风险。还有一个不敢做尝试的重要原因:第二份工作里面,自己很努力,同时由于方法不得当,当时的上司也有问题,结果被高调辞退了。那真是刻骨铭心,从那以后隐约的就把“用心努力”和没有效果,毫无价值、惨败联系起来了。
4、我现在意识到需要把困难任务分解,以便提早发现方向不对,及早调整,避免干半天无用功的情况,但是对于不熟悉的困难任务,根本不知道如何分解。也正在尝试找高手和老师请教更正确的方法,即便这样也发现自己学习的很吃力,对学习效果也是不满意。 又是新一波情绪低落。
5、发现做任何事情,不想多动动脑,老想以小博大,投机取巧,回避困难,期望困难自动消失都成了习惯了。但意识到这个,我也只有无能为力的感觉。
6、我还尝试每天记录日志包括每天的状态,产出的荒谬想法,然后写下来纠正后的观念,比如要多鼓励自己,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欲速不达之类的,我觉得这么记录对自己有帮助,但看不到立杆见影的改变效果,马上就失去记录兴趣。
7、我感到对自己现状很不满意,也知道不满意本身没什么用处 但情绪就这么控制不住的冒出来
8、我把对自己帮助超级大的《看见成长的自己》的金句和growth mindset 写了好多纸条贴在自己书桌上和房间墙壁上,却怎么也撼动不了自己的僵固型思维 ,自己还是资深“表现型的人格”,这个事实本身又让我很沮丧。
9、昨天在日志记录里面写了“不要太过多自我关注,把注意力放在要做好的事情上” ,今天期待在准备作品方面有一些新的进展。
PS:前两天说的投递新工作的事情,我没有收到回复,应该是被PASS掉了。我现在继续修改这份面试作品,想再投递一次。因为发现了之前作品的一些缺点和逻辑不通的地方,知道这个即便改完也希望不大,但我很想要这份工作,于是这两天继续修改。修改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很多未知,仍然焦虑。
▼▼▼
刘未鹏
如果从「能力」和「心态」这两个维度分解你现在的困境,你觉得如何?
能力的改善没有捷径,但有方法。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决于你现在领域,和目前所在的阶段。
而心态的改善一方面可能受到能力的制约(如果一个人能力不足,偏偏还想要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这本身就有点奇怪,不是不可能,就是有点奇怪,你觉得呢?),但如果一个人能力其实并不赖,但却总是对自己感觉非常差,这就需要看心态是由什么形成的,执着于继续提高能力往往于事无补。
按照这个思路框架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Luke
如果从“能力”和“心态”两个维度来分解,我认为是:
1、我自身能力的改善很受心态的制约,比如改善能力所必须的“专注解决困难”、“遇挫折平静对待并积极找方法”、“不要害怕犯错”这些思维行为都在我即时升起的紧张情绪下消失了,取代的是脑袋里面空白,不知道要做啥。(为了改善能力,我目前参加了我认为不错的××方面的在线课,一直在听课和做作业)
2、如果能力达到一定水准,我想心态一定会改善,比如我做一些自己有把握做好的事情(相对比较简单),比如写一段基本符合要求的转化型文案,我不会焦虑也会很专注的把事情做好。
3、“能力不足还偏偏想自我感觉良好” 读到这个我觉得自己确实有一点。目前能力不足,而且亟需新工作稳定,这种情况需要聚焦于新的知识的学习和新工作的寻找和准备,还想让自己感觉良好是比较多余。我想这一份焦虑是正常的。
4、抛开这一份焦虑,我想看清的是自己长期的,很稳定的,在一份工作中,一旦面临有挑战性的任务就自动躲避,并极度紧张、焦虑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用“能力”和“心态”这俩维度去观察的时候,我有两个发现:
(1)我对“挑战性任务”的定义很广泛,基本任何我不是100%熟悉,或者任何我没有100%信心完成的任务都归结于此范围
(2)面对此类“挑战性任务”,我脑袋里面有个潜在的观念:“你必须对工作中所有任务都很熟悉,很有把握”
看着上面这两句话,看了十几分钟,想起了之前工作的一些事情,我脑袋里就是有“立刻”“必须”“应该”的各种声音,也不知如何定义……
刘未鹏
Luke: 脑袋里面有个潜在的观念:“你必须对工作中所有任务都很熟悉,很有把握”
设想一下:如果脑海里没有这个声音跳出来提醒你,限制你,会发生什么?(试试带着感受去想象,想象越「真切」,越能反映出内心的真相;也就是说,这里的「设想」并不是用逻辑去推理或分析,而是让自己整个身心处于这种假设情景中去)
Luke
如果没有这个声音,那么: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给我的事情我都能想办法把它干好,和同事们的合作也很愉快,在工作中不再有愧疚和心虚,对自我的满意也提升很多。做事情的时候,不再那么在意最终确定的完成结果,而是专注于当前的任务,能积极想很多办法去执行下去。我真正的随着遇到的困难被塑造成越来越强大的一个人,很快我能够独挡一面 能解决棘手问题,也得到了更多同事们的尊重。”
刘未鹏
那如果一头闯进了无法驾驭的领域怎么办?会发生什么?
Luke
如果确实无法驾驭,那应该及时告知同事和伙伴,让他们知道我对这个任务的熟悉程度,降低预期。加多时间。同时积极的寻求高手帮助,并且迅速学习,快速尝试,专注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陷入恐慌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这样最后依然可能有坏的结果,那就是问题未解决,任务未完成。可能深受打击。但是这个过程中我最大限度利用了这个机会做了尽可能多的尝试。
刘未鹏
所以你并不担心「因为贸然闯进去,然后把事情搞砸了」之后带来的「别人怎么看我」?
Luke
因为前文提到的「如果没有那个声音跳出来,来提醒、限制我」那么会发生上述我认为理想的情景。但是这个声音好像默默的一直都在,如果这个声音一直在,那么一头闯进了无法驾驭的领域,那么:
在接到任务初期就会陷入恐慌和焦虑,也会担心别人怎么看我而不敢示弱,不敢表达自己不太会的真相。进而加剧这个焦虑。这个是发生在我过去工作中多次的。
▼▼▼
Luke
今天读了阿尔伯特艾利斯的《控制焦虑》书中提到了100多个战胜焦虑的信念,拿来笔记本抄写了一下午,挑选其中自己读来深深受益的抄在笔记本上,准备以后,每到焦虑的时候,就拿过来读一读。
刘未鹏
我在之前的一则心智探寻的对话中提到「深层改变的机理」,你还有印象吗?
刘未鹏
现在你的思路是反复提醒自己,强行执行,我觉得也不能说就行不通,毕竟,事情还是要做(行为)出来的,所以正确的行为就已经对结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是想:「顶着焦虑该干嘛干嘛」,这样的思路的话,只要你觉得「该干嘛干嘛」这个部分能够做得来,我觉得没啥问题。
但如果你觉得:
你希望化解焦虑本身(作为缓解情绪痛苦)
你觉得强烈的焦虑影响了行为的有效性(例如「头脑一片空白」)结果还是要化解焦虑本身。
以上两者如果居其一的话,那么我的建议是抛却你以往的思路(摘抄金句,提醒自己,控制行为等),去探寻焦虑的根本来源。
Luke
鹏哥,你的提醒很对。
其实我的焦虑很长很长时间了,以往的缓解方式也都是在“该干嘛干嘛”上,希望暴力拆解这个焦虑,因为我尝试过探寻焦虑的来源,可能是不得方法,那感觉就像在一团动态的乱麻中找寻线头,太复杂和艰难了,我有时候专门找时间不停的问自己,哪里想的不对,哪里想的对,把想法写在卡片上,写完感觉可能还好,过一段时间看到卡片一点感觉也没有,该焦虑还是焦虑。
工作时有些时候就是“恐惧”,基本上就是“脑袋一片空白”,丧失基本大脑掌握权。我重新回去看你之前让我做的设想,就是让我设想“如果没有那个声音(工作中所有任务必须很熟悉)提醒我,会发生什么”。让我带着感受设想。我上次的回答其实是偏逻辑层面的。好像是看到问题的第一反应。
从感受层面,让自己再回到那个情景,如果没有那个声音“(所有的事情必须都很熟悉能把握)”,我感觉自己会“暴露”,会暴露我是一个“无知”的人,“愚蠢”的人,“空有虚名(其实也并没有名)的人”,觉得像是“被人看穿”。所以我必须要表现的“对所有的任务都很熟悉”。
现在冷静的时候看这确实不理性,工作中遇到困难未知任务很正常,但是在那个情境中我自动切换成脑袋空白模式。
再看鹏哥这两天发的文章,那意思就是我这个“必须让自己表现的很牛对任务很熟悉,不然自己就是蠢蛋”的模式,似乎在我生活中还扮演重要意义是么?那如果没有这个模式,我内心里「更大的痛苦」是什么呢?想不明白。
似乎从高中起内心里就惶惶不安,大学里,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个错误”,觉得自己有很多缺点,工作后更甚,伤心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总归结为自己行动力差,需要多做事。多做事情,做得多了收到正反馈多了内心会更有自信,但是就是因为焦虑我做事情做不好,像是进入了死循环。
P.S.:
有时候觉得脑袋很乱,像是自己在绕圈子,于是想通过多做一些事情改变,但是做事情的时候总有些想法跳出来,然后就是没耐心,情绪低落。
目前还是在焦虑的准备面试作品,然后其他时间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觉得昨天鹏哥发的文章很受用,继续认真读。
刘未鹏
这个「更大的痛苦」你自己前面已经说了啊,在这里:
Luke: 我感觉自己会“暴露”,会暴露我是一个“无知”的人,“愚蠢”的人,“空有虚名(其实也并没有名)的人”,觉得像是“被人看穿”
Luke
我擦!!原来是这样!觉得发现了个秘密!原来一直以来的紧张都是觉得“自己是个错误”,还可能有别的原因么?
