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Be conservative in what you send; be liberal in what you accept. –The Robustness principle”
“对于自己输出要严格; 对于他人的输入要灵活. –鲁棒性原则”
一切从鲁棒性原则说起, 把鲁棒性原则放在第一位, 是为了:
1. 让大家带着鲁棒性原则的思考来听这次分享.
2. 鲁棒性原则是促成HTML5的设计原则主线.
3. 鲁棒性的引申义可以上升到为人处世中去.
一. XHTML2 & HTML5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HTML Tag的文档作为HTML诞生的见证, 但是HTML Tag这份文档并不是官方的规范.
真正的官方HTML规范是从HTML2开始的,HTML2继承了HTML Tag的成果, 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 而非另立门户, 从头开始.
但是小悲剧的是, HTML2的标准出台的时候恰好是浏览器大战的年代, 浏览器厂商各行其道, 无视标准的存在, 而W3C也在这个时期也不停的将一些浏览器私有特性转换成标准的一部分. (Cowpaths)
97 年 – 99年, 浏览器大战如火如荼, HTML标准也经历了从3.2 – 4.0 – 4.01的版本变迁, 非常的迅猛, 但是到了HTML4.01是, W3C的头也许是被敲坏了, 认为:”好了, HTML就这样了, HTML4.01是HTML的最后一个版本了, 我们也用不着HTML工作组了.”
而事实上W3C并没有停止开发这门语言, 只不过他们对HTML失去了兴趣, 在HTML4.01后, 他们提出了xHTML1.0,虽然听起来完全不同,但是xHTML1.0与HTML4.01其实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是xHTML1.0要求使用 XML语法。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所有标签必须小写,所有属性必须小写,所有属性值都必须加引号,所有标签必须闭合…
从规范本身的内容看,实际是相同的, 不同之处就是编码风格,因为对浏览器来说, 读取符合HTML4.01,HTML3.2或者xHTML1.0规范的网页都没有问题, 对于浏览器来说,都会生成相同的DOM树,只不过xHTML1.0严格的编码风格让人们比较偏好.
到 了2000年,Web标准项目的活动如火如荼,开发人员对那些个私有特性都忍无可忍, 大家都在骂浏览器厂商:”他妈的支持个标准真有这么难吗?!”. 正巧那个时候CSS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与xHTML1.0的结合也很紧密,CSS + xHTML1.0基本上就成了”最佳实践”.而xHTML的那种优雅的书写风格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 成为了业界最被认可接受的风格了.
在xHTML1.0之后紧跟着出来的是xHTML1.1,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还在用Editplus, 去官网找了个xHTML1.1的template, 结果…
xHTML1.1 和xHTML1.0不仅仅是版本号加了0.1这样的差异, 1.1居然是要求必须把文档标记成XML? 而当时最先进的IE无法处理接收到XML文档类型的文档, 这这太崩溃了.而真正使人不想把文档标注成XML的原因是, 如果你在文档中哪怕是只写错了一点点, 比如&没有编码成&那整个页面的渲染结果就是黄屏了,没戏了,这个页面中有一个错误,你丫别想看这个网页了. “如果解析器渠道错误,那就停止解析”是的.这就是XML文档的错误处理机制.
依稀记得xHTML2的坟还没长草, 而促使他死亡的原因就是鲁棒性原则.
1.程序员们不会去支持他,因为XML的错误处理机制和xHTML2故意而为的不向后兼容.
2.浏览器厂商不回去支持他,因为浏览器必须要保证向后兼容.
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规范不好, 恰恰相反, 从理论角度他是个非常好的规范, 是个非常好的格式, 但仅限于理论角度,问题就是他并不实际.
可以说鲁棒性原则是杀死xHTML2.0的战略性理论武器. 而且让他死的非常瞑目.
好吧, 回到当初和xHTML2.0并驾齐驱的HTML5.
