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我们所期待的[长时间高效学习」,可能是这样的:
早上7点钟坐在自习室,一直埋头苦学到中午12点;
期间除了接水、偶尔接电话回微信玩手机、上厕所,一直在学习;
吃个午饭睡个午觉;
下午1点-晚上6点、晚上7点-晚上10点半,重复上午的流程。
一定要是特别完整的特别专注的学习时段,一点时间都不允许自己接跎。
啊,这是大错特错的做法。这种学习方式,必然会导致你的疲惫和低效,动力不足、难以持续努力。
**你把自己每天的学习,当作一场长跑,试图跑到精疲力尽;但,为啥不能当作一场又一场的短跑呢?**短跑观,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
我现在的模式:是整点开始做事50分钟,然后休息10分钟。没错,就是这么简单,我彻底逃脱了过往多年,晚饭之后彻底失去战斗力的困境。
我知道这听起来平平无奇,如同古天乐版杨过的样貌。但我所说的休息,和你所理解的,完全不一样,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改变。
人生应该是一场接一场的短跑,而不是永不停歇的马拉松。短跑观意味着:当你学习/工作90~120分钟后,你应该休息15分钟。过多的精力消耗和过度恢复都是不好的。(《精力管理》)
具体比重自行决定,下文仅以15分钟为例,需要休息120分钟的朋友,恕我愚钝、没什么可说的……
每天的学习/工作模式,应该是一个钟摆式运动:按照一定的周期消耗和补充精力。
理想状态是:做事的时候全方位投入,放松休息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全身心地恢复自己的精力。
看到了吗?[全身心地恢复精力」。你平时学习间隙的玩手机、刷知乎、聊微信、打游戏、看抖音,这些全部是无效的休息,事实上会消耗精力。
首先记住1.5小时/15分钟或者1小时/10分钟的学习/休息模式,我们接着说,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恢复精力」,我们的口号是: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
冥想
懒癌的福音,冥想应该是最有效的精力恢复方式了。也是我最常用的中场休息方式。冥想可以让你迅速恢复精力,大脑恢复清醒;也可以让你的情绪恢复平静,坚持一段时间,甚至能够缓解焦虑,而且可以有效提升你的专注力。
先安利一个坐姿冥想:手机倒计时15分钟(时间可循序渐进,一开始可5分钟,慢慢来)。坐在椅子上,可以靠在椅背上,手脚、全身都放松,闭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上面,深深地、静静地、缓缓地呼吸,只关注自己的每一次呼气和吸气。
深呼吸的频率不必死板,让身体感觉舒服即可。如果有杂念进来了,那些你正在考虑、担忧的事情或者人,把注意力轻轻拉回到呼吸上就好。继续关注你的一呼一吸。
如果杂念出现的频率很高,真的没关系,一开始都是这样的。能意识到自己出现杂念了,是很好的事情。拉回来.……就好。 -
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的定义是:短时间内(每次60秒或更短)进行剧烈的运动,比如短跑、步行上下楼梯、骑自行车等,然后进行彻底的休息恢复。在15分钟(时间长短可循序渐进)内如此重复进行,有节奏地快速加快和降低心率。
间歇训练能够增加身体的能呈储备,使其有效恢复精力、能够承受更多压力。对人的情绪稳定,也有很大益处。 -
做不同的事情
卢梭的心得:[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但是,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
交换使用你大脑的不同区域,也可以实现高效做事。所以,我们可以学一会儿知乎,累了的话再学习一下微博,又累了的话再学一下微信。想一想,高中时的课程安排,很科学啊。
还有另一种使用不同区域的休息方法:「做新鲜的事情]。有陌生感,大脑才会更加投入,才能真正放松休息。比如:手机倒计时15分钟,出去走一条不同的路,看看路上的风景;利用15分钟静静听音乐;利用15分钟学首新歌;总之就是,做有一点打破常规的、不同的事情,一定要全神贯注,其实很有效的。 -
午休、好好吃饭以及和朋友交谈
这是具体到每一天,我们应该做事-恢复-做事-恢复,如此重复。但这是不够的,15分钟的休息只是小打小闹,总体上我们的大脑,还是处于亢奋的工作状态。即使连续学习/工作了6天,第7天你还是能学进去,甚至自我感觉效率也还不错。但有些你看不见的磨损,正在缓慢发生。
持续的学习/工作,意味着我们持续处于压力之中,身心层面皆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懂得休息,我们会付出代价,在生理层面上我们会受伤,在心理层面上我们会感受到焦虑,最终可能导致抑郁。
哈佛大学教授Tal说:问题不在于压力,不是生理上的问题,也不是心理上的问题,问题在于缺少恢复。那些既成功又快乐幸福的人,是会感受到压力的,然而他们很注重恢复。
放到更长的周期来看,比如一周,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工作5天,休息2天的节奏(或者做六休一),来进行恢复。如果是考研时间很紧,至少给自己每周半天的休息时间。
