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纯情滑板,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td-scdma midamble,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本文系转载 转载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e0ada01000bfb.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首先,midable在td-scdma系统中可以用做业务通信阶段的捕获与跟踪以及信道估计(它参与多用户检测中的信号重建)在一个时隙中,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midable,且他们之间具有良好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他是由标准规定的长为128的单周期基本midable码生成的,具体产生过程见标准所述。  

    在TD-SCDMA系统中,每个小区一般使用1个基本的训练序列码。对这个基本的训练序列码进行等长的循环移位(长度取决于同一时隙的用户数)又可以得到一系列的训练序列。同一时隙的不同用户将使用不同的训练序列位移。因此,一个物理信道是由频率、时隙、信道码、训练序列位移和无线帧分配等诸多参数共同定义的。建立一个物理信道的同时,也就给出了它的初始结构。物理信道的持续时间可以无限长,也可以是分配所定义的持续时间。
 
对于下行物理信道的Midamble分配

Common Midamble
一个公共的Midamble分配给一个下行时隙上的所有物理信道使用,当下列条件满足任何其中一个:
1)单个UE使用一个DL时隙上的所有物理信道;
2)多个UE在一个DL时隙上物理信道;
这些DL物理信道都没有应用Beamforming;
这些DL物理信道都没有应用闭环发射分集(Closed loop TxDiversity);
Midambles不是用于PDSCH物理层信令

 

上行物理信道的Midamble分配

 

TD-SCDMA系统移动台接入过程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中,移动终端设备(简称UE)接入系统的过程与第二代GSM系统类似,但由于系统对同步性能的特殊要求,接入过程中专门增加了对上行同步的处理。

 

  移动终端从开机起,到发出第一个随机接入请求止,可分为下行同步捕获、系统信息读取、建立上行同步、随机接入四个过程。TD-SCDMA 无线帧子帧结构,在一个子帧中,同时存在上行和下行时隙,共计7个。除时隙Ts0必须用于下行、时隙Ts1必须用于上行方向外,其余时隙的方向可以变化。DwPTS和UpPTS分别对应下行和上行同步时隙,GP为上下行间保护时间间隔。

 

一、下行同步捕获

  移动台接入系统的第一步是获得与当前小区的同步。该过程是通过捕获小区下行同步时隙DwPTS的SYNC_DL来实现的。SYNC_DL是一个系统预定的64位PN序列,SYNC_DL最多有32种可能的选择。系统中相邻小区的SYNC_DL互不相同,不相邻小区的SYNC_DL可以复用。SYNC_DL包含在TD_SCDMA无线突发中的DwPTS时隙。

  按照TD-SCDMA的无线帧结构,SYNC_DL在系统中每5ms发送一次,并且每次都以恒定满功率值发送该信息。移动台接入系统时,对32个SYNC_DL码字进行逐一搜索(即用接收信号与32个可能的SYNC_DL逐一做相关),由于该码字彼此间具有较好的正交性,获取相关峰值最大的码字被认为是当前接入小区使用的SYNC_DL。同时,根据相关峰值的时间位置也可以初步确定系统下行的定时。

二、系统信息读取

  移动终端(UE)在发起一次呼叫前,必须获得一些与当前所在小区相关的系统信息,比如可使用的随机接入信道(P-RACH)和寻呼信道(F-PACH)资源等。这些信息周期性地在BCH信道上广播,BCH是一个传输信道(Transport Channel),它映射到P-CCPCH物理信道。P-CCPCH使用无线子帧中的0时隙(Ts0)。

  要从Data symbols域中解出系统广播消息,需要得到4个信息:无线信道的参数模型(理想情况下为信道冲激响应);当前小区使用的扰码(Scrambling code);系统帧号; BCH信息使用的扩频因子和扩频码。

  1.无线信道参数由对无线突发中的训练序列(midamble码)解码获得。用户训练序列(midamble码)是一个基本midamble码的不同循环位移的结果,位移间隔可为8的整数倍,同一小区内只使用一种固定的位移方式。系统共有128个基本midamble码,每个SYNC_DL序列对应4个基本midamble码。由于SYNC_DL已经在下行同步捕获阶段获得,UE只需用相关方法逐一测试这4个基本码的不同相位,即可找到当前系统所用的midamble码,同时可以估计出当前无线信道的参数。这些参数用于UE对系统的扰码进行解码。