HTML5 并不是直接由W3C制定的,就在大伙认为HTML应该在HTML4.01时结束生命时, 有那么一伙人认为”也许HTML应该更加长寿一些,只要我们对他稍加扩展,只要我们把放在xHTML的时间和精力拿出一部分,就可以提升下HTML中的表 单,让HTML更加接近编程语言,就可以让他更上一层楼”
于是,在2004年Opera的伊恩.希克森提出了一个扩展和改进HTML的建议,他建议新任务和xHTML2并行,但在已有的HTML基础上开展工作,目标是对HTML进行扩展.W3C的投票结果是NO,因为HTML已死,xHTML2才是未来.
于 是,Opera,Apple等浏览器厂商以及一些成员说, 那好吧不指望他们了,我们自己也能做好这件事,我们脱离W3C.他们成立了WHATWG.而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内,WHATWG的工作效率非常高, 并且在短时间得出了一些成果,因为他们的工作组成员理由浏览器厂商,因为他们不仅可以说加就加,而可以实现,大家不断地提出一些好点子并且逐一做到了浏览器中。 反观W3C的xHTML2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从实现的角度来看,用原地踏步形容都不足为过。
戏剧性的事情又发生了, 2006年蒂姆.伯纳斯-李写了一篇博客,说:你们知道吗?我们错了,我们错在企图一夜之间就让web跨入XML时代,我们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了,是的,也许我们应该重建HTML工作组了.
So,2007 年故事就真的这样发展了,W3C组建了HTML5工作组, 这个工作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重头开始做呢,还是在04年成立的那个啥WHATWG工作组的既有成果上开始工作? 答案显而易见,他们又一次投票同意了在WHATWG基础上继续工作.ok, W3C和WHATWG有并肩作战了.
那第二个问题就成了这两个工作组之间的关系,W3C这个工作组的主编是由谁来干呢?是不是让WHATWG的伊恩希克森(google)来?又一次投票,同意了这个提案.
这 就变成了2个工作组都有一份自己的规范,而且看起来基本上一样,那到底那份是真正的规范呢?实际上这两个标准还是会分道扬镳,W3C最重要制定一 个具体的规范,这个规范最终会成为一个working draft,然后就定格了,而WHATWG呢?他们在不断的迭代,即便是现在HTMl5都不能涵盖他们的目标,他们是正在开发一项简单的HTML或者 web技术.
这两个工作组的流程截然相反,因为他们的理念完全不同.
WHATWG可以说是一种独裁的工作机制。我刚才说了,伊恩·希克森是编辑。他会听取各方意见,在所有成员各抒己见,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后,他批准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
W3C是一种民主的工作机制。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意见,而且每个人都有投票表决的权利。这个流程的关键在于投票表决
WHATWG 的工作机制让人很不舒服,而W3C的工作机制让人听起来很舒服,但实际情况是WHATWG工作的非常顺畅,主要归功于伊恩·希克森。他 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编辑。他在听取各方意见时,始终可以做到丝毫不带个人感情色彩。W3C的工作机制很公平,而实际上却非常容易在某些流程或环节上 卡壳,造成工作停滞不前,一件事情要达成决议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两个截然不同的工作组之所以能够同心同德,主要原因是HTML5的 设计思想。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设计HTML5所要坚持的原则。结果,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份规范,也就是W3C站点上公布的那份文档,即HTML5语言规范,还在W3C站点上看到了另一份文档,也就是HTML设计原理。
二.HTML5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 是一种信念, 一种原则, 一种概念, 是设计原则涉及的人群行动的动力.
不管是W3C在制定规范, 还是通用在制造汽车,还是我们在编写软件, 甚至是大牛们在创造编程语言, 设计原则也许就是贯穿整件事情的一条主脉, 任何矛盾与挫折都可以用他去衡量.
例如离我们最近的Alibaba公司的设计原则就可以认为是: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再例如Jquery的设计原则是: write less, do more.
说到这里, 我就想起来我们应该问问自己:
1.我们的工业化设计原则是什么?
2.我们的框架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a. avoid needless complexity
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
举个栗子:
?
1 2 3 4 |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Strict//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strict.dt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charset=utf-8" />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
?
