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爱笑凉面,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华为运营商模式渐现困局:开始围剿企业级用户 (转载)华为、中兴“最后一公里”:世界级公司仍欠火候,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华为2012 收入:35 billion,净利润:2.4billion

Huawei announced a return to growth in profits for 2012, after a sharp fall in 2011. The Chinese equipment maker recorded over 10 percent growth in revenues and profits in 2012, according to a New year's message from acting CEO Guo Ping. Revenues are expected to exceed USD 35 billion, and net profit will be about USD 2.4 billion. 

The CEO said the company further consolidated its share of the carrier network equipment market, with over 130 LTE and more than 70 EPC networks deployed worldwide. In addition, its smartphone business has expanded in high-end markets such as Japan, the US, and Europe. 

//z 2013-01-06 17:47:17 IS2120@BG57IV3.T3706826774.K
In 2013, the company aims to expand its leading positions in mobile broadband, fixed broadband and backbone network equipment. The CEO noted that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past will be replaced by a stronger focus on cost control and efficient delivery to customers. Internal management will also be simplified, with more responsibility handed to field offices.



突围关键点:华为更侧重于强调“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更是离不开网络,数字企业的时代正在来临”,表示“企业ICT系统正超越工具和支撑系统,成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决策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客户关系和服务的一部分,成为营销和物流的一部分等等,从新思想的来源、新产品的构思到精准销售和卓越运营,ICT融入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构建企业端到端的实时系统,数字企业成为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

  华为转身:围剿企业级用户

  屈丽丽

  跨国逆战

  编者的话/当今,中国企业全球化一方面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所引发的需求滞胀,另一方面需要面对全球巨头利用自身规则优势所制造的种种壁垒,比如国家安全问题、技术输出的限制、知识产权问题,以及一系列的贸易制裁措施。

  在这些复杂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要想突围,除了需要具备对行业高瞻远瞩的眼光之外,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领先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为配合这些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能力必备的管理架构。缺其一项,就难以跻身全球竞争行列。

  2012年12月27日,华为宣布正式启动“走进华为——CXO沙龙”活动,向全球企业信息化建设同仁发出邀请,走进华为,分享华为ICT(信息、通信、技术) 建设经验,体验华为的信息化建设成果。

  此举被业界视为华为开发“企业级客户”的重要商业模式,通过这一活动,华为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级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则可以增加客户对ICT建设的信心,并借机传导自己对新技术革命之于技术变革的观点,进而推动产生新的市场需求。

  不仅如此,2012年12月31日,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华为发布2013年的行业趋势展望《超越信息和通讯,迎接新一轮数字化变革》,将其业务焦点锁定企业级用户。

  知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2012年底是华为颠覆性战略推进的重要时点,在运营商市场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华为已正式开启对企业级市场的进攻,而作为其三大业务部门之一的企业业务正在被不断扩大。”

  运营商模式渐现困局

  业绩增长并不代表其所能赚到的钱,对于华为来说,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利润增长有限,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对于华为来说,帮助其取得迅速成长的运营商战略因为宏观形势的影响正逐渐陷入困局。一方面,市场需求乏力,但作为立身之本的市场份额不能丢掉,但另一方面,利润增长出现大幅下滑,后续增长难于预期。

  根据华为官网公布的财务数据,从2007年到2011年,华为的销售收入逐年增长,从2007年的921.55亿元,2008年的1230.80亿元,到2009年的1466.07亿元,再到2010年的1825.48亿元,2011年的2039.29亿元,增幅明显。

  然而,其营业利润和经营现金流在经历2010年较大增长之后,在2011年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在2008年也呈现了一定的下滑幅度,这暗示了2008年和2011年市场环境的变化,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华为在追求业绩增长和市场份额扩大的同时,不得不牺牲利润。另一方面,华为2011年的净利润为116.47亿元,远远低于2010年的净利润247.16亿元,201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178.26亿元,远远低于2010年的315.55亿元。这也意味着华为正在遭遇宏观环境所带来的增长瓶颈。

  与华为有着长年供应关系的合作伙伴孟晨(化名)告诉记者,“业绩增长并不代表其所能赚到的钱,对于华为来说,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利润增长有限,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与此同时,纵观国际大环境,除了北美还有些增值业务之外,欧洲近一两年移动设备业务基本上没有增加,未来增长也会有限,而当前华为在北美的遭遇,国会山事件、伊朗禁运门等等无不在暗示北美市场业务竞争之激烈程度,种种事件,华为不可能坐以待毙,因此战略调整势在必行。”

  而财务专家李华(化名)也告诉记者,“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意义在于它是企业最为真实的数据反应,因为虚假的合同能签出利润,但签不出现金流量。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反映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只有充足的现金净流入,企业才有能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市场份额,开发新产品并改变产品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对企业未来的成长利益攸关。”

  企业级用户成新重点

  华为在措辞上的微妙变化,恰恰暗示的是华为新的战略调整,华为在死守其原有运营商份额的同时,必须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这已经是其长久战略不容回避的问题。

  2012年12月31日,华为发布了2013年的行业趋势展望,在这篇名为《超越信息和通讯,迎接新一轮数字化变革》的文章里,短短不到4000字,却对新一轮数字化革命中最为焦点和核心应用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更重要的是,区别于2012年的行业趋势展望,华为将自己的核心客户正式由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迁移到了企业级用户。”接近华为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对于企业级用户的布局从2011年即已开始。在2011年风雨飘摇的运营商市场上,任正非主持下的华为开始慢慢向企业市场渗透。

  2011年,华为以5.3亿美元收购华赛(华为与赛门铁克的合资公司),据华为披露,该项收购将有助于增强公司端到端的ICT解决方案能力。不仅如此,华为构筑了基于云的IT 解决方案能力,与300多家合作伙伴携手,加速将云计算技术转化为各行业的商业应用。截至2012年华为披露2011年报之时,华为已在全球帮助客户建设了20个云计算数据中心。

  然而,所有这些,仍不足以实现华为总裁任正非打造未来电信服务王国的梦想,要想摆脱运营商受宏观经济大环境的牵绊,并最终拥有全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华为必须向企业级用户突破。

  上述人士向记者分析表示,“在华为2011年年报对2012年行业趋势的分析中,仍然将焦点集中于电信行业发展的十大关键课题,提出要建设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实施智能的光纤网络管理,基于云计算的IT基础设施,构建大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基于用户价值创造、开放产业链对运营商IT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及一系列以运营商为核心的增值服务模式,都是围绕运营商的行业布局。”

  而在2013年的行业趋势展望中,华为更侧重于强调“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更是离不开网络,数字企业的时代正在来临”,表示“企业ICT系统正超越工具和支撑系统,成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决策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客户关系和服务的一部分,成为营销和物流的一部分等等,从新思想的来源、新产品的构思到精准销售和卓越运营,ICT融入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构建企业端到端的实时系统,数字企业成为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

  孟晨告诉记者,“华为在措辞上的微妙变化,恰恰暗示的是华为新的战略调整,华为在死守其原有运营商份额的同时,必须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这已经是其长久战略不容回避的问题。华为预测到未来3~5年的前景并不妙,因此希望打进新的行业,比如企业级的设备市场,但这将是一场更为艰难的战争。”

  大数据时代畅想

  屈丽丽

  打开华为官方网页,可以看到三个联动的大屏幕广告,分别代表了华为当前的三块业务:电信接入设备,智能手机终端,以及企业化的信息和通讯市场,其客户也涵盖了运营商、企业客户和最终消费者。

  事实上,华为的三大板块业务在其2011年改革之后的组织架构图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除了高层管理团队及集团智能平台外,架构图明显指向了其 最为核心的三大业务板块,包括运营商网络部门、企业业务部门和消费者业务部门,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恰恰是华为布局互联网时代的三大策略。

  对于华为来说,要想巩固电信市场,必须还要拥有产业链上的其他控制力。运营商业务虽然为华为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地位,积累了大量现金收入,但其未来几年内发展受宏观经济形势所限,全球运营商投入受到政府预算的影响,华为可以尽最大努力铺设备,却难以保证现金收入。

