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义气大神,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WEB2.0赐予中国互联网什么力量,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作者:尚进 | 2005年06月29日 07:24 | 原始出处: 三联生活周刊

5月18日的明尼苏达波利斯迪安大道2925号,一百余位各路神仙聚集到凯尔宏沙滩俱乐部,这群自称明尼苏达交互行销协会的成员在此聚会,而整个晚上这群家伙就是探讨一个问题:WEB2.0是纯粹的新互联网吗。当吉姆·昆尼(Jim Cuene)试图用21页PPT幻灯讲解他所认为的WEB2.0时,台下的群儒们并没有爆发出想象中的激烈掌声,作为消费者分析与交互商业策略领域的专家,吉姆·昆尼和台下的听众更关心WEB2.0有什么新的商业机会。但是这场试图定义WEB2.0的沙龙,并没有引起美国互联网界的追捧,反倒使中国互联网的知识派们如获至宝。

  “看到Flickr被雅虎以2000万美元收购,所有懂互联网的人都得心痒痒。”这是新一波中国互联网尝试者对记者表达最频繁的态度。一个新颖的模式思路,一点点符合XML规则的程序设计,再加一些试图改变互联网现状的情绪。当方兴东的博客中国在2004年底第一次融到500万人民币,当无人知晓的广州久邦数码轻松地从风险投资商IDG处拿到500万美元,甚至当以书写中国互联网史记自居的刘韧也准备下海的时候,一股新的互联网创业潮在无数互联网青年心中荡漾。

  当一个名叫王建硕的前微软员工拿到了eBay全球的投资项目,跑来北京结识这些互联网知识派的时候,王建硕与他的“客齐集”几乎一夜之间成了新的互联网神话。而当大家跑到博客日志上试图搞清楚王建硕到底是何许人也的时候,王建硕写出了一篇《和神话里的主角聊聊天》,顿时给本已春心荡漾的中国互联网无形中打了一针催情素。硅谷的互联网温床,各种实验性的互联网项目,以及四个合伙人,几个助理,一个前台和一位科学家,这样手握数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公司比比皆是。这种鸿沟式的差距,让所有中国互联网人再一次试图与太平洋那面接上头。于是当美国六度交友概念流行的时候,中国的交友网站在2004年末开始纷纷冒头。打着流行多年的博客概念,宣称商业博客的网站就接近十家。而RSS阅读、影音播客、全息电子地图,这些刚刚在美国互联网界流行的新技术,很快就被嫁接到中国互联网上。以至于让人不得不回想起2000年,当时互联网泡沫吹得最汹涌的时候,互联网上流传着的口号:“我们不需要创新什么技术和模式,模仿六个月前的美国就足够了。”

  我们都跟着新浪们混进了死胡同?

  当新浪所开创的门户模式,被陈彤用一本《新浪之道》试图加以案例化的时候,互联网的有识之士们都在对新浪模式磨刀霍霍。在他们看来,新浪所开创的流水线化互联网新闻,让本该机器自动化的互联网彻底跌入人海战术之中。而新浪、搜狐等诸多这种互联网模式的执行者,恰恰依靠静态网页、职业化的信息发布队伍,所有的一切信息都从浏览器中获得,这种被吉姆·昆尼比喻为WEB1.0互联网模式的典型,在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生存方式。

  “现在的互联网死气沉沉,所有2001年之后的幸存者都在睡大觉。”在几大商业网站辗转6年的张帆抱怨道,“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被模式化了,新浪、搜狐等门户的新闻已经形成了固定套路,每天一亿多网民都在过着近似的互联网生活”。目前中国互联网95%的应用和流量都来自于浏览器,在网页泛滥的模式化互联网外,QQ和MSN这两大即时聊天工具,电驴和BT两大P2P下载工具,成为目前中国互联网少有的日常佐菜。实际上,从商业态势看新浪所开创的门户模式也在面临增长乏力,中国网络广告的总量也就相当于两个省级电视台,更多的门户收入都依赖于短信增值等电信支援。专注互联网分析的iresearch创始人杨伟庆对记者坦言:“所有的门户都意识到了自己的商业前途问题,但是庞大的公司架构,以及公开上市信息披露的需要,让门户大船并不容易掉头。”实际上,张朝阳的频繁收购让搜狐拥有了庞大的注册用户,丁磊的网易更依赖于网络游戏,而TOM与电信运营商良好的关系让王雷雷的口碑陡增,甚至包括21CN和263这些依靠电子邮箱的准门户都在悄悄改变。反倒是新浪这个被定义为门户概念旗舰的网站在强调新闻门户的长征之路。

  “新浪和类似的传统门户都走进了死胡同。”目前专注于博客商业化的方兴东说,“博客的出现,最大价值就在于博客有潜质挑战传统的门户。”并不是新浪没有注意到博客这个信息技术的新花招,在博客中国的一次研讨会上,陈彤毫不掩饰他对博客流行的狐疑,在他看来,博客与新浪做了多年的BBS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看不到博客有什么商业模式可以依循。尽管对博客还抱有一丝担心,却并不影响新浪开发的博客程序在做内部测试。实际上,这种对新技术的怀疑与依赖,恰恰成为2005年4月开始的中国互联网智囊们天天争论的问题。

