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欣慰鸭子,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5G在网络安全中的地位1.构建“外在防护+原生安全”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一体化安全架构2.形成创新、协同的5G无人机安全应用生态,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为无人机应用场景的丰富和行业生态的完善奠定了愈发坚实的技术基础。作为具备高度复杂的网络物理系统特性的典型应用,无人机在高自主性、高智能化方向上不断演进,在加速释放应用潜能的同时,也将面临来自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等多重安全威胁。
未来,无人机安全也将从安全架构和客观发展安全方面双管齐下,以完备的安全框架作基底、以可控的安全生态作屏障、以规范的安全标准作指导,合力构建无人机安全保障体系。

1.构建“外在防护+原生安全”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一体化安全架构

一方面,依托既有的外在安全防护技术,对5G无人机终端、边缘计算平台、地面控制站、卫星系统等系统架构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实施隔离、过滤、检测等防御手段,抵御潜在的网络攻击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和系统本身内在的安全性,如在通信协议设计中考虑完善安全机制、内嵌基于行为判定的访问控制、以虚拟异构的方式实现系统和网络状态可变、构建安全执行环境等。

例如,在5G无人机终端安全方面,采用漏洞防护、安全启动、操作系统安全防护、加密认证等技术,强化无人机等各类终端自身安全能力,实现4G、5G、WiFi等无线接入点的全面防护,建立无人机集群的实体身份认证、数据源认证、问题实体发现、集群内部入侵检测等安全机制。

同时,还可采用拟态防御等内生安全创新技术,在“软硬构件供应链不可控、不可信”的情况下,构建安全可信的无人机系统平台。

在边缘计算平台/云平台方面,充分考虑网络入口众多、组网结构复杂、网络拓扑经常动态变化的新特性,强化各类网络安全手段之间的互通和联动,进行持续的网络安全监测、汇总、处理和分析,并强化部署统一威胁管理、应用内容审查、应用安全检测等应用安全防护手段,确保开放状态下边缘计算平台/云平台的网络安全。

在地面控制站安全方面,重点保障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之间的通信链路安全以及控制站自身的安全,在受限的能源和计算资源等的基础上,引入可信认证等技术,部署高效、安全的通信协议。

在卫星系统安全方面,可从认证机制、加密、抗干扰等方面,在卫星系统和无人机之间建立完整性认证、新鲜性认证和身份认证等机制,以强化卫星系统的可用性、数据机密性、数据完整性、身份认证性、不可抵赖性和访问可控性等安全特性。

2.形成创新、协同的5G无人机安全应用生态

在顶层统筹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 从国家层面强化5G无人机发展战略规划和宏观布局。加快制定发布无人机行业发展规划、安全规划等顶层设计文件,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发展任务和安全保障需求,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步骤;建立完善的覆盖政产学研用的无人机系统发展协调机制,推动形成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应用的良性发展格局;出台面向无人机行业发展的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建更加宽松、良性的市场环境。
  • 打造无人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无人机自主品牌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和示范引导作用,推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无人机产业集群发展;重视整机企业、关键零部件、云服务平台等产业链配套环节的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无人机全产业链;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等方式,大力推进研究机构、高校等与无人机相关企业的合作深化。
  • 加快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机相关软硬件产业链。将研发、制造、使用国家自主安全的元器件、设备和操作系统等作为工作重点,在无人机领域逐渐摆脱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尤其针对例如无人机终端主控系统等无人机系统关键部分,有效落实新型主动防御手段,最终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安全。
  • 重点推进无人机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强化网络物理空间交互、多源定位、智能避障、内生安全等无人机系统关键核心技术专项研究和布局;重视无人机相关基础人才、科研环境的培养和优化,集中优势力量;推动重大科研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和示范工程项目转化,做好科研和产业衔接。

