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时尚大白,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二叉树习题1 设计思路2 理论分析3 数值结果分析,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目录

1 设计思路

1.1 AvlTree.h的私有部分

1.2 AvlTree.h的公有部分

1.3 测试程序

1.3.1 变量

1.3.2 测试过程

2 理论分析

3 数值结果分析

3.1 K与运行效率

3.1.1 数据

3.1.2 拟合曲线

3.1.3 终端输出

3.2 n与运行效率

3.2.1 数据

3.2.2 拟合曲线

3.2.3 终端输出


1 设计思路

1.1 AvlTree.h的私有部分

在AvlTree的私有部分中定义printelement函数,实现查找与打印功能。

该函数使用中序遍历算法。若当前节点值在[k1, k2]内,打印出该节点的值,且让计数变量count++;若当前节点值小于k1,则向左子树执行递归调用;若大于k2,则向右子树执行递归调用。

void printelement(Comparable& K1, Comparable& K2, AvlNode* t){
    if(t != nullptr){
        if(K1 <= t -> element){
            printelement(K1, K2, t -> left);
        }
        if(K1 <= t -> element && t -> element <= K2){
            cout << t -> element << endl;
            count ++;
        }
        if(t -> element <= K2){
            printelement(K1, K2, t -> right);
        }
    }
  }

1.2 AvlTree.h的公有部分

在AvlTree的公有部分中定义printelement函数,方便测试程序调用。声明count,并定义numberofK函数,用于记录关键字被打印的个数。

double count = 0;
void printelement(Comparable& K1, Comparable& K2){
    printelement(K1, K2, root);
    }
double numberofK(){
    return count;
    }

1.3 测试程序

1.3.1 变量

double k1; //区间最小值
double k2; //区间最大值
double K;  //所打印的关键字的个数
double wholetime;  //函数总运行时间
double num;        //元素总个数
double lower;      //元素最小值
double upper;      //元素最大值

1.3.2 测试过程

std::vector<double> a;   //声明数组
AvlTree <double> AT;     //创建AvlTree对象
for(double i = lower; i < upper; i++){  
    //将范围从lower到upper的元素存入输入
    a.push_back(i);
    }
for(double i = 0; i < num; i++){  
    //将数组中的元素插入到AvlTree
        AT.insert(a[i]);
    }
    clock_t startTime = clock();  //函数执行前时刻
    AT.printelement(k1, k2);     //执行函数
    clock_t endTime = clock();   //函数执行后时刻
   //通过函数获取所打印的关键字的个数    
	K = AT.numberofK();         
    wholetime = 
        double(endTime - startTime) / CLOCKS_PER_SEC;  
    cout << "打印的关键字的个数K为" << K << "个" << endl;
    cout << "总个数n为" << num << endl;
    cout << "运行时间为" << wholetime << "s" << endl;

2 理论分析

如果当前节点的值在[k1, k2]之间,则该节点之后部分将执行中序遍历,由于有K个节点的值在此范围内,则总的中序遍历的时间复杂度为O(K)。而对于那些值不在[k1,k2]范围内的节点,将会一直进行递归查找,此时所用的时间与树的深度成正比。

令D(N)是具有N个节点的某棵树T的内部路径长,D(1)=0。一棵N节点树是由一棵i节点左子树和一棵(N-i-1)节点右子树以及深度0处的一个根节点组成的,其中0≤i<N,D(i)为根的左子树的内部路径长。但是在原树中,所有这些节点都要加深一层。同样的结论对于右子树也是成立的。

由此,我们得到递推关系:D(N)=D(i)+D(N-i-1)+N-1

由于所有子树的大小都是等可能地出现,那么D(i)和D(N-i-1)的平均值都是

,于是得到

,得到的平均值D(N) = O(NlogN)。因此,任意节点的期望深度为O(logN)。因此,该算法的平均运行时间界为O(K+logN)。

3 数值结果分析

3.1 K与运行效率

3.1.1 数据

4001

0.017158

20001

0.156204

60001

0.460664

200001

0.784702

400001

1.97195

800001

3.51683

1800000

8.09652

3400000

14.1082

4000000

18.2855

5000000

24.1056

6000000

25.0521

8000000

34.6599

12000000

55.1643

14000000

62.8787

16000000

79.656

18000000

90.4076

3.1.2 拟合曲线

设定元素总数n = 20000000,且保持不变。改变打印出关键字的个数K。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出的曲线,可以发现此时K与运行效率为线性关系,符合理论值O(K)。

3.1.3 终端输出

3.2 n与运行效率

3.2.1 数据

100000

0.000669

500000

0.001371

1500000

0.00262

3000000

0.0037

5000000

0.0042

10000000

0.005021

15000000

0.005269

20000000

0.005685

30000000

0.006133

3.2.2 拟合曲线

设定打印出的关键字个数K = 101,且保持不变。改变元素总数n,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出的曲线,发现n与运行时间基本符合对数关系,与理论值O(logn)较为接近。

3.2.3 终端输出

最后

以上就是时尚大白为你收集整理的二叉树习题1 设计思路2 理论分析3 数值结果分析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二叉树习题1 设计思路2 理论分析3 数值结果分析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47)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