意识到这个我回想了下,我这个意识可能跟两件事有关:1,高中复读(觉得自己很蠢) 2,爸妈离婚(觉得是自己导致的,自己是个错误)。再往前就是青春期的各种困惑,性,学校成绩,友情,男女关系,也就是高中之前我还是个活泼自信的人……
所以,现在我意识到了这个,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又如何应对将来工作中的紧张呢,我不知道继续做该做的事情的时候心里会发生什么,下一步我要做什么呢。
刘未鹏
不着急,先和这个新的觉察保持链接,时不时拿出来重看一下,试着再次进去那个「感觉」(不是逻辑分析),和那个感觉在一起,让这个觉察越来越清晰。
真相浮现出来之后需要一点时间和原本被武装防御好的头脑连接和整合。
Luke: 意识到这个我回想了下,我这个意识可能跟两件事有关:1,高中复读(觉得自己很蠢) 2,爸妈离婚(觉得是自己导致的,自己是个错误)。
这两点是逻辑分析,还是直接从感受中冲出来「化为文字」的?(注: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质疑,并不是说我「感觉哪里不对于是让你再想想」,而是一个练习,去深入这个感受的脉络和细节。)
如果尚有不确定,可以在感受中回到当时那些日子,和当年的自己的「感受」链接一下。
Luke
好的!我现在发现我的很多紧张都可以用“我是个错误”的想法来解释。我继续体会这个想法的来源。看是不是有更深层的原因~
刘未鹏
哦我不是暗示一定有更深的原因,可能有、可能没有,这个属于「待发现」的部分,试着不要抱着既定的目标,只是去回到过去那些时光,带着对这个疑问的觉察,触摸当时的自己的内心,看看内心会升起来什么,试试少用大脑,多用身心(但并不是强迫或命令自己去少用大脑,而是轻轻的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到身心层面)
▼▼▼
Luke
我试着回到过去,回到多个印象深刻,觉得让自己产生非理性信念的时刻,比如高中和大学某个时刻,有时会胸闷,有时能感到当时头脑中的冲突和打仗,我不确定哪个或者哪些确实对自己产生了影响。觉得这些信念产生没有确切时间点。
试着去感受当时,持续了几次,但是就是一些模糊的头脑挣扎和胸闷和苦恼,其他好像木有感觉内心升起来什么……偶尔想起高中时候的自己,感到他无助孤独沮丧和困惑,试着去安慰下……总之都是模糊的。
刘未鹏
好的,我再想想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切入点。
刘未鹏
可以具体回忆一下「高中复读」和「爸妈离婚」这两件重要的事情吗?
Luke
鹏哥,不好意思,这几天忙了些杂事。
今天仔细回忆了下这两件事:1、高中复读 2、爸妈离婚
现在想来,这个回忆的过程让自己认识到,当时的自己,其实已经做了很多事情,结果不尽如人意,是很多因素促成的结果,这个过去发生的事实让当时的自己种下了“我很没用,我是个错误”的种子,如今生根发芽。
1、高中复读
这是个长期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起初是因为贪玩、懒惰对成绩不重视,在高一下学期成绩下滑。同时妈妈的教育让自己认为成绩就代表人的聪明程度,爸爸也只问成绩不会特别关注付出的努力。于是很自然我不想再继续把成绩追回来,因为当时的自己就认为:我提升成绩就要努力,一努力万一还不行那我岂不成笨蛋了!于是像是一个恶循环的开始,因为不想努力成绩下滑,下滑就更不努力。因为成绩不好没信心,认为自己不聪明,进而为了弥补优越感更放弃努力。就这样到了高二,再到高三,高考,成绩不好。
内心也有愧疚,毕竟这个不好的成绩结果是因为自己什么都没做,于是主动要求复读。复读是到外地,爸爸陪读,当时对爸爸是极度反感,从来不听我的想法和意见,只会偏执的让我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长期以来的沟通模式,让我也不习惯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直接反对他的管教方式,于是我使用了很愚蠢的反击方式:我不学习,浪费黄金一样宝贵的时间,不做题,不听课(现在想起来真是想流泪,我那宝贵的时间都因为赌气和无知白白浪费掉了)自然一年下来苦闷无比,也有预料的考了个差成绩。
这个高考结束后自己也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做得不对,愧对父母,但是也对爸爸的管教方式特别反感。后来经过和家人商量,因为自己年纪还小,索性辗转到省会城市再复读一年(想到这又要流泪了,宝贵的青春就这样浪费在题海战术了)。
当时的自己还有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我学的这些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上个大学吗?后来我发现自己这个疑问一方面是自己在逃避听课做题和学习,一方面是真的想不明白有困惑,也找不到合适的人交流,于是心中苦闷,就这样每天上课发呆,下课看课外书,蹉跎了高中的时光。第二年复读,自己的主动性好了很多,语数外三门课学的很勤奋,因为学得会。理科综合因为拉下了太多,自己还是有“一旦用心努力,万一结果不好,岂不证明自己很笨”的观念,于是理科综合一直拖拖拉拉的复习,一年到头语数外三门课已经学到二本水准,而理科综合还是一个渣,最后勉强上了个本科。
我觉得大部分今天的焦虑和困惑都来自高中复读两年种下的种子。那两年觉得空气都是紧张的。觉得自己在潜伏,是个潜伏在正常人群里的大笨蛋,一不留心就会暴露”我很蠢”的信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不敢跟别人敞开心扉交流,怕别人知道自己都复读两年了,是个笨蛋。怕别人知道自己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更害怕面对自己蹉跎光阴的事实。以至于毕业那个暑假自虐式的去工地干了一个月体力活,像是自己另一种形式的对自己的伤害来弥补内心的内疚感。这个时候,“一努力,结果不好就说明自己笨”“自己其实很笨”的观念就种下了种子。
2、爸妈离婚
这件事情本来跟自己关系不大,但是爸妈从我小时候就吵架不断,他们对我的教育方式和各种生活琐事摩擦不断,对自己心灵也是造成了很严重影响。虽然我知道他们都很爱我,但觉得家里没什么温暖,妈妈擅长评价,跟别人比较。让我养成表现型人格,爸爸擅长暴力和拒绝沟通,让自己不会表达也让自己自卑。
高中最后一年,他们的冲突爆发,在自己终于上大学那个暑假,妈妈提出由我来说服爸爸跟她离婚。当时的自己认为他们离了婚吵架一定停止,这样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好事。事实也确实如此,经过我的说服,爸妈那个暑假离婚了。当时的自己处理那一切表面平静,但心里觉得有一个地方碎了,再也不能复原。可能离婚家庭的孩子都这么想。
当然,多年过去,自己工作了几年,家里也就我一个,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改进了很多(虽然妈妈的话语依然有杀伤力)现在想来,他们离婚对自己形成“我是个错误”的观念有一定影响,但不那么大,最大的是爸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们的教育方式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养成了自身的表现型人格,和深深的不由自主的认为“我就是不行”的观念。
▼▼▼
刘未鹏
设想一下,如果你在过去被辞退的那份工作中,努力去做了有挑战,也有可能失败的事情,然后失败了,这个时候你感觉。
我真是太笨了
这下上司恐怕会觉得我真是太笨了
哪一种更契合你内心的恐惧?
刘未鹏
如果选择是2,则补充问题:假设你能读心,读到上司内心的确觉得你太笨了,那么这对你意味着什么?即,对你又有什么影响?
