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健壮故事,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今日头条,即将崛起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极,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微信公众号:中产之路

作者:岳京杭,湖南人、码农。
求学于西安、北京,目前定居杭州。
浪迹于通信、互联网行业,三星电子、百度、网易等公司。
沉于阅读,勤于思考,乐于分享。

复盘过往经历、面向未来思考、做最优决策。



旗帜鲜明给出本文结论:


今日头条即将崛起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三极,如果要给一个期限,三年。

届时国内互联网行业各势力格局将由BAT演变为ATT,即阿里、腾讯、头条。


长文慎入,本文潜在读者群体:


在校大学生
职场新人
互联网从业人员
媒体从业人员
关心产业演变趋势的相关人士



从一个资讯分发产品从业人员角度来谈谈今日头条这家公司。

本文组织结构如下,每个小节均可自成一章,阅读感兴趣的部分即可。

建议先收藏,慢慢读。


跟头条的几次接触
张一鸣的经历
头条的团队
头条发展策略
未来趋势和风险




1. 跟头条的几次接触



早在2012年之前,就有了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的说法,三巨头指彼时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再后来,"BAT"的说法充斥着各路媒体,其他互联网公司或创业公司,都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BAT格局奠定于PC互联网时代,如果说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那么,"BAT"们在各自的主场:搜索、电商、社交,分别垄断了"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商品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在移动互联网之前,BAT各自野蛮生长,相安无事,岁月静好。


2007年6月29日,第一代IPhone正式发售。

2008年10月,第一部Anroid手机发布。

2010年4月,做了几年天使投资人的雷军成立小米(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6月8日,第四代IPhone4正式发布。

2011年1月21日,腾讯广州邮局团队掌门人张小龙发布了第一版微信。

2012年3月,张一鸣创建今日头条(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2012年7月10日,程维成立了嘀嘀(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


以上是一些大事件的时间节点,雷军感觉到移动互联网的东风起来了,他在2010年成立了小米公司,他说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2011年8月,京杭君进入三星电子通信研究院实习,做手机通信协议相关的开发工作。


当时,3件对三星手机影响深远的事情正在发生。


1.三星刚刚开启战略转型,全面由功能机转向安卓(Android)系统,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

2.当时GALAXY Note开发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京杭君所在的协议小组有几个工程机在用。看到Note的第一感觉是,这么大个屏幕,打电话盖住半张脸,真有人喜欢吗?,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三星引领手机大屏时代。

3.国内4G网络商用部署加快了步伐,为后面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从在功能机时代,三星手机一直是跟随策略,借助安卓系统、大屏、和4G网络在国内普及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爆发,三星手机翻身,一度如日中天,智能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和苹果分享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全部利润。后续又被国内一众安卓厂商狙击,14年下半年,三星手机在大陆市场销量大幅下滑,京杭君所在的部门,开始组织调整和优化。


在三星电子的三年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自己的认识。


行业:通信行业整体没落势不可挡,4G,5G技术商用,也只是行业的回光返照。

外企:作为一个整体,在华优势不复存在。


经过一番思考和折腾,京杭君计划转向互联网行业,并为之做准备。去什么样的公司能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在房价不堪重负的北京,让移一代的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理想情况下公司该有什么样的特质,当时是这么思考的。


1.公司所从事的行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已经或者有潜力构造护城河;
2.公司短期不会死掉,未上市,估值不高,创始人有分享利益的意愿;
3.创始人有过创业经历,能力得到过证明,大概率确保公司能做大。


换句话说:公司有做大的可能,目前还很小,老板人品靠谱,大方给员工发期权,有能力把公司做到上市,员工有可能据此财务自由。


为什么这么考虑呢?


并不是自己多有远见,身边有这样的例子。研究生时期对面宿舍有个同学毕业去了阿里巴巴,两年后阿里上市,同学分得的股票(上市前就是期权啦)大概值120万人民币左右。据他说,他们小组早他几年入职的同事,股票价值千万的比比皆是,入职更早的,股票价值过亿也不稀奇。


在当时的情况下,今日头条无疑是最符合这些特质的。

京杭君对今日头条的初始印象,来自两次新闻事件。


2014年06月,C轮融资1亿美金、估值5亿美金
随后被搜狐起诉



成立2年,估值5亿美金,成长不可谓不快,融到钱,短期死不了。

被老牌门户起诉,说明头条实力不可小觑。


另有一点巧合的是, 跟京杭君同一年入职三星电子的,有一位女校友L。15年初有一次下班,乘坐同一部电梯下楼,闲聊得知L对象D君在今日头条工作,据她说当时今日头条整个团队300多人,大喜,于是通过L认识了D君,加上了微信。


15年4月初从三星离职后,请D君内推,不久就安排了面试,一个下午,在知春路盈都大厦,2个技术面通过。 hr面试后告知一周后还有终面,在hr的介绍下,第一次见到了D君。D君是同届校友,毕业后在一家第二梯队互联网公司工作一年后,于13年初加入头条。跟D君聊了10分钟左右告别,D告知头条已经700多号人了,终面基本上不会刷人。一周后技术VP Y君终面,遗憾的是未有通过。


这是跟头条的第一次接触,据说当时头条估值20亿美金左右。


15年6月份,京杭君入职猎豹移动,做猎豹浏览器上的新闻推荐。当时还有个几个其他选择,以前的文章有提到过。之所以选择猎豹,是觉得新闻推荐这个方向市场需求比较大,前景看好,以后还有机会去今日头条碰碰运气。


在猎豹呆了一年后,各种原因要离职,请D君再次推荐头条的推荐算法岗位,最后简历卡在技术VP Y君那里,hr不能安排面试。Y君管理下的data组,包括推荐和广告算法两大核心部门,跟京杭君技能吻合的职位都在data组。


在猎豹离职前拿到百度手百feed推荐策略岗位offer,6月初,通过某职场社交APP,头条效率工程部的开发C君找到京杭君,怂恿过去聊一聊,京杭君告知之前跟头条相关故事。从C君了解到,他们部门总监是从百度贴吧来的一位经理H君,Y管不到H部门。于是过去,当时今日头条搬到了中航广场, 大楼比较气派,跟C君面聊,这个组主要做一些内部效率工具平台,跟京杭君技能储备不匹配,亦无太多兴趣,也就没有进行后续的面试。


这是跟头条的第二次接触,据说当时头条估值50亿美金左右。


16年6月,从猎豹离职,去了百度。


整个16年,北京杭州两地房价都大幅上涨。短期内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共同成长,足以支持京杭君在北京定居的工作,所以当时觉得必须抓紧时间去杭州,晚了杭州的房子也买不起。


17年初,有个之前认识的hr入职头条,联系京杭君,说有个岗位非常匹配,问愿不愿意过去聊聊,京杭君对进入头条已不抱希望,跟hr表示,希望过去之前跟技术负责人先电话沟通一下。


后来跟技术负责人S电话沟通,通过某职场社交APP了解到S在百度阿里待过几年,14年进入头条。S表示他是某产品线推荐算法负责人,他们正在做一款针对高端人群版的快手。京杭君把之前的故事告知S君,S君表示他先去找Y君了解一下情况。


所谓针对高端人群的快手,就是现在的网红级短视频应用「抖音」。


这是跟头条的第三次接触,头条在2016年年末融资后估值110亿美金。



2. 张一鸣的经历



据网上信息,今日头条(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一鸣,福建龙岩人,1983年出生,2001年考入南开大学,报的是生物专业,被调剂到微电子,大二下学期自己转专业到软件工程。


“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由此看来,2000年前后被这句话忽悠的人着实不少,连张一鸣这样家庭出身的也不例外(张一鸣父亲在去东莞开办电子产品加工厂之前是市科委的工作人员,母亲是护士)。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张一鸣当时被生物工程录取了,还会有现在的今日头条吗?


互联网行业,福建龙岩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美团王兴、雪球方三文和今日头条张一鸣,被称为“龙岩三杰”。龙岩还有一个神人,林斌炜,17年初,把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粉丝做到1500万。


关于张一鸣在创办今日头条之前的经历,引用微信公众号「42章经」一篇文章的部分段落。


本文来自 3 月 20 日张一鸣于清华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42章经全文首发

钱颖一:从刚才简短的介绍当中发现你的兴趣非常广泛,电子、生物、计算机还有工商管理,你觉得(大学)四年经历中什么是对你后来影响最大的?

张一鸣:我们学校在天津,不像在北京,可参加的课外活动不是太多。所以我有很多时间看各种“乱七八糟”的书。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除了上课之外看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书,传记占很大一部分。阅读最主要的是对你的兴趣、审美有塑造。看了传记之后,我自己在后来的择业,对我的职业规划更有耐心。你看到很多很伟大的人,年轻时的生活也是差不多的,也由点滴的事情构成,大家都是平凡人。你要有耐心,持续在一个领域深入,会取得对应的成绩。我一直觉得世界上的书,如果只能选择看少数书的话,两类书值得看,第一类是传记,第二类是教科书。

钱颖一:传记让你更耐心,这是很重要的体会,现在不耐心是学生中很大的问题。你看了传记让你有耐心。听说你在大学的时候就对信息的流动效率很有思考,什么情况下你去想这个问题,你当时想这个问题跟后面讨论的你的创业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张一鸣:这个是我创业的主旋律。我本身是重度信息获取者,除了大学看很多传记,杂七杂八的书之外,中学也看很多报刊杂志,连中缝都会看。我当时觉得信息的传递是影响非常大的事情,由于信息传递效率的不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效率、合作、包括人的认知造成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报纸刚被发明的时候,是非常奢侈的产品。相信过十年二十年,10后、20后这些人长大,知道当年为了传递一份信息,要通过刻字、油印,把几千几万字人工递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会觉得非常奇怪。

信息的流动本身对社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甚至觉得它可能是各种其它效率的基础。信息的流动速度或者信息的组织有序程度会产生很大的争议,我们学计算机的时候有做MIS系统还有存储系统、3D展现,也是围绕信息,IT行业就是信息产业。其中信息的组织和分发产生的争议最大。信息已经在那儿,如果没有有效组织和分发,其实产生的价值很有限。我毕业之后无论做搜索引擎还是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组织分发信息,社交网站以人为节点组织信息流动,还是做推荐引擎,以兴趣为颗粒度来组织分发信息,其实基本上都围绕信息分发。包括抖音也是更有利于信息被创造出来、被分发出去。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效率工程部门,专门优化公司内部的信息流动。

钱颖一:当时确定是这个方向,那很有意思,你是2005年毕业,从2005年到2012年你创办今日头条中间有七年时间。这七年时间你有过丰富的创业经历,曾在四家公司创业,协同办公、酷讯、海内、99房,参与创办过的四家公司,而且在中间还到微软去工作过一段,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在这七年中如何规划实践怎么去调整?

张一鸣: 我之前都是偏技术创业,社交领域的创业让我有机会观察用户,在感性理解用户和产品方面有很大帮助。社交产品跟人打交道,很多用户直接给你反馈问题。跟王兴一起创业,那个创业非常注重产品品质,真的一个像素、一点点色差都非常敏感。独立创业的时候,99房是对今日头条创业的演练,99房那时候我当CEO,以前我把职责做完,还有问题向上汇报,但CEO不能向上汇报,要做独立的决定。招聘、辞退不能推给别人,这是对今日头条创业的演练。还是很幸运,最终在移动互联网浪潮起来的时候,我有以上这些经历。


张一鸣微博主页



创办今日头条之前,张一鸣的经历大致总结如下。


中学时就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大学阶段已展露出他在编程技术上的天赋。“渴望卓越”,大学时期大量阅读,无论科技、社会、诗歌还是人文,只要能使他变得更卓越和强大,张一鸣都去阅读。正如他在微博上的签名:“逃逸平庸的重力”。


第一次创业:2005年大学毕业到北京,跟一位师兄合作,开发对企业的协同办公系统,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创业:2006年,进入旅游搜索网站酷讯,负责酷讯搜索研发。2008年离开酷讯,去了微软。

第三次创业:2008年9月份,离开微软,以技术合伙人身份加入饭否创业。

第四次创业:饭否被关闭后,2009年10月,张一鸣开始第一次独立创业,创办垂直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真心英雄


在酷讯积累了全面扎实的互联网技术能力(特别是搜索),24岁成为总监,并得到了酷讯投资人王琼的青睐。


在饭否对社交网络和高效信息分发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在九九房经历了第一次自主创业、投资人为王琼。


2012年,张辞去九九房CEO职务,开始第五次创业,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天使投资人为海纳亚洲(王琼所在机构)等3家公司。海纳亚洲还参与了后续的A轮、A+轮、B轮。


今天头条的业务,开始围绕信息分发,后面逐步拓展到社交网络。

正式他自己说的:你要有耐心,持续在一个领域深入,会取得对应的成绩。




3. 头条的团队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说今日头条最重视人才招聘也不为过。尤其是早期的技术产品人员,张一鸣可以连续几周去对方小区门口见同一个候选人。前100号员工招聘张亲自把关。也鼓励内部推荐,推荐成功能拿到价值不菲的内部推荐奖,所以在某职场社交APP上,经常有头条员工问你是否考虑头条的工作机会。



头条挖人毫不含糊,张一鸣跟候选人讲愿景,他计划中的头条要做成什么样子,公司如何一步一步走。更讲利益,赤裸裸的利益,什么阶段加入头条,可以分配多少数量期权,头条目前处于什么阶,如果发展到A阶段,期权增值几倍,发展到B阶段,期权又增值几倍……,如此这般。以下是一位百度的朋友在16年6月做的功课(不准确,将就看),蓝色背景的人员曾经在百度工作过。现在头条内部百度背景的人更多。


张一鸣的开放心态和大格局,有助头条持续挖到业界牛人加盟,补齐各种短板。

以上是头条的融资历史,坊间流传最新(18年)估值500亿美金,一个工作过两三年的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16年前加入头条,如果配备对等50万人民币,4年兑现的期权,伴随头条的飞速发展,目前都轻松超过1000万。更早加入过亿也不在少数。


员工持股(期权)比例极高,某种程度上,这些人都是在为自己打工,跟头条捆绑为一体,所以头条员工(非销售)离职率及低。一旦上市,其造富规模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史上,可与14年的阿里巴巴上市媲美。


老板技术出身,头条内部对技术产品人员相当友好。有几个头条的朋友,一线员工,聊天中谈到张一鸣,都亲切地称呼为“一鸣”,可见他们对张的认同度之高,张的凝聚力之强。相对其他公司,在某职场社交APP上,腾讯和今日头条的员工对自家公司认同感最高。


很早期,就任命了工程师出身的谢欣担任人力资源副总裁,即使在互联网公司也比较少见。


另外,头条12年开始创业,在BAT三座大山和各传统门户的围剿中长大,持续做出好产品,团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考验。张一鸣说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始终创业,类似亚马逊的Always Day 1,永远像公司创业第一天那样思考,永远思考用户在想什么。


目前为止,头条的产品技术团队还很年轻,年轻人才知道年轻人怎么思考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张还亲自过问产品,强制要求公司高层体验新产品,这也是头条能持续做出好产品原因之一。


综上,头条重视人才,充分的期权激励,更年轻的团队成员(相对BAT),一路从泥土里厮杀锻炼起来战斗力,以及对创始人的认同,和多个用户产品培养起来的产品感知能力,技术能力,推广能力,这是一只极其强悍的团队。


再放两段有关张一鸣招人的故事,大家感受一下。


摘抄自《创业家》&i黑马说的一次采访

梁汝波总结,张一鸣一是认人准,二是“死皮赖脸”。
在为公司招人时,张保持了梁说的这些特性。

“字节跳动”的前100名员工全部是张一鸣亲自面试的。现在公司发展速度加快,他只能面试70%左右,但每个offer都是他亲自确认后发出的。

他对《创业家》&i黑马说:“我们招人的标准比较高,可能除了小米之外,业界的创业公司中,很少有我们这个标准的。”

梁汝波说,每次团队里招到优秀的人才时,他都觉得难得。“但他(张一鸣)总是会说,能找到更优秀的,并且能正确地评估,给出合理的offer。”

张一鸣说,他招聘的办法就是留心和诚意。大学时,他在一个技术社团当主席,组织了一个写代码比赛。比赛的冠军,现在是“字节跳动”的一名主力工程师。

“他是化学系的,”张一鸣说,“但比计算机系的写程序还快。他在研究生时我就把他挖去酷讯当实习生(后来一直留在酷讯,张一鸣从酷讯离职时承诺不挖酷讯的人。酷讯于2009年被TripAdvisor收购),这个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就邀请他来了。”

一旦见到认为不错的人才,即使当时没招到,张一鸣也会想办法知道对方目前的状况。“对优秀的人,两三年保持跟踪。比如我们现在做基础架构的同事,之前在一些业务上有往来,当时他对加入我们兴趣不大。后来每隔半年都会去找他一次,他在一年半之后加入。”

张一鸣也曾连续几周去见同一个人,在对方小区门口。他给HR的原则是,只要遇到不错的人,时间地点都OK。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70、80%的人都能请来。“首先你要让他知道,他能在你这边发挥更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你有信念建设一家有优秀团队的健康的公司,希望他参与进来。我觉得这个比较吸引人。”

