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持续更新中…
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行为模式
关于这三种模式这篇博客解释的还算清楚,我这里不就黏贴复制了创建、结构、行为详解
创建型模式
创建型模式就是创建对象的模式,封装了实例化的过程。
- 简单工厂模式(Simple Factory)
-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
-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 创建者模式(Builder)
- 原型模式(Prototype)
- 单例模式(Singleton)
结构型模式
解决怎样组装现有的类,设计它们的交互方式,从而达到实现一定功能的目的。
- 外观模式(Facade)
- 适配器模式(Adapter)
- 代理模式(Proxy)
- 装饰模式(Decorator)
- 桥梁模式(Bridge)
- 组合模式(Composite)
- 享元模式(Flyweight)
行为型模式
行为型模式设计到算法和对象间职责的分配,以及他们之间的通信方式
-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 状态模式(State)
- 策略模式(Strategy)
-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 命令模式(Command)
- 访问者模式(Visitor)
-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
- 备忘录模式(Memento)
-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各模式对比
策略模式、状态模式的对比
策略模式
**定义:**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的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他们可以相互替换
- Context:用来操作策略的上下文环境
- Strategy:策略的抽象
- ConcreteStrategyA、ConcreteStrategyB:具体的策略实现
优点:
- 结构清晰明了,使用简单直观
- 耦合度相对而言较低,扩展方便
- 操作封装也更为彻底,数据更为安全
缺点
- 随着策略的增加,子类也会变得繁多
状态模式
定义:一个对象的内在状态改变时允许改变其行为,这个对象看起来像是改变了其类
状态模式和策略模式的结构几乎完全一样,但他们的目的本质完全不一样。
状态模式的行为是平行的,不可替换的,策略模式的行为是彼此独立的,可相互替换的。
优点:
State 模式将所有与一个特定的状态的行为都放入一个状态对象中,它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法来组织与特定状态相关的代码,将繁琐的状态判断转换成结构清晰的状态类族,在避免代码膨胀的同时也保证了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
缺点:
状态模式的使用必然会增加系统类和对象的个数。
责任连链模式
定义: 使多个对象都有集合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偶和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使用场景
- 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请求,但具体由哪个对象处理则在运行时动态决定。
优点: 对请求者和处理者关系解耦,提高代码的灵活性
缺点: 对链中请求处理者的遍历,如果处理者太多那么遍历必定会影响性能,特别是在一些递归调用中,要慎重。
命令模式
定义: 将一个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从而让用户使用不同的请求把客户端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者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销的操作
最后
以上就是完美棒球为你收集整理的设计模式概念总结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行为模式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设计模式概念总结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行为模式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