Luke
第二种,“这下上司恐怕觉得我真太笨”更契合内心。
如果的确上司觉得我太笨(我觉得这件事已经确实发生了),基本上是对我超大的打击,整个人和生活都不太好了,虽然表面上我还镇定的维持着淡定,内心其实是绝望的,这也是辞退后很长时间没有工作,选择在家里学习一些将来工作可能用到的知识的原因。
直到现在回想起被辞退的那天心里仍然很难受,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没希望了。
现在看来,自己把行不行的标准决定权放在了别人的认可上。当然工作得不到认可就被淘汰是很自然能理解的事。但是觉得是自己先不认可了自己,缺乏自信,才导致了这个结果。
Luke
因为我太害怕这种情况(被辞退)再来一次了,超级痛苦的体验。
写到这里,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自己长期以来的其中一个状态:怕
如果之前写的“复读”“父母离婚”对自己的影响是焦虑和不安全感,那这个“怕”我觉得是更加深层次的,怕什么?怕所有的坏的可能,怕考不上,怕没前途等等。然后我想了想,这个“怕”的状态可能来自小时候(小学左右)父亲的暴力打骂。
不然我暂时想不出来为什么我心里一直那么“怕”,各种怕犯错,怕出格,怕任何可能的别人的负面想法……我也因为自己内心的这个怕而嫌弃过自己。虽然初中以后父亲很少打我了,而且他渐渐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问题,甚至我现在和父亲的关系都在慢慢变得融洽友好。
但好像这个害怕的状态,留在了心里。写到这真的有深深的无力感,好像不能拿它怎么样。
Luke
从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自己发现自身“有问题”:老是紧张,害怕,老拖延重要的事情,下意识逃避困难等等。到现在工作了六年多了快七年,其实没有放弃过,我自己知道,我在积极的寻求一些方法改善这种状态。
但是我的外在表现,看工作状态看薪资水准,都停留在“不上进,没啥前途”的状态,因为同样的同事们都跑前面去了。我连正常的水准都没达到。不能不说是沮丧的。
像是一直没摸到方法,无数次的改善尝试看起来都是没效果甚至负反馈。觉得很累很无力。
刘未鹏
无数次的改善尝试具体有哪些,能展开说说吗。
Luke
具体来说:
1、因为跟客户打电话老紧张,曾尝试把所有要说的话背下来。
2、跑去大学校园里随机跟人搭讪聊天,想消除跟人交流的恐惧。
3、尝试过两三次心理咨询,应该是找到的老师都不合适,一个觉得缓解一些短期的紧张,但各种原因没继续下去。另一次是一直怂恿我先延长期限。
4、几年来,我几乎每天或者隔天都会写日记,希望把想法都写下来,自己多做反思。
5、曾在“在行”见过一个研究拖延的老师,第一次知道了“自我苛责,自我攻击”的概念
这些方式中除了最后一个最有启发,其他的方式带给我的好像都是更加困惑和无力感。我也觉得最好方式可能就是找老师,心理咨询师聊聊,以前我都非常羞于跟别人谈论内心困惑等问题。
我意识到我这个情况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需要结合工作和生活去实际的做一些事,而我正是由于内心的焦虑和苛责而拖延或者不去做事,一直是这样的循环。
Luke
今天因为读到一些文章又想到了自己成长的家庭。
父母都无意识的对当时的自己贬低、不认可。其批评的方式不是对具体行为提出反馈而是指向我这个人(笨、没出息、”拿不出门”)让我慢慢养成了自我封闭、自我苛责的习惯,进而是拖延和焦虑的习惯。
尽管意识到这些,还是无能为力的感觉。我认为自己比较着急,因为觉得这些习惯牵绊着我耽误了好几年的时间……然而越着急越欲速不达。
鹏哥,我说的可能有些散乱,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刘未鹏
没事,想到什么说什么挺好的, 就需要这样,带着强烈的预设目的反而绕远路。
刘未鹏
也就是如果没有这些「怕」你就不会回避困难和挑战,就不会拖延,也就有机会去成长,这些怕让你失去了解除「成长型」任务的机会,转而去做那些「极度没有失败风险」的事情,于是也就得不到成长,价值得不到提升,信心得不到增长,于是进一步更畏缩挑战。
是这样的一个循环吗
Luke
我觉得是这样的一个循环,这个提炼比之前自己思考的都要清晰一些。
刘未鹏
把时钟拨回到复读的那一年,假设你在考前三个月已经知道这次考试的结果不会公布,连父母都不会告知,只有你一个人知道。
这种设定下,这三个月备考的过程中,你会回避努力吗?去仔细设想和感受一下内心的答案。
Luke
如果复读那一年,结果保密,我想,还是会回避努力。
因为当时回避困难好像已经内化到了自己的心理习惯,即便成绩不会被人知道,在去做落下太多的物理化学题目,心里还是烦躁焦虑和回避的,好像自己也已不能接纳“不会做”、“笨”的状态。
那什么情况下会积极努力?如果那时候父母坦然接纳我落下那么多课程的事实,接纳我成绩不好的事实,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才能有进步的事实,我也许会感到安全、被接纳。可能会接纳自我的状态,进而开始努力。
那时候可以说很依赖父母和别人的评价,并且把这种评价内化成了自我评价
刘未鹏
你感觉,内心害怕「被看作是不聪明的」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要停在「不聪明」这个层面,再往深处感受那个真正的,或者说终极的恐惧是什么?
Luke
有些模糊……可能是……“不被爱”、“人生不幸福”
刘未鹏
再仔细感受感受,结合曾经触发这个感受的不同的过去场景回忆,去细细的觉察和清晰化这个「怕」字的实质和根本,这一步自我觉察很重要。
这一步对任何人都很不容易,但相信我,它很重要,且值得。
只有清晰的觉察了内心的感受,才能找到踏实感,而不是和一种无明的恐惧斗争。
Luke
好的……回想了一些场景,有些模糊也找不到联系……谢谢鹏哥的耐心引导,我继续觉察!
▼▼▼
Luke
鹏哥,这两天继续通过散步来慢慢觉察自己,我觉得这段时间自己的一个明显进展就是更加了解自己了。虽然焦虑和怕依然伴随,我也知道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要和他们相伴,但我学会了更多的像个局外人的视角那样看待自己,这样的好处是无论何时有了焦虑和恐惧,我还能尽可能的去做该做的事。
说回到我这个【怕】的实质和根本。没有顿悟的体验,却有一点一滴的看到更多的感觉,重新回想了高中复读,父母吵架、离婚,对自己的苛刻教养,以及第一份工作遭遇的挫折,我觉得这些经历下面的【怕】有个共同联系,那就是我认为:
“他们不认可,我就没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自己是个“错误”,因为这个“他们”可以是父母,朋友,老师,领导,同事甚至陌生人。他们的标准不一样,诉求不一样,我的焦点在于“满足”他们的期待和标准。
“他们”随时有不认可的权利和自由,因为“他们”其实也在忙自己的事,无暇顾及我那么多,只有我一个人自嗨的要主动满足他们的无意识需求。
当然我那么努力的去满足他们的标准,内心仍然会感到空虚,因为并没有满足“自己的标准”,虽然自己的标准也模糊,但是我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们的评价”上这个行为本身,就能让我感到害怕了。因为“他们”实在是不好控制。
刘未鹏
接下来我们可以试着再进一步,把这个心智结构更透彻的感受清晰:
刘未鹏
当年,为什么会「陷入」那样的模式当中。如果再次把内心回归到当时的心境中去触摸,就像鱼儿在水中触摸潜流,你能否感受出「把你的行为限制在那个特定的心智模式当中」的潜流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即便是看上去非常「不可理喻」乃至「自我毁灭」的行为的模式,都有内在的「合理逻辑」。试着去感受当时的自己的内心,寻找出当时的做法和模式的「合理逻辑」是什么,以及这个逻辑的「合理性」建立在什么样的「信念」「假设」之上。
刘未鹏
要感受上面这个问题:可以试试问问自己的内心
如果努力了,那么考不好的后果是什么,考得好的奖赏又是什么?(这里的后果和奖赏以当年的感受为基准,而并不是现在的理性分析为基准,现在当然我们知道考得好的奖赏是一系列的好处)
如果不努力,那么考不好的后果是什么,考得好的奖赏又是什么?
在分析了上面两条「平行宇宙」中的可能性之后,你理解了当年内心为什么会选择选项2了吗?
刘未鹏
当做完了上面这个练习之后,再把时间拨到当下,去感受内心是怎样把上面的这一套逻辑无意识的原原本本的搬到工作情境当中来的。
然后思考和感受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父母,同学,老师),和你现在所面临的工作环境(老板),在「后果/奖赏」层面有什么本质区别?