一下摘抄自《博客天下》,文中提到张一鸣加候选人的微博,还真是,相对2287条微博,关注2401个账号,真不少。

撰文:姜曼 鲁韵子 汪再兴

编辑:汪再兴


当时为了挖一位曾在微软工作过的资深工程师,张一鸣像一位调查记者一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途径全面了解对方。那几天,他开始一个接着一个打电话,向所有他能找到的人打听对方的信息。打完电话后,他还会加上这位工程师所有公开的社交工具,通常是加完微博后,又想办法加微信,然后把对方的朋友圈先看一遍。
“一开始在微博上可以很放松地问对方现在在做什么(项目)或者与对方做技术上的交流分享,这也是一种考察。”张一鸣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自己对对方的性格和能力有一个基本判断,偶尔他也会点赞、评论互动,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当时为了了解自己要挖的这位工程师,他一共花了二三十个小时做挖人的前期信息调查。“每次要做之前我都觉得挺累的,但是招到人了又会很兴奋。”张一鸣说。
“前期信息收集越仔细,他越会觉得你对他的工作、公司环境乃至他那个部门的特点都如此了解,这样你和他的对话就能产生共鸣,他对你的信任度会提高。”当成为朋友后,张一鸣开始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公司,“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你就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在与这位工程师沟通长达两个月后,在一家咖啡馆,张一鸣终于得偿所愿,让这位工程师加盟今日头条。
创业维艰,找到技术人员只是诸多艰难中的一种,创业者更难找到的是与自己共同走下去的创业搭档。对于张一鸣来说,找到与擅长技术的自己互补的创业搭档成为创业初期最重要的一件事。
两年前的一天下午,在盈都大厦10层一间灯光昏暗的小会议室里,喜欢用图形和数据来表达事物关系的张一鸣开始用一套复杂的公式和算法向时任《京华时报》副总裁张利东解释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型。
当天下午,张一鸣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开始在一个小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上“用户量、展示量、点击率、转化率、单价、CPM、CPC”这些外人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还写下一长串复杂而又深涩的计算公式。之后,他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解释自己写的这一套复杂的推导公式。他说,之所以这样做的是为了让张利东能够明白,今日头条的广告盈利和往后每一步的创业步骤他都不是空谈,而是有一套精密的算法推导而成。
“当时他写的公式,你都看懂了吗?”2015年5月的一天下午,现任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张利东向《博客天下》记者回忆当时张一鸣拉他加盟的情景:“实话实说,当时我没完全听懂,但他列公式的行为给我的感觉是震撼,我第一次看见有人用公式的方式给我推导广告盈利模式。”某种程度上,张一鸣的理工科思维彻底颠覆了这位此前几十年来一直依靠勤勉、营销技巧来征服广告客户的广告人。
两年后,在这间小会议室里,张一鸣列出的公式仍然保留在这张白板上,望着公式的张利东告诉《博客天下》记者,“事实上,两年后今日头条的盈利模式就像张一鸣写的那样,一步不差的都实现了,而且实现得比他两年前跟我说的还要好。”
张一鸣说,创业初期,自己像个销售一样推销公司的愿景和机会。他希望自己给候选人留下坦诚、可信赖的印象,“我愿意花时间,也有耐心,不洗脑,也不忽悠。”他经常去候选人公司或家的楼下等他们,北京的雾霾也挡不住他。“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这是张一鸣招人的原则,也是他向每一个候选人传达的信息。
“我不喜欢桃园结义,但三顾茅庐还是没问题的。”张一鸣说。创业初期,他徒步把北京的东四环和北五环这些程序员聚集的地方走了一遍,他没有喝咖啡,喝茶的习惯,却在咖啡厅、茶馆和真功夫见过许多候选人。
有时,张一鸣会把自己的招聘经验写在一个小本子上,公司开会的时候拿出来分享,同事调侃他的挖人经验就是“不要脸”。张一鸣解释说,每次招聘都是给候选人提供一个选择,而不是强迫他来,只要对方有考虑的空间,就得“脸皮厚,要乐观”。
现在有一支13人的HR团队专门帮助张一鸣掌管今日头条主要的技术招聘工作,但他仍然将40%精力放在人才的引进上。
张一鸣的努力并不是每次都成功。2012年,一位安卓的工程师觉得刚上线的今日头条公司小、压力大、薪酬也没有竞争力,尽管当时张一鸣给他写了一封A4纸那么长的邮件,最后对方还是放弃了。


4. 头条业务战略



05毕业到12年创办今日头条的7年间,张一鸣在酷讯积累了全面扎实的互联网技术能力,在饭否对社交网络和高效信息分发形成了深刻认识,在九九房经历了第一次自主创业演练,在酷讯和九九房获得了投资人(王琼)的深度信任。


12年初,张创办今日头条时,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三颗龙珠。


天时



1. 创始人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投资人鼎力支持。


2. 国内4G尚未商用,智能手机普及率33%,还有很多Symbian用户,迎来一个换机潮,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往后还有很大的增量。


中国已跃居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迅速普及,智能手机用户规模化增长,市场销量不断攀升。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已经达到了3183.9万部,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
从现阶段的中国智能手机发展态势上来看,未来可拓展空间仍然巨大。从手机市场重心迁移的态势来看,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更多手机用户已经将智能手机作为换机的首选。从城市智能手机普及率来看,截止到2011年底仅为30.1%,可见城市市场仍有发展潜力。此外,中国具有手机产业集群优势,在智能手机发展的浪潮中,产业链各方将会形成聚焦效应,集体发力智能手机市场。


3. 12年,BAT还是还只是PC上的三巨头,移动端一片混沌,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微信自2011年1月发布以来,截止2011年11月注册用户数超过5000万,活跃用户达2000万,马化腾激动得发微博。
那个时候大佬们认为应用分发市场是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一。

2013年7月16日上午消息,百度宣布拟全资收购网龙旗下91无线业务,购买总价为19亿美元,相关各方已就此签署谅解备忘录。百度将于2013年8月14日,收购由网龙持有的91无线57.41%的权。 且百度有意收购91无线剩余的42.59%股权,在8月14日前,其他股东如愿意出售其持有的股份,百度将按与网龙签署的相同条款进行收购,总价格将达19亿美元。此项交易成功后,百度收购91无线的标的额将超过2005年雅虎10亿美金并购阿里巴巴,成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


地利


今日头条在北京创业,技术、产品人才,媒体资源,全国范围内得天得厚。


人和


前面几年经历积累的人脉,加上张为人厚道,使得张可以迅速建立一支队伍开干。京杭君2015年5月去头条面试时,二面管就是张在九九房的前同事。张的技术背景和好名声也有助于张去外部拉技术牛人加盟。



今日头条业务战略


现在回过头看,张在创办头条之前,对产品的规划,商业变现节凑都有了清晰认识,业务领域是他之前经历的延续。先做信息聚合,积累流量和用户,曲线救国,逐步完善用户账号体系,最后切入社交网络这一互联网应用高地。社交网络才是他的目的,一旦这步成功,腾讯和facebook能做的事情头条通通能做。抖音是通往这一目的地的里程碑之一。


张一鸣曾说过


从公司层面不要和别人的核心领域去竞争,这样会牵扯你很多的精力,也没有优势。从另一个角度讲,除了竞争外,不做别人做得好的领域,要做另外的领域。


张一鸣深谙曲线救国之道,实力不足时不跟巨头正面冲突。


公司成立之初,试水探索「内涵段子」、「搞笑囧图」等产品,卖点一目了然,反响不错,积累了数十万日活跃用户,开局大吉对于一个初创团队实在是太重要了。


12年8月,「今日头条」发布,「内涵段子」等为「今日头条」导流,12年底,「今日头条」积累了100万DAU(日活跃用户)。


创始人的战略战术,在此可见一斑。


  1. 前面几个产品为「今日头条」打下了技术基础,最难能可贵的是转化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2. 如果开局就做「今日头条」,在有「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等竞品的情况下,用户为什么要选择「今日头条」?第一批用户是最难做起来的。开局不利,士气不振,这对一个创业团队实在是太糟糕了。
  3. 用户爆发式增长得益于「今日头条」诞生时间正好与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时间相吻合,充分享受了移动互联网初期的红利。
  4. 「今日头条」这个名字值几个亿,而这个名字,最终拍板也是通过AB测试,在十几个候选名字里胜出。


开局大吉,13年到16年间,倾全公司之力重点打磨「今日头条」这款产品。


内容生态建设和运营


  1. 最开始用机器爬虫,抓取内容,用户点击新闻标题后,跳转到新闻门户的原网页。
  2. 出于用户体验的考虑,和媒体合作,头条会对被访问的其他网站网页进行技术处理,去除原网页上的广告,只显示内容。
  3. 自建媒体创作平台「头条号」,“千人万元”、“百群万元”等计划砸钱,建立头条号之后,作者可以在平台上传内容,这就相当于授权头条进行内容分发。头条跟媒体分享广告收益,内容生态的主宰权牢牢掌控在头条手中。
  4. 内容形态从文字,到图片,到短视频,17年更是砸下10亿元补贴头条号进行短视频创作,震惊业界。



技术能力建设



  1. 做大做强对外宣称的千人千面个性化推荐。14年底引入百度大搜副总监YZY,其又招来一票大搜等百度核心部门的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
  2. 成立效率工程部,建设各种内部工具平台。15年初引入原百度贴吧技术经理HDK,其招来一票贴吧工程架构人才。PC互联网时代,贴吧的流量巨大,考验了该部门的基础架构能力,不少平台产品在百度内部得到推广。14年到16年正直贴吧混乱期,不少同学生无可恋,头条正好是个好去处。
  3. 一句话,百度技术为头条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支撑着海量用户和流量。


用户增长


  1. 头条拥有可能是国内最好的用户增长团队。
  2. 比如只花费了100万元的推广费用,在12年年底实现了一百多万的日活跃用户量,单个激活用户获取成本不足一毛钱。
  3. 比如17年底的“百万英雄”,撒币大战更是引起一股风潮。
  4. 比如18年春节期间,抖音新增3000 DAU。



「今日头条」用户量里程碑数据

13年底,DAU过1000万
15年1月,DAU过2000万
16年8月,DAU过6000万
17年8月之前,DAU过亿


12年以外来者身份进入资讯分发领域。

14进入第二梯队,成为国内最主流的新闻客户端之一。

15年和腾讯并列两霸。

17年成为国内流量最大的内容分发平台。

巨头们对头条,由开始的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等明白过来,已经赶不上。


一时间,国内外所有的资讯分发产品都学起了头条个性化推荐模式,腾讯做了「天天快报」,百度在手百上做了「feed」「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都未能幸免,被头条带偏。这种情况下,头条反倒安全了,友商这是拿自己的劣势跟头条核心优势领域竞争啊。


传闻16年腾讯和百度,都跟头条谈过收购,不知张一鸣是否有过犹豫,最后倒是很坚决。




以下是头条的一个招聘海报,时间为16年8月。



产品航母群协同发展


DAU达到某个门限,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APP,而是一个平台,一个生态。


就像创业之初,用「内涵段子」等产品的流量喂「今日头条」,为其迅速转化了第一批用户。现在「今日头条」也能喂大其他产品。


以短视频这个垂直类目为例子,看看「今日头条」是怎么做的。


  1. 「今日头条」APP下方「首页」入口「推荐」栏目出短视频,培养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习惯。
  2. 「今日头条」APP下方出现「小视频」入口,进一步培养用户习惯。
  3. 推出「火山小视频」APP,「今日头条」等产品引导下载「火山小视频」APP。



「西瓜视频」、「悟空问答」、「抖音」等都是这么个套路。

如果「微头条」作为一个独立APP推出,大家也不要惊讶。


另外头条很早就引导用户注册,建立统一的用户账号体系,一个账号,登录所有头条系产品。百度曾经在混乱的用户账号体系上吃过大亏,对用户价值的挖掘远不如阿里腾讯。


统一的用户账号体系,是产品矩阵协同互推的基础,也是头条做社交的关键一环。


目前看,头条系产品沉淀的社交关系还只是单向的“关注”。有了「今日头条」,「抖音」这两大DAU过亿超级APP为首的流量航母群,头条可以不停地探索新产品,哪天推出有别于QQ和微信的即时通信类社交产品,不必惊讶。


国际化和并购


早在15年,京杭君还在「猎豹移动」做新闻推荐产品的时候,头条就开始了国际化的探索。有PM朋友去头条面试,他们内容出海战略比「猎豹移动」稍晚一点。


通过自研、收购和投资,头条已经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泛内容阅读和社交生态体系。国际化也卓有成效,“现在在日本,每10个日本公民中就有1个我们的用户,月活一千多万,已经是很高的比例”,3月20日张一鸣于清华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中如是说。



头条的商业变现


罗振宇曾提出了一个概念,「国民总时间」,并认为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国民总时间,GDT(Gross Domestic Time)

目前互联网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网民总数(用W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代替)的乘积,我们称之为国民总时间GDT,而日均的GDT=W*T,年度GDT=W*T*365。

头条系产品在争夺用户时间方面,仅次于腾讯微信。


对于一个成熟的资讯分发产品,两个指标最能反应其商业价值。


  1. DAU(日活跃用户量)
  2. 单用户每天使用时长



这两指标直接决定了GDT。

对于资讯分发产品,大致可以这么理解其商业价值。


  1. 用户在平台内花的时间越长,平台越能准确对用户画像。
  2. 假定单位时间内,用户可以忍受的广告数量是一定的。
  3. 那么GDT越高,就可以出越多的广告。
  4. 用户画像越准确,广告变现效果越好,平台回报越高。



事实上,信息流广告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早被雅虎、facebook、百度等巨头验证,张一鸣对如何变现(挣钱),应该在创业之前就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13年挖来《京华时报》副总裁张利东,全面负责今日头条的商业化。


早在15年5月,京杭君去头条面试时,技术VP YZY告知,今日头条随时可以盈利,当时还不准备盈利。


看看今日头条商业变现方面取得的成绩



2016年,广告营收为60亿元。
2017年,广告营收150亿元。
2018年目标,广告营收冲500亿,保300亿。


百度2017财年总营收848亿元
腾讯2017财年总营收为2377.6亿元
阿里巴巴财年起始时间跟BT不太一样,不做对比


今日头条变现效率有多高,引用「彬元资本」 一文《信息流产业链:内容和营收的南辕北辙》部分段落。


即便在内容上有着天然的缺陷,但是从财务数据上来看,头条却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如果按照2017年营收目标25亿美金,2亿MAU计算,今日头条的流量变现效率远远甩开国内的竞争对手,目前仅落后于Facebook,而且如果明年完成300亿的保底,那么超过Facebook几乎毫无悬念。


由此可见头条强悍的造血能力,同一量级的嘀嘀、美团还在靠融资扩张。


为了保证广告收入的高速增长,今日头条借鉴了百度的广告销售模式,即在各地设置代理,再结合KPI的惩罚制度。同时挖了很多百度销售体系的人,两者广告客户高度重叠,将来必有一场恶战。



5. 未来趋势和风险



头条拥有一支能够持续作战、高度认同创始人理念,向心力极强的团队。这支团队在技术、产品、运营、商业化各个方面的实力在国内堪称一流。最关键的是这支团队还很年轻。


创始人张一鸣先生格局极大,务实,又善于放低姿态,邀请各个领域的顶级人才加盟,帮助他达成目标。在利益分配方面,慷慨程度不亚于马老师。


目前头条还处于跑马圈地,蒙眼狂奔布局未来的“大跃进”进程中,方式不拘一格,自研、投资、并购。同时拥有强悍的自我造血和融资能力。


持续推出好产品,在内容分发领域已经占领了一块高地,目前正发力社交。这是一家诞生于移动端的公司,对用户价值的挖掘仅次于阿里和腾讯,高于百度。坐拥海量精准画像的用户,未来在营销,金融、电商、游戏等领域均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每一个都是万亿美金的大市场。


风险来自两方面


不站队,和大大小小的巨头直接竞争。
内容分发领域,「今日头条」和「百度feed」、腾讯系的「腾讯新闻」和「天天快报」、「网易信息」、「搜狐新闻」等直接竞争。
问答社区领域,「悟空问答」和「知乎」。
社交媒体方面,「微头条」和「微博」竞争。
短视频社交领域,「抖音」和「快手」,腾讯「微视」也已入局。
头条似乎越战越勇。

监管方面
内容社区产品天然和舆论监管联系在一起,前有「饭否」因不可描述的原因遭关闭。今有DAU超过2000万的「内涵段子」被关闭(这是今日头条公司做的第一款产品,估值已是独角兽级别),以及各新闻产品遭遇整改,栏目下架。

类似的事件,BAT都曾遭遇过,百度曾经连续三天上新闻联播。头条现在遭遇未必是坏事,该来的迟早会来,吸取教训以后走得更稳。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京杭君自14年发现这家公司以来,看好其未来,从未改变。

而且其成长之迅速,进入领域之广泛,远超预期。


在不发生大的政策监管灾难之下,今日头条将崛起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极,如果要给一个期限,三年。届时国内互联网行业各势力格局将由BAT演变为ATT,即阿里、腾讯、头条。


注:小米不算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蚂蚁金服算在阿里阵营


以上内容均为岳京杭的胡说八道,不构成职业规划和投资建议。



关注「中产之路」, 回复“张一鸣”,你将得到名为
2018年3月20日张一鸣于清华大学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的文章,信息量很大



相关阅读

一个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之路(上)

一个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之路(下)

移一代如何在大城市立足

北漂8年,撤退杭州

30岁那年转行,离开通信拥抱互联网(上)

30岁转行,逃离通信拥抱互联网(中)