  与此同时,这种市场份额的努力维持并不会当然地导致市场转好时的客观需求,来自电信设备产业的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在经济困难时期,华为帮助 客户更好地布局电信设备以应对时代之需是重要的,它保证了与盟友的关系,但是,这并不能排除在经济转好、需求上升时其他竞争对手的介入,而在这种困难时期 建立的信任关系,也可能会受到利益的冲击。”

  “华为已经在运营商网络设备领域独步天下了,如果华为能在消费者市场再一次强大起来,网络供应与终端设备形成关联、互相策应,那么电信运营商则 成为华为的电信牌照马甲,而电信运营商所谓智能管道提供商的定位都站不稳。”业内人士表示,“智能手机发展起来,3G网络设备的配套时机就显得格外重 要。”

  事实上,这样的预言早有例证,在此之前,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因为在终端市场失去领导地位,导致运营商的网络设备供应也进攻乏力,基本上都快从运营商供应市场清退完了。由此,华为通过电信终端布局设备市场也就成为了重要的关键点。

  不仅如此,智能手机市场正迎来很大的发展契机,华为2011年发布了系列明星智能手机,致力于满足用户对体验的极致追求,而华为也因此在2011年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约2000万部。

  2012年7月,国外媒体发表分析文章称,华为依靠其廉价手机战略在智能机市场挑战三星,甚至苹果,市场调研公司称,华为第二季度可能会超越诺 基亚和黑莓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机销售商。而随后的11月份,华为更是占据了刚刚出炉的全球智能手机排行榜的第三名,紧随苹果之后。

  此外,华为已经在海外开始接管中小电信运营商的整个网络运营,此举更是明显地透露出了华为在电信运营、企业运营和智能终端的三维布局,通过背后互相牵制的力量不断强化其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据华为网站披露,华为“已经发布了业界领先的HUAWEI SmartCare 解决方案,助力运营商实现每业务每用户的精准感知管理。在60 个国家对115张网络提供管理服务,帮助客户卓越运营”。

  没有人知道,在大数据时代,华为到底能够走多远。
//z 2013-01-06 17:47:17 IS2120@BG57IV3.T3706826774.K
北京时间1月3日消息,据外电报道,中国智能手机正进入大量消费者手中。华为在电信基础设施上处在领先位置,最近,它开始设计并制造智能手机。之前,华为偏爱于向运营商提供贴牌手机。2012年,华为出货设备中85%采用自有品牌,2011年比例为20%。

  华为首席营销官邵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计划在2014年进入智能手机前五强,2016年打入前三位。

  为此,华为投入2亿美元用于品牌战略。根据IDC数据显示,在中国三星是最大的智能手机商,随后四家全是中国企业,包括联想、酷派、中兴通讯和华为,苹果只排在第六位。

  同时,中国市场却蓬勃发展,中移动有7亿用户,但只有7900万3G用户。华为不想错过机会,未来几年 ,许多用户会转向智能手机。这将是一个很好的营收来源,它的利润也会高一些。

  2012年,微软、苹果、三星各自的广告费就达10亿美元。与对手相比,华为投入的资源很少。和三星、LG、RIM一样,华为手机也是自己生产的。苹果、HTC、摩托罗拉、其它一些企业则依赖第三方制造商,如富士康,这样会增加成本、降低弹性。

  华为还有一个优势:它是一家中国企业。从目前的市场份额趋势来看,论及智能手机,许多国家倾向于中国企业。华为在征服中国市场之后,可以更容易就在全球入门智能手机市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美国,虽然华为并不知名,但它已经加大努力,在下周的CES上它会展示新机,并披露2013年的企业战略。

华为的微波产品,是一个年轻、充满自信的产品。

  四年的时间,它从名不见经传,到了市场份额世界第二;不仅收获了49亿美元的销售业绩,更收获了VDF、 T-mobile、Telefonica、FT、Telenor、Etisalat等高端客户的信任。


  在这条向业界第一迈进的道路上,有一位在微波领域潜心研究20年的专家是我们的动力引擎,他就是米兰微波专家团队负责人——Mr.Renato.

  2011年9月,Renato先生被任命为公司Fellow.

  华为的微波产品,是一个年轻、充满自信的产品。

  四年的时间,它从名不见经传,到了市场份额世界第二;不仅收获了49亿美元的销售业绩,更收获了VDF、 T-mobile、Telefonica、FT、Telenor、Etisalat等高端客户的信任。

  在这条向业界第一迈进的道路上,有一位在微波领域潜心研究20年的专家是我们的动力引擎,他就是米兰微波专家团队负责人——Mr.Renato.

  2011年9月,Renato先生被任命为公司Fellow.

  问:被任命为公司的Fellow,您有什么感想?

  Renato:我觉得华为授予我Fellow的头衔并不代表我有什么特别的,虽然有时获得成功需要一些运气,但更重要的是机会。只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不要轻易放弃,就能获得成功。其实很多人要比我更有能力获得Fellow的头衔,只是他们没有在合适的时间,获得合适的机会而已。

  问:您到华为四年的时间,在公司里认识的人超过很多工作十年以上的老同事,您是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的?

  Renato :因为我们都很实在,意大利人和中国人都是实用主义者,如果我们能提供大家想要的结果,一切事情都会为你打开门。

  有一次,我们在讨论机密文件时,他们说我不是中国人,拒绝给我看。我拿出工卡给他们看,说“我是华为员工,从决定进华为的那一刻起,就不准备再回去了,而你们有一天或许还会离开,所以我比你们更有理由看这个文件。”最后,我获胜了。会议之后,我们变成了好朋友。(Renato 大笑)

  问:作为微波领域积累二十年的技术专家,您有哪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Renato: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我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存在一个界限,我就觉得这个界限也是可以改变,因为界限是人定的。希望大家敢于打破常规。

  另外一点,希望大家都能看到一件事情积极的一面,不要害怕犯错,只要你做事情,你肯定会犯错的,错误是可以接受的,错误是工作的一部分。

  问:您最喜欢的一句话是?

  Renato:If you have clear target to reach the top of mountain, you dont care about mosquito bite when you are climbing.(如果你很清晰自己的目标是登山山顶,那么就不要在意登山路上有蚊子咬你。)

  关于Renato先生在微波领域的贡献,时任欧研米兰微波分部副部长韩浔访谈:

  问:能不能先介绍一下Renato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加入华为?

  韩浔:“做微波的业界第一”是我们定下的宏大目标,但雄心壮志背后却是技术上的现实差距。在第一代微波中,核心部件ODU(室外单元)还需要依赖于进口。不突破这个技术,我们就别想在微波的高端市场上立足。

  2007年,我们来到微波的故乡——意大利米兰,希望能够找到微波领域的“明白人”帮我们解决“ODU的自研开发”与“看清微波的发展方向”这两个问题。Renato先生是我们这次的最大收获。

  问:在自研ODU方面,Renato先生是如何带领团队打破业界“华为两年内拿不出样机”的预言的?

  韩浔:加入华为后,Renato亲自向业界优秀专家介绍华为公司以及华为的微波发展平台。凭借个人在微波领域的影响力,很快组建了一只微波专家团队。他们在架构设计上的经验,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ODU自研过程中,Renato大胆超越,提出“一板设计”方案,这种方案将使产品性能和制造成本超越对手的“两板式设计”。但公司也有反对意见,Renato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讲解、一个个部门推动。

  在中国,我们完全找不到制造微波的设备和人才。Renato凭借对微波领域的了解,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微波制造顾问。在顾问的帮助下,我们参观了微波制造工厂,理解了制造工艺和设备,掌握了制造流程和关键控制点,有力的保障了产品的质量。

  问:Renato为公司微波的未来发展做了哪些贡献?

