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目录
- 一、概述
- 第一节 会计概念、职能和目标
- 一、会计概念
- (一)会计的定义
-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 一、会计基本假设
- (一) 会计基本假设概念
- (二) 会计基本假设主要内容
- 1. 会计主体
- 2. 持续经营
- 3. 会计分期
- 4. 货币计量
- 二、会计基础
- (一)权责发生制
- (二)收付实现制
- (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会计处理结果的差异
-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一、会计信息
- (一)会计信息作用
- (二)会计信息质量
-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一)可靠性
- (二)相关性
- (三)可理解性
- (四)可比性
- 1.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 2.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 (五)实质重于形式
- (六)重要性
- (七)谨慎性
- (八)及时性
-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
- 一、会计职业及其风险
- (一)会计职业
- 1. 会计职业概念。
- 2. 会计职业的特征。
- (二)会计职业风险
- 二、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 (二)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 1.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联系。
- 2.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区别。
- 三、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 1. 爱岗敬业。
- 2. 诚实守信。
- 3. 廉洁自律。
- 4. 客观公正。
- 5. 坚持准则。
- 6. 提高技能。
- 7. 参与管理。
- 8. 强化服务。
- 四、会计职业道德管理
- (一)增强会计人员诚信意识
- (二)建设会计人员信用档案
- (三)会计职业道德管理的组织实施
- (四)建立健全会计职业联合惩戒机制
- 第五节 内部控制基础
- 一、内部控制的概述
-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
-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
- 二、内部控制要素
- (一)内部环境
- (二)风险评估
- (三)控制活动
- (四)信息与沟通
- (五)内部监督
- 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
- (六)内部控制要素间的关系
- 第二章 会计基础
- 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 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
- (一)资产
- 1. 资产的定义
- 2.资产的确认条件。
- 3.资产的分类和内容。
- (二)负债
- 1.负债的定义。
- 2.负债的确认条件
- 3.负债的分类和内容
- (三)所有者权益
- 1.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 2.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 (四)收入
- 1. 收入的定义。
- 2. 收入的确认条件。
- (五)费用
- 1. 费用的定义。
- 2. 费用的确认条件。
- (六)利润
- 1. 利润的定义。
- 2. 利润的确认条件。
- 二、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 (一)历史成本
- (二)重置成本
- (三)可变现净值
- (四)现值
- (五)公允价值
- 三、会计等式
- (一)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 (二)交易或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 第二节 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
- 一、会计科目与账户
- (一)会计科目
- 1. 按反映的经济内容人类。
- 2. 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
- (二)账户
- 二、借贷记账法
- (一)复式记账法
- (二)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 1.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 2.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 3. 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对应关系与会计分录。
- 4. 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
一、概述
掌握: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内容;
熟悉:
会计基本职能、会计目标、内部控制的要素;
了解:
会计概念、会计扩展职能、会计职业风险、内部控制的目标。
第一节 会计概念、职能和目标
一、会计概念
(一)会计的定义
现代会计是以货币
为主要
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系统
的核算(反应)和监督(控制),以如实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提供有用经济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使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反映)和监督(控制)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1.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属于管理范畴。
2.会计对象(单位或或企业)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3.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4.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各项经济业务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才能够汇总和记录,但货币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 准确完整性、连续系统性。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一) 会计基本假设概念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 核算时间
和 空间范围
以及所采用的主要计量单位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
(二) 会计基本假设主要内容
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
1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2。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经营活动
。
它不仅要求会计核算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还是其他企业,还要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还是企业的所有者。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对等的概念。一般而言,凡是法人单位必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企业集团、企业、企业的分厂、企业的车间或事业部,都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但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破产、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就应当改变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3.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且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称为会计中期。
-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的会计处理方法。
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在货币计量的前提下,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要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外编送财务报告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二、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具体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一)权责发生制
发没发生,权指的是一种收益或者是收入,责指的一种费用或者是花销,是跟踪事不是钱。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
3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取得收取款项的权利或支付款项的义务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基础。
根据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
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
,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当期产生的业务或事项,无论有没有收付款,都计入当期利润表。
例1:11月份销售货物100元,但没有收到货款。记了应收账款。按照权责发生制就确认为11月份的收入。如果按收付实现制就不能确认为11月收入,什么时候收到款什么时候确认收入。
例2:比如预交了3个月房租,虽然实际支付了现金但是由于是预交所以尚未将该项权利享受完,就不能在第一个月就全部作为费用支出,而应该分3个月分期确认费用。
例3:你收到了别人预交来的货款,由于你并未发货给别人,就没有履行完自己的义务这就不能在收钱的时候确认收入,而要在发货之后你的义务履行完毕,才确认收入。
例4:某企业销售产品一批,价款20000元,产品已经提供,那么不论货款是否已经收到,按应计基础要求,均应该作为该月收入入账。
✍️ 以下经济业务中,按照权责发生制应计入当期收入的是(B)。
A.本月收到甲企业上月的货款
B.本月销售乙企业商品一批,款项尚未收回
C.本月收回去年支付给乙企业的保证金
D.本月收到甲企业预付下月的货款
(二)收付实现制
收没收到钱,付没付到钱
(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会计处理结果的差异
比较项目 | 权责发生制 | 收付实现制 |
---|---|---|
别称 | 应收应付制、应计制 | 实收实付制、现金制 |
收入 | 取得收款权利的时间 | 实际收到的时间 |
费用 | 产生付款义务的时间 | 实际支付的时间 |
优点 | 利润合理准确 | 核算简单 |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作用
会计信息
是企业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的较为直接、重要的信息来源和载体。
会计信息主要作用:
- 降低企业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有效约束公司管理的行为,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
- 帮助投资者甄别其他投资的优劣进而作出投资决策;
- 有利于债权人作出授信决策;
- 提高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等。
(二)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
符合会计法律、会计准则
等规定要求的程度,是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
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
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
的重要基础
和关键所在
。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
的会计信息
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
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
是会计信息质量
的重要标志
和基本特征之一