1 2 3 4 |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EN" "http://www.w3.org/TR/html4/strict.dt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charset=utf-8" />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
?
1 2 3 4 5 6 |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1//EN" "http://www.w3.org/TR/xhtml11/DTD/xhtml11.dtd">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lang="en" dir="ltr">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
上面3端代码片段分别代表着XHTML1, HTML4.01,XHTML1.1的文档类型申明和字符编码申明以及引入JavaScript和CSS时要书写的内容. 好吧, 谁能把这几段默写出来? 大概有人会说:”你疯了吗? 为什么不用模板生成呢?”
好吧, 让我们来看一看HTML5的这部分内容:
?
1 2 3 4 5 | <!DOCTYPE html> <html> <meta charset="utf-8" /> <link rel="stylesheet" href="" /> <script src=""></script> |
仅 此而已。好了,就连我也能过目不忘了。我用不着把这几个字符记在记事本里了。我得说,在我第一次看到这个doctype的时候——我当然以为这是 一个HTML文档的doctype——被它吓了一跳:“是不是还少一个数字5啊?”我心里想:“这个doctype想告诉浏览器什么呢?就说这个文档是 HTML吗?难道这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个HTML版本吗,这件事我得首先搞清楚,HTML今后永远不会再有新版本了吗?”好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式!我错了,因 为这个doctype并没有这个意思。为此,必须先搞清楚为什么文档一开头就要写doctype。它不是写给浏览器看的。Doctype是写给验证器看 的。也就是说,我之所以要在文档一开头写那行XHTML1.0的doctype,是为了告诉验证器,让验证器按照该doctype来验证我的文档。
浏 览器反倒无所谓了。假设我写的是HTML 3.2文档,文档开头写的是HTML 3.2的doctype。而在文档中某个地方,我使用了HTML 4.01中才出现的一个元素。浏览器会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它会因为这个元素出现在比doctype声明的HTML版本更晚的规范中,就不解释呈现该元素 吗?不会,当然不会!它照样会解释呈现该元素,别忘了伯斯塔尔法则,别忘了健壮性。浏览器在接收的时候必须要开放。因此,它不会检查任何格式类型,而验证器会,验证器才关心格式类型。这才是存在doctype的真正原因。
而按照HTML5的另一个设计原理,它必须向前向后兼容,兼容未来的HTML版本——不管是HTML6、HTML7,还是其他什么——都要与当前的HTML版本,HTML5,兼容。因此,把一个版本号放在doctype里面没有多大的意义,即使对验器证也一样。
刚 才,我说doctype不是为浏览器写的,这样说大多数情况下没有问题。在有一种情况下,你使用的doctype会影响到浏览器,相信在座诸位也都知道。但在这种情况下,Doctype并非真正用得其所,而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才使用doctype。当初微软在引入CSS的时候,走在了标准 的前头,他们率先在浏览器中支持CSS,也推出了自己的盒模型——后来标准发布了,但标准中使用了不一样的盒模型。他们怎么办?他们想支持标准,但也想向后兼容自己过去推出的编码方式。他们怎么知道网页作者想使用标准,还是想使用他们过去的方式?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主意。那就是利用doctype,利用有效的doctype来触发标准模式,而不是兼容模型(quiks mode)。这个主意非常巧妙。我们今天也都是这样在做,在我们向文档中加入doctype时,就相当于声明了“我想使用标准模式”,但这并不是发明doctype的本意。这只是为了达到特殊的目的在利用doctype。
这是在Internet Explorer中触发标准模式的最少字符数目。我认为这也说明了HTML5规范的本质:它不追求理论上的完美。HTML5所体现的不是“噢,给作者一个 简短好记的doctype不好吗?”,没错,简短好记是很好,但如果这个好记的doctype无法适应现有的浏览器,还不如把它忘了更好。因此,这个平衡 把握得非常好,不仅理论上看是个好主意——简短好记的doctype,而且实践中同样也是个好主意——仍然可以触发标准模式。应该说,Doctype是一 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简短好记。我能背下来。
同样,这样写也是有效的。它不仅适用于最新版本的浏览器,只要是今天还有人在用的浏览器都同样有效。为什么?因为在我们把这些meta元素输入浏览 器时,浏览器会这样解释它:“元数据(meta)点点点点点,字符集(charset)utf-8。”这就是浏览器在解释那行字符串时真正看到的内容。它 必须看到这些内容,根据就是伯斯塔尔法则,对不对?
