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爱听歌高跟鞋,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一文就懂ConcurrentHashMap实现原理ConcurrentHashMap介绍ConcurrentHashMap实现原理JDK1.7 ConcurrentHashMap源码分析,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文章目录

  • ConcurrentHashMap介绍
    • 补:ConcurrentHashMap 与 HashMap 等的区别
  • ConcurrentHashMap实现原理
    • JDK1.7 版本实现原理
      • Segment(分段锁)
      • 内部结构
      • JDK1.7 原理结构的优缺点
    • JDK1.8版本实现原理
      • CAS
      • Node
    • JDK1.7与1.8区别总结
  • JDK1.7 ConcurrentHashMap源码分析
    • 成员变量
    • 分段锁
    • 初始化构造器
    • 定位锁和定位元素
    • get 查找元素
    • put 插入元素
    • remove 删除元素
    • replace 替换元素
    • 自旋操作
    • rehash 哈希表扩容

ConcurrentHashMap介绍

哈希表就是一种以键-值(key -indexed) 存储数据的结构,我们只要输入待查 找的值即 key,即可查找到其对应的值。

哈希表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数据结构 ,设计优良的哈希函数可以使其上的增删改查操作达到O(1)级别。Java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哈希结构 ,那就是HashMap类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经介绍过HashMap类 ,知道它的所有方法都未进行同步 ,因此在多线程环境中是不安全的。

为此 ,Java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HashTable类 ,它对于多线程同步的处理非常简单粗暴 ,那就是在HashMap的基础上对其所有方法都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进行加锁。

例如下面截取的几个方法:

image-20221031152246595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 ,但导致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由一个线程去操作哈希表。即使这些线程都只是进行读操作也必须要排队 ,这在竞争激烈的多线程环境中极为影响性能。本篇介绍的ConcurrentHashMap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它的内部使用分段锁将锁进行细粒度化 ,从而使得多个线程能够同时操作哈希表,这样极大的提高了性能。

补:ConcurrentHashMap 与 HashMap 等的区别

1.HashMap

我们知道 HashMap 是线程不安全的 ,在多线程环境下 ,使用 Hashmap 进行 put 操作会引起死循环 ,导致 CPU 利用率接近 100% ,所以在并发情况下不能 使用 HashMap

2.HashTable

HashTable 和 HashMap 的实现原理几乎一样 ,差别无非是

img HashTable 不允许 key 和 value 为 null

img HashTable 是线程安全的

但是 HashTable 线程安全的策略实现代价却太大了 ,简单粗暴 ,get/put 所有 相关操作都是 synchronized 的 ,这相当于给整个哈希表加了一把大锁。

多线程访问时候 ,只要有一个线程访问或操作该对象 ,那其他线程只能阻塞 ,相 当于将所有的操作串行化 ,在竞争激烈的并发场景中性能就会非常差。

3.ConcurrentHashMap

主要就是为了应对 hashmap 在并发环境下不安全而诞生的 ,ConcurrentHashMap 的设计与实现非常精巧 ,大量的利用了 volatile ,final , CAS 等 lock-free 技术来减少锁竞争对于性能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 Map 一般都是数组+链表结构 ( JDK1.8 该为数组+红黑树) 。

img

ConcurrentHashMap 避免了对全局加锁改成了局部加锁操作 ,这样就极大地 提高了并发环境下的操作速度 ,由于ConcurrentHashMap 在 JDK1.7 和 1.8 中的实现非常不同 ,接下来我们首先得谈谈 JDK 在 1.7 和 1.8 中的实现原理的区别

ConcurrentHashMap实现原理

JDK1.7 版本实现原理

在 JDK1.7 中 ConcurrentHashMap 采用了数组+Segment+分段锁的方式实现

Segment(分段锁)

ConcurrentHashMap 中的分段锁称为 Segment ,它即类似于 HashMap 的结构 ,即内部拥有一个 Entry 数组 ,数组中的每个元素又是一个链表,同时又是一个ReentrantLock。

Segment 继承了ReentrantLock: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部结构

ConcurrentHashMap 使用分段锁技术 ,将数据分成一段一段的存储 ,然后给 每一段数据配一把锁 ,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其中一个段数据的时候 ,其他段的 数据也能被其他线程访问 ,能够实现真正的并发访问。

在 jdk 1.7 中,ConcurrentHashMap 是由 Segment 数据结构和 HashEntry 数组结构构成,采取分段锁来保证安全性。Segment 是 ReentrantLock 重入锁,在 ConcurrentHashMap 中扮演锁的角色,HashEntry 则用于存储键值对数据。一个 ConcurrentHashMap 里包含一个 Segment 数组,一个Segment 里包含一个 HashEntry 数组,Segment 的结构和 HashMap 类似,是一个数组和链表结构。

如下图是JDK 1.7中ConcurrentHashMap 的内部结构图 :

image-20221031152709354

那么从上面的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 ,ConcurrentHashMap 定位一个元素的过程需要进行两次 Hash 操作。