。
- 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 在证券市场上,股东依据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作出基本评价和预测,在这个基础上对企业价值作出基本评估,再做成投资决策方案。
- 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评价
实际盈利能力
,预测未来盈利能力
;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评价和预测资产流动性和支付能力
;区分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评价和预测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实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有利于投资者做决策时的谨慎性
;适度引入公允价值信息,有利于提高
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
,提升
它的有用性
。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
,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
使用简单的语言,一目了然反映出交易或事项的来龙去脉。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1.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 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
随意(就是有更好的,可以改)
变更。 - 如果变更后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 变更的情况,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会计政策
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 、基础和处理方法。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有助于:
- 比较考核企业管理层履行情况;
- 了解企业财务状态、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作出决策。
2.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同一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
、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致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了解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差异,比较分析不同企业相同时期
的会计信息产生差异的原因
,全面、客观地评价不同企业的优劣,作出相应决策。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
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
为依据。
实际工作中,法律形式
不能完全反映其经济实质
内容,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
不一致情况:如企业租入的资产(短期租赁和低值资产租赁除外),虽然从
法律形式
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
,但是由于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
,往往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
,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
,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拥有资产使用权
并从中受益
等。从其经济实质
来看,企业能够控制
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
,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就应当将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
中填列使用权资产
。
例如:我买了条围巾,回家后被我女朋友一把抢过去了,从此我就失去了围巾的主权,那么
法律
上围巾是我的,但是其经济实质
是我女朋友的。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
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
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
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
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
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
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
一、会计职业及其风险
(一)会计职业
1. 会计职业概念。
会计职业,是指利用会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为经济社会
提供会计服务
,获取
合理报酬
的职业。
2. 会计职业的特征。
(1)会计职业的社会属性
。会计职业是社会的一种分工,履行会计职能
,为社会提供会计服务
,维护生产关系和经济社会秩序,正确处理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的经济权益及其关系。
(2)会计职业的规范性
。会计职业具有系统性
的专业规范操作
要求,具有严格职业道德
的规范要求
。
(3)会计职业的经济性
。会计职业是会计人员赖以谋生
的劳动过程
,具有获取合理报酬
的特性。
(4)会计职业的技术性
。会计职业采用各种专门方法和程序履行其职能
。
(5)会计职业的时代性
。会计职业应适应经济社会生产经营方式
、发挥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
中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文化、社会组织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要求,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与时俱进,适应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新时代要求。
(二)会计职业风险
会计职业风险,是指会计职业行为产生差错
或不良后果
应由会计行为人承担责任
的可能性。
二、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
在会计工作
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
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
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
(二)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1.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联系。
内容上
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在作用上
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
,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
,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制度保障
。
2.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区别。
(1)性质
不同。会计法律制度
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执行
,具有很强的他律性
;会计职业道德
通过行业行政管理部门规范和会计从业人员自觉执行
,具有内在的控制力及很强的自律性
。
(2)作用范围
不同。会计法律
侧重于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和结果的合法化,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会计职业道德
不仅调整会计人员
的外在行为
,还调整会计人员内在
的精神世界
,作用范围更加广泛。
(3)表现形式
不同。会计法律制度是通过一定的程序由国家立法部门
或行政管理部门
制定、颁布的,其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明确的、正式形成文字的成文规定
。会计职业道德出自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活
和职业实践
,其表现形式既有成文的规范
,也有不成文的规范
。
(4)实施保障机制
不同。会计法律制度依靠国家强制力
保证其贯彻执行
。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依靠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执行
和职业道德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道德评价
来实现。
(5)评价标准不同。会计法律制度依法律规定
为评价标准
,会计职业道德行业行政管理规范和道德
评价为标准。
三、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1. 爱岗敬业。
2. 诚实守信。
3. 廉洁自律。
4. 客观公正。
5. 坚持准则。
6. 提高技能。
7. 参与管理。
8. 强化服务。
四、会计职业道德管理
(一)增强会计人员诚信意识
-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 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二)建设会计人员信用档案
- 建立严重失信会计人员“黑名单”制度。
- 建立会计人员信用信息管理制度。
- 完善会计人员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三)会计职业道德管理的组织实施
- 组织领导。
- 广泛宣传。
- 褒奖守信会计人员。
(四)建立健全会计职业联合惩戒机制
- 罚款、限制从事会计工作、追究刑事责任等惩戒措施。
- 记入会计从业人员信用档案。
- 将会计领域违法失信当事人信息通过财政部网站、“信用中国”网站予以发布,同时协调相关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向社会公布。
- 实行行业惩戒。
- 限制取得相关从业任职资格,限制获得认证证书。
- 依法限制参与评先、评优或取得荣誉称号。
- 依法限制担任金融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 依法限制其担任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
- 限制登记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
- 作为招录(聘)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业绩考核、干部选任的参考。
第五节 内部控制基础
一、内部控制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
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
的过程。
控制的过程涵盖三个方面:
-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的控制;
- 企业风险控制的全过程,包括风险控制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各环节的控制;
- 信息收集、整理、传递与运用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信息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非财务信息以及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外部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传递使用的全面控制。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
实施规范、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主要作用有以下三方面:
-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 有利于合理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管理。
- 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建立健全并实施内部控制应实现的目的和要求。
以下是发展要求的五个目标:
- 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 资产安全完整。