30岁转行,逃离通信拥抱互联网(下)


微信公众号:中产之路

作者:岳京杭,湖南人、码农。
求学于西安、北京,目前定居杭州。
浪迹于通信、互联网行业,三星电子、百度、网易等公司。
沉于阅读,勤于思考,乐于分享。
复盘过往经历、面向未来思考、做最优决策。



旗帜鲜明给出本文结论:


今日头条即将崛起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三极,如果要给一个期限,三年。

届时国内互联网行业各势力格局将由BAT演变为ATT,即阿里、腾讯、头条。


长文慎入,本文潜在读者群体:


在校大学生
职场新人
互联网从业人员
媒体从业人员
关心产业演变趋势的相关人士



从一个资讯分发产品从业人员角度来谈谈今日头条这家公司。

本文组织结构如下,每个小节均可自成一章,阅读感兴趣的部分即可。

建议先收藏,慢慢读。


跟头条的几次接触
张一鸣的经历
头条的团队
头条发展策略
未来趋势和风险




1. 跟头条的几次接触



早在2012年之前,就有了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的说法,三巨头指彼时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再后来,"BAT"的说法充斥着各路媒体,其他互联网公司或创业公司,都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BAT格局奠定于PC互联网时代,如果说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那么,"BAT"们在各自的主场:搜索、电商、社交,分别垄断了"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商品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在移动互联网之前,BAT各自野蛮生长,相安无事,岁月静好。


2007年6月29日,第一代IPhone正式发售。

2008年10月,第一部Anroid手机发布。

2010年4月,做了几年天使投资人的雷军成立小米(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6月8日,第四代IPhone4正式发布。

2011年1月21日,腾讯广州邮局团队掌门人张小龙发布了第一版微信。

2012年3月,张一鸣创建今日头条(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2012年7月10日,程维成立了嘀嘀(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


以上是一些大事件的时间节点,雷军感觉到移动互联网的东风起来了,他在2010年成立了小米公司,他说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2011年8月,京杭君进入三星电子通信研究院实习,做手机通信协议相关的开发工作。


当时,3件对三星手机影响深远的事情正在发生。


1.三星刚刚开启战略转型,全面由功能机转向安卓(Android)系统,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

2.当时GALAXY Note开发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京杭君所在的协议小组有几个工程机在用。看到Note的第一感觉是,这么大个屏幕,打电话盖住半张脸,真有人喜欢吗?,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三星引领手机大屏时代。

3.国内4G网络商用部署加快了步伐,为后面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从在功能机时代,三星手机一直是跟随策略,借助安卓系统、大屏、和4G网络在国内普及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爆发,三星手机翻身,一度如日中天,智能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和苹果分享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全部利润。后续又被国内一众安卓厂商狙击,14年下半年,三星手机在大陆市场销量大幅下滑,京杭君所在的部门,开始组织调整和优化。


在三星电子的三年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自己的认识。


行业:通信行业整体没落势不可挡,4G,5G技术商用,也只是行业的回光返照。

外企:作为一个整体,在华优势不复存在。


经过一番思考和折腾,京杭君计划转向互联网行业,并为之做准备。去什么样的公司能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在房价不堪重负的北京,让移一代的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理想情况下公司该有什么样的特质,当时是这么思考的。


1.公司所从事的行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已经或者有潜力构造护城河;
2.公司短期不会死掉,未上市,估值不高,创始人有分享利益的意愿;
3.创始人有过创业经历,能力得到过证明,大概率确保公司能做大。


换句话说:公司有做大的可能,目前还很小,老板人品靠谱,大方给员工发期权,有能力把公司做到上市,员工有可能据此财务自由。


为什么这么考虑呢?


并不是自己多有远见,身边有这样的例子。研究生时期对面宿舍有个同学毕业去了阿里巴巴,两年后阿里上市,同学分得的股票(上市前就是期权啦)大概值120万人民币左右。据他说,他们小组早他几年入职的同事,股票价值千万的比比皆是,入职更早的,股票价值过亿也不稀奇。


在当时的情况下,今日头条无疑是最符合这些特质的。

京杭君对今日头条的初始印象,来自两次新闻事件。


2014年06月,C轮融资1亿美金、估值5亿美金
随后被搜狐起诉



成立2年,估值5亿美金,成长不可谓不快,融到钱,短期死不了。

被老牌门户起诉,说明头条实力不可小觑。


另有一点巧合的是, 跟京杭君同一年入职三星电子的,有一位女校友L。15年初有一次下班,乘坐同一部电梯下楼,闲聊得知L对象D君在今日头条工作,据她说当时今日头条整个团队300多人,大喜,于是通过L认识了D君,加上了微信。


15年4月初从三星离职后,请D君内推,不久就安排了面试,一个下午,在知春路盈都大厦,2个技术面通过。 hr面试后告知一周后还有终面,在hr的介绍下,第一次见到了D君。D君是同届校友,毕业后在一家第二梯队互联网公司工作一年后,于13年初加入头条。跟D君聊了10分钟左右告别,D告知头条已经700多号人了,终面基本上不会刷人。一周后技术VP Y君终面,遗憾的是未有通过。


这是跟头条的第一次接触,据说当时头条估值20亿美金左右。


15年6月份,京杭君入职猎豹移动,做猎豹浏览器上的新闻推荐。当时还有个几个其他选择,以前的文章有提到过。之所以选择猎豹,是觉得新闻推荐这个方向市场需求比较大,前景看好,以后还有机会去今日头条碰碰运气。


在猎豹呆了一年后,各种原因要离职,请D君再次推荐头条的推荐算法岗位,最后简历卡在技术VP Y君那里,hr不能安排面试。Y君管理下的data组,包括推荐和广告算法两大核心部门,跟京杭君技能吻合的职位都在data组。


在猎豹离职前拿到百度手百feed推荐策略岗位offer,6月初,通过某职场社交APP,头条效率工程部的开发C君找到京杭君,怂恿过去聊一聊,京杭君告知之前跟头条相关故事。从C君了解到,他们部门总监是从百度贴吧来的一位经理H君,Y管不到H部门。于是过去,当时今日头条搬到了中航广场, 大楼比较气派,跟C君面聊,这个组主要做一些内部效率工具平台,跟京杭君技能储备不匹配,亦无太多兴趣,也就没有进行后续的面试。


这是跟头条的第二次接触,据说当时头条估值50亿美金左右。


16年6月,从猎豹离职,去了百度。


整个16年,北京杭州两地房价都大幅上涨。短期内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共同成长,足以支持京杭君在北京定居的工作,所以当时觉得必须抓紧时间去杭州,晚了杭州的房子也买不起。


17年初,有个之前认识的hr入职头条,联系京杭君,说有个岗位非常匹配,问愿不愿意过去聊聊,京杭君对进入头条已不抱希望,跟hr表示,希望过去之前跟技术负责人先电话沟通一下。


后来跟技术负责人S电话沟通,通过某职场社交APP了解到S在百度阿里待过几年,14年进入头条。S表示他是某产品线推荐算法负责人,他们正在做一款针对高端人群版的快手。京杭君把之前的故事告知S君,S君表示他先去找Y君了解一下情况。


所谓针对高端人群的快手,就是现在的网红级短视频应用「抖音」。


这是跟头条的第三次接触,头条在2016年年末融资后估值110亿美金。



2. 张一鸣的经历



据网上信息,今日头条(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一鸣,福建龙岩人,1983年出生,2001年考入南开大学,报的是生物专业,被调剂到微电子,大二下学期自己转专业到软件工程。


“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由此看来,2000年前后被这句话忽悠的人着实不少,连张一鸣这样家庭出身的也不例外(张一鸣父亲在去东莞开办电子产品加工厂之前是市科委的工作人员,母亲是护士)。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张一鸣当时被生物工程录取了,还会有现在的今日头条吗?


互联网行业,福建龙岩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美团王兴、雪球方三文和今日头条张一鸣,被称为“龙岩三杰”。龙岩还有一个神人,林斌炜,17年初,把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粉丝做到1500万。


关于张一鸣在创办今日头条之前的经历,引用微信公众号「42章经」一篇文章的部分段落。


本文来自 3 月 20 日张一鸣于清华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42章经全文首发

钱颖一:从刚才简短的介绍当中发现你的兴趣非常广泛,电子、生物、计算机还有工商管理,你觉得(大学)四年经历中什么是对你后来影响最大的?

张一鸣:我们学校在天津,不像在北京,可参加的课外活动不是太多。所以我有很多时间看各种“乱七八糟”的书。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除了上课之外看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书,传记占很大一部分。阅读最主要的是对你的兴趣、审美有塑造。看了传记之后,我自己在后来的择业,对我的职业规划更有耐心。你看到很多很伟大的人,年轻时的生活也是差不多的,也由点滴的事情构成,大家都是平凡人。你要有耐心,持续在一个领域深入,会取得对应的成绩。我一直觉得世界上的书,如果只能选择看少数书的话,两类书值得看,第一类是传记,第二类是教科书。

钱颖一:传记让你更耐心,这是很重要的体会,现在不耐心是学生中很大的问题。你看了传记让你有耐心。听说你在大学的时候就对信息的流动效率很有思考,什么情况下你去想这个问题,你当时想这个问题跟后面讨论的你的创业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张一鸣:这个是我创业的主旋律。我本身是重度信息获取者,除了大学看很多传记,杂七杂八的书之外,中学也看很多报刊杂志,连中缝都会看。我当时觉得信息的传递是影响非常大的事情,由于信息传递效率的不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效率、合作、包括人的认知造成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报纸刚被发明的时候,是非常奢侈的产品。相信过十年二十年,10后、20后这些人长大,知道当年为了传递一份信息,要通过刻字、油印,把几千几万字人工递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会觉得非常奇怪。

信息的流动本身对社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甚至觉得它可能是各种其它效率的基础。信息的流动速度或者信息的组织有序程度会产生很大的争议,我们学计算机的时候有做MIS系统还有存储系统、3D展现,也是围绕信息,IT行业就是信息产业。其中信息的组织和分发产生的争议最大。信息已经在那儿,如果没有有效组织和分发,其实产生的价值很有限。我毕业之后无论做搜索引擎还是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组织分发信息,社交网站以人为节点组织信息流动,还是做推荐引擎,以兴趣为颗粒度来组织分发信息,其实基本上都围绕信息分发。包括抖音也是更有利于信息被创造出来、被分发出去。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效率工程部门,专门优化公司内部的信息流动。

钱颖一:当时确定是这个方向,那很有意思,你是2005年毕业,从2005年到2012年你创办今日头条中间有七年时间。这七年时间你有过丰富的创业经历,曾在四家公司创业,协同办公、酷讯、海内、99房,参与创办过的四家公司,而且在中间还到微软去工作过一段,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在这七年中如何规划实践怎么去调整?

张一鸣: 我之前都是偏技术创业,社交领域的创业让我有机会观察用户,在感性理解用户和产品方面有很大帮助。社交产品跟人打交道,很多用户直接给你反馈问题。跟王兴一起创业,那个创业非常注重产品品质,真的一个像素、一点点色差都非常敏感。独立创业的时候,99房是对今日头条创业的演练,99房那时候我当CEO,以前我把职责做完,还有问题向上汇报,但CEO不能向上汇报,要做独立的决定。招聘、辞退不能推给别人,这是对今日头条创业的演练。还是很幸运,最终在移动互联网浪潮起来的时候,我有以上这些经历。


张一鸣微博主页



创办今日头条之前,张一鸣的经历大致总结如下。


中学时就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大学阶段已展露出他在编程技术上的天赋。“渴望卓越”,大学时期大量阅读,无论科技、社会、诗歌还是人文,只要能使他变得更卓越和强大,张一鸣都去阅读。正如他在微博上的签名:“逃逸平庸的重力”。


第一次创业:2005年大学毕业到北京,跟一位师兄合作,开发对企业的协同办公系统,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创业:2006年,进入旅游搜索网站酷讯,负责酷讯搜索研发。2008年离开酷讯,去了微软。

第三次创业:2008年9月份,离开微软,以技术合伙人身份加入饭否创业。

第四次创业:饭否被关闭后,2009年10月,张一鸣开始第一次独立创业,创办垂直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真心英雄


在酷讯积累了全面扎实的互联网技术能力(特别是搜索),24岁成为总监,并得到了酷讯投资人王琼的青睐。


在饭否对社交网络和高效信息分发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在九九房经历了第一次自主创业、投资人为王琼。


2012年,张辞去九九房CEO职务,开始第五次创业,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天使投资人为海纳亚洲(王琼所在机构)等3家公司。海纳亚洲还参与了后续的A轮、A+轮、B轮。


今天头条的业务,开始围绕信息分发,后面逐步拓展到社交网络。

正式他自己说的:你要有耐心,持续在一个领域深入,会取得对应的成绩。




3. 头条的团队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说今日头条最重视人才招聘也不为过。尤其是早期的技术产品人员,张一鸣可以连续几周去对方小区门口见同一个候选人。前100号员工招聘张亲自把关。也鼓励内部推荐,推荐成功能拿到价值不菲的内部推荐奖,所以在某职场社交APP上,经常有头条员工问你是否考虑头条的工作机会。



头条挖人毫不含糊,张一鸣跟候选人讲愿景,他计划中的头条要做成什么样子,公司如何一步一步走。更讲利益,赤裸裸的利益,什么阶段加入头条,可以分配多少数量期权,头条目前处于什么阶,如果发展到A阶段,期权增值几倍,发展到B阶段,期权又增值几倍……,如此这般。以下是一位百度的朋友在16年6月做的功课(不准确,将就看),蓝色背景的人员曾经在百度工作过。现在头条内部百度背景的人更多。


张一鸣的开放心态和大格局,有助头条持续挖到业界牛人加盟,补齐各种短板。

以上是头条的融资历史,坊间流传最新(18年)估值500亿美金,一个工作过两三年的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16年前加入头条,如果配备对等50万人民币,4年兑现的期权,伴随头条的飞速发展,目前都轻松超过1000万。更早加入过亿也不在少数。


员工持股(期权)比例极高,某种程度上,这些人都是在为自己打工,跟头条捆绑为一体,所以头条员工(非销售)离职率及低。一旦上市,其造富规模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史上,可与14年的阿里巴巴上市媲美。


老板技术出身,头条内部对技术产品人员相当友好。有几个头条的朋友,一线员工,聊天中谈到张一鸣,都亲切地称呼为“一鸣”,可见他们对张的认同度之高,张的凝聚力之强。相对其他公司,在某职场社交APP上,腾讯和今日头条的员工对自家公司认同感最高。


很早期,就任命了工程师出身的谢欣担任人力资源副总裁,即使在互联网公司也比较少见。


另外,头条12年开始创业,在BAT三座大山和各传统门户的围剿中长大,持续做出好产品,团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考验。张一鸣说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始终创业,类似亚马逊的Always Day 1,永远像公司创业第一天那样思考,永远思考用户在想什么。


目前为止,头条的产品技术团队还很年轻,年轻人才知道年轻人怎么思考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张还亲自过问产品,强制要求公司高层体验新产品,这也是头条能持续做出好产品原因之一。


综上,头条重视人才,充分的期权激励,更年轻的团队成员(相对BAT),一路从泥土里厮杀锻炼起来战斗力,以及对创始人的认同,和多个用户产品培养起来的产品感知能力,技术能力,推广能力,这是一只极其强悍的团队。


再放两段有关张一鸣招人的故事,大家感受一下。


摘抄自《创业家》&i黑马说的一次采访

梁汝波总结,张一鸣一是认人准,二是“死皮赖脸”。
在为公司招人时,张保持了梁说的这些特性。

“字节跳动”的前100名员工全部是张一鸣亲自面试的。现在公司发展速度加快,他只能面试70%左右,但每个offer都是他亲自确认后发出的。

他对《创业家》&i黑马说:“我们招人的标准比较高,可能除了小米之外,业界的创业公司中,很少有我们这个标准的。”

梁汝波说,每次团队里招到优秀的人才时,他都觉得难得。“但他(张一鸣)总是会说,能找到更优秀的,并且能正确地评估,给出合理的offer。”

张一鸣说,他招聘的办法就是留心和诚意。大学时,他在一个技术社团当主席,组织了一个写代码比赛。比赛的冠军,现在是“字节跳动”的一名主力工程师。

“他是化学系的,”张一鸣说,“但比计算机系的写程序还快。他在研究生时我就把他挖去酷讯当实习生(后来一直留在酷讯,张一鸣从酷讯离职时承诺不挖酷讯的人。酷讯于2009年被TripAdvisor收购),这个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就邀请他来了。”

一旦见到认为不错的人才,即使当时没招到,张一鸣也会想办法知道对方目前的状况。“对优秀的人,两三年保持跟踪。比如我们现在做基础架构的同事,之前在一些业务上有往来,当时他对加入我们兴趣不大。后来每隔半年都会去找他一次,他在一年半之后加入。”

张一鸣也曾连续几周去见同一个人,在对方小区门口。他给HR的原则是,只要遇到不错的人,时间地点都OK。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70、80%的人都能请来。“首先你要让他知道,他能在你这边发挥更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你有信念建设一家有优秀团队的健康的公司,希望他参与进来。我觉得这个比较吸引人。”