  2.小区使用的扰码与midamble码是一一对应的,它被用于区分不同的小区的用户,在同一个小区内,所有用户使用的扰码和midamble码是相同的。

  3.为了正确解出BCH中的信息,UE必须要知道每一帧的系统帧号。系统帧号体现在物理信道QPSK调制时相位变化的排列图案中。对[n]个连续的DwPTS时隙进行相位检测,就可以找到系统帧号,即取得复帧同步。这样BCH信息在P-CCPCH信道帧结构中的位置就可以确定了。

  4.按系统要求,BCH消息的扩频因子为16,码道使用0码道和1码道。

  有了上述信息,UE就可以完成对P-CCPCH的解调和BCH的译码,解读系统消息,获取UE在系统中进一步操作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三、上行链路同步

  上行链路同步是UE发起一个业务呼叫前必须的过程,如果UE仅驻留在某小区而没有呼叫业务时,UE不用启动上行同步过程。

  TD-SCDMA系统对上行同步定时有着严格要求,不同用户的数据都要以基站的时间为基准,在预定的时刻到达Node-B。步进调整的时间精度为1/8 chip,对应的时间是0.097μs,每次调整最大变化量为1chip。与此相对应,GSM的空中比特速率为270.833kbit/s,时间调整精度是1bit,对应时间精度为3.69μs。

  在下行链路上UE和系统取得同步后,由于UE和NODE-B的距离关系,系统还不能正确接受UE发送的消息。为了避免在不恰当的时间发送消息而对系统造成干扰,UE在上行方向首先要在UpPTS时隙上发送SYNC_UL。UpPTS时隙专用于UE和系统的上行同步,没有用户的业务数据。

  按照系统设置,每个DwPTS序列号对应8个SYNC_UL码字,UE根据收到的DwPTS信息,随机决定将使用的上行SYNC_UL码字。与UE决定SYNC_DL的方式类似,Node-B可以采用逐个做相关运算的办法,判断UE当前使用的是哪个上行同步码字。

  系统收到UE发送的SYNC_UL,就可得到SYNC_UL的定时和功率信息。并由此决定UE应该使用的发送功率和时间调制值,在接下来的4个子帧中的某一子帧通过F-PACH信道发送给UE。在F-PACH信道中还包含UE初选的SYNC-UL码字信息以及Node-B接收到SYNC_UL的相对时间,以区分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不同SYNC-UL的UE,以及不同时间段内使用相同SYNC-UL的UE。UE在F-PACH上接收到这些信息控制命令后,就可得知自己的上行同步请求是否已经被系统接受。

  从前述TD-SCDMA系统的子帧结构突发方式可以看出,在上下行同步码字间有96chips保护带,对应的距离变化是:L=V× ( 96 )/1.28M = 22.5公里。也就是说当UE在距离NODE-B 11.25公里以内时,不会由于初始定时信息的缺乏而对系统造成额外干扰。UE根据在 DwPTS和/或 P-CCPCH上接受到的信号时间以及功率大小,决定上行SYNC_UL 突发的初始发送时间和初始发送功率。

  收到UE发送的第一个突发后,系统就可以根据接受时间和功率调整UE下次发送的时间和功率。这个功能由物理信道突发结构中的SS(Synchronization Shift)域和TPC(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域完成。

  Node-B需要在收到UE消息后的4个子帧(20ms)内完成SS域和TPC控制消息的发送。否则UE视此次同步建立的过程失败,在一定时间后将重新启动上行同步过程。

  UE接受系统响应的信道为F-PACH,该信道的信息在系统消息中给出,与UE使用的SYNC-UL码有关,对应关系在系统消息中说明。

四、随机接入过程

  UE发起业务呼叫的初始过程视为随机接入过程,从物理层的连接建立角度出发,上行同步过程也是随机接入的一个步骤。

  UE在收到系统对上行同步请求的控制后,两帧之后在P-RACH信道上开始发送UE呼叫的第一条消息(RRC-Connection Request),请求与系统建立RRC连接。该消息使用P-RACH信道,发送时间和功率按照系统新的要求。在发送这条消息时,UE与Node-B之间已经有很高的同步精度。(1/8chip)

  UE可用的P-RACH资源也与SYNC_UL有对应关系,在系统消息中说明。在发送SYNC_UL时,UE已经知道为这次接入需要使用哪些F-PACH、P-RACH、CCPCH资源。

  接下来的处理过程与GSM系统类似,UE与系统之间逐步建立完成RR连接建立、鉴权、加密、呼叫建立请求(Setup)等过程。

最后

以上就是纯情滑板为你收集整理的td-scdma midamble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td-scdma midamble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67)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