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矮小哈密瓜,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北大孙祁祥教授:信息社会与新供求关系,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报道,2018 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18)于近日在杭州召开,今年的主题是“大数据推动数字经济”,主办方共邀请了近 400 位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知名专家、企业家参与演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祁祥也受邀进行了主题为“关于信息社会的经济学思考”的分享。

北大孙祁祥教授:关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五点思考

以下是演讲摘编,雷锋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信息,我对这个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我在1978年当了两年的话务员,在那一年,中国一共有359万部电话,电话普及率只有0.38%,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2017年,中国移动电话每百人拥有1.25部电话,不包括座机。这种变化让我是非常欣喜的,这是斗胆来做报告的理由。

数字经济真的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交换、分配、学习、交往方式,可以预见是在信息社会谁更好的掌握了大数据的现代的信息技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对于中国来说,大力实施发展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的战略,也是十三五时期重要的目标。

接下来简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信息社会的一点粗浅的思考。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的时代,有了农业、畜牧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土地是人们的生产资料,人们用自然力来替代部分的劳动者的体力,由此形成了农业文明。17世纪末,随着蒸汽动力的发明和应用,人类社会开始步入工业社会,这个时期,资本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机器用来替代部分劳动者的体力,由此形成了工业文明。20世纪,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电子信息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信息的社会,信息开始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计算机和数字技术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劳动工具,电脑延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脑,成为信息文明的重要的特征。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17全球中国信息社会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而中国的信息化社会虽然仍处于全球中下游的水平,但是近年来的增长速度是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增速,甚至高于G20和金砖国家的平均增速。到2020年我国讲整体进入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

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以后,基于信息资源这个特性基础上的信息经济的运作原理和运行规律,导致我们生活的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讨论这些变化和由此引发的相关的问题。

一、信息的资源特性和供求关系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它是基于一个核心的假设,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要是无限的,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基于这样的一个矛盾,我们产生了经济学,怎么样在有限的资源里面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它得到最佳的配置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所以供求构成了经济学核心分析框架的最核心的分析手法,供求分析。当我们在经济社会供求分析所基于的资源有限性这一核心假设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首先信息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的生产要素的供给的有限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是以有形的土地和资本为核心的要素,它们基于总量上上有限性,我们有一个生产目的性的曲线,它表述的是社会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也就是说你只有这么多的土地,只有这么多的资源,还有一些技术,你在这样的一个组合下你能生产多大的产品来满足需求,这就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

  信息基于人类的加工和体验和系统性的探索所产生的知识作为信息社会的核心生产要素,具有共享使用和无限增长的特性。有关资料显示在19世纪的时候,人类的科技知识是每50年增长一倍,到20世纪是每十年增加一倍。进入21世纪以后则是每三到五年增加一倍。信息的共享边际成本为零,意味着信息拥有明显的规模递增的性质,这将前所未有的扩大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信息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供需空间格局,在更高层层次上构建了新的供求关系。

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点对点的区域性市场是基本做供求空间局。我在做话务员之前做过四年的知青,我们每年收完稻子之后,我们拿非常简单的打稻机把稻子打出来,然后挑到指定的粮店。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冲破了地域的障碍和限制,极大地改变的传统的社会的空虚空间依据,从控方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零库存和共享经济成为可能,提升了控方的竞争优势。从西方的来看,买家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工具来更全面、迅捷地掌握产品的规律,并在交易中占据主动的地位。由此可见现代技术的发展共同提升了双方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了供求关系。

再次,信息社会集聚提升的财富增长的速度,增加了收入分配的格局调整的灵活性,因此经济学里面我们讲资源配置,它包括了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环节,那么基于上述的变化,价值的生产、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有幸生产要素具有相对固定的产权归属的特性,因而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由此也产生了较为固定的收入分配的关系,没有掌握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劳动者往往只能提供无差异或差异信非常小的劳动,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在较场时间内难以发生较大的改变,而在信息社会,知识信息是其住了资源,二值时经济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这意味着什么呢?一方面它意味着谁了最新的知识信息,掌握了经济收益的控制权,而且另一方面它叶一苇这相比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来说,信息社会中的收入分配在变化和调整的格局更加的灵活和快捷。

大家知道美国石油大王在1858年开始创业,用了半个多世纪打造了起的他的石油帝国。Facebook的创始人在2004年创办社交网站,仅用了14年的时间就以735亿美元跻身201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的第五名。我们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美国在1906年到2016年年均通胀率是3.18%,据此可推算,1916年的一美元相当于2016年22.9美元。

信息技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国取得经济成就的最重要的标志,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和工业社会初期,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总量有限性和土地上的他性。有一个报告指出,在地球和人类社会的系统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人类社会生产的增长最迟将在2100年停止,这一判断得出自重要的依据就是有限资源以及地球生态的限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出现,所以罗德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学派开始将技术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的变量,此后卢卡斯等新经济增长理论学派认为,以信息形式存在的知识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

那么依靠信息驱动的知识经济的增长边界是难以估量的,这是主要基于信息社会,知识投入自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在传统的经济学中,经济要素通常被假定为是规模报酬递减的,你投入的土地、劳动力越多,边界的产出就越低,这样的特征最终只能导致人均产出的均衡,而不能保证持续的增长。如果说某一个要素的报酬是递增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它的积累将会导致持续的增长。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在于揭示了知识如何成为驱动经济长期增长不竭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广义上来说,知识是一种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性,一个人使用知识,他并不妨碍别人的使用,只是当然这里我是有前提的。最近这些时间经常有人开玩笑问我,你最近挣了不少的钱,因为你去年在北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网络的阅读量都达到三亿人次。我说我们没有任何的收费的机制在里面,我们是完全的知识共享的一种知识传播。但有人会用这样打赏的方式可能会挣很多的钱,通过知识的传播。当知识这种要素被作为投入品时就会产品强大的正外性,从而导致报酬递增的出现,一旦了这样的持续的增长,也就成为了可能。