  韩浔:Renato帮助我们在业界发出声音,提升华为品牌。以前在微波的标准会议或者业界技术论坛上,华为都只是去听听,而且还不一定能够听得懂。现在,我们可以上去谈华为对于微波的理解,对于未来的展望,这些改变让大家对华为刮目相看。

  2009年沃达丰微波选型中,正是他的精彩阐述,让客户看到了华为在微波方面未来的投入与发展前景,坚定地选择了华为。

  团队成员眼中的Renato

  ● 李晓东:“他是意大利人,同时在德国公司工作多年,这让他既有德国的严谨,又有意大利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他敬业、严谨,还非常有幽默感。”

  ● 韩浔:“进入华为后,他主动学习中国的历史和古籍,品味《史记》和《资治通鉴》,研究《道德经》,喜欢上了中国文化。他认为普世的道理是相通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

  ● 周波:“RENATO一贯谦虚,善于聆听。无论面对的是一个技术很牛的专家,还是刚进入微波领域的新兵,他都能耐心聆听,分享自己的观点,从不以专家自居。”
有一天,美国零售企业好市多(Costco)接到了一位母亲的投诉:“我的女儿才16岁,你们却向她推销孕妇类的产品。”
 
但是,这一次,尴尬的是这位母亲自己,她16岁的女儿确实怀孕了。为什么卖货的商场,却能比朝夕相处的母亲,更早知道女儿的孕事?
 
回答这个问题,要扯上一个在2012年热透全球科技行业的关键词—— 大数据
 
数据之大
 
发现自己怀孕之后,16岁的她不敢告诉母亲,只能时常在网上浏览一些和怀孕相关的网站,搜寻一些孕妇要用的东西。这些浏览行为会被当做数据记录下来,Costco的数据分析团队,会据此进行精确的商品促销定位。
 
向记者讲述这个故事的 华为企业业务BG 存储营销总监杨传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最近我们中标了山东移动,运营商对大数据的需求是相当的迫切和强烈。”杨传斌说,对用户的话费清单进行分析,不管是对用户还是对运营商自己都能带来很大的价值。
 
首先,从用户层面看,用户查询到自己每月的话费单后,面对一长串的数字,往往无所适从。他们需要知道的是,自己这个月漫游多还是本地电话多,接电话多还是打出电话多,哪些是自己联系最多的人。
 
其次,从运营商层面来看,山东移动有数千万客户,怎样发掘这些用户的共性消费特征,制订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资费套餐,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而这些都有赖于引入大数据的存储系统和分析系统。“部署大数据,一方面可以增加客户的黏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有的资费套餐只有很少人用,却还要为它维持一整套系统。”杨传斌向记者透露,华为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已经在电信领域有了很多成功案例。
 
“大数据”的风靡一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类社会数据量的几何级增长。
 
“根据我们的跟踪,每18个月新产生的数据量是过去所有历史数据的总和。”杨传斌说,尽管公众接触到大数据这个概念是最近一两年的事,但在业界,这个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
 
从那时候到现在,人类对数据的应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被称为关键应用部署阶段,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当时的主要用户是企业,主要是在大型机上部署财务、银行等关键应用系统,存储介质包括磁盘、磁带、光盘等。
 
这些数据很关键,很重要,尽管当时人们称之为大数据,但从现在看来,这些数据的量是很有限的,这从上述存储介质的出货量增长上就能看出来。
 
第二个阶段是企业自动化阶段,标志是PC的出现和大量应用,企业内部出现了很多以办公文档为主要形式的数据,包括office文档、Excel文档,以及后来的图片、图像、影像和音乐等。这时候,产生数据的不仅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还包括大量的办公人员,这极大地促进了数据量的增长。
 
互联网的兴起为数据的第三次大规模增长插上了翅膀,在这个阶段,产生数据的人更加扩展了,不光是企业的办公人员,几乎全民都在制造数据。与此同时,数据的形式也极大丰富,各种应用层出不穷,既有视频、微博、博客等主动产生的数据,也有搜索、浏览网页等被动行为过程中被记录、搜集的数据。
 
杨传斌说,发展到今天,这些数据已经呈现指数级的增长。目前全球性的科技公司都要和PB级规模的数据打交道,而Facebook每天要存储大约100TB的用户数据,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每天要处理约24TB的数据。
 
这些用来存储数据信息的单位可能比较抽象,拿人们熟悉的兆(MB)来做参照,1024个MB是1个GB,1024个GB是1个TB,1024个TB是1个PB,1024个PB是1个EB,1024个EB是1个ZB.举个例子来说,欧洲物理对撞机每年会产生28PB的数据规模。
 
杨传斌说,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量是ZB级,到2015年会达到35个ZB.
 //z 2013-01-06 17:47:17 IS2120@BG57IV3.T3706826774.K
商业机会
 
数据无处不在,并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影响着企业业务和每个人的生活。但某种程度上,这又是一个很容易陷入行话堆砌和承诺陷阱的领域,尤其是最近一两年来,随着“大数据”成为科技热词,各路厂商纷纷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推介自己形形色色的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一时之间,赶时髦者有之,新瓶装旧酒者有之。
 
“华为目前推出的大数据存储产品,比如N8000、CSS等就具有这样的特征。”杨传斌说,作为高性能存储的一个指标,华为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在最近的一项测试中达到了300万OPS.这是衡量存储性能的一个指标,意思是每秒钟能进行300万个操作。
 
杨传斌向记者透露,华为的这些大数据存储已经在国内外有了很多客户,除了前文提及的Costco、山东移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还包括工商银行、全球最大的体育视频节目制作公司IMG等。前者希望从客户的存储中挖掘投资习惯,并向客户针对性地推荐理财产品;后者对分布式动态视频渲染有着很大的需求。
 
“除了存在那里,大数据主要还是要给存储数据的用户或者是最终的使用者带来价值。”杨传斌对记者表示,对于如何从数据中发现价值,业界有很多不一样的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以Hadoop为基础建立的一整套分析体系。
 
Hadoop是一个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框架,主要来源于开源社区。杨传斌说,这个体系由众多的自由贡献者、部分厂商,通过开源的方式提供出来供大家自由使用,华为在其中也贡献了自己的计算分析和存储技术。
 
截至目前,无论是英特尔、IBM、EMC这样的基础架构厂商,还是微软、SAP、甲骨文这样的应用软件厂商,都推出了支持Hadoop或者基于Hadoop的产品线,以应对市场对于大数据的需求。
 
“华为也会在Hadoop的体系内提供接口,和整个大数据的分析领域对接起来。”杨传斌说,Hadoop对于IT业界来说,除了存储,还可以在计算、分析、数据调度等方面为企业带来商机。
 
著名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在2012年10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2012年,大数据对全球IT开支的直接或间接推动达960亿美元,而到2016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2320亿美元。
 
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未来会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得到应用。比如,通过遍布各地的电子眼和监控摄像头,警务系统可以基于大数据识别一些危险的人或危险的行为,发现苗头进行预警。
 
再比如,现在几乎没有人可以离开手机,而手机信号的大数据使用,未来甚至可以用于控制交通流量,通过车上的GPS和手机,当交通进入拥堵状态,就通过手机提示你进入某个路段要收费,如果执意进入,费用就从手机上直接自动收取了,这就避免了现在在各个路口设卡刷卡的做法所带来的麻烦。
 
“这些都是和政府的政策相关,技术上已经完全能实现,只不过政策上怎么部署的问题。”杨传斌说。
 
格局未定
 
“大数据还刚刚开始,可以说还没有形成格局。”杨传斌认为,截至目前,也还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大数据市场来作为样本分析。
 
谈到市场竞争,杨传斌表示,“从国内来讲,华为在大数据领域遇到的竞争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其他厂商还不太关注中国市场的大数据;从海外来讲,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涵盖传统基础架构厂商、新兴软件厂商和一些基于开源平台的厂商,提供大数据收集、存储、提取、分类、分析、报表、商业智能等某几方面的功能模块。”
 
事实上,存储巨头EMC对大数据也一直在摇旗呐喊。EMC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乔。图斯曾对记者表示,大数据已不仅停留于概念,数据大爆炸催生了社会各界对数据分析的需求。他还预测,大数据的发展必将影响职场,未来,拥有一个数据科学(DataScience)学位将比拥有一个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学位更有市场。
 