  WEB2.0的押宝:我们又回到了老路上

  博客、RSS、维基百科、六度交友、播客,这些WEB2.0定义的典型技术,似乎成为最近全球互联网蠢蠢欲动的技术援军。似乎这些符合WEB2.0的技术模式,都给传统互联网带来致命的打击。尤其是定制阅读新闻的RSS技术,被雅虎、CNN等媒体网站推崇,被很多中国互联网知识派当作技术法宝。但是这些WEB2.0的技术模式却都存在着一些本质的非商业特性,麻省理工的《技术观察》就曾经针对WEB2.0的技术特性进行过分析,“博客、RSS、播客等符合WEB2.0定义的技术,都在强调分众传播的对等信息交互,也就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这些信息的创造者,若干的博客汇集成新的信息输出者。每个人在挤奶的时候还要喝奶,这其中自身的商业循环,绝不可能以浅薄的收费服务或者广告来衡量”。

  全中国700万的Hotmail邮箱注册用户,有将近一半的人每天都在遭交友邀请的轰炸。WEB2.0风潮中流行的交友网络,因为低廉的技术门槛正在中国蜂拥,在与这些SNS推崇者交谈中,“流氓不过周鸿”成为了这些SNS网站对互联网道德底线的把握。所有人都极度推崇被雅虎收购的周鸿,早年周鸿为了推广3721实名网址,可以让3721的插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悄悄“强奸”到每一台电脑中。这种不招人待见的互联网推广方式,却被鞠躬尽力的新一波互联网分子奉为营销圣经。

  所有这些试图操置WEB2.0技术的新兴互联网分子们,跟七八年前的王志东和张朝阳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依靠互联网快速致富,依旧是WEB2.0背后不公开的商业思维。实际上,当年试图传播互联网概念的新浪们,今日却成了WEB2.0分子攻坚的头号敌人,而持有WEB2.0技术的互联网革新者在刻意强调自己的WEB2.0身份。但是不论博客中国的方兴东,还是叫嚣RSS通吃的吕欣欣,甚至将传统电子地图界面游戏化的庞小伟,这些已经撸胳膊动手的WEB2.0分子,却都又回到了1999年的状态。找钱,这个上一次互联网泡沫期最普及的金融知识,又一次摆在了中国WEB2.0分子的面前。■

  即时通讯的门户汹涌

  5月26日,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罗麦克带着MSN正式进入中国,原本被认为互联网界死水微澜的即时通讯软件,顿时变得汹涌险恶起来。MSN门户进入,这绝对是一个令QQ老板马化腾,还有其他门户网站掌门人都跳起来的坏消息。

  实际上每天早上9点,所有的办公室都会陆续传出“当当”和“QQ”的声音。1500万人,这是QQ统计每天在互联网上用QQ即时聊天的人数,MSN类似的数字也接近700万人,其中有不少人既开QQ也用MSN,如此计算每天至少2000万人在用即时通讯软件。“即使通讯软件在中国互联网自然状态的环境下,过分茂盛地生长着”,这是雅虎首席运营官丹尼尔·罗森格在3月时私下对记者的倾诉。实际上微软主导的MSN,雅虎通和美国在线手上的ICQ,瓜分了全球互联网即时聊天的绝大多数份额,而在国内腾讯QQ的商业成功独具一格,类似软件在2004年蜂拥冒出来,网易的泡泡、拍卖网站淘宝的旺旺、新浪的UC,甚至盛大开发了玩游戏时也可以发信息的圈圈。而MSN正式进入中国所带来的冲击在于,MSN试图以搭载即时通讯软件之上的MSN门户,来洗刷微软在中国互联网界的迟钝。

  “MSN的中国门户不再仅仅是一个聊天软件,新闻、游戏、拍卖,这些传统门户中的频道都可以在MSN上找到。”微软负责MSN项目的罗川解释道,“微软在上海的合资公司美斯恩搭建MSN门户,而国内包括《北京青年报》、淘宝、猫扑社区等等合作伙伴具体负责这些频道的运营”。这种全部使用合作伙伴提供内容的MSN门户,让微软在成本几乎为零的情况下,甚至一些“出枪出炮”的合作者为了捆上微软,还主动支持一些加盟费。一夜之间搭建起来与腾讯QQ竞争态势的门户平台,同时也向新浪这类新闻门户发出了严重的挑战。罗川很强调门户概念,他对记者说:“现在很多中国网站的页面都比较‘重',我所说的‘重'是指它们的页面都很长,有时候可能要拉十几页、二十几页才能够拉到最底。这让轻巧取胜的MSN产生机会,传统互联网门户的概念,必将在即时通讯软件的覆盖下,走向分化。”

  尽管罗川更热衷将MSN从即时聊天软件行列拎出来,把诸如Hotmail邮箱,MSN SPACE这类博客功能统称为MSN门户。但是依靠合作伙伴打江山的商业模式,与目前传统新浪门户类实际上并无二致,收入仍旧依靠短信分成和网络广告。但是MSN背后的微软,还是让中国互联网界有些担心。而2006年预期发布的长角操作系统,无疑将更侧重互联网应用,以至于不少互联网评论者在自己的博客上,将MSN门户定义为微软为下一轮操作系统铺设互联网路基。