我多次提到鲁棒性原则,但总有人不理解。我们换一种说法,浏览器会想“好,我觉得作者是想要指定一个字符集……看,没错,utf-8。”这些都是规范里明文规定的。如今,不仅那个斜杠可以省了,而且总共只要写meta charset=”utf-8″就行了。
关 于省略不必要的复杂性,或者说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的例子还有不少。但关键是既能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还不会妨碍在现有浏览器中使用。比如说,在 HTML5中,如果我使用link元素链接到一个样式表,我说了rel=”stylesheet”,然后再说type=”text/css”,那就是重复自己了。对浏览器而言,我就是在重复自己。浏览器用不着同时看到这两个属性。浏览器只要看到rel=”stylesheet”就够了,因为它可以猜出来你要链接的是一个CSS样式表。所以就不用再指定type属性了。你不是已经说了这是一个样式表了嘛;不用再说第二次了。当然,愿意的话,你可以再说;如果你想包含type属性,请便。
同样地,如果你使用了script元素,你说type=”text/javascript”,浏览器差不多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对Web开发而言,你还使用其他的脚本语言吗?如果你真想用其他脚本语言,没人会阻拦你。但我要奉劝你一句,任何浏览器都不会支持你。
愿意的话,你可以添加一个type属性。不过,也可以什么都不写,浏览器自然会假设你在使用JavaScript。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
b. Support existing content
支持已有的内容
显然,我们都会考虑让Web的未来发展得更好,但他们则必须考虑过去。别忘了W3C这个工作组中有很多人代表的是浏览器厂商,他们肯定是要考虑支持已有内容的。
再来看几段代码:
?
1 2 3 4 5 6 7 | <img src="foo" alt="bar" /> <p class="foo">Hello World</p>
<img src="foo" alt="bar"> <p class="foo">Hello World
<IMG SRC="foo" ALT="bar"> <P CLASS="foo">Hello World</P>
<img src=foo alt=bar> <p class=foo>Hello World</p> |
这几段代码有问题吗? 没有, 是的, 完全没有问题!
因为我们讨论的只是编码风格或者写作风格,跟哪种语法正确无关.
在JavaScript,你可以在每条语句末尾加上分号,但不是必需的,因为JavaScript会自动插入分号.
当然这并不阻碍我们用XHTML的语法规范来规约大家书写辨识度高的文档, 当然也可以借由lint工具来为我们验证整个文档的正确性.
我 个人认为,不仅对团队来说,就算是你自己写代码,也要坚持一种语法风格。从浏览器解析的角度讲,不存在哪种语法比另一种更好的问题,但我认为,作为专业人士,我们必须能够自信地讲“这就是我的编码风格。”然而,我不认为语言里应该内置这种开关。你可以使用lint工具来统一编码风格。现在就来说说 lint工具。大家可以登录htmllint.com,在其中运行你的HTML5文档,它会帮你检查属性值是否加了引号,元素是否小写,你还可以通过勾选复选框来设置其他检查项。
c. solve real problems
解决现实的问题
这看起来有点像再说废话, 谁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做事情的呢?
而这条设计原理才是真正要解决今天的人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令人头疼的问题。
好吧, 继续看代码:
?
1 2 | <h2>Heading text</h2> <p>Paragraph text.</p> |
现在我们需要给这两个文本都加上一个链接, 那我们的做法会是什么? 给h2和p分别加上一个a标签? 或许,也有聪明的同学会用a标签来整个包住h2和p,就像:
?