在华为看来,大数据解决方案和传统IT相比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首先,大数据应用的数据量很大,并且是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求无论是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都需要按需可扩展;其次,大数据由于数据体量庞大,数据移动面临困难,要求应用程序就近计算,结果输出;第三,存储面临着成本压力问题,重删、备份及归档一体,可大幅降低存储成本。
//z 2013-01-06 17:47:17 IS2120@BG57IV3.T3706826774.K

崇尚“狼文化”的任正非在媒体面前从来都异常低调,直到现在都鲜有媒体人正式采访过他。虽然任正非低调,他一手拉扯大的华为却在今年颇有些“树大招风”。

今年华为和中兴一起,在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中被妖魔化为“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危害的企业”,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还建议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必须阻止华为和中兴在美国的并购行为,同时建议美国政府尤其是敏感部门的系统工程,不要使用华为和中兴的设备,并强烈建议美国的私人企业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不与华为和中兴进行服务或货物贸易。

这似乎要将两家企业的“美国扩张梦”一棒打死。

任正非应该已经习惯了美国公司及美国政府的指责和质疑。2001年华为在美国设立总部后,来自美国企业和美国政府的刁难就接连不断——思科的起诉,屡次并购的失败。

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华为的国际化步伐都很顺利,美国成了任正非尤为难啃的“硬骨头”。

但被誉为华为“头狼”的任正非并未因为这些刁难而退缩,反而越战越勇。如今,华为美国公司员工已增加至1700人,其中当地雇员超过1000人;截至2011年,华为在美国累计的研发投入超过了8亿美元。

这更让美国惊呼“狼来了”,而且美国对华为的“担忧”,在2012年尤其明显地显现出来,除了美国国会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和中兴进行调查之外,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还对这两家中国企业发起了多次“337”调查,称华为和中兴的某些产品侵犯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而无论是国会的质疑还是“337”调查,意图都是阻止华为和中兴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华为在美国的未来,似乎将有万般艰险。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任正非也依然选择向公众沉默。他从未在媒体面前为自己和华为辩解,就像以前华为数次在美国的并购行为被美方以“涉嫌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时一样。

不过,或许也是意识到美国市场对华为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官方质疑对华为未来市场拓展的影响,这一次,任正非虽然没有正面回应美国的“棒打”,但近日华为全球网络安全高级副总裁约翰•萨福克却在其博客中转述了在年终工作汇报时任正非和他的部分交谈内容,这些谈话内容,几乎可以被视为任正非对之前美国“国家安全质疑”的回应。

“我们下定决心进行内部调整,以保证我们的设备成为全球最安全、最透明且质量最高的设备。”任正非对约翰•萨福克说。

在约翰•萨福克的博客中,我们能体会到的任正非是平静的,对这些外来的非议似乎没有愤怒或者不满。

但任正非的澄清似乎并不能打消美国方面出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考虑对华为的质疑,那么任正非将如何备战美国市场份额下降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华为未来在美国将如何发展?

从华为内部流传出的一份内部讲话稿中,可以看到任正非对未来华为在美国的发展规划:“今天美国政府把华为逼到这地步,只好奋起竞争,除了超越,华为还有什么路可走?”

同时,从华为的投资战略可见,华为目前正在加大对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投资。分析认为,任正非这是在执行迂回路线,将经济利益摆给美国看,最终还是为了撬动美国市场。

任正非的“狼”性再次爆发。

“镜子”在哪里?就是华为过往赖以成功的思想力。我们当然更希望这面“镜子”别变形,尤其是碎掉。变形了,碎掉了,那不仅是华为的悲哀和悲剧

近日中信出版社出版了图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引起不小的轰动。该书作者为田涛和中国人民大学吴春波教授。围绕本书,企业界、管理学界以及社会大众展开了对任正非和华为的诸多讨论。在这本书写作的前、中期,本报编委、评论部主任徐以升曾参与该书的大纲讨论、资料收集等工作。在本书引发热议之际,本报约请两位作者,进行了有关本书以及华为的对话。

“华为哪里够得上卓越”

第一财经日报:这本《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我印象中最早的书名叫《卓越与孤独》,为什么改成了现在的书名?

田涛:本书初稿完成之后,我的合作者吴春波教授将此信息透给了华为轮值CEO徐直军,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书的名字太虚了,而且华为哪里够得上卓越,能不垮掉就不错了,这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震动。

我们由此想到,本书尽管揭示了华为过往25年成功的逻辑因素,但这个逻辑的根本是什么?无非是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与胜利。价值观又靠什么来维持呢?自我批判——自我批判才是根本。华为会不会垮下去、倒下去,关键在于它能否围绕核心价值观长期自我批判。因此之故,就形成了这本书现在的书名。

日报:这个书名的第一感觉,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15万华为员工能接受这样一个关于“死亡”的假定语么?我敢打赌,你要以这么一个书名写国内大多数企业,都会遭到指责,甚至被诉讼。

田涛、吴春波:任正非说过,“假定”是人类最伟大的思维方式。过去20多年,任正非天天假定华为明天会垮掉,华为员工的神经早都被危机论打磨得很粗糙了。这个组织有理想,甚至有妄想主义情结,但却不迷信,不幻想。没有多少人知道,华为的深圳龙岗基地以前是一片乱坟岗,南京软件园紧挨着烈士陵园,在风水情结很强的中国商人中,任正非和华为显得很坚硬和另类。

在不久前华为的国际咨询会议上,华为一位英国顾问期望任正非展望一下华为今后10年与20年的远景,任脱口而出:“20年以后的华为,我可以告诉你,两个字:‘坟墓’。”在场有30多位华为的全球顾问,以及华为的管理高层。华为的德国顾问,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前高管,对此的评论是:“任先生能这么想,20年后华为会活得更强大,德国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总有危机意识,华为跟我们很相像。”

所以,书中关于“华为何时会死去”、“会不会倒下”的讨论,相信在15万华为人中不会引起什么反感,或者骚动。

危机论是不是“狼来了”?

日报:那么在你看来,任正非强烈的危机意识到底基于什么背景?会不会是一种“狼来了”的寓言式呐喊,以此来凝聚内部的力量?

田涛、吴春波:我们在书中说,“一部华为发展史就是一部危机管理史”,无疑是有充分和大量的故事依据的。也许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会有人以案例的形式将华为的艰难与困苦、挣扎与奋斗展现给读者。我这里仅以信息产业这一行业的极其独特的禀赋对任正非的危机意识来源做些阐述。

几十年来的全球信息产业史,所展现的就是一场“死亡竞跑”,永远有不知名的新晋者找到新的商业模式,从而摧毁一个或几个百年贵族,而当新贵们不再有创新与进步时,又会有另外的挑战者迅速占领舞台,其残酷性乃至于惨烈程度只有亲历者才能有切肤感受。

任正非当然是大历史的亲历者,再加上他与生俱来的使命感、理想主义追求,使得他不可能不时刻感受到危机的迫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理想精神与危机意识”相混合的思维定式,并将之传导到了华为文化的方方面面。

日报:那么,华为成功的核心因素到底是什么?是危机意识或者自我批判么?有人认为,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悲观主义,华为是悲观主义的胜利,这样说对么?

田涛、吴春波:悲观主义者是做不了组织领袖的,这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性格元素,商人可以有忧患感,但却必须神经粗糙,而且杰出的企业家无不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

任正非很会讲故事,20多年来无时不在给员工画饼,他是个讲话极富煽动性和感染力的“忽悠大师”,但他是在真诚地“忽悠”追随者,也真诚地“忽悠”自己,从而燃烧起上上下下的奋斗的火焰,最终将一个个的“假定”变成了真实。凡是听过任讲话的人,大多有一个感受:你是在听一个充满了哲理性,甚至有浓厚的文学细胞的人在讲演。这种个性的人,能是个悲观主义者么?