怎样才算有效休息。可以粗略概括为:让身体活动起来,让精神沉静下来。
脑袋不去想任何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事情,并且让身体活跃起来,比如出去玩、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聚餐聊天,去爬山、给住处做大扫除。但是窝在电脑前闷头看电影看综艺节目,不算有效的休息。
7emsp;记住一句话:休息是必要的投资,是可以更好、更高效地学习的。
我们刚才讲了学习和休息的循环,以及[全神贯注地休息,对于保持精力充沛的重要性。但[休息]的意义不止于此,它还在另一个层面,对[高效学习/工作]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出灵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大家这种体会都有的?一件事儿今天没做完,一本书没看完,一个问题没思考完,暂时收手,但是却做不到收心。
吃饭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晚上准备睡觉时候,一直想着,感觉能趁这段时间,想出来解决的法子,或者,单纯只是觉得,不能浪费时间。试图每分每秒都思索解决方法,看似特努力,其实是南辕北辙。
大家还记得,初中化学课本上,苯环的发现者凯库勒,是如何提出苯环假说的嘛?他百思不得其解,然后在睡梦中看到一条蛇首尾相接,得到了灵感。
你看,凯库勒在专注于苦思时,并无法解决问题;却在休息时,找到了答案。
这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它和我们大脑运作的机制,息息相关。
有时候学习者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海明威:[如果你不停琢磨,第二天再开始写时便会失了线素,写不下去。」
所以,当你暂时完成今天的任务后,还请留出时间,什么都不要想,让大脑充分休息;没完成的事情,留给明天去做。
休息对于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如果只是坐着什么事也不干,我们就确实什么事也没干。但不是的,思想在工作,并且思想需要这样,才能获得顿悟。我们常第一觉醒来就能想到解决办法,这并非巧合,因为潜意识正在活动。(哈佛大学教授Tal)
但重要的前提是,你先要停止琢磨,全神贯注地休息和放松,不要再想与做事相关的一切。
你之前混乱的、走入死胡同的思路,会在休息期间,得到有效的修复、整合,从前没想到的新思路,会灵光乍现。下次你着手做时,很有可能会顺利很多。
这一点在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中也有着重提及,她把学习时候的状态分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前者是指我们一贯追求的,对没有解决的问题死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发散模式是指,在遇到难题,很久得不到思路时,可以试着散步或运动,让大脑得到放松,任由思维漫步。
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
当然,这个[顿悟]的过程,是需要专注模式做基础的,也就是芭芭拉说的,学会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切换。
对于学习/做事来说,专注很重要,但休息/放松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别总是强迫自己一直学习,意义真的不大。学会放过自己,这并不是懈怠或者偷懒,而是更聪明的努力的方式。
总结
- 要想做到长时间高效学习,应该秉持短跑观,按照一定的周期消耗和补充精力。当你做事90分钟后,你应该休息15分钟。
过多的精力消耗和过度恢复都是不好的。 - 我们的口号是[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全身心地恢复精力]有以下方法;冥想、间歇训练、交换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做新鲜的事情、午休、好好吃饭、好好跟朋友交谈。
- 持续的学习/工作,意味着我们持续处于压力之中,身心层面皆是如此。放到更长的周期来看,比如一周,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工作5天,休息2天的节奏(或者做六休一),来进行恢复。
- 有时候学习者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 [休息]对于创造力、灵感和高效解决问题,是不可或缺的。长时间高效学习,应该学会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之间切换。 - 休息是必要的投资,是可以更好、更高效地学习的。
最后
以上就是包容冥王星为你收集整理的[学习]20 如何每天高效性学习12小时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学习]20 如何每天高效性学习12小时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