一下摘抄自《博客天下》,文中提到张一鸣加候选人的微博,还真是,相对2287条微博,关注2401个账号,真不少。

撰文:姜曼 鲁韵子 汪再兴

编辑:汪再兴


当时为了挖一位曾在微软工作过的资深工程师,张一鸣像一位调查记者一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途径全面了解对方。那几天,他开始一个接着一个打电话,向所有他能找到的人打听对方的信息。打完电话后,他还会加上这位工程师所有公开的社交工具,通常是加完微博后,又想办法加微信,然后把对方的朋友圈先看一遍。
“一开始在微博上可以很放松地问对方现在在做什么(项目)或者与对方做技术上的交流分享,这也是一种考察。”张一鸣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自己对对方的性格和能力有一个基本判断,偶尔他也会点赞、评论互动,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当时为了了解自己要挖的这位工程师,他一共花了二三十个小时做挖人的前期信息调查。“每次要做之前我都觉得挺累的,但是招到人了又会很兴奋。”张一鸣说。
“前期信息收集越仔细,他越会觉得你对他的工作、公司环境乃至他那个部门的特点都如此了解,这样你和他的对话就能产生共鸣,他对你的信任度会提高。”当成为朋友后,张一鸣开始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公司,“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你就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在与这位工程师沟通长达两个月后,在一家咖啡馆,张一鸣终于得偿所愿,让这位工程师加盟今日头条。
创业维艰,找到技术人员只是诸多艰难中的一种,创业者更难找到的是与自己共同走下去的创业搭档。对于张一鸣来说,找到与擅长技术的自己互补的创业搭档成为创业初期最重要的一件事。
两年前的一天下午,在盈都大厦10层一间灯光昏暗的小会议室里,喜欢用图形和数据来表达事物关系的张一鸣开始用一套复杂的公式和算法向时任《京华时报》副总裁张利东解释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型。
当天下午,张一鸣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开始在一个小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上“用户量、展示量、点击率、转化率、单价、CPM、CPC”这些外人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还写下一长串复杂而又深涩的计算公式。之后,他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解释自己写的这一套复杂的推导公式。他说,之所以这样做的是为了让张利东能够明白,今日头条的广告盈利和往后每一步的创业步骤他都不是空谈,而是有一套精密的算法推导而成。
“当时他写的公式,你都看懂了吗?”2015年5月的一天下午,现任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张利东向《博客天下》记者回忆当时张一鸣拉他加盟的情景:“实话实说,当时我没完全听懂,但他列公式的行为给我的感觉是震撼,我第一次看见有人用公式的方式给我推导广告盈利模式。”某种程度上,张一鸣的理工科思维彻底颠覆了这位此前几十年来一直依靠勤勉、营销技巧来征服广告客户的广告人。
两年后,在这间小会议室里,张一鸣列出的公式仍然保留在这张白板上,望着公式的张利东告诉《博客天下》记者,“事实上,两年后今日头条的盈利模式就像张一鸣写的那样,一步不差的都实现了,而且实现得比他两年前跟我说的还要好。”
张一鸣说,创业初期,自己像个销售一样推销公司的愿景和机会。他希望自己给候选人留下坦诚、可信赖的印象,“我愿意花时间,也有耐心,不洗脑,也不忽悠。”他经常去候选人公司或家的楼下等他们,北京的雾霾也挡不住他。“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这是张一鸣招人的原则,也是他向每一个候选人传达的信息。
“我不喜欢桃园结义,但三顾茅庐还是没问题的。”张一鸣说。创业初期,他徒步把北京的东四环和北五环这些程序员聚集的地方走了一遍,他没有喝咖啡,喝茶的习惯,却在咖啡厅、茶馆和真功夫见过许多候选人。
有时,张一鸣会把自己的招聘经验写在一个小本子上,公司开会的时候拿出来分享,同事调侃他的挖人经验就是“不要脸”。张一鸣解释说,每次招聘都是给候选人提供一个选择,而不是强迫他来,只要对方有考虑的空间,就得“脸皮厚,要乐观”。
现在有一支13人的HR团队专门帮助张一鸣掌管今日头条主要的技术招聘工作,但他仍然将40%精力放在人才的引进上。
张一鸣的努力并不是每次都成功。2012年,一位安卓的工程师觉得刚上线的今日头条公司小、压力大、薪酬也没有竞争力,尽管当时张一鸣给他写了一封A4纸那么长的邮件,最后对方还是放弃了。


4. 头条业务战略



05毕业到12年创办今日头条的7年间,张一鸣在酷讯积累了全面扎实的互联网技术能力,在饭否对社交网络和高效信息分发形成了深刻认识,在九九房经历了第一次自主创业演练,在酷讯和九九房获得了投资人(王琼)的深度信任。


12年初,张创办今日头条时,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三颗龙珠。


天时



1. 创始人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投资人鼎力支持。


2. 国内4G尚未商用,智能手机普及率33%,还有很多Symbian用户,迎来一个换机潮,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往后还有很大的增量。


中国已跃居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迅速普及,智能手机用户规模化增长,市场销量不断攀升。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已经达到了3183.9万部,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
从现阶段的中国智能手机发展态势上来看,未来可拓展空间仍然巨大。从手机市场重心迁移的态势来看,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更多手机用户已经将智能手机作为换机的首选。从城市智能手机普及率来看,截止到2011年底仅为30.1%,可见城市市场仍有发展潜力。此外,中国具有手机产业集群优势,在智能手机发展的浪潮中,产业链各方将会形成聚焦效应,集体发力智能手机市场。


3. 12年,BAT还是还只是PC上的三巨头,移动端一片混沌,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微信自2011年1月发布以来,截止2011年11月注册用户数超过5000万,活跃用户达2000万,马化腾激动得发微博。
那个时候大佬们认为应用分发市场是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一。

2013年7月16日上午消息,百度宣布拟全资收购网龙旗下91无线业务,购买总价为19亿美元,相关各方已就此签署谅解备忘录。百度将于2013年8月14日,收购由网龙持有的91无线57.41%的权。 且百度有意收购91无线剩余的42.59%股权,在8月14日前,其他股东如愿意出售其持有的股份,百度将按与网龙签署的相同条款进行收购,总价格将达19亿美元。此项交易成功后,百度收购91无线的标的额将超过2005年雅虎10亿美金并购阿里巴巴,成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


地利


今日头条在北京创业,技术、产品人才,媒体资源,全国范围内得天得厚。


人和


前面几年经历积累的人脉,加上张为人厚道,使得张可以迅速建立一支队伍开干。京杭君2015年5月去头条面试时,二面管就是张在九九房的前同事。张的技术背景和好名声也有助于张去外部拉技术牛人加盟。



今日头条业务战略


现在回过头看,张在创办头条之前,对产品的规划,商业变现节凑都有了清晰认识,业务领域是他之前经历的延续。先做信息聚合,积累流量和用户,曲线救国,逐步完善用户账号体系,最后切入社交网络这一互联网应用高地。社交网络才是他的目的,一旦这步成功,腾讯和facebook能做的事情头条通通能做。抖音是通往这一目的地的里程碑之一。


张一鸣曾说过


从公司层面不要和别人的核心领域去竞争,这样会牵扯你很多的精力,也没有优势。从另一个角度讲,除了竞争外,不做别人做得好的领域,要做另外的领域。


张一鸣深谙曲线救国之道,实力不足时不跟巨头正面冲突。


公司成立之初,试水探索「内涵段子」、「搞笑囧图」等产品,卖点一目了然,反响不错,积累了数十万日活跃用户,开局大吉对于一个初创团队实在是太重要了。


12年8月,「今日头条」发布,「内涵段子」等为「今日头条」导流,12年底,「今日头条」积累了100万DAU(日活跃用户)。


创始人的战略战术,在此可见一斑。


  1. 前面几个产品为「今日头条」打下了技术基础,最难能可贵的是转化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2. 如果开局就做「今日头条」,在有「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等竞品的情况下,用户为什么要选择「今日头条」?第一批用户是最难做起来的。开局不利,士气不振,这对一个创业团队实在是太糟糕了。
  3. 用户爆发式增长得益于「今日头条」诞生时间正好与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时间相吻合,充分享受了移动互联网初期的红利。
  4. 「今日头条」这个名字值几个亿,而这个名字,最终拍板也是通过AB测试,在十几个候选名字里胜出。


开局大吉,13年到16年间,倾全公司之力重点打磨「今日头条」这款产品。


内容生态建设和运营


  1. 最开始用机器爬虫,抓取内容,用户点击新闻标题后,跳转到新闻门户的原网页。
  2. 出于用户体验的考虑,和媒体合作,头条会对被访问的其他网站网页进行技术处理,去除原网页上的广告,只显示内容。
  3. 自建媒体创作平台「头条号」,“千人万元”、“百群万元”等计划砸钱,建立头条号之后,作者可以在平台上传内容,这就相当于授权头条进行内容分发。头条跟媒体分享广告收益,内容生态的主宰权牢牢掌控在头条手中。
  4. 内容形态从文字,到图片,到短视频,17年更是砸下10亿元补贴头条号进行短视频创作,震惊业界。



技术能力建设



  1. 做大做强对外宣称的千人千面个性化推荐。14年底引入百度大搜副总监YZY,其又招来一票大搜等百度核心部门的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
  2. 成立效率工程部,建设各种内部工具平台。15年初引入原百度贴吧技术经理HDK,其招来一票贴吧工程架构人才。PC互联网时代,贴吧的流量巨大,考验了该部门的基础架构能力,不少平台产品在百度内部得到推广。14年到16年正直贴吧混乱期,不少同学生无可恋,头条正好是个好去处。
  3. 一句话,百度技术为头条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支撑着海量用户和流量。


用户增长


  1. 头条拥有可能是国内最好的用户增长团队。
  2. 比如只花费了100万元的推广费用,在12年年底实现了一百多万的日活跃用户量,单个激活用户获取成本不足一毛钱。
  3. 比如17年底的“百万英雄”,撒币大战更是引起一股风潮。
  4. 比如18年春节期间,抖音新增3000 DAU。



「今日头条」用户量里程碑数据

13年底,DAU过1000万
15年1月,DAU过2000万
16年8月,DAU过6000万
17年8月之前,DAU过亿


12年以外来者身份进入资讯分发领域。

14进入第二梯队,成为国内最主流的新闻客户端之一。

15年和腾讯并列两霸。

17年成为国内流量最大的内容分发平台。

巨头们对头条,由开始的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等明白过来,已经赶不上。


一时间,国内外所有的资讯分发产品都学起了头条个性化推荐模式,腾讯做了「天天快报」,百度在手百上做了「feed」「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都未能幸免,被头条带偏。这种情况下,头条反倒安全了,友商这是拿自己的劣势跟头条核心优势领域竞争啊。


传闻16年腾讯和百度,都跟头条谈过收购,不知张一鸣是否有过犹豫,最后倒是很坚决。




以下是头条的一个招聘海报,时间为16年8月。



产品航母群协同发展


DAU达到某个门限,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APP,而是一个平台,一个生态。


就像创业之初,用「内涵段子」等产品的流量喂「今日头条」,为其迅速转化了第一批用户。现在「今日头条」也能喂大其他产品。


以短视频这个垂直类目为例子,看看「今日头条」是怎么做的。


  1. 「今日头条」APP下方「首页」入口「推荐」栏目出短视频,培养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习惯。
  2. 「今日头条」APP下方出现「小视频」入口,进一步培养用户习惯。
  3. 推出「火山小视频」APP,「今日头条」等产品引导下载「火山小视频」APP。



「西瓜视频」、「悟空问答」、「抖音」等都是这么个套路。

如果「微头条」作为一个独立APP推出,大家也不要惊讶。


另外头条很早就引导用户注册,建立统一的用户账号体系,一个账号,登录所有头条系产品。百度曾经在混乱的用户账号体系上吃过大亏,对用户价值的挖掘远不如阿里腾讯。


统一的用户账号体系,是产品矩阵协同互推的基础,也是头条做社交的关键一环。


目前看,头条系产品沉淀的社交关系还只是单向的“关注”。有了「今日头条」,「抖音」这两大DAU过亿超级APP为首的流量航母群,头条可以不停地探索新产品,哪天推出有别于QQ和微信的即时通信类社交产品,不必惊讶。


国际化和并购


早在15年,京杭君还在「猎豹移动」做新闻推荐产品的时候,头条就开始了国际化的探索。有PM朋友去头条面试,他们内容出海战略比「猎豹移动」稍晚一点。


通过自研、收购和投资,头条已经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泛内容阅读和社交生态体系。国际化也卓有成效,“现在在日本,每10个日本公民中就有1个我们的用户,月活一千多万,已经是很高的比例”,3月20日张一鸣于清华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中如是说。



头条的商业变现


罗振宇曾提出了一个概念,「国民总时间」,并认为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国民总时间,GDT(Gross Domestic Time)

目前互联网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网民总数(用W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代替)的乘积,我们称之为国民总时间GDT,而日均的GDT=W*T,年度GDT=W*T*365。

头条系产品在争夺用户时间方面,仅次于腾讯微信。


对于一个成熟的资讯分发产品,两个指标最能反应其商业价值。


  1. DAU(日活跃用户量)
  2. 单用户每天使用时长



这两指标直接决定了GDT。

对于资讯分发产品,大致可以这么理解其商业价值。


  1. 用户在平台内花的时间越长,平台越能准确对用户画像。
  2. 假定单位时间内,用户可以忍受的广告数量是一定的。
  3. 那么GDT越高,就可以出越多的广告。
  4. 用户画像越准确,广告变现效果越好,平台回报越高。



事实上,信息流广告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早被雅虎、facebook、百度等巨头验证,张一鸣对如何变现(挣钱),应该在创业之前就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13年挖来《京华时报》副总裁张利东,全面负责今日头条的商业化。


早在15年5月,京杭君去头条面试时,技术VP YZY告知,今日头条随时可以盈利,当时还不准备盈利。


看看今日头条商业变现方面取得的成绩



2016年,广告营收为60亿元。
2017年,广告营收150亿元。
2018年目标,广告营收冲500亿,保300亿。


百度2017财年总营收848亿元
腾讯2017财年总营收为2377.6亿元
阿里巴巴财年起始时间跟BT不太一样,不做对比


今日头条变现效率有多高,引用「彬元资本」 一文《信息流产业链:内容和营收的南辕北辙》部分段落。


即便在内容上有着天然的缺陷,但是从财务数据上来看,头条却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如果按照2017年营收目标25亿美金,2亿MAU计算,今日头条的流量变现效率远远甩开国内的竞争对手,目前仅落后于Facebook,而且如果明年完成300亿的保底,那么超过Facebook几乎毫无悬念。


由此可见头条强悍的造血能力,同一量级的嘀嘀、美团还在靠融资扩张。


为了保证广告收入的高速增长,今日头条借鉴了百度的广告销售模式,即在各地设置代理,再结合KPI的惩罚制度。同时挖了很多百度销售体系的人,两者广告客户高度重叠,将来必有一场恶战。



5. 未来趋势和风险



头条拥有一支能够持续作战、高度认同创始人理念,向心力极强的团队。这支团队在技术、产品、运营、商业化各个方面的实力在国内堪称一流。最关键的是这支团队还很年轻。


创始人张一鸣先生格局极大,务实,又善于放低姿态,邀请各个领域的顶级人才加盟,帮助他达成目标。在利益分配方面,慷慨程度不亚于马老师。


目前头条还处于跑马圈地,蒙眼狂奔布局未来的“大跃进”进程中,方式不拘一格,自研、投资、并购。同时拥有强悍的自我造血和融资能力。


持续推出好产品,在内容分发领域已经占领了一块高地,目前正发力社交。这是一家诞生于移动端的公司,对用户价值的挖掘仅次于阿里和腾讯,高于百度。坐拥海量精准画像的用户,未来在营销,金融、电商、游戏等领域均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每一个都是万亿美金的大市场。


风险来自两方面


不站队,和大大小小的巨头直接竞争。
内容分发领域,「今日头条」和「百度feed」、腾讯系的「腾讯新闻」和「天天快报」、「网易信息」、「搜狐新闻」等直接竞争。
问答社区领域,「悟空问答」和「知乎」。
社交媒体方面,「微头条」和「微博」竞争。
短视频社交领域,「抖音」和「快手」,腾讯「微视」也已入局。
头条似乎越战越勇。

监管方面
内容社区产品天然和舆论监管联系在一起,前有「饭否」因不可描述的原因遭关闭。今有DAU超过2000万的「内涵段子」被关闭(这是今日头条公司做的第一款产品,估值已是独角兽级别),以及各新闻产品遭遇整改,栏目下架。

类似的事件,BAT都曾遭遇过,百度曾经连续三天上新闻联播。头条现在遭遇未必是坏事,该来的迟早会来,吸取教训以后走得更稳。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京杭君自14年发现这家公司以来,看好其未来,从未改变。

而且其成长之迅速,进入领域之广泛,远超预期。


在不发生大的政策监管灾难之下,今日头条将崛起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极,如果要给一个期限,三年。届时国内互联网行业各势力格局将由BAT演变为ATT,即阿里、腾讯、头条。


注:小米不算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蚂蚁金服算在阿里阵营


以上内容均为岳京杭的胡说八道,不构成职业规划和投资建议。



关注「中产之路」, 回复“张一鸣”,你将得到名为
2018年3月20日张一鸣于清华大学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的文章,信息量很大



相关阅读

一个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之路(上)

一个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之路(下)

移一代如何在大城市立足

北漂8年,撤退杭州

30岁那年转行,离开通信拥抱互联网(上)