  2004年前三季度,腾讯的盈利就高达到3.28亿元。这让2004年6月香港上市的腾讯手中掌握了大量现金。就算MSN不亮出门户概念,腾讯也不会甘心屈服于目前毫无生气的互联网现状,即时通讯改变传统门户,早已经写入了马化腾对互联网的预谋之中。昔日低价卖给网大的老牌邮件系统软件foxmail,在3月被马化腾再次购买收入囊中。qq.com,在马化腾的三年规划中将整合所有的门户资源,试图将自己打造为新的三大门户网站之一。不过瑞星科技的毛一丁并不看好门户论,在他看来,单纯追求流量的传统门户定义存在问题,“现在腾讯网站的访问量只是一种被动访问量,与新浪类传统网站的主动访问量区别很大。要知道主动访问的用户是每天自然性的打开浏览器看门户,而不是QQ这样依靠即时聊天工具有点‘强迫'性的上马门户”。

  “MSN门户可能在挑战新浪等传统门户以前,先跟腾讯的QQ干上一仗。”搜狐的方军坚持认为QQ会被MSN打个人仰马翻,以至于写了一篇《QQ被MSN打败的十大理由》的博客。在他看来,MSN的开发在微软内部是一个精简的互联网软件策略,而QQ尽管拥有4亿注册用户,长期活跃的用户也超过1.5亿,这相当于中国互联网人口的80%都在使用QQ,但是过分的商业开发和QQ用户群的过于低龄化,难以阻挡大家向MSN的迁移。而在香港上市的腾讯必须依赖于QQ获取收入,微软的MSN则根本没有这种压力。这种不对等的门户心态,也许将彻底左右即时通讯门户替代新浪们的可能。

  不过MSN门户的头上却隐约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在2004年4月,韩国门户网站Daum诉讼微软的MSN即时通讯软件捆绑在操作系统中,要求微软赔偿100亿韩元的损失。而目前微软在欧洲遭受媒体播放器捆绑的垄断诉讼,包括早年间微软与美国政府对IE浏览器的捆绑争执,与今日MSN即时通讯工具的捆绑,都是一个思路。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将在7月判定Daum对微软的垄断诉讼,尽管从版本上看Windows Messenger与MSN Messenger有些不同,但是却都是一套即时通讯软件的不同版本,韩国人坚持认为微软MSN存在捆绑垄断的嫌疑。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在中国提起微软的垄断诉讼,但是试图革新中国互联网门户概念的MSN,无疑在用新的MSN模式获取新浪们的世袭市场。MSN门户的这块伤疤,无疑将是未来互联网新门户战争中的一个要害。■

  用标签给博客加一把柴

  Tag,一种以分类标签的形式来归类博客的小玩意儿,瞬间让Blogbus的CEO窦毅获取了商业博客网站竞争中的新砝码。“Tag就是博客界的google,让博客的信息孤岛出现了快递公司”,亚马逊前首席科学家韦思岸就对Tag推崇备至。

  实际上,Tag是Technorati公司的一项标签特征,当各式各样的博客泛滥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归类分解所有的博客信息,很多博客精华就这样被埋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于是给每个博客文章列上标签,这种图书管理员思路的土办法,却成为聚合信息时代的新思路。“使用了Tag的博客不再盲目”,这是Tag标签中国追捧者窦毅对Tag的注释,当某个博客写了一篇上海游记,他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体会,设置上“上海”、“旅行”等关键词的Tag标签,这些标签会发送回Technorati的全球服务器,当有人在Technorati系统中搜索相关词汇的时候,直接就能找到你的博客网页。

  中国的商业博客网站正在成为WEB2.0热潮中,最具机会与活力的一部分。正在进行第二期融资的方兴东说道:“我们的图片博客将改写数码摄影文化,未来轰动的新闻图片不一定是职业摄影师的结果,图片博客的无处不在将捕捉每一个瞬间。”而老牌博客网站BLOGCN更倾向走收费策略,每个月10元托管费,这对于拥有近90万注册用户的BLOGCN,美国博客界的消费理念很有可能为博客商业化打开局面。在这场博客商业化的分歧上,Tag的技术优势不言自明,但是怀疑主义却正在酝酿,《个人电脑》的专栏作家德沃尔夏克就警告说:“Tag之死,来自垃圾信息的威胁。”在他看来Tag这门社会分类学模式的技术,分明是信息时代的返祖现象,所有的一切又回到了10年前,依靠手工分类的互联网时代,难道每个博客用户都是乖孩子吗?图书管理员是需要职业规范的,任何依赖自觉的互联网技术,都会遇到恶作剧的报复。■

  挟持播客的土豆与5%的残留机会

  40个月前,有一个精瘦的福建男子悄悄从造卫星的休斯公司开了小差,而2005年4月,中国互联网界不声不响地冒出来一个“土豆”。32岁的王微正是“土豆”的创始人,看上去比1997年折腾搜狐的张朝阳安静得多。在还没有几个人搞清楚土豆网到底做什么的时候,播客,王微毫不掩饰的亮出了自己的网络概念。