“对冲”这个术语用在任正非身上非常合适。如果他是那种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没有与之对立的忧患思维或危机意识去“对冲”,他会得妄想症的。我们知道,任正非患过抑郁症,所以他显然也不是个天真的乐观派。任正非的管理思想总是在两极之间激荡和平衡,这是他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我们称之为“辩证法的胜利”。本书的最后一章对此有比较系统的论述。

“自我批判”也不能定义为华为成功的核心因素,它仅是工具而已。华为的成功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

“常识与真理”

日报:核心价值观就是本书中反复强调的那三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么?你们将之称为“常识与真理”。

田涛、吴春波:是的,这是真正的华为之魂。“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西方人的“客户即上帝”,可惜的是,随着工业资本主义文化在西方的衰落,金融资本主义和技术资本主义在西方的迅猛发展,“客户至上”这个概念在他们那里似乎过时了,受冷落了,“股东至上”、“技术崇拜”成为流行的风尚。

华为则相反,任正非把一个老掉牙的常识奉为真理,并以极大的热忱和意志力将之传播、执行到极致,我们在书中讲,华为奉行的“拜上帝教”,即“客户为上帝”,就是对此的形象化表述。

说到底,除了“灰度理论”之外,任正非在管理思想方面并没有多少创新,但这恰恰证明,华为和他本人都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为什么要别出心裁、另搞一套所谓“自主”的管理思想呢?遵循了常识就是坚持了真理。什么是商业组织的常识呢?即是:谁愿意掏钱购买你的产品,谁就是你存在的唯一价值和不可能“为二”的“上帝”。

令人遗憾的是,无论东、西方,很多企业常常将常识遗忘了,或扭曲了。“谁是老大”?“谁是爷爷,谁是孙子”这本来是铁定的自然规律,但现实的商业实践中,却总是被颠覆。华为发展到20年以后,已经成为行业世界第二,任正非仍然讲,“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这一是表明,华为对“常识即真理”的坚持与坚守,二也说明,华为在这一点上也出问题了,必须大力矫正。

日报:以前听你讲过任正非的“龙头理论”。

田涛、吴春波:华为的管理思想理念的“龙头”,就是核心价值观,华为的组织理念的“龙头”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市场一线是“龙头”,龙头指挥龙身龙尾,思想变革与组织变革都必须以“龙头”的摆动为根本,追随“龙头”的变化对“龙身”和“龙尾”进行“批判”和调节。龙身臃肿、龙尾沉重,那就必须进行“瘦身运动”或者忍痛“割尾”。

日报:以一线的“龙头”为本,这也好理解“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含义了。

田涛、吴春波:是的。围绕客户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的奋斗,才是有价值的,否则便是“赘肉”要被切除。相反,奋斗的方向对了,客户满意度高了,团队和个人就应该得到物质与精神的激励,这样“龙身”上堆积的“脂肪”就会变成“肌肉”,“肌肉”更会朝“龙头”的部位攒劲儿。

任正非说,我们要敢于提拔一批“少将连长”,无非是到东莞的小工厂多买几把铜豆豆而已。这是个夸张的说法,意思是要敢于、善于在面向客户的一线提拔、重用年轻的有为者、价值贡献者。其实,华为还有一种做法,让“上将”到战场前沿当“团长”、“旅长”,指挥局部地区的攻坚战役。

华为曾经的常务副总裁们有好几位都有被“降职”到地区部做总裁,甚至办事处主任的经历,为什么?一是干部到炮火一线去指挥炮火,有利于协调重装力量,实现“重点突破”,二是锻炼干部的实战能力,三是磨厚脸皮,能上能下,这样才能担当大任。能上能下在华为的组织文化中是一种传统。

“道”的成功

日报:我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到,“宗教”一词被多次提及,这有什么说法么?

田涛、吴春波:这个话题有点儿意思。我们在研读华为几百万字的资讯中,其实犯了很多难,既兴奋又困惑。市面上关于华为的书有几十本,大多很精彩,这本书到底从何入手?书的大纲讨论就断断续续了一年以上,你本人就参加过不下十次的讨论,但还是没找到本书的魂。后来因缘际会,无意间去了一趟丽江,聆听东宝·仲巴活佛讲经,活佛言:万般神通皆是术,唯有道才是根本。一下子就有一种顿悟:华为的“道”是什么?很显然,什么经营、研发、人力资源、财务,乃至于战略等,都不是“道”,而是“术”,许多专家都从不同侧面把华为的“术”讲透了,我们应该从浩繁的资料迷宫中找到“华为之道”,当然后来也和离开和现任的华为高管漫聊,得出统一的认识,“华为之道”就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价值观体系。

日报:书出版后,华为高层有何评论?

田涛、吴春波:应该说还是认可的。徐直军看过书后说,这本书还可有另外一个名字——《华为之道》。另一位公司领导认为,华为过去的观点、思想都是孤立的河流与湖泊,你们修了一条大运河,把它们全打通了,系统化了。//z 2013-01-06 17:47:17 IS2120@BG57IV3.T3706826774.K

从“海盗文化”到“开放、妥协、灰度”

日报:再回到核心价值观的探讨上来。华为的“奋斗文化”常常让人联想到“狼文化”、“不留退路的进攻”、“黑寡妇”等等。事实上,这也是中外媒体和社会大众对华为的标志性认识,这种说法正确么?

田涛、吴春波:有一定道理,但失之片面化。历史地看华为,早期的十多年完全是为生存而战,狼性、进攻性,“海盗文化”、英雄主义是华为的主基调,同样,西方商业的繁荣起源于海盗时代,也基于清教徒主义的奋斗精神,全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不奋斗,不奋不顾身地、又有所畏惧(法律与道德的畏惧)地进攻性前进,华为恐怕早都死掉了,今天和未来的华为缺了这个根本,也将会迅速沉没、衰亡。

实力是打出来的,不仅体现在华为的成长壮大方面,也渗透进了华为的文化基因中,华为的高管包括任正非哪一个不是从市场一线打出来的?没在市场前沿带过兵,攻过山头,受到过无数挫折,是很难进入公司最高层的。

然而,实力不等于领导力,领导力是塑造出来的。一味地进攻与竞争,一味地英雄主义,对外会带来与竞争对手的恶意对抗,其结果必然会被对手们联手绞杀掉,尤其当华为成为行业第二、第三的时候,是全球这个行业的“准领导者”,华为如果不能以新的角色来调整自身的价值观体系,将会对整个行业生态环境带来破坏,要不了多久,当对手们一个个垮掉了,华为也会倒下去,甚至先于别人倒下去。

对内,则很可能是:“遍地英雄下夕烟,遍地是狼烟”,山头林立,你争我斗,内耗严重,在竞争对手没有打垮你之前,自身先崩溃了,自己把自己打垮了。

因此,过去5年以来,华为因时度势,任正非推出了“开放、妥协、灰度”的理念,尽管这三个词所代表的三种含义,华为在过往的商业实践中也都在应用,但与“三句话”相比,失之于弱,也未能理性地上升到价值观层面。以任正非2008年的“开放、妥协、灰度”的讲话为起点,这三个词与三句话共同构成了华为的价值观体系,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呼应的,也成为华为对外竞争与合作、对内进行组织批判与变革的理论指导,从而避免了在国际市场的恶性冲突,与在企业内部的组织动荡。这一认识我们在书的第九章也讲了,但没上升到“价值观体系”这个层面,显然是个缺憾。

“镜子”阴面的警告

日报:有一种看法认为,这本书是“企业软文”,是在为华为唱赞歌呢,作者是“枪手”,书名与内容严重不符,你们怎么看这一说法?