在生态协同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 构建完善无人机安全协同机制。建立涵盖安全监管部门、无人机研发企业、专业研究机构、安全企业等各方的协同工作机制,强化落实各方主体安全责任;建立覆盖无人机产业链的安全合作交流机制,协同推进无人机安全技术创新、安全产业同步发展和威胁应对能力的提升。
  • 建立多方参与的无人机安全威胁信息共享机制。依托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平台等技术手段,强化恶意网络资源、安全漏洞、安全事件等无人机网络安全威胁信息的共享,加强对威胁信息的统一汇集、存储和分析,确保及时发现和防护无人机相关的新型攻击。
  • 促进无人机安全防御联动共治。加强多平台协作的攻击感知、基于云的协同响应等安全防御技术手段共建,通过综合安全态势、协调安全防御手段,实现无人机安全事件的有效应对和处置,实现单点识别、全局联动防御的安全威胁共治。

在安全规范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 落实无人机安全设计基本安全框架。在设计和建设之初,加强无人机附加式安全、内生安全机制和安全体系架构设计,包括无人机终端安全机制、云服务安全架构、无线链路安全通信机制等;定义覆盖无人机开发、测试、生产、运输、运行等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安全控制点,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威胁面。

  • 推动出台分类型、分级别的无人机安全防护标准。针对无人机、无人汽车、无人船艇等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安全威胁和安全需求特性,研究制定无人机安全防护系列标准,指导相关主体落实无人机安全边界防护、入侵检测、安全监测、身份认证、审计及威胁溯源等安全防护技术手段,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和防窃密、防篡改和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

  • 强化无人机应用场景的安全最佳实践指导。结合无人机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典型应用场景,研究制定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无人机最佳实践,指导构建和部署无人机安全解决方案,形成无人机安全应用示范,改善无人机安全的自发式无序发展状态。

在安全检测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 探索确保无人机安全底线正确执行的措施。开展自主无人机安全底线的调查评估,研究安全底线的设置与实现方法,增强执行的可操作性,明确监管责任、细化监管措施,落实部署安全底线保障的系统性措施,确保自主无人机在底线安全之上能够始终“受控于人”。

  • 扎实推进常态化的无人机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强无人终端、地面控制站、云服务平台等安全检测和隐患排查,督促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定期开展无人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适时发布风险评级、安全态势等相关报告,强化无人机安全工作指导。

  • 强化无人机供应链安全检测。建立覆盖无人机安全供应链的供应商可信度追踪与评估机制,开展供应商网络安全能力审查认证,促进供应链各环节强化安全开发;实施供应链关键环节安全检测,有效防范无人终端、核心软件组件等关键产品和服务在研发、生产、交付、运营等各个阶段的安全风险。

  • 推动开展无人机安全攻防测试验证。开发无人机安全攻防测试验证平台,联合相关研究机构、企业等部署无人机安全测试验证环境,通过开展无人机网络安全攻防模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等方式,检测既有安全机制、安全防护手段的有效性。

在安全创新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 探索行之有效的无人机安全追踪、反馈与改进机制。以无人机执行任务过程中的重要场景信息与运行状态为依据,快速、准确地评估无人机安全性能,通过简化、记录、交互与分析结构标准化的场景与运行数据,实时捕捉可能发生的事故或异常,并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 加强攻坚无人机核心安全技术突破。探索无人终端内生安全构造技术、附加式安全和内生安全融合技术、集群安全组网、无人终端安全威胁感知、无人机安全协同架构等内嵌安全机制和技术创新,以内嵌的安全架构保障无人机在不安全环境下的运行安全。

  • 探索无人机安全防护手段创新。在附加式安全和内生安全融合技术框架下,研究和探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无人机安全威胁检测、安全联动防御、安全策略智能调优、安全威胁自动化响应等防御效果,构建主动防御体系。

  • 强化无人机网络安全创新实践推广。引导企业加强无人机安全技术手段的创新探索,推广创新无人机安全最佳实践,切实增强无人机防范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能力,拉动无人机安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无人机网络的安全防护水平

最后

以上就是欣慰鸭子为你收集整理的5G在网络安全中的地位1.构建“外在防护+原生安全”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一体化安全架构2.形成创新、协同的5G无人机安全应用生态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5G在网络安全中的地位1.构建“外在防护+原生安全”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一体化安全架构2.形成创新、协同的5G无人机安全应用生态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69)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