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 指导和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是为实现项目目标而领导和执行项目管理计划中所确定的工作,并实施已批准变更的过程。
-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通常以“开踢会议”为开始标志。开踢会议又叫项目启动会、开工会...
- 开踢会议,是项目计划制订工作结束、执行工作开始时由项目的主要干系人联合召开的会议,以便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 指导和管理项目工作需要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执行多项行动来执行项目管理计划以完成项目范围说明书所定义的工作。这些行动可以是如下几点:
- 执行活动以完成项目或阶段性目标。
- 付出努力和支出资金以完成项目或阶段性目标;
- 配置人员,进行培训,管理已分配到项目或阶段中的项目团队成员;
- 获取报价、投标、出价或提交方案书;
- 从潜在的供应商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 获取、管理和使用包括原料、工具、设备和设施在内的资源。
- 按照规划好的方法或标准实施项目计划;
- 创建、验证和确认项目怒交付物或阶段性交付物;
- 管理风险和实施风险应对活动;
- 管理供应商;
- 把已批准的变更应用于项目的范围、计划和环境中;
- 建立并管理项目组内部和外部的沟通渠道;
- 收集项目或阶段性数据,并汇报成本、进度、技术、质量的进展和状态信息,以便进行项目预测;
- 收集和记录经验教训并实施已批准的过程改进活动。
- 项目经理与项目管理团队一起指导实施已计划好的项目活动,并管理项目内的各种技术接口和组织接口。
- 项目经理还应该管理所有的计划外活动,并确定合适的行动方案。
-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过程会受项目所在应用领域的直接影响。通过实施相关过程来完成项目管理计划中的项目工作,可产出相应的可交付成果。
-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还须收集工作绩效数据,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沟通。
- 工作绩效数据包括可交付成果的完成情况和其他与项目绩效相关的细节。工作绩效数据也是监控过程组的依据。
- 指导和管理项目工作还须对项目所有变更的影响进行审查,并实施已批准的变更,活动包括:
- 纠正措施;
- 预防措施;
- 缺陷补救;
-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的输入:
- 项目管理计划,包括与项目各个方面相关的子计划,这些与项目工作相关的子计划至少包括:范围管理计划、需求管理计划、进度管理计划、成本管理计划、干系人管理计划等;
- 批准的变更请求,是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的输出,包括那些经变更控制委员会审查和批准的变更请求。
-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的工具与技术:
-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事业环境因素的一部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下列工具:进度计划工具、工作授权系统、配置管理系统、信息收集与发布系统、或其他基于IT技术的工具。
- 会议,通常可分为下列3类:
- 交换信息;
- 头脑风暴、方案评估或方案设计;
- 制定决策;
-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的输出:
- 可交付成果:在某一过程、阶段或项目完成时,必须产出的任何独特并可核实的产品、输出或服务,它是可验证的。可交付成果通常是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完成的有形的组件,也可包括项目管理计划。
- 工作绩效数据:是在执行项目工作的过程中,从每个正在执行的活动中收集到的原始观察结果和测量值。数据是指最低层的细节,将由其他过程从中提炼出项目信息。在工作执行过程中收集数据,再交由各控制过程做进一步分析。在项目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项目活动的状态信息要进行常规性的收集,通常我们需要收集下列信息:
- 进度进展。
- 已完成了哪些交付物,未完成哪些交付物。
- 已开始了哪些活动,已完成了哪些活动。
- 满足质量标准的程度。
- 批准的预算与发生的成本。
- 已开始活动的预计完工日期。
- 当前项目活动所完成的百分比。
- 已记录下的经验教训。
- 资源使用情况。
- 变更请求,是关于修改任何文档、可交付成果或基准的正式提议。变更请求被批准之后将会引起对相关文档、可交付成果或基准的修改,也可能导致对项目管理计划其他相关部分的更新。变更请求可能包括:
- 纠正措施;
- 预防措施;
- 缺陷补救;
- 更新。
-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 项目文件更新,至少包括:需求文件、项目日志、风险登记册和干系人登记册等。
- 监控项目工作:是跟踪、审查和报告项目进展,以实现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绩效目标的过程。项目的监控工作贯穿于项目工作的始终,即不仅要对项目执行进行监控,而且要对项目的穷、规划和收尾进行监控。监控项目工作过程的主要作用是:
- 让干系人了解项目的当前状态、已采取的步骤,以及对预算、进度和范围的预测。
- 监督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项目管理活动之一,包括收集、测量和发布绩效信息,分析测量结果和预测趋势,以便推动过程改进。