刘未鹏
上面这一段心智工作也许会比较难,但非常值得,不仅对这件特定的事情,对类似的心智挑战都会有长远的帮助。
你先尽量去尝试,如果我上面的表达当中有什么用词太抽象不好理解的,先和我沟通下。如果我的意思理解了,但在感受的过程中遇到了实在过不去的阻碍,也和我沟通。
记得,用感受,不要用分析和逻辑,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的细节,内心的情绪和过程。去触摸内心的暗流。
Luke
鹏哥,你说的意思很明确,我都理解。那个内心暗流的比喻非常贴切,我觉得自己就是被很多不知道的内心暗流裹挟着走动,然后持续对结果不满意。
这两天试着用感受探索当时的内心暗流,我觉得当时的自己的行为,好像暂时找不到一个【核心逻辑】,而是很多细小的因素共同构成了当时自己的行为。
比如:1、理科落下太多,赶课程觉得太难,那种面对难题的感觉让当时的自己非常难受 2、当时的内心另一个声音又让自己好好学习,又因为学不进去,所以也放弃了所有娱乐活动,非常苦闷 3、又一时想不明白当时的学习有什么用?只为考大学吗?想不明白也无心学习(当时也许是接口)4、没有人可以交流,没朋友,父母更不可沟通
这几个共同因素促成了当时的自己“不努力、同时心虚、恐慌(高考临近)、焦虑”的情绪,进而陷入“我什么都不做,就这么呆着”一种貌似绝望的状态。
Luke
到你列出的两个问题【1、如果努力了 2、如果不努力】
1、【如果努力了】
考不好后果……好像空白,这个当时从没考虑过,因为以当时的自己的心态去感受,如果去努力,意味着去面临哪些落下的物理化学课,这个面临(一打开课本)本身造成的恐慌就是恶性后果;
考的好的奖赏基本上是终于解脱这种苦闷生活,可以交朋友,每天没有压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看书、看电影、恋爱、篮球等)
2、【如果不努力】
这个不努力本身的奖赏就是不用面临那些焦虑,或者暂时逃脱那种绝望感,然后幻想“车到山前必有路”
如果考不好,当时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以为没有用心努力么!!然后觉得当时的自己考不好一定会被别人认为是个没用的人。
考得好的奖赏,肯定还是可以摆脱那种苦闷生活。而且不努力本身又可以让当时的自己摆脱焦虑,用幻想(总会好的)麻痹自己
Luke
这样看来,自己当时就是为了逃避“面临被拉下大量课程时候的焦虑 紧张和绝望”而选择了不努力。
我确实发现我这个习惯已经跟随了自己很多年,一直到现在,为了逃避这个“焦虑和绝望”,不去面对进而不去作为,臆想它会自动解决自动消失,这可能也是工作上不去,被辞退的原因之一吧
当年所面临的的外部环境,与我现在面临的环境。
【后果层面】,老板肯定是严厉而且可以一句话辞退人的。但是父母和学校相对宽松的,即便靠倒数第一也可以不用退学甚至其他同学可能也不会知道。
【奖赏层面】本质上区别不太大,都是会对自己产生认可和表扬,或者尊重和加薪。高中的自己比较看重父母学校朋友的认可。现在更加看重老板的认可。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好。
Luke
那么现在如果说我实在一直逃避与【面对困难的痛苦和焦虑】,从而让自己的生活一再陷入低水准循环和更焦虑循环,似乎比较确切。
但我还有很确切的感觉,那就是一直以来我似乎比别人都多承受了几倍的焦虑和担忧以及绝望。尤其大学时候看了《少有人走的路》意识上告诉自己直面困难和焦虑。我想正是因为自己还要直面困难和焦虑,才到现在没有放弃去变得更好,不然可能就找一个很普通的工作安逸下去。
像是内心里有冲突和分裂,一个一直要积极向上,像是一直不满意自己。一个是面对困难就自动闪避,抱头就躲。
刘未鹏
那么现在再回过头看这个逃避,在高中更多是因为被巨大的困难吓住了,觉得要面对一座高不可攀的山一样的任务?
那么之前说的「担心努力却失败,被看成是不聪明的」这个因素和上面的相比,哪个更重呢?
(然后再把时间切换回当前的工作中看看这两个因素的比重)
Luke
我觉得这两个因素是合体的。都有很大占比。
无论高中还是现在,都有逃避困难的倾向和习惯,这个逃避的背后,我觉得是因为:
担心一面对困难感觉自己不聪明、笨。
不逃避吧,用心努力又看不到结果,甚至失败,更容易觉得自己没价值。
好像解决办法是学会分解困难,制定合理目标,学会小步迭代的做事方法。
这个也是最近几个月在学习实践的。但不知道是这个逃避倾向内化了还是不得方法,这个一直没学会。要么做事没成果,要么做事没耐心~
又或者,不应该从这里解决?
刘未鹏
具体怎么做的,展开讲讲?
以及为什么怀疑自己仍在逃避呢,你已经在分解任务了不是吗?有什么具体的地方让你仍然觉得自己在逃避?
Luke
以最近一直在准备的方案为例。
这个对自己来讲是全新而陌生的困难任务,但是它是必须做的。
放在以前是绝对下不了手的。但是现在我能够接受自己先做出一个差劲的。然后一次次修改。
我在一两周的时间里面,边查资料边写,边修改边写,即便写出一些牵强的结论,我也鼓励自己继续修改下去。最终写了一个觉得还算不错的,提交上去,被拒了。
也许我不该比较,但是和我同等水准的学员们,不是一个两个,大多都能在一两周时间内做出一个不错的,合格的方案。但是我的方案连及格都算不上。
这个低水准以及进步的速度慢,我认为就是在学习和做事过程中,脑袋里的冲突干扰所致:一个声音是要积极寻找办法,一个声音说算了,别做了,做了也没啥好结果;就是自动的声音,我认为这个声音简直让自己的认知能力都减慢了,解决问题能力也变差。
后一个声音我认为就还是自己的逃避困难的倾向。它就像个暗流,随时让我做出逃避行为或者逃避思维。
也许这就是养成新习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跨越的障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声音会慢慢减弱吗?
刘未鹏
这样具体的举例说,清晰多了!我寻思寻思。
Luke
好的。与鹏哥的对话过程我也总能理顺一些之前不太明白的东西[抱拳]
▼▼▼
刘未鹏
有想去了解为什么被拒了吗?如果没有想起去了解,是因为(A)没想起来、(B)想起来了但没有这样的途径、还是(C)在无意识回避?
这么问是因为有效学习的最关键部分之一就是反馈,如果环境不提供直接反馈,那么一个人主动去取得反馈尤其是深入和全面的反馈的能力决定了ta的学习效率。
刘未鹏
另外,
Luke: 1、【如果努力了】考不好后果……好像空白,这个当时从没考虑过,因为以当时的自己的心态去感受,如果去努力,意味着去面临哪些落下的物理化学课,这个面临(一打开课本)本身造成的恐慌就是恶性后果;
之前你提到「努力了如果考不好会恐惧自己是不聪明的」。但这一段中又似乎是在说「如果努力了,考不好……好像空白」,怎么理解?