1 2 3 4 | <a href="somewhere"> <h2>Heading text</h2> <p>Paragraph text.</p> </a> |
这样写有错吗?没错吧?只不过是种不太好的习惯, 并且通不过严格的校验.
但是这样的应用场景肯定存在的, 那为什么不能这样写呢?
这种写法其实早就已经存在于浏览器中了,因为早就有人这样写了,当然以前这样写是不合乎规范的。所以,说HTML5解决现实的问题,其本质还是“你都这样写了很多年了吧?现在我们把标准改了,允许你这样写了。”
d. pave the cowpaths
求真务实
Cowpath: 把一群牛放在地里,然后看牛喜欢怎么走,然后根据牛群踩过的痕迹来铺一条给牛走的路。
很有趣的比喻吧, 说的就是把一些既然存在的东西变得更加标准一些. 接上地气的标准才是能够被执行的标准.
举个栗子:
WHATWG对抽样对大量网站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id=”header”, id=”footer”, id=”content”, id=”navigation”, id=”sidebar” 这样的命名方式非常常见, 那好吧, 那我就给你们一些这样的标签!
<section>,<article>,<aside>,<nav>,<header>,<footer>,<details>,<figure>
看代码:
?
1 2 3 4 5 6 7 | <body>
<div id="footer"></div> </body> |
变!
?
1 2 3 4 5 6 7 | <body> <header></header> <nav></nav>
</body> |
怎么样? 像模像样了吧?
再看:
?
1 2 3 4 5 6 | <div class="item">
<div class="content"></div> <div class="link"></div> </div> |
再变!
?
1 2 3 4 5 6 | <section class="item"> <header><h2></h2></header> <footer class="meta"></ footer > <div class="content"></div> <nav class="link"></nav> </section> |
虽然在这个文档中,我们用这些新元素来替换的是id,但在我个人看来,将它们作为类的替代品更有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元素在一个页面中不止可以使用一次,而是可以使用多次。没错,你可以为文档添加一个头部(header),再添加一个脚部(footer);但文档中的每个分区 (section)照样也都可以有一个头部和一个脚部。而每个分区里还可以嵌套另一个分区,被嵌套的分区仍然可以有自己的头部和脚部,是这样吧?
这四个新元素:section、article、aside和nav,之所以说它们强大,原因在于它们代表了一种新的内容模型,一种HTML中前所 未有的内容模型——给内容分区。 迄今为止,我们一直都在用div来组织页面中的内容,但与其他类似的元素一样,div本身并没有语义。但section、article、aside和nav实际上是在明确地告诉你——这一块就像文档中的另一个文档一样。位于这些元素中的任何内容,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概要、标 题,自己的脚部。
其中最为通用的section,可以说是与内容最相关的一个。而article则是一种特殊的section。aside呢,是一种特殊的section。最后,nav也是一种特殊的section。
最重要的是它们的语义;跟位置没有关系。
这 里,请注意,最重要的还不是我用几个新元素替换了原来的div加类,而是我把原来的H2换成了H1——震撼吧,我看到有人发抖了。我碰到过不少职 业的Web开发人员,多年来他们一直认为规范里说一个文档中只能有一个H1。还有一些自诩为万能的SEO秘诀同样说要这样。很多SEO的技巧其实是很教条 的。所谓教条,意思就是不相信数据。过去,这种教条表现为“不行,页面中包含两个以上的H1,你就会死掉的。”在HTML5中,只要你建立一个新的内容 块,不管用section、article、aside、nav,还是别的元素,都可以在其中使用H1,而不必担心这个块里的标题在整个页面中应该排在什么级别;H2、H3,都没有问题。
这 个变化太厉害了。想一想吧,这个变化对内容管理是革命性的。因为现在,你可以把每个内容分区想象一个独立的、能够从页面中拿出来的部分。此时,根 据上下文不同,这个独立部分中的H1,在整个页面中没准会扮演H2或H3的角色——取决于它在文档中出现的位置。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也许有人的脑子 会暂时转不过弯来。不要紧,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认为这才是HTML5中这些新语义标记的真正价值所在。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有了独立的元素了,这些元素中的 标题级别可以重新定义。
e. degrade gracefully
优雅降级
HTML5中设计了这么些新玩意:
?