田涛、吴春波:建议读者把“自序”和书的正文部分结合起来阅读,也许会有新的认识,这本书其实是个阴阳面的双面结构。

“阳面”是一面镜子,是华为的“成功之镜”——我们总得承认,到今天为止华为还是一家相对成功的国际化企业吧?它为什么成功了?我们认为,根本上在于它的企业管理哲学,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整个的价值观体系,以及维护价值体系的“工具哲学”——自我批判与变革(“战略”一章在本书中有点儿多余,它应该作为“术”的部分独立著述)。

“阴面”即自序,是“镜子”映照出的今天华为组织体系上的霉斑和“黑洞”,这几年,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任正非和华为其他高层对华为问题的担忧和警告,比如,华为的“龙头”与“龙尾”的链条是不是太长了,整个后方体系的身躯是否太庞大了,华为有3万多人在后方,IBM只有1万多人,任正非说,“前方打仗,后方紧吃”,后方沉淀着一大堆能人,在后花园里喝咖啡,看PPT,变着法子制约前方,一线的战斗力能不削弱么?公司越来越规范,实际上决策效率在降低,客户响应速度在减缓,华为向西方学到了许多好的东西,但也染上了许多相同的病症,比如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商僚主义”等等;还有,有没有普遍滋长的自大情绪,认为比客户高明,比竞争对手强大,从而失掉忧患意识?更大的问题是,从上到下,华为的员工到底盯的是客户还是老板,将屁股对的究竟是谁?用“阳面”的镜子照照华为,华为还具备过往20年那样强大的战斗力么?华为是否患上了“组织疲劳症”……

这正是本书的立意所在。更深一层的立意则是,如果在未来的某个阶段,“镜子”变成了“哈哈镜”——价值观扭曲变形了,甚至“镜子”被惰怠、腐败等人类源自天性的劣根性击碎了,那等待华为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倒下去”。

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让这面“镜子”常拭常清,自我批判无疑是最有效的工具,但首先是要“对镜整妆”,“镜子”在哪里?就是华为过往赖以成功的思想力。我们当然更希望这面“镜子”别变形,尤其是碎掉。变形了,碎掉了,那不仅是华为的悲哀和悲剧……

尼采有一段哲言值得华为人和一切的企业家沉思:“当你注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尼采是在唤醒人们的乐观主义情绪,但这是一种将头埋在沙子中的鸵鸟哲学。对于组织领袖们来说,闪躲深渊,但深渊依然在,显然是不可取的做法。唯一的出路只能是与深渊对视,并展现出战胜深渊的强大的意志力,这里的前提便是刮骨疗毒的自我批判精神。所以,任正非在谈到华为的接班人问题时讲到:合格的接班人,一是认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富于自我批判精神。

Huawei,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network gear vendor after Ericsson (NASDAQ:ERIC), expects to post at least a 10 percent jump in 2012 net profit. The figure is a reversal from the 53 percent decline in profit Huawei recorded in 2011.

In a memo posted on the company's website, acting CEO Guo Pingtold employees that revenue is expected to exceed $35 billion for 2012 and net profit will hit $2.4 billion, both up more than 10 percent year-over-year.

Huawei had posted net profit of $1.8 billion for 2011, down from $3.9 billion in the year-ago period. Overall revenue rose 11.7 percent to $32.3 billion in 2011.

Huawei was the sixth-largest handset maker in the world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2, according to ABI Research. The company is making inroads in handsets in Western market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its network infrastructure efforts have been largely stymied.

The biggest black eye for Huawei came in October when a U.S. government report said Huawei and ZTE pose a security risk to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their equipment could be used for espionage. The report, from the House Permanent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 recommended the U.S. block acquisitions and mergers involving Huawei and ZTE and also recommended that the U.S. government and U.S. companies avoid using equipment from the two Chinese companies. Huawei and ZTE pushed back aggressively against the report's conclusions, and have repeatedly said they do not pose a security threat and have no ties to the Chinese military or governme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so denied the claims and has suggested that the report could set back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Despite that difficulty, Guo said in 2013 the company should be laser-focused on continuing stable growth in its business units. "We should devote our limited energy to specific business objectives, and avoid the impulse to expand business blindly," he wrote. "Managers who expand business blindly must be held accountable."

Guo wrote that in the past, rapid growth and strong execution was what the market saw in Huawei. Now, he said, the company needs to "ensure reasonable profits to support our continuous strategic investment."

//z 2013-01-06 17:47:17 IS2120@BG57IV3.T3706826774.K
Huawei Technologies, the mother company of Huawei Technologies Ghana, said it is expecting to post a rise in profits of $2.4 billion for 2012, which is 29% more than that of 2011.

Acting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Guo Ping reportedly told workers in his New Year message that “net profit is expected to rise by around 29% to US$2.4 billion compared to the US$1.86 billion in 2011.”

He also wrote in a memo to staff that revenues are expected to rise from US$32 billion to US$35 billion over the same period.

The rise in revenues and profits comes despite the company's ongoing setbacks in the US and Australia.

Guo did not provide any break down of main source of revenue such as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or handset divisions, but analysts say the rise could be attributed to new projects and increased sales in high-end mobile phone markets such as Japan.

"We should devote our limited energy to specific business objectives, and avoid the impulse to expand business blindly. Managers who expand business blindly must be held accountable,” Guo warned.

Huawei has boosted sales and gained market share in Europe, Asia and Africa (including Ghana), but it ran into a few obstacles last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 due to national security and cyber espionage concerns.

Rival Ericsson has yet to report its full-year figures, so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Huawei has surpassed the Swedish giant as the top telecom equipment maker in the world.

In Ghana, Huawei is undertaking a $150million national ICT backbone project, and it is a leading infrastructure, devices, and solutions vendor for all six telecoms operators in the country.

Huawei recently launched its own branded line of smart handheld devices including phones and tablets in Ghana.

The company was recently cited for meddling in Ghana’s politics, but it braved that storm and still remains a major partner of the government and telecom opera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 telecoms and ICT sector.

Huawei was founded in 1987 by Ren Zhengfei, a former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fficer. Huawei has denied repeatedly any links with the Chinese military and says it is a purely commercial enterprise.


网易科技讯 1月4日消息,华为轮值CEO郭平在一篇署名文章中透露,华为公司在2012年的销售收入预计将超过350亿美元(约合218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约24亿美元(约合1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均超过10%。

这一数据意味着,华为在全球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行业增长普遍疲软的情况下仍保持了相对稳健的增长。在2011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0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实现净利润116.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1%。

在2012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10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实现营业利润87.9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率为8.6%。

以下为郭平署名文章全文:

我们2012财年即将结束,作为轮值CEO,我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预计华为公司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50亿美元,净利润24亿美元左右,同比均有超过10%的增长。运营商网络业务进一步巩固了行业地位,在全球部署了130多张LTE商用网络和70多张EPC商用网络,位列全球第一;企业业务发布了具有竞争力的数据中心交换机、存储产品和全景智真等产品系列;终端业务在产品设计、质量和成本构筑了良好的基础,智能手机规模突破日本、北美、欧洲等高端市场。

我们又挺过了波澜壮阔的一年!经历过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经受过美国国会一个专门委员会对网络安全的调查和指控,在纷乱动荡的中东北非奋力坚持,在洪水与地震的灾害中顽强生长……感谢你们,华为的全球客户、供应商及合作伙伴;感谢你们,兢兢业业的全体华为员工及家属们;有了你们的支持,华为2012年跑赢了大市。

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出现,但信息世界的洪水正汹涌澎湃:据报道,2012年产生的数据信息等于有史以来信息的总和,这个趋势仍将持续。将数据信息快速传递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其潮流不可阻挡,其需求之大也是不可想象的。

信息洪峰时代,华为决不能做好龙的叶公。抓住机遇、战略聚焦、简化管理,是我们未来五年实现有效增长的核心措施。

作为从事ICT的专业厂家,实现“高带宽多业务零等待”是我们的梦想。二十多年的积累,使我们有可能集中人力、物力,在信息接入、汇聚、传输、交换、存储等主管道加强投入,突破关键的技术屏障和匹配市场需求,是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机遇。MBB、FBB和骨干网络解决方案,实现全球领先,是我们2013年要聚焦的战略方向;我们的价值决不仅仅在于帮助客户降低采购成本,更在于帮助客户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成为客户可以信赖的伙伴。