  在闪客和博客的流行之后,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播客都怀疑是不是写错了字。Podcasting,与博客翻译自blog一样,播客源自Podcasting意译的自助广播。“就像听收音机一样,播客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每个收听者又可以自主性的选。”这是“红鲱鱼”网站对这项概念的评价,播客与流行已久的网络电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播客更随意,唠嗑与倾诉欲替代了网络电台中主持人DJ与各色音乐的节奏。实际上即便是网络电台,从播出的方法和模式上跟传统广告没有什么技术性的区别,都是即时性的你说我听,而播客则是自主性,试图在我想听的时候听我想听,或者是你听我说的贫民倾诉。于是所有受众,不再仅仅充当传媒内容的被动接收消费者,转而充当选择者,更是内容的创造者,正如同播客圈内最鼓舞人心的说法:每一个播客都是一个听众,每一个听众也可以是一个播客。

  自从播客的鼻祖安迪·柯里和戴夫·温特等人将RSS与声讯结合起来,播客在美国互联网界悄悄火起来,即便很多人迷信于播客写作,或者醉心于制作网络电台,但是播客的交互传播模式,造就了一群新的声音狂徒。这其中就包括厌烦了在美国放卫星的王微。“我选择做‘土豆',一来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个人的时代,二来这是一个视觉的时代。”王微自认为找到了符合这个时代特性的新互联网方法,“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相对稳定,所有人对于物质主义反思都越来越视而不见了,这恰恰是新一代的个人化互联网的基础。所以我们的土豆从一开始的设计就是‘个人'。大伙儿自己做的节目,大伙儿互相分享和欣赏。”始终强调个人性,恰恰是WEB2.0最具特点的众口一词,但是土豆却说不清楚自己与博客到底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当博客们也开始采用多媒体手段,视频影音博客也在蠢蠢欲动的今天。

  尽管他们对于自己挟持的博客概念信誓旦旦,相比1998年中国互联网第一次商业浪潮刚刚开始的时代,王微和他的“土豆”成员们对于互联网的革命性质并不感冒,但是上一代互联网人神秘兮兮与自信满满的情绪却被他们遗传了下来。而对于“土豆”商业模式的判断,这些并没有亲身第一线经历上一次互联网热潮的人,却都显得老辣与诡秘得多。王微解释道:“互联网无论如何都是最有创造力,最有活力的。‘土豆'更关心这些互联网上影音创造的源头,一个来自每个用户的自来水龙头。”并不是“土豆”没有想好商业模式,王微实际上始终在暗示,播客这种开放的技术并没有什么门槛,只有商业模式和先一部获得播客技术概念的光环才是自己的智力武器。

  “做公司可以很理性,但是互联网的成功却很少是理性的结果”,土豆网的Vega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设想:“让别人用得爽了,欲罢不能了,‘土豆'设定的商业模式也就显现了。等我们播客方式的节目数量增加,完全可以把一些精华卖给电视台或者电台,打造个媒体内容帝国,里面有无数的频道,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找到自己要看的东西,有人自弹自唱,有人教烧菜。我们还可以插播广告。要知道这个年代怀揣明星梦的人太多了,未来的超级女声应该在土豆网上发掘。”

  像“土豆”这样自认为是播客的商业站点并不多,更多的行动主义者试图用声音博客和影像博客的概念,把播客涵盖其中。但是铁杆的播客们却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博客理论派的理查德·盖尔始终强调:“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广播。”但是美国理论往往不能够直接被嫁接到中国现实之中,尤其是WEB2.0所强调的个人化互联网,直接造就了政策性的先天不足。极力倡导RSS概念的吕欣欣拿土豆网打趣道,“土豆网更像一个QQ视频聊天室”。谁都可以上“土豆”播出自己的影音,王微并不避讳土豆网在政策风险上的问题。以至于目前的土豆网如同中央电视台直播国际赛事那样,也人为的将播客们的表演直播改录播。

  当与“土豆”的创业者们谈及播客概念如何成功时,他们更愿意思考新的一轮互联网WEB2.0,到底会有几个公司能够经历新的大浪淘沙,也许只有5%的残留机会。不到5万美元的个人投资,播客的技术概念,再加上土豆网这样的怪异名字,直接让王微成了互联网创业新的流行人物,尽管依旧有不少人在毫不犹豫的否定这样的创业模式,但是在土豆网身上,依稀又看到了8年前抱着纯粹一个互联网概念就拉队伍干革命的架势。尽管今日的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空白未开垦之地,但是依旧有王微这样坚信WEB2.0存在的机会主义者,试图用自己的行动来检验中国互联网有没有新机会。■

  专访许晨晔:MSN这样做涉嫌捆绑垄断

  面对MSN的门户汹涌,腾讯作为中国本土互联网即时通讯类的“土著”,直接面临着来自微软的压力。同时在传统新浪类门户发展走向瓶颈的时候,所有中国互联网企业都试图寻找一种新的门户思路,为此本刊专访了腾讯首席信息官许晨晔。

  三联生活周刊:MSN门户的涌现,显而易见与QQ形成了直接竞争,我们也注意到MSN门户不出一兵一枪的合作模式,你如何看这种变化?