1 2 3 4 5 6 | input type="number" input type="search“ input type="range" input type="email" input type="date" input type="url" |
很有趣, 但是浏览器不认识, 怎么办呢?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浏览器在看到这些新type值时会如何处理。现有的浏览器,不是将来的浏览器,现有的浏览器是无法理解这些新type值的。但在它们看到自己不理解的type值时,会将type的值解释为text。
无 论你写的是input type=”foo”还是input type=”bar”,现有的任何浏览器都会说:“嗯,也许作者的意思是text。”因而,你从现在开始就可以使用这些新值,而且你也可以放心,那些不理解它们的浏览器会把新值看成type=”text”,而这真是一个浏览器实践平稳退化原理的好例子。
比如说,你现在输入了 type=”number”。假设你需要一个输入数值的文本框。那么你可以把这个input的type属性设置为 number,然后理解它的浏览器就会呈现一个可爱的小控件,像带小箭头图标的微调控件之类的。对吧?而在不理解它的浏览器中,你会看到一个文本框,一个你再熟悉不过的文本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说输入type=”number”就会得到一个带小箭头图标的微调控件呢?
当然,你还可以设置最小和最大值属性,它们同样可以平稳退化。这是问题的关键。
HTML5 还为输入元素增加了新的属性,比如placeholder(占位符)。有人不知道这个属性的用处吗,没有吧?没错,就是用于在文本框中预先放一些文本。不对,不是标签(label)——占位符和标签完全不是一回事。占位符就是文本框可以接受的示例内容,一般颜色是灰色的。只要你一点击文本框,它就消失了。如果你把已经输入的内容全部删除,然后单击了文本框外部,它又会出现。
使用JavaScript编写一些代码当然也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但HTML5只用一个placeholder属性就帮我们解决了问题。
当然,对于不支持这个属性的浏览器,你还是可以使用JavaScript来实现占位符功能。通过JavaScript来测试浏览器支不支持该属性也非常简单。如果支持,后退一步,把路让开,乐享其成即可。如果不支持,可以再让你的JavaScript来模拟这个功能。
再来看一个比较极端的优雅降级方案:
?
1 2 3 4 5 6 7 8 | <video> <source src="movie.mp4"> <source src="movie.ogv"> <source src="movie.webm"> <object data="movie.swf"> <a href="movie.mp4">download</a> </object> </video> |
很NB吧…
f. Priority of constituencies
最终用户优先
事先声明, 这是条很哲学的设计原则, 没有代码可以看.
它的意义就是: 一旦遇到冲突,最终用户优先,其次是作者,其次是实现者,其次标准制定者,最后才是理论上的完满。
在 有人建议了某个特性,而HTML5工作组为此争论不下时,如果有浏览器厂商说“我们不会支持这个特性,不会在我们的浏览器中实现这个特性”,那么 这个特性就不会写进规范。因为即使是把特性写进规范,如果没有厂商实现,规范不过是一纸空文,对不对?实现者可以拒绝实现规范。
嗯,要学会辩证的去看这些问题, 别钻牛角尖就好.
最后附上PPT, 花了老子半天时间整的20页啊!!!
HTML5 设计原则
还有这次分享的出处, Jeremy老板在W3C Tech上的分享的PPT(PDF)
Jeremy-DesignOfHTML5
还有感谢新总分享的翻译版Design of HTML5, 这篇文章在我编PPT时很给力:
JEREMY KEITH在 FRONTEERS 2010 上的主题演讲
以及他的原文出处,感谢为之漫笔(李松峰):
JEREMY KEITH在 FRONTEERS 2010 上的主题演讲
原文作者:赵振宇
http://www.aliued.com/2011/11/06/402/
最后
以上就是朴素墨镜为你收集整理的HTML5设计原则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HTML5设计原则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