- 持续的监督使项目管理团队能洞察项目的健康状况,并识别须特别关注的任何方面。
- 控制包括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或重新规划,并跟踪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以确保它们能有效解决问题。
- 监控项目工作主要关注点,如下:
- 把项目的实际绩效与项目管理计划进行比较;
- 评估项目绩效,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并推荐必要的措施。
- 识别新风险,分析、跟踪和监测已有风险,确保全面识别风险,报告风险状态,并执行适当的风险应对计划;
- 在整个项目期间,维护一个准确且及时更新的信息库,以反映项目产品及相关文件的情况;
- 为状态报告、进展测量和预测提供信息。
- 做出预测,以更新当前的成本与进度信息。
- 监督已批准变更单额实施情况。
- 如果项目是项目集的一部分,还应向项目集管理层报告项目进展和状态。
- 监控项目工作的输入:
- 项目管理计划;
- 进度预测:基于实际进展与进度基准的比较而计算出进度预测,即完工尚需时间估算(ETC)、也可以用进度偏差SV和进度绩效指数SPI来预测。如果项目没有采用SV、SPI这样的挣值管理工具,则需要提供实际进展与计划完成日期的差异,以及预计的完工日期。通过预测可以确定项目是否处于可容忍范围内,并识别任何必要的变更。
- 成本预测:基于实际进展与成本基准的比较而计算出的完工尚需估算ETC,也可以用成本偏差CV和成本绩效指数CPI来进行成本预测。通过比较完工估算EAC与完工预算BAC,可以看出项目是否处于可容忍范围内,是否需要提出变更请求。如果项目没有采用CV、CPI等挣值管理工具,则需要提供实际支出与计划支出的差异,以及预测的最终成本。
- 确认的变更:批准的变更是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的结果。需要对它们的执行情况进行确认,以保证他们得到正确的落实。确认的变更需要用数据说明变更已得到正确落实。
- 工作绩效信息:工作绩效数据转化为工作绩效信息,考虑了相互关系和所处背景,可作为项目决策的可靠基础。脱离背景的数据,本身不能用于决策。工作绩效信息通过沟通过程进行传递。绩效信息可包括可交付成果的状态、变更请求的落实情况及预测的完工尚需估算等信息。
- 监控项目工作的工具与技术
- 分析技术:采用分析技术来预测潜在的后果,包括:
- 回归分析
- 分组方法
- 因果分析
- 根本原因分析RCA: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法,用以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的表征。常用的根本原因分析的工具有:
- 因果图
- 头脑风暴法
- 因果分析(鱼骨图)等
- 预测方法
-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是一套流程和工具,帮助人们在概念和设计等早期阶段,来识别一个产品或过程的可能失效情形,以及一旦发生这种失效情形时造成的影响。FMEA还指导人们对可能的失效原因进行排序,并且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应对措施。
- 故障树分析FTA:可做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储备分析
- 趋势分析:趋势预测法,用于检查项目绩效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确定绩效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主要优点是考虑时间序列发展趋势,使预测结果能更好的符合实际。具体包括:
- 趋势平均法;
- 指数平滑法
- 直线趋势法
- 非直线趋势法
- 挣值管理。
-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事业环境因素的一部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监控项目过程提供自动化工具,以及绩效指标、数据库、项目记录和财务数据等。
- 会议:参会者可包括项目团队成员、干系人及参与项目或受项目影响的其他人。会议的类型至少包括用户小组会议和用户审查会议。
- 分析技术:采用分析技术来预测潜在的后果,包括:
- 监控项目工作的输出:
- 变更请求:通过比较实际情况与计划要求,可能需要提出变更请求,来扩大、调整或缩小项目范围与产品范围,或者提高、调整或降低质量要求和进度或成本基准。变更请求可能导致需要收集和记录新的需求。变更可能会影响项目管理计划、项目文件或产品可交付成果。符合项目变更控制准则的变更,应该由项目既定的整体变更控制过程来进行处理。表更至少可包括:
- 纠正措施;
- 预防措施;
- 缺陷补救;
- 工作绩效报告:为制定决策、采取行动或引起关注而汇编工作绩效信息所形成的实物或电子项目文件。
-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在监控项目工作过程中提出的变更可能会影响整体项目管理计划。这些变更在经恰当的变更控制过程处理后,可能导致对项目管理计划的更新。
- 项目文件更新:可能需要更新的项目文件包括:
- 进度和成本预测;
- 工作绩效报告;
- 问题日志;
- 变更请求:通过比较实际情况与计划要求,可能需要提出变更请求,来扩大、调整或缩小项目范围与产品范围,或者提高、调整或降低质量要求和进度或成本基准。变更请求可能导致需要收集和记录新的需求。变更可能会影响项目管理计划、项目文件或产品可交付成果。符合项目变更控制准则的变更,应该由项目既定的整体变更控制过程来进行处理。表更至少可包括:
最后
以上就是美丽小鸭子为你收集整理的项目整体管理:指导和管理项目工作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项目整体管理:指导和管理项目工作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