Luke
鹏哥你这个提问“了解为什么被拒”非常精准。但这个方案像是应聘,把方案发过去,如果合适会收到面试邀请,如果不合适相信用人单位只会不回应,不会委婉的拒绝。我辗转找到了对方的老大,给他发条微信提醒他看邮箱,只要能确认他们收到方案,如果不回应那就是不合适。
后来果然没回应。我后来自己看那个方案,我自己发现一些不妥当的地方,我现在正在继续修改,我想再试一次,如果这次发过去还没回应,我觉得就给他们打电话,请他们告诉我方案哪里不妥,即便不去工作也没关系,只要告诉我哪里不妥让我知道就可以,我想这就是你说的主动了解反馈了。
那个【如果努力了,考不好的后果】其实现在看来考不好就会沮丧,觉得自己笨之类。但是以当时的高中的自己的心态来讲,注意力都放在【不要去面对那个落下太多课】的情况,就是这个【努力】从来没有开始,也很怕开始,所以当时的自己根本没有想过【如果努力了,又考不好会有什么后果】,就是空白。
如果觉察为什么那么怕不敢面对【落下那么多课这个情况】,那背后好像就是“一面对就觉得自己笨,一面对就觉得:居然自己能落下这么多课程,自己能干出这样的事,这样的事在家里,朋友面前都是不可接受的,我哪是这样的人啊”这种感觉。
那这个背后就是:家人、朋友不认可我这个懒惰不努力,我也不认可自己,进而什么都不想干。
(插播:为什么高中当时落下那么多课呢?仔细想想,为啥不听课不写作业?其实没有去贪玩也没有迷上游戏小说之类,就是每天很闲什么也不干,还是因为 1、一干就要面对一个“未知、困难”的状态,一面对就觉得自己不聪明 2、如果去听课做作业,万一做不好更难受;可见当时自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同时也内化了父母的“僵固型信念”)
总结下,现在似乎发现的内心暗流有这么几个:1、家人朋友不认可的自己做的事犯的错,或者不认可我,我就觉得自己没价值。2、逃避困难和麻烦,给我带来的奖赏大于恶果,所以下意识选择逃避。3、用心努力去做事,还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就很容易觉得自己没用没价值。
似乎都是很显然的非理性信念,也可能总结的不准确,总之觉得自己相当长时间内都在不知不觉遵循这些。表现在外在就是:工作一直低水准打转,生活工作中都拖延。
这些外在表现本身又让想改变的自己苦恼。
刘未鹏
Luke: 注意力都放在【不要去面对那个落下太多课】的情况,
如果觉察为什么那么怕不敢面对【落下那么多课这个情况】,那背后好像就是“一面对就觉得自己笨,一面对就觉得:居然自己能落下这么多课程,自己能干出这样的事,这样的事在家里,朋友面前都是不可接受的,我哪是这样的人啊”这种感觉。
这个点也值得深入一下。我想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既然当时意识到「落下了这么多课」之后内心很惶恐,那么为什么不去开始呢?觉察一下看看是什么原因。
Luke
就是因为“一去开始”就会面对这个不如意的情况:落课程,赶上进度不容易,面对问题痛苦,不想逃避等。
不去开始因为不想面对,越不面对越落下课,恶性循环。
于是就落下更多,内心更惶恐。这个恶循环已经在我生活上演很多次。
现在我为了走出这个循环所做的有:
1.换到能积极工作的环境,公司效率高于图书馆,图高于咖啡厅,咖高于家里。
2.告诉自己不要完整不要完美开始做,哪怕差劲
是有成效的,不过很细微,因为我这逃避习惯太强大,即便自愿留公司加班,我都能把大量时间花费到细碎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面。而对最有价值的事不管不顾,因为觉得困难,不想面对。
现在在家两三个月也就学了一些课程做了一份方案而已。
Luke
有时候感觉自己一直在找借口。为自己不直面问题找各种借口,这借口听起来也很真诚,比如逃避困难,内心焦虑等等,也是我真实感受。鹏哥这么看么?
但其实不面对问题就是得不到成长,不去做事就是得不到成果,很简单的事,我像是长期,持续的执着于一种行为思维方式(逃避,焦虑)而又对效果不满意。
这种坚持焦虑,坚持逃避其实也很痛苦,没任何益处,但我却不知不觉的持续坚持[捂脸]
刘未鹏
如果我说:「赶不上进度?那赶一点是一点啊」——有什么感觉
Luke
会觉得不错,有道理,心里放下一些东西的感觉
刘未鹏
先仔细回忆一下当时的感受,然后设想:那如果当时有一个人跟你这么说,你会开始着手赶功课吗?
刘未鹏
问自己内心一个问题:怕的是「困难」,还是「失败」。两者的后果是不同的,困难的后果是花更多的effort,失败的后果是什么?
Luke
如果当时有人给我这么说【赶一点是一点】,尤其如果父母这么说的话,可能感到被接纳。不过也许还不会着手赶功课,因为一去做就又要【面对落下很多这个事实】
其实怕的是失败,是面对困难后如果用心做了又失败了,别人会觉得自己没用,没价值。相对花更多effort,我还是更怕犯错、失败后的别人的评价。工作这几年,表面上看,我都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只不过没在刀刃上。
刘未鹏
如果真正原因是害怕失败,那似乎也不足以解释「一去做就又要【面对落下很多这个事实】」呢,因为做一点算「成」一点,似乎也谈不上失败。
但我相信这里肯定还有其他因素,再仔细体会体会试试?是不是内心觉得只有「完全赶上」和「没有完全赶上」这两个黑白状态?赶上一点根本算不上「成」,而所有没有完全赶上的可能性都算作「败」?
以上这个是我的「推测」,请仔细体会一下是不是和你内心的感受契合。
(和感受契合很重要,不契合就是不契合,不管听上去有多符合「逻辑」)
Luke
鹏哥,我觉得这个【黑白状态认知】跟内心感受并不是很契合。
但是你这么说让我继续觉察,那个不愿面对又害怕失败里面有这个:【我必须比别人做的又快又好,我不可能比别人差,做什么我都能做的很好】 这个更契合感受一些。
而这个是不合实际的,一开始实际做事就会打破这个逻辑,于是不愿面对问题。
刘未鹏
Luke: 我必须比别人做的又快又好,我不可能比别人差,做什么我都能做的很好
- 曾经有一段时间你在学习上是这样的吗(即比别人做的又快又好)?
- 曾经有人夸过你是这样的吗?如果有,父母的反应是__?
Luke
在我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是这样的,成绩一直不错,体育运动也不错,像是“全面发展”
有同学曾夸过我“样样都行” ,但没有在父母面前夸。父母也没有直接这样夸,但是从各种社交场合比如亲戚朋友面前,父母会觉得孩子这样很不错,他们表现的很自豪 很有“面”
▼▼▼
刘未鹏
Luke:如果当时有人给我这么说【赶一点是一点】,尤其如果父母这么说的话,可能感到被接纳。不过也许还不会着手赶功课,因为一去做就又要【面对落下很多这个事实】
其实怕的是失败,是面对困难后如果用心做了又失败了,别人会觉得自己没用,没价值。相对花更多effort,我还是更怕犯错、失败后的别人的评价。工作这几年,表面上看,我都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只不过没在刀刃上。
- 没用在刀刃上是因为避重就轻,回避了困难的部分吗?
- 这个回避是无意识的吗?
- 之前你做方案的过程中,是因为回避困难的部分的原因而没有做好吗?
Luke
1. 没用在刀刃上是因为避重就轻,回避了困难的部分吗?——是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了相对容易、容易获得结果的简单事情上,这些事情只要想干都是干不完的。却没有能力增长。工作这几年都是这样。
2. 这个回避是无意识的吗?——回避像是我的天性和潜在习惯。现在看短期内能有意识调整,长期来讲总被无意识的回避战胜。
比如一份新工作,前期一两周吧,一定干的很起劲的。但是不出两个月,会发现自己停滞了,仔细审视发现自己回避了很多有价值的困难事情,比如销售工作不好好补充专业知识,课程设计不好好研究课程框架,做编辑不好好模仿优秀作品修改……于是回过神来有意识的做这些事情,然而坚持不了一周……又回到原来的回避状态了。随着时间加长,每一次【回过神来都会发现落下的工作功课很多】就更不愿意开始和面对【落后这个现实】
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1、不愿意面对困难事,一面对就觉得怕,怕失败,怕【不会做困难事】这个事情本身 2、有意识的去面对困难,总抵抗不过强大的无意识回避(可能这个情况是普遍的?养成新习惯就是不容易?)
- 之前做方案,是因为回避困难而没有做好吗?——做方案就是上个月和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已经有意识的提醒自己做得差也没关系,要做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我觉得已经有进步,我允许自己做了个自己觉得还差不多的方案,虽然被拒。我觉得自己是有收获有进步的,没做好是因为本来这件事情对我来讲就不容易,需要学习。现在正在做第二遍。
做这个方案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认为回避困难的习惯让自己学习的速度减慢了,因为客观的对比大多数学员的速度,确实自己是相对落后的。
也就是说,回避困难让我这个方案做的特别慢。如果另一个平行宇宙里面的【不回避困难的我】做这个方案,也许两个星期内,认真修改3次就能做好。而现在的我第一次修改都在艰难的拖延和一点点挪移中度过,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
刘未鹏
给你布置一个小练习,就叫它「怕的觉察」:在做事情过程中,每一次内心升起怕的感觉,就停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情,去和这个「怕」共处,仅仅是共处,不要抱着改变它(这个情绪)的想法。
如果这个怕反复升起,就在每一次升起的时候,去和它共处。
Luke
好的,收到~
刘未鹏
感受一下这样一个问题:
假设现在你有5%的概率正罹患一种无法治疗的恶性肿瘤,95%的概率正常。
该癌症有2年的存活,在最后一个月之前无症状。此外,不管什么时候查出来,都没有任何已知的办法能对它做什么。
你愿意现在去医院诊断自己是否患有该癌症吗?
为什么?