知识赋能的信息技术,大大缓解了因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造成的市场失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因素的限制,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现象十分的严重,由此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效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迅的分析整合供需双方的海量的信息,由此大大提升了全社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满足了多样化。

知识赋能的信息技术成为规模经济的重要的前提。经济学里面讲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提升的经济现象,它的原理在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但由于人的体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单靠人力是难以管控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的,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能够期待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由此为人类管控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提供了可能,进而实现规模效应。

知识赋能的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管理,信息技术的显著的特征是技术含量高,渗透力强,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优化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管理,从而提高要素的组合效率和全要素的生产率。刚才李院士也说明了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

三、信息社会的垄断问题

垄断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的范畴,行政学的垄断,遏制竞争,滋生腐败,导致低效,在传统的工业社会,政府可以从事反垄断法来归置实体经济的垄断行为。

在信息社会有一个流量不等值的定律,大众熟知的互联网721的法则,这也是我去学习的获得的这么一个信息。行业排名老大的市场份额一般有70,第二名是20,其他的是10。由此可见公司和数据的本质属性改变了传统竞争的定义,数据垄断成为垄断的新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公司对互联网公司对用户具有明显的锁定效应。

2、数字经济具有明显的网络的效应。

3、数据收集平台拥有多边市场。

那么由于这些特点,由于信息资源的这种特性,所以拥有丰厚数据资源和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的企业往往占更加有利的地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会造成一种新的信息部对称?我前面讲到信息的不对称,信息部完全是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的一些原因,那么会不会产生新的信息部对称,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市场失灵,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否会滥用市场势力,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在传统社会为什么要打破垄断呢?因为垄断,他一直竞争他,最后通过这个垄断地位获取垄断价格,获取这个垄断的利润,最后他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但是我们来看,在传统的反垄断法在控制合并的措施上,它通常是以企业的规模为依据的,数据的功能的延伸程度并不一定与企业的成正比。他提供的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没有收取我们经济学中的垄断的价格,而且很多是免费的,这就使得以垄断价格作为判据是难以成立的。由于信息的特性导致了一系列相关的变化,传统社会的反垄断的措施在当今社会的数字时代难以完全的适应。信息社会的垄断的形式、后果、反垄断的措施等等无一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信息的社会安全问题

信息的价值和成本是经济学的分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的内容,严重的问题属于信息潜在的成本,信息的载体多以数字形式呈现,其可以复制、接触、存储、且分散广泛的属性,使得信息资源较传统的物质资源更容易被窃取。同时信息网络已经深入经济、国防、科技与文教各个方面,广泛的信息接入增加了网络安全的脆弱性和复杂性,网络系统一旦崩溃或者遭受攻击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与此同时,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也受到了安全严重的威胁,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的加深打响的恶意程序,各类钓鱼和欺诈呈高速的增长的。2011年至今全球已经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Face book发生了8700万人的信息泄露的事件。

如果信息社会的发展是以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受到威胁作为代价的话,那么我们要问,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信息社会的意义何在?但我相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来都是携手前行的,这是人类发展的规律,既然我们有能力发明出造福社会的技术,就应当有能力抑制其可能产生弊端的能力。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这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这是你们计算机专家的业务。

五、信息社会的技术使用问题。

当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以后,科技发展得规律显示,从科学原理和规律的探索揭示到产业化之间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科技发展速度的数量级明显提升。  毫无疑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果运用不当,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包括我上面提到经济安全和个人隐私受到威胁的问题,包括生态危机,恐怖主义活动等等。工业社会如此,信息社会更是如此。比如说我们知道的一般我们讲到塑料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是看到塑料对人类的危害,生态的危机所造成的影响,看你怎么样用这个技术。

上世纪90年代轰动全美的FBI历时18年之久才告破的邮包炸弹案的凶手,他在论工业社会和未来的文章中写到,工业文明极大地提高发达国家的人类预期的寿命,但是也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剥夺的人类的尊严,导致了心理疾病的扩散,还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界。这个人非常的厉害,16岁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这样的一个人他在长达17年件寄出了16枚炸弹,他的思想是非常的极端的,行为是非常的冷酷的。但是他偏激的观点也最我们今天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带来警醒。

当年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的时候,爱因斯坦曾说,当初向罗斯福总统致信研究核武器是我一生的最大的错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但是技术的进步回避不了双刃剑的问题。经济学之父在出版其经济学的奠基之做《国富伦》之前发表了伦理学习著作,他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进行进步和市场经济所焕发的经济活力,但他也看到金钱与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由此去探讨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在他看来,市场经济比较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他不仅尽力在利己的基础之上,还法国是利他的,二者本质上一致的。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就经济谈经济,就技术谈技术,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使贤任与技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类的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人的全面发展的,我想这也是精当我们今天计算机大会的宗旨和目的。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不管是小数还是大数据的时代,世界都是大道至简,有规律可循的,数据是死,大数据背后的经济社会现象是鲜活灵动的,如何不被大数据的大数据迷惑,而能正确区分运用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看本质,从结果找原因,从偶然寻必然,从当前观长远,这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法的思想精神来理清我们的研究思路。玄生万物,九九归一,我希望我们能够站的高,看得远,拎得清。

更多资讯,请关注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

雷锋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tb1esunlnjak1rjszfaxxbdlfxa.jpg

最后

以上就是矮小哈密瓜为你收集整理的北大孙祁祥教授:信息社会与新供求关系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北大孙祁祥教授:信息社会与新供求关系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71)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