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计算机网络
文章目录
- 计算机网络
- 第一章 概述
-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 1.2 因特网概述
- 1.2.1 基本概念
-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 阶段一:从单个网络到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
- 阶段二:逐步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 阶段三:逐步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 1.2.3 因特网的组成
- 1.3 三种交换方式
- 1.3.1 电路交换
- 1.3.2 报文交换
- 1.3.3 分组交换
- 1.4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 1.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1.6.1 速率
- 1.6.2 带宽
- 1.6.3 吞吐量
- 1.6.4 时延
- 1.6.5 时延带宽积
- 1.6.6 往返时间
- 1.6.7 利用率
- 1.6.8 丢包率
-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1.7.1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1.7.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分层思想
- 1.7.3 术语
本学习笔记整理自B站”湖科大教书匠“的”计算机网络微课堂“系列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4411d7jb,图片均来自该视频。
第一章 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从一种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称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因特网概述
1.2.1 基本概念
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多个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构成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从单个网络到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
1969年,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
70年代中期,研究各种网络之间的互连;
1983年,TCP/IP协议称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因特网诞生时间)。
阶段二:逐步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1985年,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NSFNET(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1990年,ARPANET任务完成,正式关闭;
1991年,美国政府将因特网主干网交给私人公司经营。
阶段三:逐步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1993年,NSFNET逐渐被若干个商用因特网主干网替代;政府机构不再负责因特网运营,让各种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来运营;
1994年,万维网WWW技术促使因特网迅猛发展;
1995年,NSFNET停止运作,因特网彻底商业化。
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1.2.3 因特网的组成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
1.3 三种交换方式
1.3.1 电路交换
包括建立连接、传输数据、释放连接三个阶段。
当连接建立之后,独占此线路,比特流通过此线路直达终点。
数据传输完毕之后需要释放连接,连接释放之后该线路才可以被其他终端使用。
优点:数据传输过程中时延小、数据有序传输
缺点:建立连接时间长、独占线路使用效率低
1.3.2 报文交换
和电路交换一样,传输的内容是整个报文。只不过不再需要建立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连接,而是从发送端发送到中间的路由器上,由路由器负责对接收到的报文进行存储转发。
优点:不需要建立连接;动态分配线路,提高了线路可靠性和利用率
缺点:引入了转发时延;路由器需要较大的存储缓存空间;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如源地址和目标地址)
1.3.3 分组交换
在报文交换的基础上,每次不再发送这个报文,而是将报文拆分成多个有序的分组,在分组中添加额外信息,每次只传输单个分组。
优点:不需要建立连接;线路利用率高;降低了对路由器的存储要求
缺点:引入了转发时延;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如源地址、目标地址、分组编号);存在分组丢失、重复、失序等问题
1.4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互相连接: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
自治:拥有硬件和软件、可以单独运行使用;
集合:至少需要两台计算机
1.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交换技术分为:电路交换网络、报文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
按照使用者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按照传输介质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按照覆盖范围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和个域网PAN。