Luke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的话,我愿意去诊断。
既然很大概率罹患这样的癌症、不可治愈都不可避免,那么看清楚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很重要。
尽快查清楚,如果罹患,还有多少时间,然后用好这最后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相比回避诊断,不清不楚自己还有多少时间,突然离去,后者遗憾会大很多。
想了下这个问题的背后,如果回避诊断反而会恐惧,因为风险和困难都未知。如果诊断直面真相,即便危险或者困难,也能有了针对性想出应对办法的可能。鹏哥是这样吗~
刘未鹏
这两天没顾上回复,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其实这个思想实验的本意是试着模拟你当年在高中面临的决策问题,你的回复出乎意料,我在反思是模拟本身出了偏差(即不是一个准确的对应),还是我表达不准确。
但既然咱们聊到这,就再往下探索探索试试——
Luke: 既然很大概率罹患这样的癌症、不可治愈都不可避免,那么看清楚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很重要。
是5%的概率,好像并不大?
刘未鹏
当然,也许这个思想实验本身就会离题,导致我们愈发远离了当时的真相。
另一种可能是,这个不准确的思想实验提供了一个对照,帮助你去感受「这里面的不同在哪里」
刘未鹏
再回复一段我对于你当时高中面临的奖惩环境的理解,你看下是不是对应你的心境(需要一直看到末尾,有两个不同的层面):
如果去努力,那么:
如果失败了,那么父母(他人)会觉得我不聪明、嫌弃我。
如果不去努力,那么:
几乎一定会失败,届时别人又会怎么看呢?他们只看到我考不好,而且也没看到我没努力,所以还是会觉得我不聪明。
那么也就是说:
不努力几乎一定会因为失败了而被人看做没用,不聪明(岔开一下,在你内心「没用」和「不聪明」这两个评价触动你的情感是一样的吗?感受一下)。
而努力则只有失败了才会被这么看。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怎么说当时内心也会选择努力,就像不折腾一定死,折腾还可能生存一样。
但是为什么当时却又没有选择努力呢?
因为相比于「别人认为我不聪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恐惧是——我自己怎么看,以下是在不同的可能性中「我自己怎么看」:
如果努力:
如果失败了,我就是不聪明的,对这种可能性的自我,我的内心完全没有应对方案,我之前人生的整个心理应对和价值体系都是建立在「我是聪明的」这个假设上的,一旦这个假设打破,这个自我体系就崩塌了,而新的世界完全没有建立。
而如果不努力:
如果失败了,那也不能说明什么,毕竟我没努力。这就成功的避开了「我是不聪明」的可能性,不去find out,至少保留了「我是聪明的」的可能性在那里。
所以,对被别人看做不聪明(或没用)的恐惧(外部恐惧),本应驱使我去选择努力(至少还有机会)。
但更深层的恐惧(意识到自己是不聪明的)(内部恐惧)却驱使我去选择回避,不去find out 这样如临深渊般的可能性。
一个浅层的恐惧,一个更深层的恐惧,一个外部恐惧,一个内部恐惧,就像决策天平上的两个砝码,最后还是更重的那个砝码主导了选择的方向。
你仔细回忆一下当时的感受,看看是否契合,如果有不契合的地方咱们再探讨。
Luke
鹏哥,我觉得你分析的这个我高中面临难题的心境蛮契合我的感受。
在看你这个分析之前我只是觉得当时自己不能面对那个【落下很多课程这个可怕的事实】,但是看到这个分析我觉得当时内心应该就是这么想的。而且曾经隐约的意识到这些,但没有这样完整清晰的表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深层恐惧】之前自己或多或少意识到过(害怕失败所以不努力),曾经自己反思过:既然这个恐惧是【担心自己没用、不聪明】,而且这个恐惧是通过【用心做事却失败】来产生的,那我试着多做做有价值的事,反正失败了也还是现状,万一做好了自我认知就改观了!
然而实际操作中发生的是:
一触碰到最重要最困难的事情,身体和大脑就自动回避了,好像控制不了自己,像是强行按着牛头它却不喝水那种感觉。感到内心强烈的冲突,然后我的身体大脑就自行“滑到了”那些【相对简单的 容易的,又需要有人做的事情】上去了,也看着挺忙碌的。像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去做出错误选择,却无能为力的感觉。
我进一步想了可能的原因:1、是不是因为我选择那些事务过于困难了?2、因为工作过于困难,所以怎么做都做不好,而我性格有些浮躁的成分,相对容易的工作是不是更适合我?(承认这一点挺难受)3、如果我确实通过学习努力能胜任某工作任务,那是不是我对达到此目的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大大低估了?4、家庭、成长经历造成的自我认知低下。
Luke
说回到罹患癌症这个思想实验,因为我对【罹患癌症】这个事情这么理解:虽然5%的无法治愈,但这个不是人为控制的,就是说你再规律作息饮食锻炼都不会把5%降一点(好像是年龄、基因、遗传是最大因素?),那么提早知晓自己是不是中标能尽快面对真相。
这个事情相对我高中面对困境的选择来讲,如果【5%的罹患癌症】相对应与那个【最深恐惧】:我真的不聪明,没用,这个却是我能“控制”的,因为我可以一直“坚持回避困难”,坚持不面对那个恐惧,长期来讲也不会死。但是癌症那个,如果坚持不面对真相就死了,啥也干不了,我想区别可能在这。
也就是相比面对【深层恐惧】,我长期持续的选择了不去面对,也试图去打破【深层恐惧】但无果(也就是试着去面对困难去解决,要么无果要么“自己不听话”),同时又对这个行为模式不满意。
这就是我从高中,大学、工作后到现在的回避模式,进而能力的停滞又加剧这个循环。
P.S.【没用、不聪明】这两个都能很强的触动我的情感, 如果分个类的话,从高中一直到前几年,“不聪明”是自己最在意的。最近两年“没用”是自己最在意的。
刘未鹏
那么我想接着往深处探索:
刘未鹏
感受一下,一个人聪明,或者不聪明,对你来说,意味着哪些重要的东西,或者说意味着哪些你情感上,内心,看重的东西
先感受这个问题了,完了之后下一个是:假设的确存在聪明不聪明这么一说,并且假设有一个什么测量的方法,就像测血压一样,测出你不聪明,你该怎么办?
第三个问题是:你觉得对于我们多数人一生可能从事的事情,聪明的影响有多大?
Luke
一、我觉得,一个人聪明与否,几乎决定了他在工作生活中取得成就获得幸福的概率。聪明就意味着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能力强。而且觉得聪明的人不会自我攻击,他们会对自己比较满意吧,不会放更多注意力在自己身上从而产生太多复杂情绪。
二、如测出了我的不聪明……如果真的测出了我确实不聪明,只能遗憾的接受这个现实,然后继续不甘心的,很悲伤的去追寻我要追寻的吧……
三、仔细想想,对于多数人一生从事的事情,我觉得这个聪明影响到一个人的起点,和奔跑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好像差距一直会越来越大,影响力挺大的……
刘未鹏
这些结论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呢还记得吗?
它们来自于哪些直接,间接的证据?
Luke
最初的形成貌似高中和更早的家庭成长环境。
后来在大学和工作中貌似自己有意识的找寻证据固化的。间接证据就是一些经常关注的大V和作者的文字、资料(运气和天分的重要性)。直接证据……可能就是自身经历了……还有一些共事的同事的经历
刘未鹏
能详细的把这个「你所看到的证据是怎么支持结论的」逻辑过程推导一下吗
Luke
好的 鹏哥。
Luke
以下每一个都是这个“不聪明”的自我认知逐渐固化加深的过程:
1、第一份工作,自认为和同事们不差,无论头脑、知识、勤奋度。甚至工作量都相对多一点,但是我的工作成果不好(当时负责的某一环节转换率最低),所以被开除。很受打击
2、接着为了准备目标公司,花了几个月时间读书查资料准备面试,没有被选取。
3、第二份工作同样,就是打电话约访客户,我的工作量勤奋度出勤率都很高,这些数字是小组第一,但还是因为业绩不佳被辞退,虽然一同被辞的有多个同事,但对自我产生怀疑。
4、不甘心,第三份工作选取了同行业同工种,做了一年半,因为自己实在扛不住内心的焦虑和对见客户的恐惧,主动申辞,此时业绩虽然不是最差但算不上好。同事的评价是:认真负责,轴。
5、此时经过深深反思,抛开公司原因,可能自己性格真的不适合做面对面沟通的销售工作。于是开始寻思转行。期间经不住诱惑(好公司+内心真的不信邪),又跑到一个互联网公司做面对面沟通的销售工作,三个月下来,尽心尽力,心力交瘁,业绩超差再次被辞退
经过这么几次,是真的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我想也许是因为这个自我认知(我很差,不聪明)才导致的这些结果。又或者自己认知偏差导致了这个自我认知。
6、转行跑到××公司做编辑。这次总算没被辞退。因为工作内容相对容易缺挑战。算是产生【焦虑】最少的工作。但内心反而不满意,想寻求更大挑战,于是跳槽到行业比较有名的公司,干了六个月,再次因表现不佳被辞退……理由是“没有突出的能力”。
这些案例中抛开公司等外界因素,我自己的因素还是归结为“害怕失败所以逃避困难和麻烦”也许我认为这也算不聪明的表现。
刘未鹏
逃避困难只能算是心态,最多算是性格,如果这个也可以归为「不聪明」这一类,那么一个人的任何不利于成功的特质都可以归为不聪明,不聪明就成了一个万用标签了,你觉得呢?