我们有限的力量只可能做好有限的事情,要控制扩张的冲动,问责乱铺摊子的主管。

曾几何时,高速增长是华为的优先追求,超强的执行力是华为的鲜明特征;这造就了华为的快速成长,也形成了华为粗放管理的诟病。在趋于平缓的业务增长态势下,我们需要合理的效益来支撑公司战略的持续投入。2013年我们要做厚对客户、对供应商的界面,做实基于客户和项目的预核算,合理地控制成本;及时准确地交付、提高运作质量;降低业务增速下滑后历史问题“水落石出”的风险,降低生存环境恶化后引发的运营风险,降低业务投资节奏及新业务成长不确定引出的经营风险,提高效益保证我们有质量地持续活下去。

责任结果导向是我们选拔、评价干部的最重要依据。2013年我们要持续简化内部管理。要加强对一线授权,实现机关向服务、支持、监管的转身;机关要精简、流程要简单。要弱化为了考核的财务结算。优化各方面价值评价分配机制,激发全员去奋力创造价值。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辛勤劳动去创造。”2013年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全球合规运营和法律遵从工作,更加开放透明,积极促进全球商业环境建设。华为在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有业务,我们不仅仅提供产品和服务,我们还将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开展业务布局,创造就业机会与税收,引进全球人才共同创造华为美好的明天。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相信在全体华为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聚焦战略,简化管理,提高效益”的目标能够实现,新的一年我们仍然充满活力,有效增长。

祝愿大家新年快乐,新春吉祥!
//z 2013-01-06 17:47:17 IS2120@BG57IV3.T3706826774.K
2012年,全球几大电信设备公司因经济疲软而业绩下滑,而华为业绩则逆势上升。华为轮值CEO郭平昨日撰文《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一年》,称预计2012财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50亿美元,净利润24亿美元左右,同比均有超过10%的增长。

  郭平在文章中称,预计2012财年华为销售收入超350亿美元,净利润约24亿美元(约149.5亿元人民币),同比均有超过10%的增长。在2011财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0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11.7%,实现净利润116.5亿元人民币,同比降51%。以此计算,华为2012财年的净利润将同比增长28.3%,扭转了上一财年下滑的趋势。

  与华为不同,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全球几大电信设备商在过去的一年里都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现象。其中,爱立信第二财季和第三财季净利润分别下滑64%和42%,阿尔卡特朗讯第三财季则亏损1.46亿欧元,中兴前三季度则亏损了17亿元,同比降259%。


  华为毫无疑问成为全球第一大通信公司,远超爱立信或阿郎西诺等。而美国的专业网络设备公司思科公司则主要靠美国国内保护政策继续垄断美国市场,其40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90%左右都来自美国网络市场。美国网络市场设备价格奇高且技术神奇而落后,完全是由于思科独家垄断导致的。


  另外,华为的利润不能太高.

  华为现CEO徐直军说了,华为利润不可以太高,这不符合华为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华为的利润都是当年全部分红给约6万员工的,全球独此一家是这种体制。利润太高不利于华为的最重要的三个核心价值即以奋斗者为本,艰苦朴素。他说,华为就是2010年利润太高了,负面影响极大,内部管理因此遇到了挑战,华为公司并不是以创造利润服务股东的,华为唯一的存在价值是服务客户,维护正义和公平,为社会和科技做出贡献。这些都与高利润有矛盾的。所以,2011年和今年和以后,华为就做出了调整,华为利润率要降低,但营业额要扩大,到2015年要做到千亿美元,利润要在5%左右,即使多些,也要控制在10%以下。这是其他任何公司都无法做到的。有的人不理解华为公司怎么降低利润,其实很简单,就是赚的钱做固定投资,养人养科技养实验室,另外就是多缴税,华为交的税一直都占营业额的约15%,这是世界所有公司中最高的,当然是指交给我们国家的,可以做个对比,什么垃圾爱立信诺基亚思科在本国基本都不缴税的,华为交的税是它们的几十倍,是三星索尼等的好几倍,这些数据可以查询的。

  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华为的高层会这样说的,要知道他们任老板也不过才只有1.42%的股份,而且即使如此他也不拿什么钱,华为一半员工都有股份,你算一下,6万人,如果利润300亿,那么平均每人就分50万,那他们还有什么心思勤奋创新工作?都想坐享其成了,华为工资就已经够了,平均是15万左右一年,是辛勤所得。他们不需要那50万的不劳而获!这不符合华为的文化。

  控制利润率,这样就可以控制那掌握华为股份的6万多员工的每年的所谓的不劳而获的分红金额。但其实这并不影响你最后的金钱所得,因为如果你想套现,那么就只有辞职才可以。

  多说一句,华为公司是全球唯一把所有利润都分给6万员工的公司,占员工总数一半。其他的公司利润都是所谓的分给了老板或股东。但华为是老板只有1.42%股份,而且也不拿什么钱,也没有股东,所谓的虚拟股东都是员工本身。所有这才保持了华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和凝聚力。

  华为2011年在中国共交税230亿人民币,约合37亿美元,这是企业的,似乎并没有包括员工的个人所得税,不过这一块也不多,最多十几亿吧?来源国家税务总局,统计局,民营企业缴税排名

华为轮值CEO郭平日前撰文透露,预计华为公司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50亿美元,净利润24亿美元左右,同比均有超过10%的增长。

  郭平是在名为《聚焦战略,简化管理,提高效益》的2013年新年献词中透露这一数据的。郭平称,2012年对于华为来说是“波澜壮阔”的一年。这一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华为遭遇美国国会一个专门委员会对网络安全的调查和指控,在纷乱动荡的中东北非奋力坚持,在洪水与地震的灾害中顽强生长……他指出,在这样的形势下,华为依然“跑赢了大市”。预计华为公司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50亿美元,净利润24亿美元左右,同比均有超过10%的增长。

  文中还谈到华为去年三大主要业务的发展情况。郭平指出,运营商网络业务进一步巩固了行业地位,在全球部署130多张LTE商用网络和70多张EPC商用网络,位列全球第一;企业业务方面,发布了具有竞争力的数据中心交换机、存储产品和全景智真等产品系列;终端业务在产品设计、质量和成本方面构筑了良好的基础,智能手机规模突破日本、北美、欧洲等高端市场。

  谈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时,郭平认为,2012年产生的数据信息等于有史以来信息的总和,这个趋势仍将持续。而在信息洪峰时代,“华为决不能做好龙的叶公。抓住机遇、战略聚焦、简化管理,是我们未来五年实现有效增长的核心措施”。

  他还表示,“曾几何时,高速增长是华为的优先追求,超强的执行力是华为的鲜明特征;这造就了华为的快速成长,也形成了华为粗放管理的诟病”。他认为,现在华为“要控制扩张的冲动,问责乱铺摊子的主管”。


中国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Huawei)预测2012年利润增长意外好转,尽管该公司发起咄咄逼人的营销努力,并向竞争激烈的移动手机业务扩张。

华为轮值首席执行官郭平表示,该公司预期去年净利润为24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近30%,2011年该公司盈利能力曾大幅下滑。

这些强劲数据是来自华为的正面信息,除此之外,该公司难以消除一些西方国家有关它是中国政府或军方代理的怀疑。

郭平是在向员工发出的新年致辞中做出这番预测的,英国《金融时报》看到了这封信。他表示,预计2012年的收入将超过350亿美元,至少增长10%。一年前,该公司收入增长11.7%,至320亿美元。

郭平将利润好转归因于新项目以及发达市场高端手机销量增长,例如日本。在华为业绩优于预期之际,其规模较小的本土竞争对手中兴(ZTE)近期举步维艰。截至去年9月30日的3个月期间,中兴报告了自上市以来的最大季度亏损。

尽管华为的利润预测超出预期,但郭平提供的收入数据表明,该公司可能没有完成某些目标。去年9月该公司曾表示,预计2012年总收入将达到387亿美元。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华为在扩大面向消费者的移动设备销售方面表现出色,但该公司尚未在企业业务方面取得成功,这是该公司为弥补基础设施业务放缓而试图进入的另一个市场。

2011年,面向电信运营商的销售额占到了收入的75%,设备业务占到了20%,企业业务仅占5%。一位移动行业分析师表示:“企业销售可能持平。”