  许晨晔:尽管MSN门户正式宣布很是突然,但早在2004年底,微软就已经在上海开始运作这个项目。腾讯始终在观察MSN的门户思路,找来猫扑、淘宝等本地网站作为合作伙伴,这种没有枪没有炮,别人给微软造的路子,也许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建出一个MSN门户的平台,但这些频道的功能实际上都不是MSN门户自己的,这与腾讯目前所倡导的门户商业思路并不一致。你可以在QQ上看到门户的统一性,我们内部的网络Q币可以用来支付QQ门户内的诸多消费,这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门户思维。虽然腾讯的门户qq.com在2003年底才发布,但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在Alexa公布的大陆门户网站排名榜上,qq.com的排名仅次于新浪、搜狐和网易。这也是我们始终认为QQ将成为门户之一的原因。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通过即时通讯软件的手段来走门户的路子,是一种必然趋势吗?

  许晨晔:如果你没有即时通讯软件的庞大用户群在手,也可以做下一个门户,但是腾讯恰恰掌握了一亿余人的忠实用户群,这让互联网生活化的现实变得更近。全球各个国家即时通讯软件都没有像中国互联网这样百家争鸣,QQ所形成的独特网络文化,并不比其他互联网现象暗淡。如果你关注MSN和雅虎在全球推行的未来互联网布局,都会发现即时通讯软件在未来门户中的大梁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有观点认为,全球即时通讯软件抢占了传统电话和寻呼机公司70%的业务量,而腾讯目前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又是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这种平衡关系能持续多久?

  许晨晔:即时通讯占据传统电话生意,这种看法有些片面,尽管目前人们简短的交流都直接在QQ上进行,但是即时通讯软件让人们之间沟通的频率增加了几十倍,很多时候三个月也没必要打一次电话的人,你可能天天跟他在QQ上聊天。这无疑从互联网的角度促进了电信运营商的接入生意。与电信运营商的协作,将始终是中国互联网的商业现实,不论是充当SP运营商,还是针对即将发牌照的3G,即时通讯软件似乎都能与电信技术找到恰当的商业平衡点。■

  互联网的“第二叫春”

  ◎苗炜

  6月初,《财智月刊》的一个编辑问:Google现在的股票已经300美元,比一年前上市时的85美元涨了两倍,公司的总市值已经是800亿,超过时代华纳、迪斯尼,它值那么多钱吗?Google凭借其成功的营销和品牌推广,赢得了许多人的追捧,因此形成了“拜Google教”,很不幸我就是其中一员。

  有人给我讲解百度和Google竞争态势,告诉我:百度的本土化是非常厉害的,它可以专门针对中文用户做服务升级,而Google是不可能的。我明白百度的价值,它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成功上市,造就一批富翁;它能帮助我找到从新概念英语第3册和孙燕姿新歌的mp3免费下载。但是,它没有带给我某种幻觉,那种Google幻觉:天下大同、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乐趣。

  有人告诉我,现在是互联网的“第二个春天”,因为风险投资商在活动,各类新兴的网站也热闹非常,各类新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互联网正变得越来越好玩。就我个人的使用经验而言,我是觉得互联网正变得好玩。George Colony先生,Forrester调研公司的董事长兼CEO,他这样说:你登陆一个网站,您点击所要看的东西,你一页一页的浏览,像一本书一样,你很少与网络有什么交流。未来的互联网将是“可执行的互联网”。

  虽然我并不知道可执行的互联网将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现在上网不那么单向,你不只是可以浏览,还可以发布内容,你可以通过blog和播客结识一堆堆新鲜有意思的人。但怎么通过blog和播客挣钱呢?

  有两个外国人是所谓“播客之父”,其中一人说:“Podcasting是一门艺术,这么多的人把它当作一门行当来谈论,这只会使之更糟。无论你如何看待Podcasting,把Podcasting商业化,不可能挣大钱。”另一个则认为,Podcasting将终结广播这一商业模式,“里面蕴藏着无限的商机,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开拓。”

  让他们去挖掘吧,作为用户,你要做的就是“听”或者自己“播”,就图个好玩。但使用新技术总给我们带来幻觉,以为所谓互联网的“第二春”就是依赖于新技术呢。很快就有人打破了我这种误会,他让我看“hao123”网站,说:你看看,这有什么技术吗?没有。要知道中国许多新使用互联网的人根本不会英语,不会输入网址,这些用户需要的是“hao123”来提供更简便的服务,在浏览器上会使用“前进”、“后退”键的就是高端用户了。

  依照这种划分方法,我就算是“高端用户”了,可我刚学着用RSS,难道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从新浪转到网易吗?接着又有人告诉我,那个开发“hao123”的人已经把网站卖了,揣着上千万回家数钱去了。这个传奇未经考证,但的确有人在自己的blog上津津乐道,说自己做了一个网站,卖了,挣了钱;又做了一个网站,卖了,挣了点钱。