Luke
嗯,那我对这个「聪明」概念认知有变化的。
之前「聪明」我都看成一个固定的特征。
经过学习反思我把聪明看成一项可习得的技能。
所以之前的拖延和回避,比如高中,就是不敢面对“不聪明”的自我。这个不聪明是固定特征。
现在的回避就是不想面对“学不会直面困难”的这个自己。
觉得有点乱……我都有些模糊自己在说什么
刘未鹏
没事,我听得明白。
这一段挺重要的
刘未鹏
也就是说,「学不会直面困难」成了那个新的「固定特征」
Luke
是的是的 可以这么说。虽然“学”是个过程,但具体工作中尝试过多次去“学会”,都无果,于是可以说成了固定特征。
▼▼▼
刘未鹏
前面说的「怕的觉察」小练习做了吗[微笑]
Luke
最近【怕】的出现是这几个场景:
1、做方案,做到一筹莫展,无法推进,觉得沮丧时,这个时候往往停止这个任务。就会出现【怕】。审视这个【怕】的背后是:这么重要的,必须完成的任务,我却在节点卡壳 无法推进,也想不出解决办法,那么前途一片黯淡了,生活不会有幸福了……头脑会这样延展。
2、每天晚上休息,发现今天在方案推进方面没有进展,而时间又过去了一天,【怕】就会出现。瞬间觉得绝望,自己没价值没用。这个背后是:非常着急,时间流逝,却没有相应的拿出作品,像是困在密室里的人,氧气快要用完,却还没找到逃生方法。
3、各种渠道看到同学们朋友们的进步。也会【怕】。背后是:我进步这么慢,怕是以后真的要一直落后,没啥希望了……
我觉得核心的【怕】的体验还是1,后两个都是由于还没找到进步方法做事方法形成的内心价值感很低,进而产生的联想。
这个练习让这个【怕】变的具体可看见,我发现只有做【写方案】这样的重要、紧急、困难的事情上,无法推进时会产生【怕】,其他的怕都不重要。
另外,这个【怕】的体验我总下意识回避,所以为了不体验这个【怕】,我已经五六天不想打开那个方案的PPT了……o([表情][表情][表情])o,这个拖延本身又让我焦虑和恐慌……
就是眼看着自己不去做【应该立刻去做的又紧急又重要的事】……今天一定要继续投入在做方案上面一些时间……
刘未鹏
Lucy: 另外,这个【怕】的体验我总下意识回避
那我细化一下这个练习:开始觉察和捕捉住这个下意识的回避的瞬间,并在此时停下来,去感受这个「怕」,同时慢慢的在行为上开始往前走(在你的例子中就是打开ppt),在这个过程中继续一直和始终对这个「怕」保持觉察。一边往前迈步,一边觉察内心的「怕」。
用一个程序员的类比就是你可以假想这个一直存在的自我觉察是另一个始终在运行的背景线程。
Luke
好的,我懂了!今天我继续!
▼▼▼
刘未鹏
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最近?
Luke
鹏哥,有些惭愧,这两天还是有意无意的去回避去做方案,进而也少了觉察的机会。
早上我发现这个行为本身的时候,意识到了这些:
1、为了回避那个最重要的困难,即便在面对困难事情本身的时候,脑袋都会自动把困难之中的“困难部分”当做不存在,转而去解决“困难中的不重要部分”,这样做当然是无效的,反而自己证实了学不会直面困难
2、在我一次次用看电影,看书来逃避去做方案的过程中,我觉得内心还是不愿意面对“那个想不出解决方案的自己”,再往里面延伸好像暂时进不去。
像是知道了那个“黑盒”的大致位置,缩小了搜寻范围,但具体位置还待发掘,里面的结构更要待下一步。
我继续探索~
Luke
[呲牙]刚刚做饭却有了新发现:
3、其实我的回避有个重大因素是:“不接受笨拙和无知的状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遇到困难的部分前期都是笨拙和无知的,而我从小家庭环境影响告诉我的都是“不得展现无知和笨拙”。以至于现在跟朋友一块,他们偶尔对我开玩笑说我“傻、笨,或者我某种情况下像个傻X”,我都觉得一阵轻松和解脱,像是那个时刻他们帮我一起接纳了这种无知和笨拙的状态~~
觉得这个因素是那个黑盒子里面布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未鹏
真好,这说明你已经慢慢的形成了自我觉察的习惯,这个无意识的自我觉察习惯,是照亮并看见同样无意识的旧模式的关键。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有意识的觉察尽管好过不觉察,但因为需要有意识启动,所以毕竟很多时候还是会「错过」很多无意识的自动反应。
例如你之前提到的「这两天还是有意无意的去回避去做方案,进而也少了觉察的机会。」——为什么少了觉察的机会,因为在「回避反射」被触发的那个瞬间,回避反射是无意识的,但却没有同样另一个无意识级别的觉察被启动,所以这个瞬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滑过去」了。
而这个被滑过去的瞬间,你的感受和情绪中所蕴含的信息是最丰富的,开启黑盒子的钥匙常常就在这一瞬间的缝隙中,当你形成无意识的自我觉察习惯,就会自动的捕获更多的这样的「一瞬间」。
以上和你最近的体验相符吗?
Luke
鹏哥说的这些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但是看到你说的这些“被滑过去的瞬间蕴含最丰富的信息”我觉得最近的体验确实如此。在做其他事情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自己拖延的原因之一和隐藏的信念。
想到了你曾在书里写过睡前通过提问题利用潜意识寻找答案的例子,那如何有意识的形成这样的“无意识自我觉察习惯”呢,从“有意识的保持自我觉察”开始吗?