- 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要素,是指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措施方法
的系统的、合理的、简明的划分。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
,是指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
- 治理结构
- 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政策
-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 反舞弊机制等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
,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
,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
,采用
相应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
和程度之内
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方法和手段
。
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以下:
- 职责分工控制
- 授权控制
- 审核批准控制
- 预算控制
- 财产保护控制
- 会计系统控制
- 内部报告控制
- 经济活动分析控制
- 绩效考评控制
- 信息技术控制等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
,是指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
,是指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
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
按其成因分:
- 设计缺陷
- 运行缺陷
按缺陷的影响程度分:
- 重大缺陷
- 重要缺陷
- 一般缺陷
(六)内部控制要素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各项控制要素之间是一个有机的多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共同构成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完整体系。
第二章 会计基础
掌握:
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的分类、方法和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熟悉:
会计要素及其分类、会计计量属性、会计等式;
了解:
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分类、成本会计基础、管理会计基础、政府会计基础。
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
(一)资产
1. 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
的交易
或者事项
形成的,由企业拥有
或者控制
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的资源。资产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要么有所有权,要么有控制权。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
2.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
很可能流入企业
。
(2)该资源的成本
或者价值
能够可靠地计量
。
3.资产的分类和内容。
流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合同资产、持有待售资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使用权资产、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
(二)负债
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
2.负债的确认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负债的分类和内容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合同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持有待售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其他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租赁负债、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递延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他非流动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1.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
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称为股东权益
。
2.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所以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四)收入
1. 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2. 收入的确认条件。
(1)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
(2)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3)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支付条款;
(4)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
(5)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
(五)费用
1. 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2. 费用的确认条件。
(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六)利润
1. 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 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
润
=
(
收
入
−
费
用
)
+
(
利
得
−
损
失
)
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如上公式,利润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得利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二、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以下是会计计量属性:
(一)历史成本
(二)重置成本
(三)可变现净值
(四)现值
(五)公允价值
三、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是表明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二)交易或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第二节 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
一、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简称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
1. 按反映的经济内容人类。
(1)资产类科目,是对资产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
流动资产的科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非流动资产的科目: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2)负债类科目,是对负债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长短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负债的科目。
流动负债的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
非流动负债的科目: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共同类科目,是既有资产性质又有负债性质的科目,主要有“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
(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对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主要有“实施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库存股”等。
(5)成本类科目,是对可归属于产品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等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主要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研发支出”等。
(6)损益类科目,是对收入、费用等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收入的科目:主营业务收入、其业务收入等;
费用的科目: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2. 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
(1)总分类科目,又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为详细和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3)如果某一总分类科目下的明细分类科目比较多,可以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或者更多级分类。
(二)账户
(1)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2)同会计科目分类相对应,账户可以根据其核算的经济内容、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进行分类。
(3)账户具有一定的结构以用来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企业经济活动。
期 末 余 额 = 期 初 余 额 + 本 期 增 加 发 生 额 − 本 期 减 少 发 生 额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二、借贷记账法
(一)复式记账法
(1)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2)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等。
(3)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二)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1.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1)资产类和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期
末
借
方
余
额
=
期
初
借
方
余
额
+
本
期
借
方
发
生
额
−
本
期
贷
方
发
生
额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2)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期
末
贷
方
余
额
=
期
初
贷
方
余
额
+
本
期
贷
方
发
生
额
−
本
期
借
方
发
生
额
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3)损益类账户的结构。
2.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3. 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对应关系与会计分录。
4. 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
更新中…
会计主体:会计人员服务的特定对象,即某一单位或公司。 ↩︎
空间范围:也就是会计主体。 ↩︎
应当:就是必须。 ↩︎
最后
以上就是怕孤单汉堡为你收集整理的2022初级会计实务教材读书笔记一、概述第二章 会计基础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2022初级会计实务教材读书笔记一、概述第二章 会计基础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