按照拓扑结构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和网状型。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6.1 速率
比特(bit):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中的一个1或0。
常用数据量单位:1 Byte = 8 bit,KB,MB,GB,TB
比特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每秒种可以传送的比特数。
常用的单位有bit/s(bps),kb/s,Mb/s,Gb/s,Tb/s。
1.6.2 带宽
意义: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
定义: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外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比特率
单位:b/s,kb/s,Mb/s,Gb/s,Tb/s
1.6.3 吞吐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额定速率的限制。
1.6.4 时延
数据在网络中传输时遇到的时延包括:发送结点的发送时延、结点之间的传播时延、结点的处理时延
发送时延 = 分组长度(b)/发送速率(b/s)
发送速率:网卡发送速率、信道带宽和接口速率的最小值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 / 电磁波传播速率(m/s)
自由空间:3x10^8m/s
,铜线:2.3x10^8m/s
,光纤:2.0x10^8m/s
处理时延:一般不方便计算,忽略
1.6.5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x 带宽
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则在所发送的第一个bit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时延带宽积个bit。
1.6.6 往返时间
定义:RTT(round-Trip time),从发送端到接收端,再返回发送端的时间。
1.6.7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用来表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
根据排队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会迅速增加;因此,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
D0表示网络空闲时间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时延,U表示利用率,则满足如下公式:D=D0/(1-U)。
当网络的利用率达到50%时,时延就要加倍;
当网络的利用率超过50%时,时延急剧增大;
当网络的利用率接近100%时,时延趋于无穷大。
1.6.8 丢包率
丢包率即分组丢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分组丢失主要有两种情况:
(1)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结点丢弃;
(2)分组到达一台队列已满的分组交换机时被丢弃;在通信量较大时可能造成网络阻塞。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7.1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OSI体系结构败给TCP/IP体系结构的原因:
(1)OSI体系标准的制定者以专家和学者为主,没有商业驱动力;
(2)OSI协议实现复杂,运行效率低
(3)OSI标准更新周期长,设备无法投入市场
(4)层次划分不合理,重复的功能在多个层出现
TCP/IP体系结构相当于将OSI体系结构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合并为了网络接口层,去掉了会话层和表示层。
对于要接入网络的主机来说,必须要使用TCP/IP协议。在用户主机的操作系统中,筒仓都带有符合TCP/IP体系结构标准的TCP/IP协议族。而用于网络互连的路由器中,也带有符合TCP/IP体系结构标准的TCP/IP协议族。只不过路由器一般只包含网络接口层和网际层。TCP/IP协议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互连全世界各种不同的网络接口,例如有线的以太网接口,无线局域网的WIFI接口,而不限定仅使用一种或几种网络接口。
因此,本质上TCP/IP协议只有上面的三层。IP协议是网际层的核心协议,TCP和UDP是运输层的两个重要协议,应用层包含了大量应用层协议,如HTTP、SMTP、DNS、FTP等。IP协议可以将不同的网络接口互连,并向其上的TCP协议和UDP协议提供网络互连服务。而TCP协议在享受IP协议提供的网络互连服务的基础上,可向应用层的相应协议提供可靠传输的服务。UDP协议在享受IP协议提供的网络互连服务的基础上,可向应用层的相应协议提供不可靠传输的服务。IP协议作为TCP/IP体系结构中的核心协议,一方面负责互连不同的网络接口,另一方面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服务。
IP协议和TCP协议是TCP/IP体系结构中大量协议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协议,因此以TCP和IP这两个协议来表示这个大家族,表示为TCP/IP协议族。
1.7.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分层思想
各层需要解决的问题
物理层: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的问题
(1)采取什么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
(2)采取什么物理结构,如以太网接口
(3)使用什么信号表示比特0和1,如方波信号
数据链路层:解决分组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的传输问题
(1)如何标识网络中的各主机,如MAC地址
(2)目的主机如何从比特流中区分出地址和数据,即数据封装问题
网络层: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中传输和路由的问题
(1)如何标识各网络以及网络中的各主机(网络和主机共同编址的问题,例如IP地址)
(2)路由器如何转发分组,如何进行路由选择
运输层:解决进程之间的网络通信问题
(1)如何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
(2)出现传输错误时,如何处理