  网络的空间很大,传统的门户网站遗漏了很多东西,新用户又涌现,这当然给许多网络从业者带来机会和幻想,他们想的是挣钱。美国有一个网站叫“43things”,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一帮人为了要干某个事而聚合到一起,比如说,你想找几个人一起提高高尔夫水平,打到100杆以内,就可以聚在一起请一个教练。但行内人士想到的是立刻把它汉化了,找几个学生来干活。当年sohu借助yahoo起家,现在美国那边有什么好玩的网站,这边也立刻copy,从行外人的角度看,不知道现在的sohu要干什么,张朝阳的偶像光环也没了,但在业内人士看,sohu有大量的现金,想抓住什么机会就还能抓住。

  那些鼓吹新技术的人,一半是想让一个好东西得到普及,但另一半目的大概是钱,找个下家把手里的网站给卖了或者弄一笔投资进来。当年张朝阳鼓吹网络,告诉我:我们是处在宇宙大爆炸的最初三秒。如今7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自己处在宇宙大爆炸的第几秒。但相信自己活在某个与以往不一样的时代总是让人喜滋滋的,所以我很高兴现在能用上“Web2.0”,并且迎来中国互联网的“第二个春天”,哪怕是只有一些人在“叫春”。■

  把宝押给技术或草根

  记者◎鲁伊

  2001年大年初六,吕欣欣怀揣1000块钱,兴冲冲地从西安跑到北京,投奔“未来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互联网产业”。他完全不知道,那时,中国的互联网正痛苦地经历着第一轮寒潮:纳斯达克崩盘,新浪、搜狐大规模裁员,一批批网站纷纷倒掉,很少有人看得到未来的盈利前景。

  但这些和吕欣欣个人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1978年出生的他,大学上了一年就跑了出来,在西安帮人攒机器,赚了点小钱,很快又糊里糊涂地花光,还欠了一屁股债,还了很久才在家人帮助下还清。这时候,他只是一个想要“走异乡,逃异地,寻找别样人群”的年轻人,而北京,是那时所有做互联网梦的人心目中的圣地。

  4年之后,吕欣欣依然在北京。这不是一个传统的传奇故事,所以,他也没有变成一个大人物。现在,他不过就像最常见的中关村小老板一样,在北航附近租了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招四五个人,自己创业做网站。不过,与当年的了无头绪相比,在北京IT行业里摸爬滚打这许久的吕欣欣相信自己这一次找到了正确的方向:RSS技术及其扩展应用。

  开赌RSS

  持这种看法的并不只有吕欣欣。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RSS已经成为IT圈里被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词。从2004年开始,关于互联网即将迎来第二个春天的说法开始在美国的IT圈中流传。博客、Google、RSS、网摘的欣欣向荣使人们仿佛看到了1995年曾经出现过的互联网热潮。而且,随着网络泡沫时代的学生们长大,他们开始掌握更多的资源,而吸取当年的教训又令他们除了有想法之外,还明白必须把这些技术变成可以赚钱的生意,才可能行得通。《计算机世界》的王翌说,“大家都在赌,赌一个信息获取方式转变的大趋势,而RSS就是现在最被看好的热门。”一种意见认为,正如几年前的“门户”一样,RSS将彻底改变人们以往获取信息的方式,从而引领互联网的第二个春天。

  那么,什么是RSS呢?无论是“真正简单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还是“丰富站点摘要”(Rich Site Summary),对于圈外人来说,都显得晦涩难懂。其实,它是一种可以被添加到网站上的计算机代码,通过对应的RSS阅读器软件,你就能够看到提供RSS信息源的网站每天最新的文章标题和摘要。如果你对某一条新闻感兴趣,便可以通过点击链接的方式仔细阅读。

  这不是一种新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网景横行天下的时代。博客的出现和流行让这种曾被称为“推”(Push)得不成功的老树发了新芽。你是否有过每天一一打开十几个人的博客浏览,结果发现一半的人没更新,白跑一趟的经历?如果一个人所在的博客网站支持RSS订阅服务,而你又有RSS阅读器,你就可以将这个人的RSS订阅地址——通常是一个橙黄色带有“XML”字样的小标签,点开了会出现一大段莫名其妙的源代码——导入到自己的RSS阅读器中。这样,你的阅读器就会自动替你搜索这个地址上的最新更新,并及时告知你。

  近来,一些主流媒体也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增加RSS订阅服务,《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时报》、《卫报》都加入了这个队伍,中国的新华网、新浪、《计算机世界》等网站也紧紧跟上。“看天下”、“周博通”、“新浪点点通”这些本地化RSS阅读器的推出令使用RSS的人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士的小圈子。事实上,在习惯了从周博通上一次点击就能转到新闻正文的“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之后,你立刻就会厌弃门户网站上经过几层二级页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闻浏览方式。

  如今,围绕着热门的RSS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小有规模的产业链。吕欣欣瞄准的这一环,位于信息源和阅读器之间。他的网站叫做FeedSky,原型是美国的FeedBurner,一个今年4月份刚刚拿到700万美元风险投资的美国网站。FeedBurner有个外号叫“RSS管家婆”。就像一个负责任的管家一样,它能够把来自各个信息源的信息再加以整合。

  “比如说,我可能在Flickr上放照片,在土豆网上放视频,在Blogbus上写博客,还在其他一些网站上放一些东西。这些网站或许全都提供RSS信息定制服务,但就算是再关心我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些网站都订阅一遍。更何况,如果我不满意一家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把我的博客搬家了,那些原来订阅我的信息的人可能就因此失去了联系。有了FeedBurner或我们在做的FeedSky这样的东西,只要稍微设置一下,你就可以只订阅一个地址便看到我放在各个地方的所有信息,即使那些信息的地址变动了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吕欣欣说。

  吕欣欣并不讳言自己对FeedBurner的模仿,有人跟吕欣欣开玩笑,说将来FeedBurner可以直接收购他的FeedSky做中文版,自称互联网大草根的吕欣欣回答,“为什么不是我们做大了收购FeedBurner?”