30岁转行,逃离通信拥抱互联网(中)

30岁转行,逃离通信拥抱互联网(下)


微信公众号:中产之路

作者:岳京杭,湖南人、码农。
求学于西安、北京,目前定居杭州。
浪迹于通信、互联网行业,三星电子、百度、网易等公司。
沉于阅读,勤于思考,乐于分享。
复盘过往经历、面向未来思考、做最优决策。



旗帜鲜明给出本文结论:


今日头条即将崛起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三极,如果要给一个期限,三年。

届时国内互联网行业各势力格局将由BAT演变为ATT,即阿里、腾讯、头条。


长文慎入,本文潜在读者群体:


在校大学生
职场新人
互联网从业人员
媒体从业人员
关心产业演变趋势的相关人士



从一个资讯分发产品从业人员角度来谈谈今日头条这家公司。

本文组织结构如下,每个小节均可自成一章,阅读感兴趣的部分即可。

建议先收藏,慢慢读。


跟头条的几次接触
张一鸣的经历
头条的团队
头条发展策略
未来趋势和风险




1. 跟头条的几次接触



早在2012年之前,就有了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的说法,三巨头指彼时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再后来,"BAT"的说法充斥着各路媒体,其他互联网公司或创业公司,都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BAT格局奠定于PC互联网时代,如果说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那么,"BAT"们在各自的主场:搜索、电商、社交,分别垄断了"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商品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在移动互联网之前,BAT各自野蛮生长,相安无事,岁月静好。


2007年6月29日,第一代IPhone正式发售。

2008年10月,第一部Anroid手机发布。

2010年4月,做了几年天使投资人的雷军成立小米(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6月8日,第四代IPhone4正式发布。

2011年1月21日,腾讯广州邮局团队掌门人张小龙发布了第一版微信。

2012年3月,张一鸣创建今日头条(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2012年7月10日,程维成立了嘀嘀(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


以上是一些大事件的时间节点,雷军感觉到移动互联网的东风起来了,他在2010年成立了小米公司,他说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2011年8月,京杭君进入三星电子通信研究院实习,做手机通信协议相关的开发工作。


当时,3件对三星手机影响深远的事情正在发生。


1.三星刚刚开启战略转型,全面由功能机转向安卓(Android)系统,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

2.当时GALAXY Note开发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京杭君所在的协议小组有几个工程机在用。看到Note的第一感觉是,这么大个屏幕,打电话盖住半张脸,真有人喜欢吗?,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三星引领手机大屏时代。

3.国内4G网络商用部署加快了步伐,为后面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从在功能机时代,三星手机一直是跟随策略,借助安卓系统、大屏、和4G网络在国内普及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爆发,三星手机翻身,一度如日中天,智能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和苹果分享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全部利润。后续又被国内一众安卓厂商狙击,14年下半年,三星手机在大陆市场销量大幅下滑,京杭君所在的部门,开始组织调整和优化。


在三星电子的三年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自己的认识。


行业:通信行业整体没落势不可挡,4G,5G技术商用,也只是行业的回光返照。

外企:作为一个整体,在华优势不复存在。


经过一番思考和折腾,京杭君计划转向互联网行业,并为之做准备。去什么样的公司能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在房价不堪重负的北京,让移一代的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理想情况下公司该有什么样的特质,当时是这么思考的。


1.公司所从事的行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已经或者有潜力构造护城河;
2.公司短期不会死掉,未上市,估值不高,创始人有分享利益的意愿;
3.创始人有过创业经历,能力得到过证明,大概率确保公司能做大。


换句话说:公司有做大的可能,目前还很小,老板人品靠谱,大方给员工发期权,有能力把公司做到上市,员工有可能据此财务自由。


为什么这么考虑呢?


并不是自己多有远见,身边有这样的例子。研究生时期对面宿舍有个同学毕业去了阿里巴巴,两年后阿里上市,同学分得的股票(上市前就是期权啦)大概值120万人民币左右。据他说,他们小组早他几年入职的同事,股票价值千万的比比皆是,入职更早的,股票价值过亿也不稀奇。


在当时的情况下,今日头条无疑是最符合这些特质的。

京杭君对今日头条的初始印象,来自两次新闻事件。


2014年06月,C轮融资1亿美金、估值5亿美金
随后被搜狐起诉



成立2年,估值5亿美金,成长不可谓不快,融到钱,短期死不了。

被老牌门户起诉,说明头条实力不可小觑。


另有一点巧合的是, 跟京杭君同一年入职三星电子的,有一位女校友L。15年初有一次下班,乘坐同一部电梯下楼,闲聊得知L对象D君在今日头条工作,据她说当时今日头条整个团队300多人,大喜,于是通过L认识了D君,加上了微信。


15年4月初从三星离职后,请D君内推,不久就安排了面试,一个下午,在知春路盈都大厦,2个技术面通过。 hr面试后告知一周后还有终面,在hr的介绍下,第一次见到了D君。D君是同届校友,毕业后在一家第二梯队互联网公司工作一年后,于13年初加入头条。跟D君聊了10分钟左右告别,D告知头条已经700多号人了,终面基本上不会刷人。一周后技术VP Y君终面,遗憾的是未有通过。


这是跟头条的第一次接触,据说当时头条估值20亿美金左右。


15年6月份,京杭君入职猎豹移动,做猎豹浏览器上的新闻推荐。当时还有个几个其他选择,以前的文章有提到过。之所以选择猎豹,是觉得新闻推荐这个方向市场需求比较大,前景看好,以后还有机会去今日头条碰碰运气。


在猎豹呆了一年后,各种原因要离职,请D君再次推荐头条的推荐算法岗位,最后简历卡在技术VP Y君那里,hr不能安排面试。Y君管理下的data组,包括推荐和广告算法两大核心部门,跟京杭君技能吻合的职位都在data组。


在猎豹离职前拿到百度手百feed推荐策略岗位offer,6月初,通过某职场社交APP,头条效率工程部的开发C君找到京杭君,怂恿过去聊一聊,京杭君告知之前跟头条相关故事。从C君了解到,他们部门总监是从百度贴吧来的一位经理H君,Y管不到H部门。于是过去,当时今日头条搬到了中航广场, 大楼比较气派,跟C君面聊,这个组主要做一些内部效率工具平台,跟京杭君技能储备不匹配,亦无太多兴趣,也就没有进行后续的面试。


这是跟头条的第二次接触,据说当时头条估值50亿美金左右。


16年6月,从猎豹离职,去了百度。


整个16年,北京杭州两地房价都大幅上涨。短期内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共同成长,足以支持京杭君在北京定居的工作,所以当时觉得必须抓紧时间去杭州,晚了杭州的房子也买不起。


17年初,有个之前认识的hr入职头条,联系京杭君,说有个岗位非常匹配,问愿不愿意过去聊聊,京杭君对进入头条已不抱希望,跟hr表示,希望过去之前跟技术负责人先电话沟通一下。


后来跟技术负责人S电话沟通,通过某职场社交APP了解到S在百度阿里待过几年,14年进入头条。S表示他是某产品线推荐算法负责人,他们正在做一款针对高端人群版的快手。京杭君把之前的故事告知S君,S君表示他先去找Y君了解一下情况。


所谓针对高端人群的快手,就是现在的网红级短视频应用「抖音」。


这是跟头条的第三次接触,头条在2016年年末融资后估值110亿美金。



2. 张一鸣的经历



据网上信息,今日头条(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一鸣,福建龙岩人,1983年出生,2001年考入南开大学,报的是生物专业,被调剂到微电子,大二下学期自己转专业到软件工程。


“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由此看来,2000年前后被这句话忽悠的人着实不少,连张一鸣这样家庭出身的也不例外(张一鸣父亲在去东莞开办电子产品加工厂之前是市科委的工作人员,母亲是护士)。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张一鸣当时被生物工程录取了,还会有现在的今日头条吗?


互联网行业,福建龙岩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美团王兴、雪球方三文和今日头条张一鸣,被称为“龙岩三杰”。龙岩还有一个神人,林斌炜,17年初,把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粉丝做到1500万。


关于张一鸣在创办今日头条之前的经历,引用微信公众号「42章经」一篇文章的部分段落。


本文来自 3 月 20 日张一鸣于清华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42章经全文首发

钱颖一:从刚才简短的介绍当中发现你的兴趣非常广泛,电子、生物、计算机还有工商管理,你觉得(大学)四年经历中什么是对你后来影响最大的?

张一鸣:我们学校在天津,不像在北京,可参加的课外活动不是太多。所以我有很多时间看各种“乱七八糟”的书。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除了上课之外看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书,传记占很大一部分。阅读最主要的是对你的兴趣、审美有塑造。看了传记之后,我自己在后来的择业,对我的职业规划更有耐心。你看到很多很伟大的人,年轻时的生活也是差不多的,也由点滴的事情构成,大家都是平凡人。你要有耐心,持续在一个领域深入,会取得对应的成绩。我一直觉得世界上的书,如果只能选择看少数书的话,两类书值得看,第一类是传记,第二类是教科书。

钱颖一:传记让你更耐心,这是很重要的体会,现在不耐心是学生中很大的问题。你看了传记让你有耐心。听说你在大学的时候就对信息的流动效率很有思考,什么情况下你去想这个问题,你当时想这个问题跟后面讨论的你的创业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张一鸣:这个是我创业的主旋律。我本身是重度信息获取者,除了大学看很多传记,杂七杂八的书之外,中学也看很多报刊杂志,连中缝都会看。我当时觉得信息的传递是影响非常大的事情,由于信息传递效率的不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效率、合作、包括人的认知造成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报纸刚被发明的时候,是非常奢侈的产品。相信过十年二十年,10后、20后这些人长大,知道当年为了传递一份信息,要通过刻字、油印,把几千几万字人工递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会觉得非常奇怪。

信息的流动本身对社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甚至觉得它可能是各种其它效率的基础。信息的流动速度或者信息的组织有序程度会产生很大的争议,我们学计算机的时候有做MIS系统还有存储系统、3D展现,也是围绕信息,IT行业就是信息产业。其中信息的组织和分发产生的争议最大。信息已经在那儿,如果没有有效组织和分发,其实产生的价值很有限。我毕业之后无论做搜索引擎还是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组织分发信息,社交网站以人为节点组织信息流动,还是做推荐引擎,以兴趣为颗粒度来组织分发信息,其实基本上都围绕信息分发。包括抖音也是更有利于信息被创造出来、被分发出去。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效率工程部门,专门优化公司内部的信息流动。

钱颖一:当时确定是这个方向,那很有意思,你是2005年毕业,从2005年到2012年你创办今日头条中间有七年时间。这七年时间你有过丰富的创业经历,曾在四家公司创业,协同办公、酷讯、海内、99房,参与创办过的四家公司,而且在中间还到微软去工作过一段,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在这七年中如何规划实践怎么去调整?

张一鸣: 我之前都是偏技术创业,社交领域的创业让我有机会观察用户,在感性理解用户和产品方面有很大帮助。社交产品跟人打交道,很多用户直接给你反馈问题。跟王兴一起创业,那个创业非常注重产品品质,真的一个像素、一点点色差都非常敏感。独立创业的时候,99房是对今日头条创业的演练,99房那时候我当CEO,以前我把职责做完,还有问题向上汇报,但CEO不能向上汇报,要做独立的决定。招聘、辞退不能推给别人,这是对今日头条创业的演练。还是很幸运,最终在移动互联网浪潮起来的时候,我有以上这些经历。


张一鸣微博主页



创办今日头条之前,张一鸣的经历大致总结如下。


中学时就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大学阶段已展露出他在编程技术上的天赋。“渴望卓越”,大学时期大量阅读,无论科技、社会、诗歌还是人文,只要能使他变得更卓越和强大,张一鸣都去阅读。正如他在微博上的签名:“逃逸平庸的重力”。


第一次创业:2005年大学毕业到北京,跟一位师兄合作,开发对企业的协同办公系统,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创业:2006年,进入旅游搜索网站酷讯,负责酷讯搜索研发。2008年离开酷讯,去了微软。

第三次创业:2008年9月份,离开微软,以技术合伙人身份加入饭否创业。

第四次创业:饭否被关闭后,2009年10月,张一鸣开始第一次独立创业,创办垂直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真心英雄


在酷讯积累了全面扎实的互联网技术能力(特别是搜索),24岁成为总监,并得到了酷讯投资人王琼的青睐。


在饭否对社交网络和高效信息分发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在九九房经历了第一次自主创业、投资人为王琼。


2012年,张辞去九九房CEO职务,开始第五次创业,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天使投资人为海纳亚洲(王琼所在机构)等3家公司。海纳亚洲还参与了后续的A轮、A+轮、B轮。


今天头条的业务,开始围绕信息分发,后面逐步拓展到社交网络。

正式他自己说的:你要有耐心,持续在一个领域深入,会取得对应的成绩。




3. 头条的团队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说今日头条最重视人才招聘也不为过。尤其是早期的技术产品人员,张一鸣可以连续几周去对方小区门口见同一个候选人。前100号员工招聘张亲自把关。也鼓励内部推荐,推荐成功能拿到价值不菲的内部推荐奖,所以在某职场社交APP上,经常有头条员工问你是否考虑头条的工作机会。



头条挖人毫不含糊,张一鸣跟候选人讲愿景,他计划中的头条要做成什么样子,公司如何一步一步走。更讲利益,赤裸裸的利益,什么阶段加入头条,可以分配多少数量期权,头条目前处于什么阶,如果发展到A阶段,期权增值几倍,发展到B阶段,期权又增值几倍……,如此这般。以下是一位百度的朋友在16年6月做的功课(不准确,将就看),蓝色背景的人员曾经在百度工作过。现在头条内部百度背景的人更多。


张一鸣的开放心态和大格局,有助头条持续挖到业界牛人加盟,补齐各种短板。

以上是头条的融资历史,坊间流传最新(18年)估值500亿美金,一个工作过两三年的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16年前加入头条,如果配备对等50万人民币,4年兑现的期权,伴随头条的飞速发展,目前都轻松超过1000万。更早加入过亿也不在少数。


员工持股(期权)比例极高,某种程度上,这些人都是在为自己打工,跟头条捆绑为一体,所以头条员工(非销售)离职率及低。一旦上市,其造富规模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史上,可与14年的阿里巴巴上市媲美。


老板技术出身,头条内部对技术产品人员相当友好。有几个头条的朋友,一线员工,聊天中谈到张一鸣,都亲切地称呼为“一鸣”,可见他们对张的认同度之高,张的凝聚力之强。相对其他公司,在某职场社交APP上,腾讯和今日头条的员工对自家公司认同感最高。


很早期,就任命了工程师出身的谢欣担任人力资源副总裁,即使在互联网公司也比较少见。


另外,头条12年开始创业,在BAT三座大山和各传统门户的围剿中长大,持续做出好产品,团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考验。张一鸣说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始终创业,类似亚马逊的Always Day 1,永远像公司创业第一天那样思考,永远思考用户在想什么。


目前为止,头条的产品技术团队还很年轻,年轻人才知道年轻人怎么思考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张还亲自过问产品,强制要求公司高层体验新产品,这也是头条能持续做出好产品原因之一。


综上,头条重视人才,充分的期权激励,更年轻的团队成员(相对BAT),一路从泥土里厮杀锻炼起来战斗力,以及对创始人的认同,和多个用户产品培养起来的产品感知能力,技术能力,推广能力,这是一只极其强悍的团队。


再放两段有关张一鸣招人的故事,大家感受一下。


摘抄自《创业家》&i黑马说的一次采访

梁汝波总结,张一鸣一是认人准,二是“死皮赖脸”。
在为公司招人时,张保持了梁说的这些特性。

“字节跳动”的前100名员工全部是张一鸣亲自面试的。现在公司发展速度加快,他只能面试70%左右,但每个offer都是他亲自确认后发出的。

他对《创业家》&i黑马说:“我们招人的标准比较高,可能除了小米之外,业界的创业公司中,很少有我们这个标准的。”

梁汝波说,每次团队里招到优秀的人才时,他都觉得难得。“但他(张一鸣)总是会说,能找到更优秀的,并且能正确地评估,给出合理的offer。”

张一鸣说,他招聘的办法就是留心和诚意。大学时,他在一个技术社团当主席,组织了一个写代码比赛。比赛的冠军,现在是“字节跳动”的一名主力工程师。

“他是化学系的,”张一鸣说,“但比计算机系的写程序还快。他在研究生时我就把他挖去酷讯当实习生(后来一直留在酷讯,张一鸣从酷讯离职时承诺不挖酷讯的人。酷讯于2009年被TripAdvisor收购),这个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就邀请他来了。”

一旦见到认为不错的人才,即使当时没招到,张一鸣也会想办法知道对方目前的状况。“对优秀的人,两三年保持跟踪。比如我们现在做基础架构的同事,之前在一些业务上有往来,当时他对加入我们兴趣不大。后来每隔半年都会去找他一次,他在一年半之后加入。”

张一鸣也曾连续几周去见同一个人,在对方小区门口。他给HR的原则是,只要遇到不错的人,时间地点都OK。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70、80%的人都能请来。“首先你要让他知道,他能在你这边发挥更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你有信念建设一家有优秀团队的健康的公司,希望他参与进来。我觉得这个比较吸引人。”