华为没有上市,但该公司已采取行动公布越来越多的财务数据,以展现透明度。

伯恩斯坦公司(Bernstein)的分析师皮埃尔•费拉居(Pierre Ferragu)表示,净利润超出预期,但他补充称,该公司在进军企业市场方面所遭遇的困难并不让人意外。

他表示:“相对于运营商市场,进入这一市场要复杂得多,在运营商市场,可以与相对数量较少的运营商较为轻松地做成数十亿美元的交易,一举覆盖全球大片地区。”
//z 2013-01-06 17:47:17 IS2120@BG57IV3.T3706826774.K


华为、中兴“最后一公里”:世界级公司仍欠火候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华为、中兴在美被指存在安全威胁,在欧遭到反倾销调查,并且中兴第三季度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

    尽管遭遇2012年的“流年不利”,但是如果要评选最接近世界级公司的中国企业,华为、中兴将毫无意外地获选。相信不会有哪个公司的员工能如此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按照华为员工的说法,每一分钟天上都至少有3个华为员工在坐飞机;而中兴高层也透露过,单就国内市场而言,每天在天上飞的中兴员工就多达1000人,国外市场的数量更多。

    如果以收入占比来考量,华为、中兴的国际化“成绩单”会更加明显。根据华为、中兴的2011年财报,两家公司2011年的国际市场收入占比分别达到67.8%和54%,这一占比已经相对稳定,而且连续保持了多年。

    不过,在全球最大的无线市场美国遭遇“狙击”后,华为、中兴的国际化似乎遇到瓶颈,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公司还有最后的“一公里”。

    国际化路径

    对华为和中兴而言,当年走出国门的决定都是英明且睿智的,但国际化更多是一种前途未卜的“无奈之举”。因此,早期国际化时,华为总裁任正非更多谈到的是“埋骨青山处,马革裹尸还”的悲壮。

    华为的国际化始于1996年,真正开始有收获已经是2003年以后的事了。按照华为轮值CEO徐直军的说法,华为当年的国际化是“被逼出来的”。

    当时,在国内CDMA以及小灵通如火如荼的时候,华为没有抓住这两个机遇,而竞争对手中兴则利用这两个机会迅速缩小了与华为的距离,再加上当时发改委对手机牌照的控制,在国内市场失去增长点的华为,进军海外市场就成为“华山一条路”的选择。

    再加上电信市场本来就是全球市场,如果只发展国内市场,增长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只有坚持国内和国外“两条腿走路”才是稳定的。“我们的期望是海外一条腿、中国一条腿,有两条腿走路我们就踏实,现在相当于有三条腿,海外有两条腿,是国内的两倍。比我们想象的好。”徐直军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

    中兴的国际化略晚于华为,但也步步紧逼,成效明显。

    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在接受采访中表示,突破发达国家市场是一项长期策略。显然中兴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凭借着产品价格优势,中兴在欧洲、北

    美市场取得了一席之地,但这些市场的利润低于中国和非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北美市场对中兴的重要程度。据侯为贵预计,中兴今年在美国的营收能达到10亿美元,大部分来自手机。

    最后一公里

    到目前为止,华为、中兴已经拿下了除美国之外,几乎所有的全球市场,特别是华为在2006年到2009年对欧洲市场的突破,更是让华为在发达国家市场站稳脚跟。

    那么,华为、中兴距离成为世界级公司还有多远?目前,业界对全球化有三个层次的定义:第一是走出去,主要是走出去卖产品;第二是跨国运营;第三是真正的全球化。

    徐直军认为,华为已经做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即走出去卖产品和跨国运营,华为已经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展开业务,并在当地有机构,但正走在从跨国运营到真正全球化的道路上,距离真正的全球化还有差距。

    差距在于,华为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全球资源整合,即利用全球资源基于可比优势来做全球生意。据记者了解,目前的外籍高层在华为高层中的占比也在提高,虽然还没有外籍高层进入董事会或者EMT(执行管理委员会),但就国外机构而言,相当大比例的高层都是由外籍人士直接担任。

    当然,是否拥有外籍高层或者究竟占比多少,并不完全能用来衡量国际化程度。徐直军认为,高层有没有外籍人员并不重要,找到合适的人就行了,不是一定要找一个洋人才算有全球化视野。

    关键是,在整个经济进入下滑期的大背景下,华为、中兴等公司的增长点来自哪里?“我们认为在经济循环式衰退的情境下,对华为仍然是机会与挑战并存。”徐直军认为。

    据他分析,目前占华为总收入约70%的运营商业务仍然有望保持每年10%的增长。由于华为在欧洲市场前几年的耕耘,欧洲市场今后两年仍将保持增长,2013年仍能增长25%,明年还会延续;发展中国家市场是华为的主战场,总体小幅平稳增长没有问题,最后华为前几年给客户赠送的网络正在走出合同免费维护期,进入收费服务期,服务收入增长问题也不大。

    而华为的企业业务,已被思科总裁钱伯斯列为思科最强劲和可怕的对手,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据记者了解,华为内部已经制定了与思科正面竞争的若干政策,未来3年,企业业务市场将会有不少变数和看点。

//z 2013-01-06 17:47:17 IS2120@BG57IV3.T3706826774.K
 新京报讯(记者 刘兰兰) 华为昨日披露了2012年经营业绩预测。华为首席财务官(CFO)孟晚舟称,去年全球销售收入预计达到220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她预计华为员工奖金总额是125亿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38%。

    员工年终奖提升38%

    孟晚舟为华为总裁任正非之女,昨日是她首次与媒体公开见面。

    据她透露,去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预计达到220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15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3%。这是华为首席财务官首次公开对外披露业绩预测。

    值得注意的是,孟晚舟预计,华为员工奖金总额是125亿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了38%。据华为宣传人士称,该奖金全部为年终奖。

    日前的华为2013年市场大会也透露,部分公司高层自愿放弃年终奖,公司2012年度奖金总额比2011年提升了38%。

    记者从华为方面了解到,目前华为全球约有15万员工,人均计算年终奖约8.33万元。但华为内部人士表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年终奖差别会很大,将根据贡献度等各个指标来决定。

    一位华为内部人士表示,他刚进入华为的第一年年终奖为一个月的工资,销售岗位则会多一些。“此前华为年终奖的大头都是3级以上的管理人员拿。在华为要想赚钱至少要5年,攒够一定股票。”

66%收入来自于海外

    昨日,孟晚舟介绍,2012年华为三大业务都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经营业绩。运营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1603亿人民币;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约484亿人民币,智能手机规模突破日本、北美和欧洲等高端市场;企业业务收入约115亿人民币。

    而在集团整体业务收入中,约有66%来自于海外市场。其中,亚太收入约374亿人民币,欧洲中东非洲销售收入约774亿人民币,美洲销售收入约318亿人民币,中国销售收入约736亿人民币。

    孟晚舟还就华为上市问题表示,华为对上市持开放态度,不管未来作出什么样的决策,都是符合法律的要求和股东利益。

    此外,针对媒体一直关注的华为股权结构问题,孟晚舟正面回应称,目前任正非占有公司1.4%左右的股份,华为6万4千名员工共同持有华为公司股份,具体股份数额会在适当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公布。

    她还预计,2013年华为集团整体收入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实现10%至12%的增长。

    ■人物

    低调的老板之女

    孟晚舟是华为总裁任正非之女,于1993年加入华为,到现在已经在华为工作了20年。据媒体报道,她中学毕业后在华为公司前台当接待员。有华为内部人士称,孟晚舟十分低调,在员工的印象中,她待人随和,“毫无老板女儿的架子”。在随后5年的时间里,孟晚舟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拿到了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后来她历任公司国际会计部总监、香港华为财务总监、账务管理部总裁、销售融资与资金管理部总裁等职,直到现在担任华为CFO。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IS2120/archive/2013/01/06/6745784.html

最后

以上就是爱笑凉面为你收集整理的华为运营商模式渐现困局:开始围剿企业级用户 (转载)华为、中兴“最后一公里”:世界级公司仍欠火候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华为运营商模式渐现困局:开始围剿企业级用户 (转载)华为、中兴“最后一公里”:世界级公司仍欠火候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44)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