  伪草根王建硕与他的草根互联网

  如果你曾经连续写过999天英文博客,在微软干过调式程序的活,现在又是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网站旗下网站的中国负责人,你会高唱草根——而不是精英——才能决定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吗?

  王建硕会。

  最近一个月,上海的王建硕来了两趟北京,除了拜会“IT圈中大牛”,还为了宣传他的网站“客齐集”(Kijiji)。听上去怪怪的网站名称源自非洲斯瓦西里语,意思为“村庄”。如果你对这个今年3月份才正式推出的网站还不太熟悉的话,提起它大名鼎鼎的东家——eBay——想必不会再感到陌生。“客齐集”是一个免费分类信息网站,大致相当于《手递手》或《精品购物指南》分类广告的网络版。

  王建硕曾经写过一篇博客“互联网背后的真实的人的声音”。他说,十年之前,网络与真实世界的脱节是让人最感到兴奋的东西,十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公司,尤其是新的公司后面,开始有了一个代言人,一个真实的声音。Robert Scoble的出现,让微软不再冰冷和遥远,Google里方方面面的人也开始写Google Blog......”显然,王建硕并不介意做“客齐集”背后的那个真实的声音。

  这种做法,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善于做秀的张朝阳。不过,王建硕的秀与张朝阳的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张朝阳会时不时地扔出“清华”、“斯坦福”、“尼葛洛庞蒂”、“纳斯达克”这些关键词,而王建硕推崇的,却是像“hao123”这样被许多专业人士斥为土得掉渣、毫无技术含量的草根网站。在他看来,“什么是互联网的高端用户?会使用IE浏览器中的后退键的网民,就算是高端用户。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网民的实际情况。”

  “如果有人问我是要一个生意还是要一个网站,我一定会选择前者而非后者,”坐在香格里拉饭店的大堂里,听一脸书生气的王建硕说生意经,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他举的例子是2003年底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携程网。这个网站70%的房间预订业务来自电话而非互联网,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中国却极为成功。在王建硕看来,中国互联网的第二个春天,最根本的应该是这种面向人、面向普通用户的转变,而技术,只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种工具。就像RSS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多么新多么酷的一种技术,而是它能帮助并不懂得技术的普通网民最有效率地获取信息。■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王建硕

  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很久了。朋友告诉我,我们“与世界同步”,或者顶多有半年的时差。而我却隐隐约约感到,在中国,好似正上演着美国互联网的1995~1998年的历史,我所看到越来越多的现象指向这个结论。其实,这种对应一类话题提出的本身就很不严密,如此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此不均衡的分布,如此多不同的声音和状态,作出统一的结论不可能,所以没有必要和大家讨论出一个结论。但是一些细节还是可以注意到的。

  概念同步,应用紧跟,商业模式 迅速复制,但是用户呢?

  大家讲互联网是一个中国和美国保持同步的机会。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有了一种同步的假象:美国大会,小会,blog,媒体上的概念,当天就可以在中国被关注。硅谷新兴的应用,要不了一个月,我们就有了复制的本土版本。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出不了半年,就被迅速复制到中国......最近的blog,SNS,audioblog,podcast等等的火热,就是又一次的翻版。

  看似一切具备,只欠东风。

  而这最最重要的东风呢?恰恰是中美互联网的差距,又恰恰是等也等不来的,着急也着急不来的。这东风就是用户。

  互联网用户数量

  2005年的CNNIC报告,中国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网民有9400万,占总人口的10%以下。美国的互联网用户,经过了15年发展,总算稳定在了70%左右。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的上网用户的绝对数量还算不错。这数量对门户以及流量驱动的网站的贡献或许和美国一致,门户网站和美国的同步崛起是个例子。但是更多新兴的网络应用,互联网相对总人口比例就更重要了。比如,社会性软件,如果周围的朋友都不上网,一个人加了朋友,又有什么用处呢?IT圈子里这个比例高很多,所以看一看blog的兴起,大家谈论的话题最热的,还是blog本身。刘勇所说的例子说,在blog和SNS里的用户,关注的都是Yahoo推出这样360的IT消息,而利物浦捧得冠军杯这样的体育新闻却寻不到踪迹。我们的应用使用人群的狭小,关注范围的单一就可见一斑了。

  新增用户

  我的朋友开发了网站,问我意见。我说现在的用户基数太小,不足以形成规模。他们告诉我,“我们等,等到中国用户达到3个亿的时候,我的网站也就成功了。”我却说:千万不要等,在过去的6个月里,中国互联网民新增了700万。这迅速增长,新用户超越老用户的时段,恰恰是中国互联网稍纵即逝的黄金时代,是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的确立自己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时期。这一点,很像美国1995年到1998年的互联网历史。

