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 专栏目录首页:学习笔记
文章目录
- 一:动态模型
- (1)概念
- (2)建模
- 二:功能模型
- (1)概念
- A:定义
- B:组成
- (2)用例图
- A:定义
- B:表示
- ①:系统
- ②:用例
- ③:行为者
- ④:用例间关系
- 三:三种模型比较(了解)
一:动态模型
(1)概念
动态模型表示瞬时的、行为化的系统的控制性质,它规定了对象模型中的对象的合法变化序列
(2)建模
用UML提供的状态图来描绘对象的状态、触发状态转换的事件以及对象的行为。每个类的动态行为用一张状态图来描绘,各个类的状态图通过共享事件合并起来,从而构成系统的动态模型,即动态模型是基于事件共享而互相关联的一组状态图的集合
二:功能模型
(1)概念
A:定义
功能模型表示变化的系统的功能性质,它指明了系统应该做什么,因此更直接地反映了用户对目标系统的需求
B:组成
功能模型由一组数据流图组成
(2)用例图
UML提供的用例图也是进行需求分析和建立功能模型的强有力工具。在UML中把用用例图建立起来的系统模型称为用例模型
A:定义
用例模型描述的是外部行为者所理解的系统功能。用例模型的建立是系统开发者和用户反复讨论的结果,它描述了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规格所达成的共识。
B:表示
①:系统
定义:系统被看作是一个提供用例的黑盒子,内部如何工作、用例如何实现,这些对于建立用例模型来说都是不重要的
表示:系统用方框表示,其边线表示系统的边界,用于划定系统的功能范围,定义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描述该系统功能的用例置于方框内,代表外部实体的行为者置于方框外
②:用例
定义:一个用例是可以被行为者感受到的、系统的一个完整的功能。在UML中把用例定义成系统完成的一系列动作
表示:在UML中,椭圆代表用例。用例通过关联与行为者连接,关联指出一个用例与哪些行为者交互,这种交互是双向的
特征:
- 用例代表某些用户可见的功能,实现一个具体的用户目标
- 用例总是被行为者启动的,并向行为者提供可识别的值
- 用例必须是完整的
注意:用例是一个类,它代表一类功能而不是使用该功能的某个具体实例。用例的实例是系统的一种实际使用方法,通常把用例的实例称为脚本。脚本是系统的一次具体执行过程
③:行为者
定义:行为者是指与系统交互的人或其他系统,它代表外部实体。使用用例并且与系统交互的任何人或物都是行为者。行为者代表一种角色,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或物
表示:在UML中,线条人代表行为者。在用例图中用直线连接行为者和用例,表示两者之间交换信息,称为通信联系。行为者触发用例,并与用例交换信息。单个行为者可与多个用例联系,一个用例也可与多个行为者联系
④:用例间关系
扩展关系:向一个用例中添加一些动作后构成了另一个用例,这两个用例之间的关系就是扩展关系,后者继承前者的一些行为,通常把后者称为扩展用例
使用关系:一个用例使用另一个用例时,这两个用例之间就构成了使用关系
两种关系的异同
- 都是从几个用例中抽取那些公共的行为并放入一个单独的用例中,而这个用例被其他用例使用或扩展
- 使用和扩展的目的是不同的。在描述一般行为的变化时采用扩展关系
- 在两个或多个用例中出现重复描述又想避免这种重复时,采用使用关系
三:三种模型比较(了解)
- 针对每个类建立的动态模型,描述了类实例的生命周期或运行周期
- 状态转换驱使行为发生,这些行为在数据流图中被映射成处理,在用例图中被映射成用例,它们同时与类图中的服务相对应
- 功能模型中的处理对应于对象模型中的类所提供的服务
- 数据流图中的数据存储,以及数据的源点/终点,通常是对象模型中的对象
- 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往往是对象模型中对象的属性值,也可能是整个对象
- 用例图中的行为者,可能是对象模型中的对象
- 功能模型中的处理可能产生动态模型中的事件
- 对象模型描述了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以及数据源点/终点的结构
最后
以上就是落后蜻蜓为你收集整理的(软件工程复习核心重点)第八章面向对象方法学-第四节:面向对象建模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一:动态模型二:功能模型三:三种模型比较(了解)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软件工程复习核心重点)第八章面向对象方法学-第四节:面向对象建模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一:动态模型二:功能模型三:三种模型比较(了解)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