一下摘抄自《博客天下》,文中提到张一鸣加候选人的微博,还真是,相对2287条微博,关注2401个账号,真不少。

撰文:姜曼 鲁韵子 汪再兴

编辑:汪再兴


当时为了挖一位曾在微软工作过的资深工程师,张一鸣像一位调查记者一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途径全面了解对方。那几天,他开始一个接着一个打电话,向所有他能找到的人打听对方的信息。打完电话后,他还会加上这位工程师所有公开的社交工具,通常是加完微博后,又想办法加微信,然后把对方的朋友圈先看一遍。
“一开始在微博上可以很放松地问对方现在在做什么(项目)或者与对方做技术上的交流分享,这也是一种考察。”张一鸣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自己对对方的性格和能力有一个基本判断,偶尔他也会点赞、评论互动,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当时为了了解自己要挖的这位工程师,他一共花了二三十个小时做挖人的前期信息调查。“每次要做之前我都觉得挺累的,但是招到人了又会很兴奋。”张一鸣说。
“前期信息收集越仔细,他越会觉得你对他的工作、公司环境乃至他那个部门的特点都如此了解,这样你和他的对话就能产生共鸣,他对你的信任度会提高。”当成为朋友后,张一鸣开始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公司,“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你就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在与这位工程师沟通长达两个月后,在一家咖啡馆,张一鸣终于得偿所愿,让这位工程师加盟今日头条。
创业维艰,找到技术人员只是诸多艰难中的一种,创业者更难找到的是与自己共同走下去的创业搭档。对于张一鸣来说,找到与擅长技术的自己互补的创业搭档成为创业初期最重要的一件事。
两年前的一天下午,在盈都大厦10层一间灯光昏暗的小会议室里,喜欢用图形和数据来表达事物关系的张一鸣开始用一套复杂的公式和算法向时任《京华时报》副总裁张利东解释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型。
当天下午,张一鸣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开始在一个小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上“用户量、展示量、点击率、转化率、单价、CPM、CPC”这些外人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还写下一长串复杂而又深涩的计算公式。之后,他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解释自己写的这一套复杂的推导公式。他说,之所以这样做的是为了让张利东能够明白,今日头条的广告盈利和往后每一步的创业步骤他都不是空谈,而是有一套精密的算法推导而成。
“当时他写的公式,你都看懂了吗?”2015年5月的一天下午,现任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张利东向《博客天下》记者回忆当时张一鸣拉他加盟的情景:“实话实说,当时我没完全听懂,但他列公式的行为给我的感觉是震撼,我第一次看见有人用公式的方式给我推导广告盈利模式。”某种程度上,张一鸣的理工科思维彻底颠覆了这位此前几十年来一直依靠勤勉、营销技巧来征服广告客户的广告人。
两年后,在这间小会议室里,张一鸣列出的公式仍然保留在这张白板上,望着公式的张利东告诉《博客天下》记者,“事实上,两年后今日头条的盈利模式就像张一鸣写的那样,一步不差的都实现了,而且实现得比他两年前跟我说的还要好。”
张一鸣说,创业初期,自己像个销售一样推销公司的愿景和机会。他希望自己给候选人留下坦诚、可信赖的印象,“我愿意花时间,也有耐心,不洗脑,也不忽悠。”他经常去候选人公司或家的楼下等他们,北京的雾霾也挡不住他。“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这是张一鸣招人的原则,也是他向每一个候选人传达的信息。
“我不喜欢桃园结义,但三顾茅庐还是没问题的。”张一鸣说。创业初期,他徒步把北京的东四环和北五环这些程序员聚集的地方走了一遍,他没有喝咖啡,喝茶的习惯,却在咖啡厅、茶馆和真功夫见过许多候选人。
有时,张一鸣会把自己的招聘经验写在一个小本子上,公司开会的时候拿出来分享,同事调侃他的挖人经验就是“不要脸”。张一鸣解释说,每次招聘都是给候选人提供一个选择,而不是强迫他来,只要对方有考虑的空间,就得“脸皮厚,要乐观”。
现在有一支13人的HR团队专门帮助张一鸣掌管今日头条主要的技术招聘工作,但他仍然将40%精力放在人才的引进上。
张一鸣的努力并不是每次都成功。2012年,一位安卓的工程师觉得刚上线的今日头条公司小、压力大、薪酬也没有竞争力,尽管当时张一鸣给他写了一封A4纸那么长的邮件,最后对方还是放弃了。


4. 头条业务战略



05毕业到12年创办今日头条的7年间,张一鸣在酷讯积累了全面扎实的互联网技术能力,在饭否对社交网络和高效信息分发形成了深刻认识,在九九房经历了第一次自主创业演练,在酷讯和九九房获得了投资人(王琼)的深度信任。


12年初,张创办今日头条时,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三颗龙珠。


天时



1. 创始人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投资人鼎力支持。


2. 国内4G尚未商用,智能手机普及率33%,还有很多Symbian用户,迎来一个换机潮,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往后还有很大的增量。


中国已跃居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迅速普及,智能手机用户规模化增长,市场销量不断攀升。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已经达到了3183.9万部,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
从现阶段的中国智能手机发展态势上来看,未来可拓展空间仍然巨大。从手机市场重心迁移的态势来看,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更多手机用户已经将智能手机作为换机的首选。从城市智能手机普及率来看,截止到2011年底仅为30.1%,可见城市市场仍有发展潜力。此外,中国具有手机产业集群优势,在智能手机发展的浪潮中,产业链各方将会形成聚焦效应,集体发力智能手机市场。


3. 12年,BAT还是还只是PC上的三巨头,移动端一片混沌,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微信自2011年1月发布以来,截止2011年11月注册用户数超过5000万,活跃用户达2000万,马化腾激动得发微博。
那个时候大佬们认为应用分发市场是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一。

2013年7月16日上午消息,百度宣布拟全资收购网龙旗下91无线业务,购买总价为19亿美元,相关各方已就此签署谅解备忘录。百度将于2013年8月14日,收购由网龙持有的91无线57.41%的权。 且百度有意收购91无线剩余的42.59%股权,在8月14日前,其他股东如愿意出售其持有的股份,百度将按与网龙签署的相同条款进行收购,总价格将达19亿美元。此项交易成功后,百度收购91无线的标的额将超过2005年雅虎10亿美金并购阿里巴巴,成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


地利


今日头条在北京创业,技术、产品人才,媒体资源,全国范围内得天得厚。


人和


前面几年经历积累的人脉,加上张为人厚道,使得张可以迅速建立一支队伍开干。京杭君2015年5月去头条面试时,二面管就是张在九九房的前同事。张的技术背景和好名声也有助于张去外部拉技术牛人加盟。



今日头条业务战略


现在回过头看,张在创办头条之前,对产品的规划,商业变现节凑都有了清晰认识,业务领域是他之前经历的延续。先做信息聚合,积累流量和用户,曲线救国,逐步完善用户账号体系,最后切入社交网络这一互联网应用高地。社交网络才是他的目的,一旦这步成功,腾讯和facebook能做的事情头条通通能做。抖音是通往这一目的地的里程碑之一。


张一鸣曾说过


从公司层面不要和别人的核心领域去竞争,这样会牵扯你很多的精力,也没有优势。从另一个角度讲,除了竞争外,不做别人做得好的领域,要做另外的领域。


张一鸣深谙曲线救国之道,实力不足时不跟巨头正面冲突。


公司成立之初,试水探索「内涵段子」、「搞笑囧图」等产品,卖点一目了然,反响不错,积累了数十万日活跃用户,开局大吉对于一个初创团队实在是太重要了。


12年8月,「今日头条」发布,「内涵段子」等为「今日头条」导流,12年底,「今日头条」积累了100万DAU(日活跃用户)。


创始人的战略战术,在此可见一斑。


  1. 前面几个产品为「今日头条」打下了技术基础,最难能可贵的是转化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2. 如果开局就做「今日头条」,在有「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等竞品的情况下,用户为什么要选择「今日头条」?第一批用户是最难做起来的。开局不利,士气不振,这对一个创业团队实在是太糟糕了。
  3. 用户爆发式增长得益于「今日头条」诞生时间正好与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时间相吻合,充分享受了移动互联网初期的红利。
  4. 「今日头条」这个名字值几个亿,而这个名字,最终拍板也是通过AB测试,在十几个候选名字里胜出。


开局大吉,13年到16年间,倾全公司之力重点打磨「今日头条」这款产品。


内容生态建设和运营


  1. 最开始用机器爬虫,抓取内容,用户点击新闻标题后,跳转到新闻门户的原网页。
  2. 出于用户体验的考虑,和媒体合作,头条会对被访问的其他网站网页进行技术处理,去除原网页上的广告,只显示内容。
  3. 自建媒体创作平台「头条号」,“千人万元”、“百群万元”等计划砸钱,建立头条号之后,作者可以在平台上传内容,这就相当于授权头条进行内容分发。头条跟媒体分享广告收益,内容生态的主宰权牢牢掌控在头条手中。
  4. 内容形态从文字,到图片,到短视频,17年更是砸下10亿元补贴头条号进行短视频创作,震惊业界。



技术能力建设



  1. 做大做强对外宣称的千人千面个性化推荐。14年底引入百度大搜副总监YZY,其又招来一票大搜等百度核心部门的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
  2. 成立效率工程部,建设各种内部工具平台。15年初引入原百度贴吧技术经理HDK,其招来一票贴吧工程架构人才。PC互联网时代,贴吧的流量巨大,考验了该部门的基础架构能力,不少平台产品在百度内部得到推广。14年到16年正直贴吧混乱期,不少同学生无可恋,头条正好是个好去处。
  3. 一句话,百度技术为头条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支撑着海量用户和流量。


用户增长


  1. 头条拥有可能是国内最好的用户增长团队。
  2. 比如只花费了100万元的推广费用,在12年年底实现了一百多万的日活跃用户量,单个激活用户获取成本不足一毛钱。
  3. 比如17年底的“百万英雄”,撒币大战更是引起一股风潮。
  4. 比如18年春节期间,抖音新增3000 DAU。



「今日头条」用户量里程碑数据

13年底,DAU过1000万
15年1月,DAU过2000万
16年8月,DAU过6000万
17年8月之前,DAU过亿


12年以外来者身份进入资讯分发领域。

14进入第二梯队,成为国内最主流的新闻客户端之一。

15年和腾讯并列两霸。

17年成为国内流量最大的内容分发平台。

巨头们对头条,由开始的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等明白过来,已经赶不上。


一时间,国内外所有的资讯分发产品都学起了头条个性化推荐模式,腾讯做了「天天快报」,百度在手百上做了「feed」「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都未能幸免,被头条带偏。这种情况下,头条反倒安全了,友商这是拿自己的劣势跟头条核心优势领域竞争啊。


传闻16年腾讯和百度,都跟头条谈过收购,不知张一鸣是否有过犹豫,最后倒是很坚决。




以下是头条的一个招聘海报,时间为16年8月。



产品航母群协同发展


DAU达到某个门限,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APP,而是一个平台,一个生态。


就像创业之初,用「内涵段子」等产品的流量喂「今日头条」,为其迅速转化了第一批用户。现在「今日头条」也能喂大其他产品。


以短视频这个垂直类目为例子,看看「今日头条」是怎么做的。


  1. 「今日头条」APP下方「首页」入口「推荐」栏目出短视频,培养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习惯。
  2. 「今日头条」APP下方出现「小视频」入口,进一步培养用户习惯。
  3. 推出「火山小视频」APP,「今日头条」等产品引导下载「火山小视频」APP。



「西瓜视频」、「悟空问答」、「抖音」等都是这么个套路。

如果「微头条」作为一个独立APP推出,大家也不要惊讶。


另外头条很早就引导用户注册,建立统一的用户账号体系,一个账号,登录所有头条系产品。百度曾经在混乱的用户账号体系上吃过大亏,对用户价值的挖掘远不如阿里腾讯。


统一的用户账号体系,是产品矩阵协同互推的基础,也是头条做社交的关键一环。


目前看,头条系产品沉淀的社交关系还只是单向的“关注”。有了「今日头条」,「抖音」这两大DAU过亿超级APP为首的流量航母群,头条可以不停地探索新产品,哪天推出有别于QQ和微信的即时通信类社交产品,不必惊讶。


国际化和并购


早在15年,京杭君还在「猎豹移动」做新闻推荐产品的时候,头条就开始了国际化的探索。有PM朋友去头条面试,他们内容出海战略比「猎豹移动」稍晚一点。


通过自研、收购和投资,头条已经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泛内容阅读和社交生态体系。国际化也卓有成效,“现在在日本,每10个日本公民中就有1个我们的用户,月活一千多万,已经是很高的比例”,3月20日张一鸣于清华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中如是说。



头条的商业变现


罗振宇曾提出了一个概念,「国民总时间」,并认为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国民总时间,GDT(Gross Domestic Time)

目前互联网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网民总数(用W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代替)的乘积,我们称之为国民总时间GDT,而日均的GDT=W*T,年度GDT=W*T*365。

头条系产品在争夺用户时间方面,仅次于腾讯微信。


对于一个成熟的资讯分发产品,两个指标最能反应其商业价值。


  1. DAU(日活跃用户量)
  2. 单用户每天使用时长



这两指标直接决定了GDT。

对于资讯分发产品,大致可以这么理解其商业价值。


  1. 用户在平台内花的时间越长,平台越能准确对用户画像。
  2. 假定单位时间内,用户可以忍受的广告数量是一定的。
  3. 那么GDT越高,就可以出越多的广告。
  4. 用户画像越准确,广告变现效果越好,平台回报越高。



事实上,信息流广告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早被雅虎、facebook、百度等巨头验证,张一鸣对如何变现(挣钱),应该在创业之前就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13年挖来《京华时报》副总裁张利东,全面负责今日头条的商业化。


早在15年5月,京杭君去头条面试时,技术VP YZY告知,今日头条随时可以盈利,当时还不准备盈利。


看看今日头条商业变现方面取得的成绩



2016年,广告营收为60亿元。
2017年,广告营收150亿元。
2018年目标,广告营收冲500亿,保300亿。


百度2017财年总营收848亿元
腾讯2017财年总营收为2377.6亿元
阿里巴巴财年起始时间跟BT不太一样,不做对比


今日头条变现效率有多高,引用「彬元资本」 一文《信息流产业链:内容和营收的南辕北辙》部分段落。


即便在内容上有着天然的缺陷,但是从财务数据上来看,头条却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如果按照2017年营收目标25亿美金,2亿MAU计算,今日头条的流量变现效率远远甩开国内的竞争对手,目前仅落后于Facebook,而且如果明年完成300亿的保底,那么超过Facebook几乎毫无悬念。


由此可见头条强悍的造血能力,同一量级的嘀嘀、美团还在靠融资扩张。


为了保证广告收入的高速增长,今日头条借鉴了百度的广告销售模式,即在各地设置代理,再结合KPI的惩罚制度。同时挖了很多百度销售体系的人,两者广告客户高度重叠,将来必有一场恶战。



5. 未来趋势和风险



头条拥有一支能够持续作战、高度认同创始人理念,向心力极强的团队。这支团队在技术、产品、运营、商业化各个方面的实力在国内堪称一流。最关键的是这支团队还很年轻。


创始人张一鸣先生格局极大,务实,又善于放低姿态,邀请各个领域的顶级人才加盟,帮助他达成目标。在利益分配方面,慷慨程度不亚于马老师。


目前头条还处于跑马圈地,蒙眼狂奔布局未来的“大跃进”进程中,方式不拘一格,自研、投资、并购。同时拥有强悍的自我造血和融资能力。


持续推出好产品,在内容分发领域已经占领了一块高地,目前正发力社交。这是一家诞生于移动端的公司,对用户价值的挖掘仅次于阿里和腾讯,高于百度。坐拥海量精准画像的用户,未来在营销,金融、电商、游戏等领域均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每一个都是万亿美金的大市场。


风险来自两方面


不站队,和大大小小的巨头直接竞争。
内容分发领域,「今日头条」和「百度feed」、腾讯系的「腾讯新闻」和「天天快报」、「网易信息」、「搜狐新闻」等直接竞争。
问答社区领域,「悟空问答」和「知乎」。
社交媒体方面,「微头条」和「微博」竞争。
短视频社交领域,「抖音」和「快手」,腾讯「微视」也已入局。
头条似乎越战越勇。

监管方面
内容社区产品天然和舆论监管联系在一起,前有「饭否」因不可描述的原因遭关闭。今有DAU超过2000万的「内涵段子」被关闭(这是今日头条公司做的第一款产品,估值已是独角兽级别),以及各新闻产品遭遇整改,栏目下架。

类似的事件,BAT都曾遭遇过,百度曾经连续三天上新闻联播。头条现在遭遇未必是坏事,该来的迟早会来,吸取教训以后走得更稳。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京杭君自14年发现这家公司以来,看好其未来,从未改变。

而且其成长之迅速,进入领域之广泛,远超预期。


在不发生大的政策监管灾难之下,今日头条将崛起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极,如果要给一个期限,三年。届时国内互联网行业各势力格局将由BAT演变为ATT,即阿里、腾讯、头条。


注:小米不算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蚂蚁金服算在阿里阵营


以上内容均为岳京杭的胡说八道,不构成职业规划和投资建议。



关注「中产之路」, 回复“张一鸣”,你将得到名为
2018年3月20日张一鸣于清华大学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的文章,信息量很大



相关阅读

一个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之路(上)

一个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之路(下)

移一代如何在大城市立足

北漂8年,撤退杭州

30岁那年转行,离开通信拥抱互联网(上)