  举例:1996年,网景占据浏览器市场份额90%以上,微软的IE策略就是,我根本不去抢占Netscape已经占据的稳固地盘,从不去想如何让老的网景用户转为IE,而去主攻美国每年新增的互联网用户。新增的用户怎么上网?先注册AOL的接入服务。IE出来不久,就成功地作为AOL的默认浏览器进入千家万户。这样,无论Netscape在已有用户的口碑如何好,不到3年,IE已经远远在市场占有率上把网景抛到了后面。

  在中国,这样的神话也在上演。PCHOME.NET的李钟伟知道这个诀窍。从2000年开始他和电信合作,在上海安装ADSL,安装人员都要当着新用户的面访问一下PCHOME,以表明网络连接通畅。出不了两年,PCHOME已经成为上海第一大IT网站。这抓住新用户的策略,在美国用过了,而在中国,依然适用。在中国,这一招或许还能再用3年。你说,中国现在像不像美国的1995到1998年?

  第一次上网的记忆,你还有吗?

  还记不记得第一次上网的样子?还记不记得你到知道后退按钮需要多长时间?右键打开新窗口这高深的技巧是你上网几个月后经高人指点才学会的?Google是什么时候听说的?最终搞清楚服务器是什么概念,服务器如何把本地的文件系统转化为URL的地址,又花了几年?做过个人主页吗?是在第一年就会的吗?这些,就是我们的本,也是每年新增的上千万互联网用户的现实。

  是笑话,更是现实

  新用户的涌入导致互联网的设计要考虑到新用户,才能有真正大的发展空间。有些事情讲起来像是笑话,更是现实。

  MSN Messenger的易用性研究报告中的十大问题的第一名,从我进微软到离开,六年了,一直没有改观:就是用户找不到如何安装MSN Messenger。用户好不容易看到了下载的大按钮,按了以后,弹出一个对话框:打开还是保存?保存了以后,超过1/3的用户就再也找不到MSN Messenger了。他们惊讶地问:下载了呀,为什么不能用呢?别笑。还有更搞笑的。

  1995年Jakob Neilson做的互联网用户调查,美国在1994年时候,只有10%的用户会拖动浏览器右边的滚动条,而绝大多数,90%的用户,打开一个网站,只看浏览第一屏看到的内容,就以为看到了全部,而不会向下滚动。这1994年美国互联网的现实,从宏观上来说,和当今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很接近。在中国,在我们现在所处的2005年,这个比例不见得比1995年的美国高太多(没有数据支持,我隐约觉得)。

  “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

  《中国计算机报》的任续烨小姐给我讲了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企业老总认真地向网站设计人员讲述,他希望看到的网页正面是什么样子的,反面是什么样子的。另一个老总听说要给他们公司分配三个邮箱很是疑惑:我只有两个办公室,一间放一个邮箱,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

  这是笑话,但绝对代表了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对于上网超过两年的网民,这是笑话;对于每年新增的上千万网民,这是他们学到的第一堂课;但对于90%的非网民,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觉得那两个问题很可笑。对于这个现状,hao123这样的网站懂得,反而是老网民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网址会如此流行?为什么高科技,新创意的网站流量老是少得可怜,而最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的网站来个每天百万访问稀松平常?就因为用户的需求在低端而不是美国现在流行的概念。

  我要问,中国的互联网,我们到底是为美国人设计的互联网,做给美国投资者看的互联网,还是在中国,做给中国人用的互联网?

  输入?你是让我敲键盘吗?

  有人告诉我,中国会输短消息的人远远大于会用键盘的人。我没有核实数据,但觉得很有可能。3.6亿的手机用户远大于与9400万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就大得多。手机上ABC在一个按键上,而电脑键盘上A为什么和B隔那么远?光在键盘上找到一个字母已经不易,就不要说敲出一个单词;更不要说,中国年纪稍微大些会用拼音的也不是全部。中国的互联网是鼠标用户远远大于键盘用户。hao123和百度点一个链接弹出一个新窗口就是方便了中国网民,门户网站定义的密密麻麻的中文链接加上长达10屏的滚动,就是中国门户网站的标准。这是拿到美国行不通的标准。

  我习惯了盲打,写字反而不习惯了,我认为我很正常,而真正的互联网用户会觉得我很不正常。这正应了一句话:做IT的,已经不是正常人了。更要命的是,我们周围都不是正常的人,我们以为世界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脑子里的想法,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给不正常的人用的......这是很危险的。很多非IT出身,甚至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商人,反而能把软件做得很成功。这不是技术的力量,而是对用户和市场了解的力量。

  这个世界很奇妙

  我已经决定,在今后几周,挪到网吧里办公了。只有网吧,才是互联网真正的终端。我是要做互联网人,我要亲眼看到中国的互联网长得是什么样子。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savageworld/archive/2006/08/09/471672.html

最后

以上就是义气大神为你收集整理的WEB2.0赐予中国互联网什么力量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WEB2.0赐予中国互联网什么力量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54)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