刘未鹏
是的,从有意识的自我觉察开始。慢慢就变得越来越善于自动捕捉到这样的瞬间了。你已经在这条路上了:)
Luke
知道了,那我继续做方案![抱拳]
刘未鹏
我能感觉到你的成长。找个时间,把我们的对话从头再带着感受重温一遍,相信你也会感觉到这个过程。
Luke
好的,多谢鹏哥的肯定,你的耐心和精准引导太重要了,我今天就开始重温对话~
Luke
鹏哥,汇报一个小进步:
做重要的事好像有了更多“掌控力”,让自己在逃避前多琢磨会儿,而且是一种自然的心态。之前大多有比较强的抵触、冲突心理。
觉得是因为认识到我那个黑盒布线之一:【对于学习新知所必经历的无知和笨拙特别排斥】后的一种觉察和掌控。
今天做方案时候,突然又想不明白,然后心里一阵沮丧和回避倾向掠过时,一种“看见”的感觉,然后有意识的让自己更耐心点,笨拙和无知也没关系,多琢磨总能有进展。 以往这样的瞬间都是以马上合书本看电影结束,或者硬着头皮琢磨但内心极度抵触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次很自然的继续多琢磨了一大会,也没有之前的内心强烈的冲突感。就是比较自然……我认为是一个微小而重要的小进步(^__^)
因为我发现之前,无论工作生活,我的劲儿都用在了“试图”直面困难上,但直面不能。现在好像要用在“解决”困难这个点子上了……只是一个微小的迹象,真想要牢牢抓住这种感觉啊……放在“解决”困难这个焦点上,即便解决未果,这个过程都觉得充实。
另题外话:我也有意识的继续觉察……为啥我没有【心智探索】系列人家那些突然的顿悟啊(^__^) ,我的进展都是一步步挪的,有点辜负了鹏哥那么耐心精准的引导的感觉……不过进步都是我自己的,我得继续觉察~~
刘未鹏
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你已经慢慢的在习得自动的觉察了。是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
关于题外话:不是每个心智成长的过程都是通过顿悟实现的,这取决于具体的问题是什么,不是你(人)的问题,不必为此感到不好意思。关于这一点我回头再详细展开。
▼▼▼
Luke
鹏哥,今天有了新感悟:对自己加多了一层和解。
之前很多次问过自己,如果时间倒流,自己一定“不会做XX,不会浪费那多时间,不会做某种傻事蠢事等等”,现在我觉得其实有些“错怪自己”了,从现在的角度望回过去,那些显得是“傻事蠢事”,但在过去的当时,那可能就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当时的自己在众多可能选择中选了一条“最不伤害自己的路”,这是让当下的自己“没有更惨或者更痛苦”的原因啊~这个“自己”一直以来都做了这么多好事,自己却一直苛责和责怪他~~
另一个角度,现在的每一个当下,却握在自己手里,也决定着以后的未来,和自己和解,也会让自己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个选择的机会。
第三个角度,很多现状不令自己满意,很多时候是过去的自己有好的动机,只是方式方法出了问题,导致结果不对。此时肯定动机,改善方式方法,才是靠谱的选择。
Luke
说回到最近的做方案……还是断断续续的拖延和回避。而且拖延和回避的时候之前的内疚和恐慌也消失了很多,表面上看似乎更“甘于堕落”的样子(^__^)
但我感悟到并不是,这些心里特征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时间,需要让自己多次重复新的行为思维模式,(不回避去解决问题)大脑里面的新链接才会牢固,这期间的反反复复的旧模式重复简直是一定的。所以当回避和拖延出现时,我也多了一层耐心和冷静。同理自己其他的一些紧张和焦虑,因为我能有意识的在情绪出现时注意觉察自己了,先看见它,然后着手处理它。
刘未鹏
展开来说说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心理成长都是「顿悟」式的。
想起来之前看过的一则心理咨询案例,一位女士,每当她的丈夫到了晚饭时间还没有到家的时候,她就会恐慌发作(panic attack),(长话短说)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她在又一次经历恐慌时突然触摸到了她恐慌的原因:内心深处,她觉得如果她不担心她的丈夫会出车祸,意味着她相信她的丈夫一定不会出车祸,而这种相信则会招来横祸。反之,如果她保持担心和恐慌,承受恐慌中的痛苦,她丈夫就不会出车祸。
在后来进一步的感受和觉察中,她意识到了更多内心的「内隐认知结构」,即她觉得她的家庭每周有一个固定的「苦难配额」,因此如果她承受多一些苦难,她的丈夫就会承受少一些,所以她的恐慌发作,虽然从一个层面来说,对她是痛苦,但从更深的层面,却让她的丈夫免于车祸。(更大的痛苦)
但当这个深层的认知结构浮上了意识层面,就像冰块遇到了阳光,自然就消融了,咨询师做的,只是构建场景,提问,帮助她探寻,发现并保持对这个自动浮现出的认知的觉察。一旦觉察到了原本内隐的认知结构之后,她自己内心的另外的「掌握了这个世界的真理(knows better)」的部分,会自动和这个古老的认知结构进行碰撞和消解。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存在一个顿悟的瞬间的,因为这里涉及了一个后天形成的(不管是因为文化、宗教还是什么其他缘由)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在当年未被细察就隐入了思维底层,但仍然对她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因为它是无意识的,所以无法去修改它,后来黑匣子打开,于是在极端的时间内,就完全改变了。
这里之所以存在「顿悟」,是因为这是一个「后天」形成的认知结构,一旦瓦解,那么再也无法发挥一丝一毫的作用。
但另外一些心智结构,则是先天的,并不存在「瓦解」的可能,例如我们对于自己的social image的关注,就是先天的心智结构,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有管理和维护自己的social image的本能,这是一个「反射」,所以害怕在别人面前显得蠢,这是天生的,并不是一个后天形成的认知结构,既然没有什么可以被突然瓦解的,所以也就不存在顿悟。
但是,不存在顿悟不代表不存在改变的可能,只是这里的改变,更多是一个「去敏感化」的过程,积累和之前完全不同的路径下的体验(注意,体验,而不是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心智的改变,根本上需要靠体验)。所以说「保持对自己的恐惧的觉察,同时该干嘛干嘛」,慢慢的,内心的「新的(经验)数据」就积累出来了,但如果一直回避,那么敏感的点会越来越敏感,恐惧的东西会越来越令人恐惧。
刘未鹏
除此之外,其实我也有注意到,在你身上其实也有顿悟的瞬间,只是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复合型」问题,既有先天因素(每个人都有的一定程度的社会性焦虑,而且焦虑程度与能力成反比,这是人人都有的一个心理现象,并不是「问题」),也有后天的认知结构(对自我形象的超高度在意和敏感是在早年经验中往往由原生家庭或者学校环境强化出来的)。
这里后一个部分是存在顿悟性成长的,之前我们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在做这个工作,在这部分做完之后,对自己有了一个深刻的觉察,会感到焦虑恐惧减轻了不少,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还有前一部分,前一部分是硬功夫,需要时间。
很多人到这一步可能会觉得撞到了一堵墙,「我都顿悟了,为什么内心的困扰还是没有解决呢?」,愈加觉得绝望,都这样了还是没有走出来。但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人的内在的信心和淡定,是不能凭空产生的,这是人性,所以需要一些时间慢慢实际成长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能力上没问题,但有同样的心理困扰的,则一旦心理层面突破了,就几乎完全走出来了。)
刘未鹏
基本说完了,你看完了可以和自己这段时间的感受对照一下,和我交流交流[握手]
刘未鹏
另外,在「缓解」社会性焦虑/恐惧方面,虽然说本质上靠硬通货,但在这个硬通货成长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技巧可以「缓解」不适的,例如你之前自己就提到的,当朋友们开玩笑说你傻X的时候,你会感到一阵轻松,因为不用辛辛苦苦硬撑着一个虚的形象了,就像保守一个随时可能被人发觉的秘密一样。
所以这个「戳破」的过程也是可以自己主动做的,例如一定程度的自嘲,可以把自己从那个隐形的架子上放下来,轻装上阵。而且当你主动放下来的时候,会发现「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那么这个新的体验(注意,还是体验,这是通过逻辑推演无法实现的)会很大程度上安抚你的内心。
Luke
在与鹏哥对话之前的长时间状态是:前方是无力改变的现状(“看上去”任务太巨大太复杂),后方是无法后退的退路(时光不可倒流) 就选择“停在现在”什么也不做,但时间会流逝,其实也是一种倒退。
通过对话,产生思想觉察后有了很多新的尝试(日常对话中自嘲,直接拒绝人等),我想你说的【体验】的非常重要。这些新的尝试带来的全新的体验是没法仅通过思考获得的,因为没有可思考的“资料”。所以,觉得以后可做的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觉得你引导的自我觉察非常大的功用之一就是增加了“体验的动力”,这动力就来自对“黑盒子”里面的觉察,而且确实每发现一条布线就像一个顿悟,可能以后会更多。由原来“想去面对却不愿去面对”到现在试着主动体验和尝试,像是内心渴望成长的种子终于找到了一个通路。我觉得觉察会一直保持,让自己更了解自己。
Luke
培养硬通货是战胜焦虑的唯一工具,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虽然很早就懂这个道理,但是自己一直在路边徘徊的阶段,从没有真正上路,因为只要上路无论走的多慢总会到达目的地。而我之前就从未上路。
最近的体验是:现在开始上路,面临的是全新的情景。我能意识到困难在哪里,能觉察到自己何时闪躲了困难让行动变的效率低下。接着去有意识面对困难,主动在“解决”上面花时间的时候依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低落情绪的干扰,不同的是这些发生都在觉察之中,这里我觉得就像你说的是“先天性”的,而不是存在于黑盒子中的未知。而且这个过程也多了一份“再尝试一次”的力量。
而去安抚这种“先天性焦虑”其实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安抚它治标不治本,治本的方法还是去做“该做的事”,把事做好,多积累经验和能力,是更有效的方法,对吧?
我想这是直面困难学习技能都要面对的,无法避免的,life is difficult,也许是别人在走入社会初期或更早就会经历并已经经历过从而发展出来直面困难能力,我这方面成长缺失,现在有机会重新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对自我负责,工作中独挡一面甚至优秀的人,我想我才刚刚开始。
Luke
自嘲以及坦诚的承认不懂,无知等,最近跟家人朋友的聊天都有了体验,竟然和母亲的关系也有了改善,母亲也让人惊讶的坦诚的说自己在教育方面不切实际期待等想法。
而且另一个相关又微不足道的改变是,我是有十几年走路驼背挺不起胸膛的习惯,不是骨骼的问题,而是内心思想的影响。现在走路随意看到路旁或者家里的镜子,高兴的发现不费力又自然而然的矫正了姿态,走路站立很挺拔……可能认识到自己真的有资格和力量面对前方的一切了。
刘未鹏
谢谢你告诉我这些,Luke,为你高兴[爱心]
Luke
鹏哥,这段时间特别感谢你!这个心智探寻是个漫长但又值得的过程。
【转载:】刘未鹏
最后
以上就是务实酸奶为你收集整理的为什么很努力,却似乎停在原地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为什么很努力,却似乎停在原地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