30岁转行,逃离通信拥抱互联网(中)

30岁转行,逃离通信拥抱互联网(下)



旗帜鲜明给出本文结论:


今日头条即将崛起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三极,如果要给一个期限,三年。

届时国内互联网行业各势力格局将由BAT演变为ATT,即阿里、腾讯、头条。


长文慎入,本文潜在读者群体:


在校大学生
职场新人
互联网从业人员
媒体从业人员
关心产业演变趋势的相关人士



从一个资讯分发产品从业人员角度来谈谈今日头条这家公司。

本文组织结构如下,每个小节均可自成一章,阅读感兴趣的部分即可。

建议先收藏,慢慢读。


跟头条的几次接触
张一鸣的经历
头条的团队
头条发展策略
未来趋势和风险




1. 跟头条的几次接触



早在2012年之前,就有了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的说法,三巨头指彼时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再后来,"BAT"的说法充斥着各路媒体,其他互联网公司或创业公司,都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BAT格局奠定于PC互联网时代,如果说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那么,"BAT"们在各自的主场:搜索、电商、社交,分别垄断了"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商品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在移动互联网之前,BAT各自野蛮生长,相安无事,岁月静好。


2007年6月29日,第一代IPhone正式发售。

2008年10月,第一部Anroid手机发布。

2010年4月,做了几年天使投资人的雷军成立小米(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6月8日,第四代IPhone4正式发布。

2011年1月21日,腾讯广州邮局团队掌门人张小龙发布了第一版微信。

2012年3月,张一鸣创建今日头条(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2012年7月10日,程维成立了嘀嘀(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


以上是一些大事件的时间节点,雷军感觉到移动互联网的东风起来了,他在2010年成立了小米公司,他说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2011年8月,京杭君进入三星电子通信研究院实习,做手机通信协议相关的开发工作。


当时,3件对三星手机影响深远的事情正在发生。


1.三星刚刚开启战略转型,全面由功能机转向安卓(Android)系统,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

2.当时GALAXY Note开发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京杭君所在的协议小组有几个工程机在用。看到Note的第一感觉是,这么大个屏幕,打电话盖住半张脸,真有人喜欢吗?,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三星引领手机大屏时代。

3.国内4G网络商用部署加快了步伐,为后面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从在功能机时代,三星手机一直是跟随策略,借助安卓系统、大屏、和4G网络在国内普及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爆发,三星手机翻身,一度如日中天,智能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和苹果分享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全部利润。后续又被国内一众安卓厂商狙击,14年下半年,三星手机在大陆市场销量大幅下滑,京杭君所在的部门,开始组织调整和优化。


在三星电子的三年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自己的认识。


行业:通信行业整体没落势不可挡,4G,5G技术商用,也只是行业的回光返照。

外企:作为一个整体,在华优势不复存在。


经过一番思考和折腾,京杭君计划转向互联网行业,并为之做准备。去什么样的公司能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在房价不堪重负的北京,让移一代的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理想情况下公司该有什么样的特质,当时是这么思考的。


1.公司所从事的行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已经或者有潜力构造护城河;
2.公司短期不会死掉,未上市,估值不高,创始人有分享利益的意愿;
3.创始人有过创业经历,能力得到过证明,大概率确保公司能做大。


换句话说:公司有做大的可能,目前还很小,老板人品靠谱,大方给员工发期权,有能力把公司做到上市,员工有可能据此财务自由。


为什么这么考虑呢?


并不是自己多有远见,身边有这样的例子。研究生时期对面宿舍有个同学毕业去了阿里巴巴,两年后阿里上市,同学分得的股票(上市前就是期权啦)大概值120万人民币左右。据他说,他们小组早他几年入职的同事,股票价值千万的比比皆是,入职更早的,股票价值过亿也不稀奇。


在当时的情况下,今日头条无疑是最符合这些特质的。

京杭君对今日头条的初始印象,来自两次新闻事件。


2014年06月,C轮融资1亿美金、估值5亿美金
随后被搜狐起诉



成立2年,估值5亿美金,成长不可谓不快,融到钱,短期死不了。

被老牌门户起诉,说明头条实力不可小觑。


另有一点巧合的是, 跟京杭君同一年入职三星电子的,有一位女校友L。15年初有一次下班,乘坐同一部电梯下楼,闲聊得知L对象D君在今日头条工作,据她说当时今日头条整个团队300多人,大喜,于是通过L认识了D君,加上了微信。


15年4月初从三星离职后,请D君内推,不久就安排了面试,一个下午,在知春路盈都大厦,2个技术面通过。 hr面试后告知一周后还有终面,在hr的介绍下,第一次见到了D君。D君是同届校友,毕业后在一家第二梯队互联网公司工作一年后,于13年初加入头条。跟D君聊了10分钟左右告别,D告知头条已经700多号人了,终面基本上不会刷人。一周后技术VP Y君终面,遗憾的是未有通过。


这是跟头条的第一次接触,据说当时头条估值20亿美金左右。


15年6月份,京杭君入职猎豹移动,做猎豹浏览器上的新闻推荐。当时还有个几个其他选择,以前的文章有提到过。之所以选择猎豹,是觉得新闻推荐这个方向市场需求比较大,前景看好,以后还有机会去今日头条碰碰运气。


在猎豹呆了一年后,各种原因要离职,请D君再次推荐头条的推荐算法岗位,最后简历卡在技术VP Y君那里,hr不能安排面试。Y君管理下的data组,包括推荐和广告算法两大核心部门,跟京杭君技能吻合的职位都在data组。


在猎豹离职前拿到百度手百feed推荐策略岗位offer,6月初,通过某职场社交APP,头条效率工程部的开发C君找到京杭君,怂恿过去聊一聊,京杭君告知之前跟头条相关故事。从C君了解到,他们部门总监是从百度贴吧来的一位经理H君,Y管不到H部门。于是过去,当时今日头条搬到了中航广场, 大楼比较气派,跟C君面聊,这个组主要做一些内部效率工具平台,跟京杭君技能储备不匹配,亦无太多兴趣,也就没有进行后续的面试。


这是跟头条的第二次接触,据说当时头条估值50亿美金左右。


16年6月,从猎豹离职,去了百度。


整个16年,北京杭州两地房价都大幅上涨。短期内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共同成长,足以支持京杭君在北京定居的工作,所以当时觉得必须抓紧时间去杭州,晚了杭州的房子也买不起。


17年初,有个之前认识的hr入职头条,联系京杭君,说有个岗位非常匹配,问愿不愿意过去聊聊,京杭君对进入头条已不抱希望,跟hr表示,希望过去之前跟技术负责人先电话沟通一下。


后来跟技术负责人S电话沟通,通过某职场社交APP了解到S在百度阿里待过几年,14年进入头条。S表示他是某产品线推荐算法负责人,他们正在做一款针对高端人群版的快手。京杭君把之前的故事告知S君,S君表示他先去找Y君了解一下情况。


所谓针对高端人群的快手,就是现在的网红级短视频应用「抖音」。


这是跟头条的第三次接触,头条在2016年年末融资后估值110亿美金。



2. 张一鸣的经历



据网上信息,今日头条(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一鸣,福建龙岩人,1983年出生,2001年考入南开大学,报的是生物专业,被调剂到微电子,大二下学期自己转专业到软件工程。


“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由此看来,2000年前后被这句话忽悠的人着实不少,连张一鸣这样家庭出身的也不例外(张一鸣父亲在去东莞开办电子产品加工厂之前是市科委的工作人员,母亲是护士)。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张一鸣当时被生物工程录取了,还会有现在的今日头条吗?


互联网行业,福建龙岩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美团王兴、雪球方三文和今日头条张一鸣,被称为“龙岩三杰”。龙岩还有一个神人,林斌炜,17年初,把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粉丝做到1500万。


关于张一鸣在创办今日头条之前的经历,引用微信公众号「42章经」一篇文章的部分段落。


本文来自 3 月 20 日张一鸣于清华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42章经全文首发

钱颖一:从刚才简短的介绍当中发现你的兴趣非常广泛,电子、生物、计算机还有工商管理,你觉得(大学)四年经历中什么是对你后来影响最大的?

张一鸣:我们学校在天津,不像在北京,可参加的课外活动不是太多。所以我有很多时间看各种“乱七八糟”的书。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除了上课之外看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书,传记占很大一部分。阅读最主要的是对你的兴趣、审美有塑造。看了传记之后,我自己在后来的择业,对我的职业规划更有耐心。你看到很多很伟大的人,年轻时的生活也是差不多的,也由点滴的事情构成,大家都是平凡人。你要有耐心,持续在一个领域深入,会取得对应的成绩。我一直觉得世界上的书,如果只能选择看少数书的话,两类书值得看,第一类是传记,第二类是教科书。

钱颖一:传记让你更耐心,这是很重要的体会,现在不耐心是学生中很大的问题。你看了传记让你有耐心。听说你在大学的时候就对信息的流动效率很有思考,什么情况下你去想这个问题,你当时想这个问题跟后面讨论的你的创业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张一鸣:这个是我创业的主旋律。我本身是重度信息获取者,除了大学看很多传记,杂七杂八的书之外,中学也看很多报刊杂志,连中缝都会看。我当时觉得信息的传递是影响非常大的事情,由于信息传递效率的不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效率、合作、包括人的认知造成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报纸刚被发明的时候,是非常奢侈的产品。相信过十年二十年,10后、20后这些人长大,知道当年为了传递一份信息,要通过刻字、油印,把几千几万字人工递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会觉得非常奇怪。

信息的流动本身对社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甚至觉得它可能是各种其它效率的基础。信息的流动速度或者信息的组织有序程度会产生很大的争议,我们学计算机的时候有做MIS系统还有存储系统、3D展现,也是围绕信息,IT行业就是信息产业。其中信息的组织和分发产生的争议最大。信息已经在那儿,如果没有有效组织和分发,其实产生的价值很有限。我毕业之后无论做搜索引擎还是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组织分发信息,社交网站以人为节点组织信息流动,还是做推荐引擎,以兴趣为颗粒度来组织分发信息,其实基本上都围绕信息分发。包括抖音也是更有利于信息被创造出来、被分发出去。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效率工程部门,专门优化公司内部的信息流动。

钱颖一:当时确定是这个方向,那很有意思,你是2005年毕业,从2005年到2012年你创办今日头条中间有七年时间。这七年时间你有过丰富的创业经历,曾在四家公司创业,协同办公、酷讯、海内、99房,参与创办过的四家公司,而且在中间还到微软去工作过一段,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在这七年中如何规划实践怎么去调整?

张一鸣: 我之前都是偏技术创业,社交领域的创业让我有机会观察用户,在感性理解用户和产品方面有很大帮助。社交产品跟人打交道,很多用户直接给你反馈问题。跟王兴一起创业,那个创业非常注重产品品质,真的一个像素、一点点色差都非常敏感。独立创业的时候,99房是对今日头条创业的演练,99房那时候我当CEO,以前我把职责做完,还有问题向上汇报,但CEO不能向上汇报,要做独立的决定。招聘、辞退不能推给别人,这是对今日头条创业的演练。还是很幸运,最终在移动互联网浪潮起来的时候,我有以上这些经历。


张一鸣微博主页



创办今日头条之前,张一鸣的经历大致总结如下。


中学时就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大学阶段已展露出他在编程技术上的天赋。“渴望卓越”,大学时期大量阅读,无论科技、社会、诗歌还是人文,只要能使他变得更卓越和强大,张一鸣都去阅读。正如他在微博上的签名:“逃逸平庸的重力”。


第一次创业:2005年大学毕业到北京,跟一位师兄合作,开发对企业的协同办公系统,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创业:2006年,进入旅游搜索网站酷讯,负责酷讯搜索研发。2008年离开酷讯,去了微软。

第三次创业:2008年9月份,离开微软,以技术合伙人身份加入饭否创业。

第四次创业:饭否被关闭后,2009年10月,张一鸣开始第一次独立创业,创办垂直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真心英雄


在酷讯积累了全面扎实的互联网技术能力(特别是搜索),24岁成为总监,并得到了酷讯投资人王琼的青睐。


在饭否对社交网络和高效信息分发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在九九房经历了第一次自主创业、投资人为王琼。


2012年,张辞去九九房CEO职务,开始第五次创业,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天使投资人为海纳亚洲(王琼所在机构)等3家公司。海纳亚洲还参与了后续的A轮、A+轮、B轮。


今天头条的业务,开始围绕信息分发,后面逐步拓展到社交网络。

正式他自己说的:你要有耐心,持续在一个领域深入,会取得对应的成绩。




3. 头条的团队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说今日头条最重视人才招聘也不为过。尤其是早期的技术产品人员,张一鸣可以连续几周去对方小区门口见同一个候选人。前100号员工招聘张亲自把关。也鼓励内部推荐,推荐成功能拿到价值不菲的内部推荐奖,所以在某职场社交APP上,经常有头条员工问你是否考虑头条的工作机会。



头条挖人毫不含糊,张一鸣跟候选人讲愿景,他计划中的头条要做成什么样子,公司如何一步一步走。更讲利益,赤裸裸的利益,什么阶段加入头条,可以分配多少数量期权,头条目前处于什么阶,如果发展到A阶段,期权增值几倍,发展到B阶段,期权又增值几倍……,如此这般。以下是一位百度的朋友在16年6月做的功课(不准确,将就看),蓝色背景的人员曾经在百度工作过。现在头条内部百度背景的人更多。


张一鸣的开放心态和大格局,有助头条持续挖到业界牛人加盟,补齐各种短板。

以上是头条的融资历史,坊间流传最新(18年)估值500亿美金,一个工作过两三年的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16年前加入头条,如果配备对等50万人民币,4年兑现的期权,伴随头条的飞速发展,目前都轻松超过1000万。更早加入过亿也不在少数。


员工持股(期权)比例极高,某种程度上,这些人都是在为自己打工,跟头条捆绑为一体,所以头条员工(非销售)离职率及低。一旦上市,其造富规模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史上,可与14年的阿里巴巴上市媲美。


老板技术出身,头条内部对技术产品人员相当友好。有几个头条的朋友,一线员工,聊天中谈到张一鸣,都亲切地称呼为“一鸣”,可见他们对张的认同度之高,张的凝聚力之强。相对其他公司,在某职场社交APP上,腾讯和今日头条的员工对自家公司认同感最高。


很早期,就任命了工程师出身的谢欣担任人力资源副总裁,即使在互联网公司也比较少见。


另外,头条12年开始创业,在BAT三座大山和各传统门户的围剿中长大,持续做出好产品,团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考验。张一鸣说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始终创业,类似亚马逊的Always Day 1,永远像公司创业第一天那样思考,永远思考用户在想什么。


目前为止,头条的产品技术团队还很年轻,年轻人才知道年轻人怎么思考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张还亲自过问产品,强制要求公司高层体验新产品,这也是头条能持续做出好产品原因之一。


综上,头条重视人才,充分的期权激励,更年轻的团队成员(相对BAT),一路从泥土里厮杀锻炼起来战斗力,以及对创始人的认同,和多个用户产品培养起来的产品感知能力,技术能力,推广能力,这是一只极其强悍的团队。


再放两段有关张一鸣招人的故事,大家感受一下。


摘抄自《创业家》&i黑马说的一次采访

梁汝波总结,张一鸣一是认人准,二是“死皮赖脸”。
在为公司招人时,张保持了梁说的这些特性。

“字节跳动”的前100名员工全部是张一鸣亲自面试的。现在公司发展速度加快,他只能面试70%左右,但每个offer都是他亲自确认后发出的。

他对《创业家》&i黑马说:“我们招人的标准比较高,可能除了小米之外,业界的创业公司中,很少有我们这个标准的。”

梁汝波说,每次团队里招到优秀的人才时,他都觉得难得。“但他(张一鸣)总是会说,能找到更优秀的,并且能正确地评估,给出合理的offer。”

张一鸣说,他招聘的办法就是留心和诚意。大学时,他在一个技术社团当主席,组织了一个写代码比赛。比赛的冠军,现在是“字节跳动”的一名主力工程师。

“他是化学系的,”张一鸣说,“但比计算机系的写程序还快。他在研究生时我就把他挖去酷讯当实习生(后来一直留在酷讯,张一鸣从酷讯离职时承诺不挖酷讯的人。酷讯于2009年被TripAdvisor收购),这个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就邀请他来了。”

一旦见到认为不错的人才,即使当时没招到,张一鸣也会想办法知道对方目前的状况。“对优秀的人,两三年保持跟踪。比如我们现在做基础架构的同事,之前在一些业务上有往来,当时他对加入我们兴趣不大。后来每隔半年都会去找他一次,他在一年半之后加入。”

张一鸣也曾连续几周去见同一个人,在对方小区门口。他给HR的原则是,只要遇到不错的人,时间地点都OK。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70、80%的人都能请来。“首先你要让他知道,他能在你这边发挥更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你有信念建设一家有优秀团队的健康的公司,希望他参与进来。我觉得这个比较吸引人。”