应用层:制定相应的应用层协议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
举例
网络拓扑结构如上,主机属于网络N1,web服务器属于网络N2,N1和N2通过路由器互连。
使用主机中的浏览器来访问web服务器,当输入网址后,主机会向web服务器发起请求。web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返回相应的响应。主机收到响应后,将其解析为具体的网页内容显示出来。主机与服务器之间的网络通信,实际是主机的浏览器进程和web服务器的服务器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
在这个过程中,体系结构中的各层起到不同的作用。从主机端按照体系结构自顶向下的顺序来看,应用层按照HTTP协议的规定,构建一个HTTP请求报文,将其交付给运输层处理。
运输层给HTTP报文添加TCP首部,使之成为TCP报文段,TCP首部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区分应用进程和实现可靠传输。
运输层将TCP报文段交付给网络层处理。网络层给TCP报文段添加一个IP首部,使之成为IP数据报,IP首部包含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使得IP数据报可以被路由器转发。
网络层将IP数据报交付给数据链路层处理。数据链路层给IP数据报添加一个首部和尾部使之成为帧。帧首部的作用是为了让帧可以在一个网络或者一段链路上传输并被目标主机接收。帧尾部的作用是为了让目的主机检查接收到的帧是否存在误码。
数据链路层将帧交付为物理层。物理层将帧看做是比特流。如果N1是因特网,物理层还会给帧添加前导码,作用是为了让目的主机做好接收帧的准备。物理层将添加有前导码的比特流变换成相应的信号发送到传输媒体。 信号通过传输媒体到达路由器。
路由器的物理层将信号转换为比特流,去掉前导码后将比特流交付给数据链路层。这实际上交付的是帧。
数据链路层去掉帧的首部和尾部之后,交付给网络层。这实际上交付的是IP数据报。
网络层解析IP数据报的首部,从中提取出目的网络地址,然后查找自身的路由表,确定转发端口,以便进行转发。网络层将IP数据报交付给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给IP数据报添加首部和尾部,成为帧,交付给物理层。
物理层将帧看做比特流。由于N2是因特网,物理层还会添加前导码,将添加前导码的比特流变换成相应的信号发送到传输媒体。信号通过传输媒体到达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的物理层将信号变换为比特流,去掉前导码,以帧的形式交付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去掉帧头和帧尾,以IP数据报的形式将其交付给网络层。网络层去掉IP数据报的IP首部使其成为TCP报文段,将其交付给运输层。运输层去掉TCP报文段的首部使其成为HTTP报文,将其交付给应用层。应用层对HTTP请求报文进行解析,然后给主机发回HTTP响应报文。
HTTP响应报文需要在web服务器经过层层封装,然后通过物理层变换成相应的信号,通过传输媒体传输到路由器。路由器转发该响应报文给主机,主机通过物理层将收到的信号转换为比特流,之后通过逐层解封,最终取出HTTP响应报文。
1.7.3 术语
实体
实体: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对等实体:收发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
协议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如应用层对等实体在应用层协议的控制下进行逻辑通信,运输层对等实体在运输层协议的控制下进行逻辑通信,网络层对等实体在网络层协议的控制下进行逻辑通信,数据链路层对等实体在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控制下进行逻辑通信,物理层对等实体在物理层协议的控制下进行逻辑通信。
协议三要素:
(1)语法:定义通信双方所交换信息的格式,如HTTP协议和IP协议定义的首部格式
(2)语义:定义通信双方所要完成的操作,如HTTP协议的请求和响应
(3)同步:定义通信双方的时序关系,如TCP协议通过三次报文传输在客户端和服务端建立连接
服务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之间的逻辑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比如物理层对等实体在物理层协议的控制下向数据链路层提供服务。数据链路层对等实体享受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并在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控制下进行逻辑通信,向网络层提供服务。网络层对等实体享受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并在网络层协议的控制下进行逻辑通信,向运输层提供服务。运输层对等实体享受网络层提供的服务,并在运输层协议的控制下进行逻辑通信,向应用层提供服务。应用层对等实体享受运输层提供的服务,并在应用层协议的控制下进行逻辑通信,向用户提供服务。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类型。如数据链路层的服务访问点为帧的”类型“字段,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为IP数据报首部中的”协议字段“,运输层的服务访问点为”端口号“。
服务原语: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服务称为服务原语。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报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比如物理层对等实体逻辑通信的数据包称为比特流,数据链路层对等实体逻辑通信的数据包称为帧,网络层对等实体逻辑通信的数据包称为IP数据报或分组,运输层对等实体逻辑通信的数据包称为TCP报文段或者UDP用户数据报,应用层对等实体逻辑通信的数据包称为报文。
服务数据单元SDU:同一系统内,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包称为服务数据单元。
最后
以上就是朴素保温杯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第一章-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第一章-概述计算机网络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