第一次 Hash 定位到 Segment ,第二次 Hash 定位到元素所在的链表的头部

JDK1.7 原理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

  • 写操作的时候可以只对元素所在的 Segment 进行加锁即可 ,不会影响到其他的 Segment ,这样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ConcurrentHashMap 可以最高同时支持 Segment 数量大小的写操作 ( 刚好这些写操作都非常平均地分布在所有的 Segment 上) 。

缺点

  • 这一种结构的带来的副作用是 Hash 的过程要比普通的 HashMap 要长

所以 ,通过这一种结构 ,ConcurrentHashMap 的并发能力可以大大的提高。

JDK1.8版本实现原理

JDK8 中 ConcurrentHashMap 参考了 JDK8 HashMap 的实现 ,采用了Node数组+ 链表+红黑树的实现方式来设计 ,内部大量采用 CAS 操作

CAS

CAS 是 compare and swap 的缩写 ,即我们所说的比较交换。 cas 是一种基于 锁的操作 ,而且是乐观锁。在 java 中锁分为乐观锁和悲观锁。悲观锁是将资源锁住 ,等一个之前获得锁的线程释放锁之后 ,下一个线程才可以访问。而乐观锁 采取了一种宽泛的态度 ,通过某种方式不加锁来处理资源 ,比如通过给记录加 version 来获取数据 ,性能较悲观锁有很大的提高。

CAS 操作包含三个操作数 —— 内存位置 ( V ) 、预期原值 ( A ) 和新值(B)。 如果内存地址里面的值和 A 的值是一样的 ,那么就将内存里面的值更新成 B。 CAS 是通过无限循环来获取数据的 ,若果在第一轮循环中 ,a 线程获取地址里面 的值被 b 线程修改了 ,那么 a 线程需要自旋 ,到下次循环才有可能机会执行。

img

Node

JDK8 中彻底放弃了 Segment 转而采用的是 Node ,其设计思想也不再是 JDK1.7 中的分段锁思想。

Node:保存 key,value 及 key 的 hash 值的数据结构。

注意:其中 value 和 next 都用 volatile修饰,用来保证并发的可见性

Node的源码如下:

/*
Key-value entry:
此类永远不会导出为用户可变的Map.Entry(即,一个支持setValue;参见下面的MapEntry),
但可以用于批量任务中使用的只读遍历。具有负散列字段的节点的子类是特殊的,并且包含空键和值(但从不导出)。
否则,键和vals永远不会为空。
*/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olatile V val;
    volatil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 = val;
        this.next = next;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key.hashCode() ^ val.hashCod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return key + "=" + val;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value) {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
	// 其他函数......
}

Java 8 ConcurrentHashMap 结构基本上和 Java 8 的 HashMap 一样,不过保证线程安全性。

在 JDK8 中 ConcurrentHashMap 的结构 ,由于引入了红黑树 ,使得ConcurrentHashMap 的实现非常复杂 ,我们都知道 ,红黑树是一种性能非常 好的二叉查找树 ,其查找性能为 O ( logN ) ,但是其实现过程也非常复杂 ,而且可读性也非常差 ,Doug Lea 的思维能力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早期完全采用链表结构时 Map 的查找时间复杂度为 O( N ) ,JDK8 中 ConcurrentHashMap 在链表的长度大于某个阈值的时候会将链表转换成红黑树进一步提高其查找性能。

链表与红黑树转化简图如下:

image-20221031155341649

JDK 1.8中的实现:

JDK1.8 的实现已经摒弃了 Segment 的概念,而是直接用 Node 数组+链表+红黑树的数据结构来实现,并发控制使用 Synchronized 和 CAS 来操作,整个看起来就像是优化过且线程安全的 HashMap,虽然在 JDK1.8 中还能看到 Segment 的数据结构,但是已经简化了属性,只是为了兼容旧版本。

下图是其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TreeBin是红黑树

image-20221031152723916

JDK1.7与1.8区别总结

其实可以看出 JDK1.8 版本的 ConcurrentHashMap 的数据结构已经接近 HashMap ,相对而言 ,ConcurrentHashMap 只是增加了同步的操作来控制并发 ,从 JDK1.7 版本的 ReentrantLock+Segment+HashEntry ,到 JDK1.8 版 本中 synchronized+CAS+HashEntry+红黑树。

  1. 数据结构 :取消了 Segment 分段锁的数据结构 ,取而代之的是数组+链表+ 红黑树的结构。

  2. 保证线程安全机制 :JDK1.7 采用 segment 的分段锁机制实现线程安全 ,其中 segment 继承自 ReentrantLock。JDK1.8 采用 CAS+Synchronized 保证线程 安全。

  3. 锁的粒度 :原来是对需要进行数据操作的 Segment 加锁 ,现调整为对每个数 组元素加锁 ( Node ) 。

  4. 链表转化为红黑树:定位结点的 hash 算法简化会带来弊端,Hash 冲突加剧,因 此在链表节点数量大于 8 时 ,会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进行存储。