一下摘抄自《博客天下》,文中提到张一鸣加候选人的微博,还真是,相对2287条微博,关注2401个账号,真不少。

撰文:姜曼 鲁韵子 汪再兴

编辑:汪再兴


当时为了挖一位曾在微软工作过的资深工程师,张一鸣像一位调查记者一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途径全面了解对方。那几天,他开始一个接着一个打电话,向所有他能找到的人打听对方的信息。打完电话后,他还会加上这位工程师所有公开的社交工具,通常是加完微博后,又想办法加微信,然后把对方的朋友圈先看一遍。
“一开始在微博上可以很放松地问对方现在在做什么(项目)或者与对方做技术上的交流分享,这也是一种考察。”张一鸣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自己对对方的性格和能力有一个基本判断,偶尔他也会点赞、评论互动,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当时为了了解自己要挖的这位工程师,他一共花了二三十个小时做挖人的前期信息调查。“每次要做之前我都觉得挺累的,但是招到人了又会很兴奋。”张一鸣说。
“前期信息收集越仔细,他越会觉得你对他的工作、公司环境乃至他那个部门的特点都如此了解,这样你和他的对话就能产生共鸣,他对你的信任度会提高。”当成为朋友后,张一鸣开始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公司,“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你就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在与这位工程师沟通长达两个月后,在一家咖啡馆,张一鸣终于得偿所愿,让这位工程师加盟今日头条。
创业维艰,找到技术人员只是诸多艰难中的一种,创业者更难找到的是与自己共同走下去的创业搭档。对于张一鸣来说,找到与擅长技术的自己互补的创业搭档成为创业初期最重要的一件事。
两年前的一天下午,在盈都大厦10层一间灯光昏暗的小会议室里,喜欢用图形和数据来表达事物关系的张一鸣开始用一套复杂的公式和算法向时任《京华时报》副总裁张利东解释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型。
当天下午,张一鸣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开始在一个小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上“用户量、展示量、点击率、转化率、单价、CPM、CPC”这些外人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还写下一长串复杂而又深涩的计算公式。之后,他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解释自己写的这一套复杂的推导公式。他说,之所以这样做的是为了让张利东能够明白,今日头条的广告盈利和往后每一步的创业步骤他都不是空谈,而是有一套精密的算法推导而成。
“当时他写的公式,你都看懂了吗?”2015年5月的一天下午,现任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张利东向《博客天下》记者回忆当时张一鸣拉他加盟的情景:“实话实说,当时我没完全听懂,但他列公式的行为给我的感觉是震撼,我第一次看见有人用公式的方式给我推导广告盈利模式。”某种程度上,张一鸣的理工科思维彻底颠覆了这位此前几十年来一直依靠勤勉、营销技巧来征服广告客户的广告人。
两年后,在这间小会议室里,张一鸣列出的公式仍然保留在这张白板上,望着公式的张利东告诉《博客天下》记者,“事实上,两年后今日头条的盈利模式就像张一鸣写的那样,一步不差的都实现了,而且实现得比他两年前跟我说的还要好。”
张一鸣说,创业初期,自己像个销售一样推销公司的愿景和机会。他希望自己给候选人留下坦诚、可信赖的印象,“我愿意花时间,也有耐心,不洗脑,也不忽悠。”他经常去候选人公司或家的楼下等他们,北京的雾霾也挡不住他。“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这是张一鸣招人的原则,也是他向每一个候选人传达的信息。
“我不喜欢桃园结义,但三顾茅庐还是没问题的。”张一鸣说。创业初期,他徒步把北京的东四环和北五环这些程序员聚集的地方走了一遍,他没有喝咖啡,喝茶的习惯,却在咖啡厅、茶馆和真功夫见过许多候选人。
有时,张一鸣会把自己的招聘经验写在一个小本子上,公司开会的时候拿出来分享,同事调侃他的挖人经验就是“不要脸”。张一鸣解释说,每次招聘都是给候选人提供一个选择,而不是强迫他来,只要对方有考虑的空间,就得“脸皮厚,要乐观”。
现在有一支13人的HR团队专门帮助张一鸣掌管今日头条主要的技术招聘工作,但他仍然将40%精力放在人才的引进上。
张一鸣的努力并不是每次都成功。2012年,一位安卓的工程师觉得刚上线的今日头条公司小、压力大、薪酬也没有竞争力,尽管当时张一鸣给他写了一封A4纸那么长的邮件,最后对方还是放弃了。


4. 头条业务战略



05毕业到12年创办今日头条的7年间,张一鸣在酷讯积累了全面扎实的互联网技术能力,在饭否对社交网络和高效信息分发形成了深刻认识,在九九房经历了第一次自主创业演练,在酷讯和九九房获得了投资人(王琼)的深度信任。


12年初,张创办今日头条时,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三颗龙珠。


天时



1. 创始人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投资人鼎力支持。


2. 国内4G尚未商用,智能手机普及率33%,还有很多Symbian用户,迎来一个换机潮,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往后还有很大的增量。


中国已跃居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迅速普及,智能手机用户规模化增长,市场销量不断攀升。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已经达到了3183.9万部,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
从现阶段的中国智能手机发展态势上来看,未来可拓展空间仍然巨大。从手机市场重心迁移的态势来看,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更多手机用户已经将智能手机作为换机的首选。从城市智能手机普及率来看,截止到2011年底仅为30.1%,可见城市市场仍有发展潜力。此外,中国具有手机产业集群优势,在智能手机发展的浪潮中,产业链各方将会形成聚焦效应,集体发力智能手机市场。


3. 12年,BAT还是还只是PC上的三巨头,移动端一片混沌,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微信自2011年1月发布以来,截止2011年11月注册用户数超过5000万,活跃用户达2000万,马化腾激动得发微博。
那个时候大佬们认为应用分发市场是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一。

2013年7月16日上午消息,百度宣布拟全资收购网龙旗下91无线业务,购买总价为19亿美元,相关各方已就此签署谅解备忘录。百度将于2013年8月14日,收购由网龙持有的91无线57.41%的权。 且百度有意收购91无线剩余的42.59%股权,在8月14日前,其他股东如愿意出售其持有的股份,百度将按与网龙签署的相同条款进行收购,总价格将达19亿美元。此项交易成功后,百度收购91无线的标的额将超过2005年雅虎10亿美金并购阿里巴巴,成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


地利


今日头条在北京创业,技术、产品人才,媒体资源,全国范围内得天得厚。


人和


前面几年经历积累的人脉,加上张为人厚道,使得张可以迅速建立一支队伍开干。京杭君2015年5月去头条面试时,二面管就是张在九九房的前同事。张的技术背景和好名声也有助于张去外部拉技术牛人加盟。



今日头条业务战略


现在回过头看,张在创办头条之前,对产品的规划,商业变现节凑都有了清晰认识,业务领域是他之前经历的延续。先做信息聚合,积累流量和用户,曲线救国,逐步完善用户账号体系,最后切入社交网络这一互联网应用高地。社交网络才是他的目的,一旦这步成功,腾讯和facebook能做的事情头条通通能做。抖音是通往这一目的地的里程碑之一。


张一鸣曾说过


从公司层面不要和别人的核心领域去竞争,这样会牵扯你很多的精力,也没有优势。从另一个角度讲,除了竞争外,不做别人做得好的领域,要做另外的领域。


张一鸣深谙曲线救国之道,实力不足时不跟巨头正面冲突。


公司成立之初,试水探索「内涵段子」、「搞笑囧图」等产品,卖点一目了然,反响不错,积累了数十万日活跃用户,开局大吉对于一个初创团队实在是太重要了。


12年8月,「今日头条」发布,「内涵段子」等为「今日头条」导流,12年底,「今日头条」积累了100万DAU(日活跃用户)。


创始人的战略战术,在此可见一斑。


  1. 前面几个产品为「今日头条」打下了技术基础,最难能可贵的是转化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2. 如果开局就做「今日头条」,在有「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等竞品的情况下,用户为什么要选择「今日头条」?第一批用户是最难做起来的。开局不利,士气不振,这对一个创业团队实在是太糟糕了。
  3. 用户爆发式增长得益于「今日头条」诞生时间正好与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时间相吻合,充分享受了移动互联网初期的红利。
  4. 「今日头条」这个名字值几个亿,而这个名字,最终拍板也是通过AB测试,在十几个候选名字里胜出。


开局大吉,13年到16年间,倾全公司之力重点打磨「今日头条」这款产品。


内容生态建设和运营


  1. 最开始用机器爬虫,抓取内容,用户点击新闻标题后,跳转到新闻门户的原网页。
  2. 出于用户体验的考虑,和媒体合作,头条会对被访问的其他网站网页进行技术处理,去除原网页上的广告,只显示内容。
  3. 自建媒体创作平台「头条号」,“千人万元”、“百群万元”等计划砸钱,建立头条号之后,作者可以在平台上传内容,这就相当于授权头条进行内容分发。头条跟媒体分享广告收益,内容生态的主宰权牢牢掌控在头条手中。
  4. 内容形态从文字,到图片,到短视频,17年更是砸下10亿元补贴头条号进行短视频创作,震惊业界。



技术能力建设



  1. 做大做强对外宣称的千人千面个性化推荐。14年底引入百度大搜副总监YZY,其又招来一票大搜等百度核心部门的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
  2. 成立效率工程部,建设各种内部工具平台。15年初引入原百度贴吧技术经理HDK,其招来一票贴吧工程架构人才。PC互联网时代,贴吧的流量巨大,考验了该部门的基础架构能力,不少平台产品在百度内部得到推广。14年到16年正直贴吧混乱期,不少同学生无可恋,头条正好是个好去处。
  3. 一句话,百度技术为头条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支撑着海量用户和流量。


用户增长


  1. 头条拥有可能是国内最好的用户增长团队。
  2. 比如只花费了100万元的推广费用,在12年年底实现了一百多万的日活跃用户量,单个激活用户获取成本不足一毛钱。
  3. 比如17年底的“百万英雄”,撒币大战更是引起一股风潮。
  4. 比如18年春节期间,抖音新增3000 DAU。



「今日头条」用户量里程碑数据

13年底,DAU过1000万
15年1月,DAU过2000万
16年8月,DAU过6000万
17年8月之前,DAU过亿


12年以外来者身份进入资讯分发领域。

14进入第二梯队,成为国内最主流的新闻客户端之一。

15年和腾讯并列两霸。

17年成为国内流量最大的内容分发平台。

巨头们对头条,由开始的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等明白过来,已经赶不上。


一时间,国内外所有的资讯分发产品都学起了头条个性化推荐模式,腾讯做了「天天快报」,百度在手百上做了「feed」「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都未能幸免,被头条带偏。这种情况下,头条反倒安全了,友商这是拿自己的劣势跟头条核心优势领域竞争啊。


传闻16年腾讯和百度,都跟头条谈过收购,不知张一鸣是否有过犹豫,最后倒是很坚决。




以下是头条的一个招聘海报,时间为16年8月。



产品航母群协同发展


DAU达到某个门限,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APP,而是一个平台,一个生态。


就像创业之初,用「内涵段子」等产品的流量喂「今日头条」,为其迅速转化了第一批用户。现在「今日头条」也能喂大其他产品。


以短视频这个垂直类目为例子,看看「今日头条」是怎么做的。


  1. 「今日头条」APP下方「首页」入口「推荐」栏目出短视频,培养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习惯。
  2. 「今日头条」APP下方出现「小视频」入口,进一步培养用户习惯。
  3. 推出「火山小视频」APP,「今日头条」等产品引导下载「火山小视频」APP。



「西瓜视频」、「悟空问答」、「抖音」等都是这么个套路。

如果「微头条」作为一个独立APP推出,大家也不要惊讶。


另外头条很早就引导用户注册,建立统一的用户账号体系,一个账号,登录所有头条系产品。百度曾经在混乱的用户账号体系上吃过大亏,对用户价值的挖掘远不如阿里腾讯。


统一的用户账号体系,是产品矩阵协同互推的基础,也是头条做社交的关键一环。


目前看,头条系产品沉淀的社交关系还只是单向的“关注”。有了「今日头条」,「抖音」这两大DAU过亿超级APP为首的流量航母群,头条可以不停地探索新产品,哪天推出有别于QQ和微信的即时通信类社交产品,不必惊讶。


国际化和并购


早在15年,京杭君还在「猎豹移动」做新闻推荐产品的时候,头条就开始了国际化的探索。有PM朋友去头条面试,他们内容出海战略比「猎豹移动」稍晚一点。


通过自研、收购和投资,头条已经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泛内容阅读和社交生态体系。国际化也卓有成效,“现在在日本,每10个日本公民中就有1个我们的用户,月活一千多万,已经是很高的比例”,3月20日张一鸣于清华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中如是说。



头条的商业变现


罗振宇曾提出了一个概念,「国民总时间」,并认为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国民总时间,GDT(Gross Domestic Time)

目前互联网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网民总数(用W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代替)的乘积,我们称之为国民总时间GDT,而日均的GDT=W*T,年度GDT=W*T*365。

头条系产品在争夺用户时间方面,仅次于腾讯微信。


对于一个成熟的资讯分发产品,两个指标最能反应其商业价值。


  1. DAU(日活跃用户量)
  2. 单用户每天使用时长



这两指标直接决定了GDT。

对于资讯分发产品,大致可以这么理解其商业价值。


  1. 用户在平台内花的时间越长,平台越能准确对用户画像。
  2. 假定单位时间内,用户可以忍受的广告数量是一定的。
  3. 那么GDT越高,就可以出越多的广告。
  4. 用户画像越准确,广告变现效果越好,平台回报越高。



事实上,信息流广告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早被雅虎、facebook、百度等巨头验证,张一鸣对如何变现(挣钱),应该在创业之前就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13年挖来《京华时报》副总裁张利东,全面负责今日头条的商业化。


早在15年5月,京杭君去头条面试时,技术VP YZY告知,今日头条随时可以盈利,当时还不准备盈利。


看看今日头条商业变现方面取得的成绩



2016年,广告营收为60亿元。
2017年,广告营收150亿元。
2018年目标,广告营收冲500亿,保300亿。


百度2017财年总营收848亿元
腾讯2017财年总营收为2377.6亿元
阿里巴巴财年起始时间跟BT不太一样,不做对比


今日头条变现效率有多高,引用「彬元资本」 一文《信息流产业链:内容和营收的南辕北辙》部分段落。


即便在内容上有着天然的缺陷,但是从财务数据上来看,头条却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如果按照2017年营收目标25亿美金,2亿MAU计算,今日头条的流量变现效率远远甩开国内的竞争对手,目前仅落后于Facebook,而且如果明年完成300亿的保底,那么超过Facebook几乎毫无悬念。


由此可见头条强悍的造血能力,同一量级的嘀嘀、美团还在靠融资扩张。


为了保证广告收入的高速增长,今日头条借鉴了百度的广告销售模式,即在各地设置代理,再结合KPI的惩罚制度。同时挖了很多百度销售体系的人,两者广告客户高度重叠,将来必有一场恶战。



5. 未来趋势和风险



头条拥有一支能够持续作战、高度认同创始人理念,向心力极强的团队。这支团队在技术、产品、运营、商业化各个方面的实力在国内堪称一流。最关键的是这支团队还很年轻。


创始人张一鸣先生格局极大,务实,又善于放低姿态,邀请各个领域的顶级人才加盟,帮助他达成目标。在利益分配方面,慷慨程度不亚于马老师。


目前头条还处于跑马圈地,蒙眼狂奔布局未来的“大跃进”进程中,方式不拘一格,自研、投资、并购。同时拥有强悍的自我造血和融资能力。


持续推出好产品,在内容分发领域已经占领了一块高地,目前正发力社交。这是一家诞生于移动端的公司,对用户价值的挖掘仅次于阿里和腾讯,高于百度。坐拥海量精准画像的用户,未来在营销,金融、电商、游戏等领域均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每一个都是万亿美金的大市场。


风险来自两方面


不站队,和大大小小的巨头直接竞争。
内容分发领域,「今日头条」和「百度feed」、腾讯系的「腾讯新闻」和「天天快报」、「网易信息」、「搜狐新闻」等直接竞争。
问答社区领域,「悟空问答」和「知乎」。
社交媒体方面,「微头条」和「微博」竞争。
短视频社交领域,「抖音」和「快手」,腾讯「微视」也已入局。
头条似乎越战越勇。

监管方面
内容社区产品天然和舆论监管联系在一起,前有「饭否」因不可描述的原因遭关闭。今有DAU超过2000万的「内涵段子」被关闭(这是今日头条公司做的第一款产品,估值已是独角兽级别),以及各新闻产品遭遇整改,栏目下架。

类似的事件,BAT都曾遭遇过,百度曾经连续三天上新闻联播。头条现在遭遇未必是坏事,该来的迟早会来,吸取教训以后走得更稳。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京杭君自14年发现这家公司以来,看好其未来,从未改变。

而且其成长之迅速,进入领域之广泛,远超预期。


在不发生大的政策监管灾难之下,今日头条将崛起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极,如果要给一个期限,三年。届时国内互联网行业各势力格局将由BAT演变为ATT,即阿里、腾讯、头条。


注:小米不算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蚂蚁金服算在阿里阵营


以上内容均为岳京杭的胡说八道,不构成职业规划和投资建议。



关注「中产之路」, 回复“张一鸣”,你将得到名为
2018年3月20日张一鸣于清华大学与其经管院长钱颖一的对话」的文章,信息量很大



相关阅读

一个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之路(上)

一个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之路(下)

移一代如何在大城市立足

北漂8年,撤退杭州

30岁那年转行,离开通信拥抱互联网(上)

30岁转行,逃离通信拥抱互联网(中)

30岁转行,逃离通信拥抱互联网(下)

最后

以上就是健壮故事为你收集整理的今日头条,即将崛起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极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今日头条,即将崛起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极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60)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