  5. 查询时间复杂度 :从原来的遍历链表 O(n) ,变成遍历红黑树 O(logN)。

JDK1.7 ConcurrentHashMap源码分析

因为看过HashMap1.8的,ConcurrentHashMap用的是CAS和同步来控制并发,所以就先不看了

成员变量

ConcurrentHashMap成员变量如下:

//默认初始化容量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6;
//默认加载因子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
//默认并发级别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ONCURRENCY_LEVEL = 16;
//集合最大容量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分段锁的最小数量
static final int MIN_SEGMENT_TABLE_CAPACITY = 2;
//分段锁的最大数量
static final int MAX_SEGMENTS = 1 << 16;
//加锁前的重试次数
static final int RETRIES_BEFORE_LOCK = 2;
//分段锁的掩码值
final int segmentMask;
//分段锁的移位值
final int segmentShift;
//分段锁数组
final Segment<K,V>[] segments;

先不用强记,后面将会在具体场景中来介绍到这些成员变量的作用。像Segment数组代表分段锁集合 ,并发级别则代表分段锁的数量(也意味有多少线程可以同时操作) ,初始化容量代表整个容器的容量 ,加载因子代表容器元素可以达到多满的一种程度这些变量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了。

分段锁

这是ConcurrentHashMap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Segment是ConcurrentHashMap的静态内部类 ,可以看到它继承自ReentrantLock ,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锁。

它在内部持有 一个HashEntry数组(哈希表) ,并且保证所有对该数组的增删改查方法都是线程安全的 ,具体是怎样实现的后面具体方法会讲到。

所有对ConcurrentHashMap的增删改查操作都可以委托Segment来进行 ,因此ConcurrentHashMap能够保证在多线程环境下是安全的。又因为不同的Segment是不同的锁 ,所以多线程可以同时操作不同的Segment ,也就意味着多线程可以同时操作ConcurrentHashMap ,这样就能避免HashTable的缺陷 ,从而极大的提高性能。

//分段锁
static final class Segment<K,V> extends ReentrantLock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自旋最大次数
    static final int MAX_SCAN_RETRIES = Runtime.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 > 1 ? 64 : 1 ;
    //哈希表
    transient volatile HashEntry<K,V>[] table;
    //元素总数
    transient int count;
    //修改次数
    transient int modCount;
    //元素阀值
    transient int threshold;
    //加载因子
    final float loadFactor;
    //省略以下内容
    ...
}

Segment内部也包含了其他方法来实现并发Hash数据的基本操作:

image-20221031164658270

初始化构造器

ConcurrentHashMap有多个构造器 ,下面贴出的是它的核心构造器 ,其他构造器都通过调用它来完成初始化。

核心构造 器需要传入三个参数 :

  • 初始容量
  • 加载因子
  • 并发级别

在前面介绍成员变量时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有默认值的,默认的初始容量为16 , 加载因子为0.75f ,并发级别为16。

现在我们看到核心构造器的代码 ,首先是通过传入的concurrencyLevel来计算出ssize ,ssize是Segment数组的长

注意:ssize必须保证是2的幂 ,这样就可以通过hash&ssize-1来计算分段锁在数组中的下标。

所以,因为传入的concurrencyLevel 不能保证是2的幂 ,所以不能直接用它来当作Segment数组的长度 ,因此我们要找到一个最接近 concurrencyLevel的2的幂 ,用它来作为数组的长度。

例如:现在传入的concurrencyLevel=15 ,通过上面代码可以计算出ssize=16 ,那么。24 = 16,所以sshift=4。

接下来立马可以算出segmentShift=16 ,segmentMask=15。注意这里的segmentShift是分段锁的移位值 ,segmentMask是分段锁的掩码值 ,这两个值是用来计算分段锁在数组中的下标 ,在下面我们会讲到。

在算出分段锁的个 数ssize之后 ,就可以根据传入的总容量来计算每个分段锁的容量 ,它的值c = initialCapacity / ssize

分段锁的容量也就是HashEntry数组的长度 ,同样也必须保证是2的幂 ,而上面算出的c的值不能保证这一点 ,所以不能直接用c作为HashEntry数组 的长度 ,需要另外找到一个最接近c的2的幂 ,将这个值赋给cap ,然后用cap来作为HashEntry数组的长度。

到现在,我们有了 ssize和cap ,就可以新建分段锁数组Segment[]和元素数组HashEntry[]了。注意 ,与JDK1.6不同是的 ,在JDK1.7中只新建了 Segment数组 ,并没有对它初始化 ,初始化Segment的操作留到了插入操作时进行。

全部源码如下:

//核心构造器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int concurrencyLevel) {
    if (!(loadFactor > 0) || initialCapacity < 0 || concurrencyLevel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确保并发级别不大于限定值
    if (concurrencyLevel > MAX_SEGMENTS) {
        concurrencyLevel = MAX_SEGMENTS;
    }
    int sshift = 0;
    int ssize = 1;
    //保证ssize为2的幂, 且是最接近的大于等于并发级别的数
    while (ssize < concurrencyLevel) {
        ++sshift;
        ssize <<= 1;
    }
    //计算分段锁的移位值

    this.segmentShift = 32 - sshift;
    //计算分段锁的掩码值
    this.segmentMask = ssize - 1;
    //总的初始容量不能大于限定值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获取每个分段锁的初始容量
    int c = initialCapacity / ssize;
    //分段锁容量总和不小于初始总容量
    if (c * ssize < initialCapacity) {
        ++c;
    }
    int cap = MIN_SEGMENT_TABLE_CAPACITY;
    //保证cap为2的幂, 且是最接近的大于等于c的数
    while (cap < c) {
        cap <<= 1;
    }
    //新建一个Segment对象模版
    Segment<K, V> s0 = new Segment<K, V>(loadFactor, (int) (cap * loadFactor), (HashEntry<K, V>[]) new HashEntry[cap]);
    //新建指定大小的分段锁数组
    Segment<K, V>[] ss = (Segment<K, V>[]) new Segment[ssize];
    //使用UnSafe给数组第0个元素赋值
    UNSAFE.putOrderedObject(ss, SBASE, s0);
    this.segments = ss;
}

定位锁和定位元素

定位锁和定位元素有如下两个重要的步骤

a. 通过哈希码计算分段锁在数组中的下标 :(h >>> segmentShift) & segmentMask。

b. 通过哈希码计算元素在数组中的下标 :(tab.length - 1) & h。

现在我们假设传给构造器的两个参数为initialCapacity= 128, concurrencyLevel= 16。根据计算可以得到ssize= 16, sshift=4 ,segmentShift=28 ,segmentMask= 15。 同样 ,算得每个分段锁内的HashEntry数组的长度为8 ,所以tab.length- 1=7。根据这些值 ,我们通过下图来解释如何根据同一个哈希码来定位分段锁和元素。

image-20221031162925015

可以看到分段锁和元素的定位都是通过元素的哈希码来决定的。定位分段锁是取哈希码的高位值(从32位处取起) ,定位元素是 取的哈希码的低位值。现在有个问题 ,它们一个从32位的左端取起 ,一个从32位的右端取起 ,那么会在某个时刻产生冲突吗?我们在成员变量里可以找到MAXIMUM_CAPACITY = 1 << 30 ,MAX_SEGMENTS = 1 << 16 ,这说明定位分段锁和定位 元素使用的总的位数不超过30 ,并且定位分段锁使用的位数不超过16 ,所以至少还隔着2位的空余 ,因此是不会产生冲突的。

全部源码如下:

//根据哈希码获取分段锁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rivate Segment<K,V> segmentForHash(int h) {
    long u = (((h >>> segmentShift) & segmentMask) << SSHIFT) + SBASE;
    return (Segment<K,V>) UNSAFE.getObjectVolatile(segments, u) ;
}
//根据哈希码获取元素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static final <K,V> HashEntry<K,V> entryForHash(Segment<K,V> seg, int h) {
    HashEntry<K,V>[] tab;
    return (seg == null || (tab = seg.table) == null) ? null :
            (HashEntry<K,V>) UNSAFE.getObjectVolatile(tab, ((long)(((tab.length - 1) & h)) << TSHIFT) + TBASE) ;
}

get 查找元素

虽然Segment对象持有的HashEntry数组引用是volatile类型的 ,但是数组内的元素引用不是volatile类型的 ,因此多线程对数组元素的修改是不安全的 ,可能会在数组中读取到尚未构造完成的对象。

在JDK1.6中是通过第二次加锁读取来保证安全的 ,而JDK1.7中通过UnSafe的getObjectVolatile方法来读取同样也是为了保证这一点。

使用getObjectVolatile方法读取数组元素需要先获得元素在数组中的偏移量 ,在这里根据哈希码计算得到分段锁在数组中的偏移量为u ,然后通过偏移量u来尝试读取分段锁。 由于分段锁数组在构造时没进行初始化 ,因此可能读出来一个空值 ,所以需要先、进行判断。

在确定分段锁和它内部的哈希表都不为空之后 ,再通过哈希码读取HashEntry数组的元素 ,这时获得的是链表的头结点。之后再从头到尾的对链表进行遍历查找,如果找到对应的值就将其返回 ,否则就返回 null。

以上就是整个查找元素的过程。

源码如下:

//根据key获取value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Segment<K, V> s;
    HashEntry<K, V>[] tab;
    //使用哈希函数计算哈希码
    int h = hash(key);
    //根据哈希码计算分段锁的索引
    long u = (((h >>> segmentShift) & segmentMask) << SSHIFT) + SBASE;
    //获取分段锁和对应的哈希表
    if ((s = (Segment<K, V>) UNSAFE.getObjectVolatile(segments, u)) != null && (tab = s.table) != null) {
        //根据哈希码获取链表头结点, 再对链表进行遍历
        for (HashEntry<K, V> e = (HashEntry<K, V>) UNSAFE.getObjectVolatile
             (tab, ((long) (((tab.length - 1) & h)) << TSHIFT) + TBASE);
             e != null; e = e.next) {
            K k;
            //根据key和hash找到对应元素后返回value值
            if ((k = e.key) == key || (e.hash == h && key.equals(k))) {
                return e.value;
            }
        }
    }
    return null;
}

put 插入元素

ConcurrentHashMap中有两个添加键值对的方法 :

  • 通过put方法添加时如果存在则会进行覆盖
  • 通过putIfAbsent方法添加时如 果存在则不进行覆盖

这两个方法都是调用分段锁的put方法来完成操作 ,只是传入的最后一个参数不同而已。

如下是这两个方法的源码:

//向集合添加键值对(若存在则替换)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Segment<K, V> s;
    //传入的value不能为空
    if (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使用哈希函数计算哈希码
    int hash = hash(key);
    //根据哈希码计算分段锁的下标
    int j = (hash >>> segmentShift) & segmentMask;
    //根据下标去尝试获取分段锁
    if ((s = (Segment<K, V>) UNSAFE.getObject(segments, (j << SSHIFT) + SBASE)) == null) {
        //获得的分段锁为空就去构造一个
        s = ensureSegment(j);
    }
    //调用分段锁的put方法
    return s.put(key, hash, value, false);

}

//向集合添加键值对(不存在才添加)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V putIfAbsent(K key, V value) {
    Segment<K, V> s;
    //传入的value不能为空
    if (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使用哈希函数计算哈希码
    int hash = hash(key);
    //根据哈希码计算分段锁的下标
    int j = (hash >>> segmentShift) & segmentMask;
    //根据下标去尝试获取分段锁
    if ((s = (Segment<K, V>) UNSAFE.getObject(segments, (j << SSHIFT) + SBASE)) == null) {
        //获得的分段锁为空就去构造一个
        s = ensureSegment(j);
    }
    //调用分段锁的put方法
    return s.put(key, hash, value, true);
}

在上面代码中 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是根据key的哈希码来计算出分段锁在数组中的下标 ,然后根据下标使用UnSafe类getObject方法来读取分段锁。 由于在构造ConcurrentHashMap时没有对Segment数组中的元素初始化 ,所以可能读到一个空值 ,这时会先通过 ensureSegment方法新建一个分段锁。

获取到分段锁之后再调用它的put方法完成添加操作 ,源码如下Segment的put操作源码如下:

//添加键值对
final V put(K key, int hash,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尝试获取锁, 若失败则进行自旋
    HashEntry<K, V> node = tryLock() ? null : scanAndLockForPut(key, hash, value);
    V oldValue;
    try {
        HashEntry<K, V>[] tab = table;
        //计算元素在数组中的下标
        int index = (tab.length - 1) & hash;
        //根据下标获取链表头结点
        HashEntry<K, V> first = entryAt(tab, index);
        for (HashEntry<K, V> e = first; ; ) {
            //遍历链表寻找该元素, 找到则进行替换
            if (e != null) {
                K k;
                if ((k = e.key) == key || (e.hash == hash && key.equals(k))) {
                    oldValue = e.value;
                    //根据参数决定是否替换旧值
                    if (!onlyIfAbsent) {
                        e.value = value;
                        ++modCount;
                    }
                    break;
                }
                e = e.next;
                //没找到则在链表添加一个结点
            } else {
                //将node结点插入链表头部
                if (node != null) {
                    node.setNext(first);
                } else {
                    node = new HashEntry<K, V>(hash, key, value, first);
                }
                //插入结点后将元素总是加1
                int c = count + 1;
                //元素超过阀值则进行扩容
                if (c > threshold && tab.length < MAXIMUM_CAPACITY) {
                    rehash(node);
                    //否则就将哈希表指定下标替换为node结点
                } else {
                    setEntryAt(tab, index, node);
                }
                ++modCount;
                count = c;
                oldValue = null;
                break;
            }
        }
    } finally {
        unlock();
    }
    return oldValue;
}

为保证线程安全 ,分段锁中的put操作是需要进行加锁的 ,所以线程一开始就会去获取锁 :

  • 如果获取成功就继续执行
  • 若获取失败则调用scanAndLockForPut方法进行自旋 ,在自/旋过程中会先去扫描哈希表去查找指定的key :

如果key不存在就会新建 一个HashEntry返回 ,这样在获取到锁之后就不必再去新建了,为的是在等待锁的过程中顺便做些事情 ,不至于白白浪费时间 。

具体自旋方法后面再细讲 ,线程在成功获取到锁之后会根据计算到的下标 ,获取指定下标的元素。

此时获取到的是链表的头结点 ,如果头结点不为空就对链表进行遍历查找 ,找到之后再根据 onlyIfAbsent参数的值决定是否进行替换。

如果遍历没找到就会新建一个HashEntry指向头结点 ,此时如果自旋时创建了HashEntry ,则直接将它的next指向当前头结点 ,如果自旋时没有创建就在这里新建一个HashEntry并指向头结点。在向链表 添加元素之后检查元素总数是否超过阀值 ,如果超过就调用rehash进行扩容 ,没超过的话就直接将数组对应下标的元素引用 指向新添加的node。setEntryAt方法内部是通过调用UnSafe的putOrderedObject方法来更改数组元素引用的 ,这样就保证了其他线程在读取时可以读到最新的值。

remove 删除元素

ConcurrentHashMap提供了两种删除操作:

  • 找到后直接删除
  • 找到后先比较再删除

这两种删除方法都是先根 据key的哈希码找到对应的分段锁后 ,再通过调用分段锁的remove方法完成删除操作。

如下是这两个方法的源码:

//删除指定元素(找到对应元素后直接删除)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
    //使用哈希函数计算哈希码
    int hash = hash(key);
    //根据哈希码获取分段锁的索引
    Segment<K, V> s = segmentForHash(hash);
    //调用分段锁的remove方法
    return s == null ? null : s.remove(key, hash, null);
}

//删除指定元素(查找值等于给定值才删除)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key, Object value) {
    //使用哈希函数计算哈希码
    int hash = hash(key);
    Segment<K, V> s;
    //确保分段锁不为空才调用remove方法
    return value != null && (s = segmentForHash(hash)) != null && s.remove(key, hash, value) != null;
}

获取到分段锁之后再调用它的remove方法完成添加操作 ,源码如下Segment的remove操作源码如下:

//删除指定元素
final V remove(Object key, int hash, Object value) {
    //尝试获取锁, 若失败则进行自旋
    if (!tryLock()) {
        scanAndLock(key, hash);
    }
    V oldValue = null;
    try {
        HashEntry<K, V>[] tab = table;
        //计算元素在数组中的下标
        int index = (tab.length - 1) & hash;
        //根据下标取得数组元素(链表头结点)
        HashEntry<K, V> e = entryAt(tab, index);
        HashEntry<K, V> pred = null;
        //遍历链表寻找要删除的元素
        while (e != null) {
            K k;
            //next指向当前结点的后继结点
            HashEntry<K, V> next = e.next;
            //根据key和hash寻找对应结点
            if ((k = e.key) == key || (e.hash == hash && key.equals(k))) {
                V v = e.value;
                //传入的value不等于v就跳过, 其他情况就进行删除操作
                if (value == null || value == v || value.equals(v)) {
                    //如果pred为空则代表要删除的结点为头结点
                    if (pred == null) {
                        //重新设置链表头结点
                        setEntryAt(tab, index, next);
                    } else {
                        //设置pred结点的后继为next结点
                        pred.setNext(next);
                    }
                    ++modCount;
                    --count;
                    //记录元素删除之前的值
                    oldValue = v;
                }
                break;
            }
            //若e不是要找的结点就将pred引用指向它
            pred = e;

            //检查下一个结点
            e = next;
        }
    } finally {
        unlock();
    }
    return oldValue;
}

在删除分段锁中的元素时需要先获取锁 ,如果获取失败就调用scanAndLock方法进行自旋 ,如果获取成功就执行下一步 ,首先 计算数组下标然后通过下标获取HashEntry数组的元素 ,这里获得了链表的头结点 ,接下来就是对链表进行遍历查找 ,在此之 前先用next指针记录当前结点的后继结点 ,然后对比key和hash看看是否是要找的结点 ,如果是的话就执行下一个if判断。满 足value为空或者value的值等于结点当前值这两个条件就会进入到if语句中进行删除操作 ,否则直接跳过。在if语句中执行删除 操作时会有两种情况 ,如果当前结点为头结点则直接将next结点设置为头结点 ,如果当前结点不是头结点则将pred结点的后继 设置为next结点。这里的pred结点表示当前结点的前继结点 ,每次在要检查下一个结点之前就将pred指向当前结点 ,这就保证 了pred结点总是当前结点的前继结点。注意 ,与JDK1.6不同 ,在JDK1.7中HashEntry对象的next变量不是final的 ,因此这里可 以通过直接修改next引用的值来删除元素 ,由于next变量是volatile类型的 ,所以读线程可以马上读到最新的值。

replace 替换元素

ConcurrentHashMap同样提供了两种替换操作 :

  • 找到后直接替换
  • 找到后先比较再替换(CAS操作)

这两种操 作的实现大致是相同的 ,只是CAS操作在替换前多了一层比较操作 ,因此我们只需简单了解其中一种操作即可。

这里拿CAS 操作进行分析 ,还是老套路 ,首先根据key的哈希码找到对应的分段锁 ,然后调用它的replace方法。

CAS操作源码如下:

public boolean replace(K key, V oldValue, V newValue) {
    //使用哈希函数计算哈希码
    int hash = hash(key);
    //保证oldValue和newValue不为空
    if (oldValue == null || new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根据哈希码获取分段锁的索引
    Segment<K, V> s = segmentForHash(hash);
    //调用分段锁的replace方法
    return s != null && s.replace(key, hash, oldValue, newValue);
}

分段锁中的replace 源码如下:

//替换元素操作(CAS操作)
final boolean replace(K key, int hash, V oldValue, V newValue) {
    //尝试获取锁, 若失败则进行自旋
    if (!tryLock()) {
        scanAndLock(key, hash);
    }
    boolean replaced = false;
    try {
        HashEntry<K, V> e;
        //通过hash直接找到头结点然后对链表遍历
        for (e = entryForHash(this, hash); e != null; e = e.next) {
            K k;
            //根据key和hash找到要替换的结点
            if ((k = e.key) == key || (e.hash == hash && key.equals(k))) {
                //如果指定的当前值正确则进行替换
                if (oldValue.equals(e.value)) {
                    e.value = newValue;
                    ++modCount;
                    replaced = true;
                }
                //否则不进行任何操作直接返回
                break;
            }
        }
    } finally {
        unlock();
    }
    return replaced;
}

进入分段锁中的replace 方法后需要先去获取锁 ,如果获取失败则进行自旋 ,如果获取成功则进行下一步。首先根据hash码获取链表头结点 ,然后根 据key和hash进行遍历查找 ,找到了对应的元素之后 ,比较给定的oldValue是否是当前值 ,如果不是则放弃修改 ,如果是则用 新值进行替换。 由于HashEntry对象的value域是volatile类型的 ,因此可以直接替换

自旋操作

在前面我们讲到过 ,分段锁中的put ,remove ,replace这些操作都会要求先去获取锁 ,只有成功获得锁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 作 ,如果获取失败就会进行自旋。 自旋操作也是在JDK1.7中添加的 ,为了避免线程频繁的挂起和唤醒 ,以此提高并发操作时 的性能。

在put方法中调用的是scanAndLockForPut ,在remove和replace方法中调用的是scanAndLock。这两种自旋方法大致 是相同的 ,这里我们只分析scanAndLockForPut方法。

首先还是先根据hash码获得链表头结点 ,之后线程会进入while循环中 执行 ,退出该循环的唯一方式是成功获取锁 ,而在这期间线程不会被挂起。刚进入循环时retries的值为-1 ,这时线程不会马上 再去尝试获取锁 ,而是先去寻找到key对应的结点(没找到会新建一个) ,然后再将retries设为0 ,接下来就会一次次的尝试获取 锁 ,对应retries的值也会每次加1 ,直到超过最大尝试次数如果还没获取到锁 ,就会调用lock方法进行阻塞获取。在尝试获取 锁的期间 ,还会每隔一次(retries为偶数)去检查头结点是否被改变 ,如果被改变则将retries重置回-1 ,然后再重走一遍刚才的 流程。这就是线程自旋时所做的操作 ,需注意的是如果在自旋时检测到头结点已被改变 ,则会延长线程的自旋时间。

自旋操作:scanAndLockForPut和scanAndLock源码如下:

//自旋等待获取锁(put操作)
private HashEntry<K, V> scanAndLockForPut(K key, int hash, V value) {
    //根据哈希码获取头结点
    HashEntry<K, V> first = entryForHash(this, hash);
    HashEntry<K, V> e = first;
    HashEntry<K, V> node = null;
    int retries = -1;

    //在while循环内自旋
    while (!tryLock()) {
        HashEntry<K, V> f;
        if (retries < 0) {
            //如果头结点为空就新建一个node
            if (e == null) {
                if (node == null) {
                    node = new HashEntry<K, V>(hash, key, value, null);
                }
                retries = 0;
                //否则就遍历链表定位该结点
            } else if (key.equals(e.key)) {
                retries = 0;
            } else {
                e = e.next;
            }
            //retries每次在这加1, 并判断是否超过最大值
        } else if (++retries > MAX_SCAN_RETRIES) {
            lock();
            break;
            //retries为偶数时去判断first有没有改变
        } else if ((retries & 1) == 0 && (f = entryForHash(this, hash)) != first) {
            e = first = f;
            retries = -1;
        }
    }
    return node;
}

//自旋等待获取锁(remove和replace操作)
private void scanAndLock(Object key, int hash) {
    //根据哈希码获取链表头结点
    HashEntry<K, V> first = entryForHash(this, hash);
    HashEntry<K, V> e = first;
    int retries = -1;
    //在while循环里自旋
    while (!tryLock()) {
        HashEntry<K, V> f;
        if (retries < 0) {
            //遍历链表定位到该结点
            if (e == null || key.equals(e.key)) {
                retries = 0;
            } else {
                e = e.next;
            }
            //retries每次在这加1, 并判断是否超过最大值
        } else if (++retries > MAX_SCAN_RETRIES) {
            lock();
            break;
            //retries为偶数时去判断first有没有改变
        } else if ((retries & 1) == 0 && (f = entryForHash(this, hash)) != first) {
            e = first = f;
            retries = -1;
        }
    }
}

rehash 哈希表扩容

rehash 哈希表扩容源码如下:

//再哈希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rivate void rehash(HashEntry<K, V> node) {
    //获取旧哈希表的引用
    HashEntry<K, V>[] oldTable = table;
    //获取旧哈希表的容量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计算新哈希表的容量(为旧哈希表的2倍)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计算新的元素阀值
    threshold = (int) (newCapacity * loadFactor);

    //新建一个HashEntry数组
    HashEntry<K, V>[] newTable = (HashEntry<K, V>[]) new HashEntry[newCapacity];
    //生成新的掩码值
    int sizeMask = newCapacity - 1;
    //遍历旧表的所有元素
    for (int i = 0; i < oldCapacity; i++) {
        //取得链表头结点
        HashEntry<K, V> e = oldTable[i];
        if (e != null) {
            HashEntry<K, V> next = e.next;
            //计算元素在新表中的索引
            int idx = e.hash & sizeMask;
            //next为空表明链表只有一个结点
            if (next == null) {
                //直接把该结点放到新表中
                newTable[idx] = e;
            } else {
                HashEntry<K, V> lastRun = e;
                int lastIdx = idx;
                //定位lastRun结点, 将lastRun之后的结点直接放到新表中
                for (HashEntry<K, V> last = next; last != null; last = last.next) {
                    int k = last.hash & sizeMask;
                    if (k != lastIdx) {
                        lastIdx = k;
                        lastRun = last;
                    }
                }
                newTable[lastIdx] = lastRun;
                //遍历在链表lastRun结点之前的元素, 将它们依次复制到新表中
                for (HashEntry<K, V> p = e; p != lastRun; p = p.next) {
                    V v = p.value;
                    int h = p.hash;
                    int k = h & sizeMask;
                    HashEntry<K, V> n = newTable[k];
                    newTable[k] = new HashEntry<K, V>(h, p.key, v, n);
                }
            }
        }
    }
    //计算传入结点在新表中的下标
    int nodeIndex = node.hash & sizeMask;
    //将传入结点添加到链表头结点
    node.setNext(newTable[nodeIndex]);
    //将新表指定下标元素换成传入结点
    newTable[nodeIndex] = node;
    //将哈希表引用指向新表
    table = newTable;
}

rehash方法在put方法中被调用 ,我们知道在put方法时会新建元素并添加到哈希数组中 ,随着元素的增多发生哈希冲突的可能 性越大 ,哈希表的性能也会随之下降。因此每次put操作时都会检查元素总数是否超过阀值 ,如果超过则调用rehash方法进行 扩容。因为数组长度一旦确定则不能再被改变 ,因此需要新建一个数组来替换原先的数组。从代码中可以知道新创建的数组长 度为原数组的2倍(oldCapacity << 1)。创建好新数组后需要将旧数组中的所有元素移到新数组中 ,因此需要计算每个元素在新 数组中的下标。

计算新下标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image-20221031163137410

我们知道下标直接取的是哈希码的后几位 ,由于新数组的容量是直接用旧数组容量右移1位得来的 ,因此掩码位数向右增加1 位 ,取到的哈希码位数也向右增加1位。如上图 ,若旧的掩码值为111 ,则元素下标为101 ,扩容后新的掩码值为1111 ,则计 算出元素的新下标为0101。 由于同一条链表上的元素下标是相同的 ,现在假设链表所有元素的下标为101 ,在扩容后该链表元 素的新下标只有0101或1101这两种情况 ,因此数组扩容会打乱原先的链表并将链表元素分成两批。在计算出新下标后需要将 元素移动到新数组中 ,在HashMap中通过直接修改next引用导致了多线程的死锁。虽然在ConcurrentHashMap中通过加锁避 免了这种情况 ,但是我们知道next域是volatile类型的 ,它的改动能立马被读线程读取到 ,因此为保证线程安全采用复制元素来 迁移数组。但是对链表中每个元素都进行复制有点影响性能 ,作者发现链表尾部有许多元素的next是不变的 ,它们在新数组中 的下标是相同的 ,因此可以考虑整体移动这部分元素。具统计实际操作中只有1/6的元素是必须复制的 ,所以整体移动链表尾部元素(lastRun后面的元素)是可以提升一定性能的。

最后

以上就是爱听歌高跟鞋为你收集整理的一文就懂ConcurrentHashMap实现原理ConcurrentHashMap介绍ConcurrentHashMap实现原理JDK1.7 ConcurrentHashMap源码分析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一文就懂ConcurrentHashMap实现原理ConcurrentHashMap介绍ConcurrentHashMap实现原理JDK1.7 ConcurrentHashMap源码分析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50)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