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谱客的博主 自由小懒虫,最近开发中收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大数据分析了35座城市,年轻人究竟该何去何从?,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做个参考。

概述

编辑 | 唐也钦

数据| 王君奕、罗钰婧、李飞

设计 | 邹磊、赵芸

顾问 | 李晶、赵亮

当年轻人几乎跟“创新”和“未来”成为同义词,如何吸引并留住他们成为热门议题。城市在这件事上做了很多努力,加码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创新企业、翻新城市形象……期待某一个条件能真正打动年轻人。但如今标榜“个性”和“自由”的年轻一代,似乎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和见解,这类客观政策因素不太能够他们,或许说他们不诚实,或许说他们还太天真。但是,难得年轻一次,不抱着点梦想,人生也太早已进入“一眼看尽长安城”的惆怅。没有“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或许会变得更加迷茫……

哪些城市聚集了更多好感要素?

多伦多大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做过类似的调研,并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分享了结果,创意人士大多选择具有多样性、包容性以及容易接受新思想的地方,工作、生活方式、社交活动、多样性、真实性等是决定去哪儿的基本因素。

这给DT君带来启发,年轻人并不会通过翻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决定去哪个城市,比起各项经济指标,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包容便捷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和娱乐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些看起来不硬核的因素,反而是影响决定的关键。

基于这样的认知,DT财经·城数发布了《2019中国主要城市青和力洞察报告》,寻找那些更适合年轻人的城市。这里用青和力来指代一座城市吸引年轻人的能力,由城市鲜活指数、城市文化指数、个人成长指数和城市发展指数共同构成。

综合考虑了城市规模、区域影响力、经济活跃度等因素后,DT君将35个城市纳入本次测评,最终,青和力排名前15位的城市依次如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南京、苏州、重庆、天津、西安、宁波、青岛、长沙(完整排名见文末报告全文)。

1

青和力指标的构建对年轻人更友好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们用城市鲜活指数来评估一座城市新生活方式的发展程度。跟自己同步到家的新鲜蔬果和美食,街头巷尾的便利店和超市,并不难找到的健身房,一起流汗的同伴……这些贴近年轻生活方式的细枝末节,往往更能打动人。城市的鲜活指数更高,除了表明年轻人更容易过上尽可能便捷的生活,还意味着当地政策与环境对新事物的接收度更高、新商业力量的渗透意愿更强——这是未来持续创新的保障。

除了大家熟悉的便利店/商超,盒区房覆盖率、外卖指数等也成为年轻人考察城市生活便利度的新关键指标,它们共同形成了鲜活指数下的生活便利指数。此外,我们还通过比较城市居民对线上生鲜的购买丰富度形成尝鲜丰富指数,通过比较运动场所数量和线上健康食品消费形成健康生活指数——便捷、开放、健康,这是我们定义鲜活城市的三个关键词。

城市文化指数的逻辑在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充满创意的年轻人对于文艺活动“趣事”有着更高的偏好,它们为生活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内容。从城市管理者的视角来说,繁荣的文化艺术氛围有益于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对个人而言,这意味着可以把时间“浪费”在让自己快乐的事上,还有更多机会遇到志趣相投的同类群体。这里的城市文化指数由文化设施指数、文娱活动指数和文化消费指数共同构成,分别代表着城市文化艺术生态中的承载基础、活动内容与群体热情。

青和力除了从新的视角对城市新生活方式、商业力量与文娱氛围进行度量,也保留了对个人成长前景和城市发展情况等硬实力的考察。

个人成长指数用以衡量年轻人在城市中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个更硬核的指标。工作机会指数主要考量一座城市能提供的职位数量,这里我们综合了线上招聘平台与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的数量。在比较常规的“这里提供更多工作选择”之外,我们还考虑到城市人所营造的成长氛围,不断往前的河流才能将身处其中的鱼更快送到出海口。自我提升指数比较了各城市的培训机构,一定程度上代表城市持续学习的需求量;而自我关爱指数衡量了与自律和管理挂钩的运动与美容线上消费。

城市发展指数则更侧重于对传统意义上城市实力的评估,更长远来说,好看的经济指标表现与创新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正向反馈的关系。城市发展指数包括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衡量城内与城际交通的交通通达度、衡量城市人收入与消费力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线上人均消费。

除了青和力得分高低,城市在各项指标上的得分偏向,可能是更加具体有效的参考。

2

二选一的城市难题里

排名高低可能不是那么重要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所谓选择,讲到底就是在纠结二选一的难题,常见的脑内斗争包括:校招该投北京还是上海?去广州真的不如深圳?离开北上广深后到底去杭州还是去成都?在江苏最好的选择是南京还是苏州?……

在青和力的排名中,这些斗争也在继续,“兄弟”城市们排位十分焦灼。看最终结果,上海优于北京,广州强过深圳,杭州赢了成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直接挑选排名更高的城市。

如果查看得分会发现:上海与北京遥遥领先站在第一梯队,广州和深圳位于第二梯队,杭州和成都则再拉开一些距离位于第三梯队。各梯队之间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但是同属一个梯队的城市,对于年轻人的友好度其实相差无几。

这时候能影响二选一决定的,其实是城市特色。

从各细分指标表现来看,上海鲜活指数比北京更高,意味着生活便利度更强,新生活方式在这里有更包容的空间;而北京的个人成长指数相对更高,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与更浓厚的奋斗氛围;两个城市的文化发展与氛围并没有多大差距。

深圳和广州的特色也十分鲜明。深圳的鲜活指数与个人成长指数都比广州更高,在这里能享有更便利的生活,拥抱更新的生活方式,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身边还都是奋斗的人;但是由于底蕴与资源积累不足,深圳在文化指数和包含交通通达度在内的城市发展指数方面,都弱于广州。广州相对来说最大的优势是,享有更丰裕的文化资源与活动,而这对于不少创意人才来说,非常重要。

杭州与成都的交织会更加焦灼,很难说谁有特别大的优势。杭州的鲜活指数得分优于成都,甚至超过广州,在尝鲜丰富度一项上位列榜首,体现出这个城市对于新鲜事物超强的好奇心与包容度;但成都在鲜活指数中的生活便利度方面得分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可以为年轻人提供直逼一线城市的便捷生活体验。

成都的文化指数得分超过杭州,主要表现在文化场所更多,文化消费力也格外强,这里有非常好的文化氛围;但是,杭州也有更多的文娱活动,年轻人在这里同样可以吃上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更多城市的细分指标表现,详见文末报告附录)。

3

低调的中部地区如何孕育出更大的潜力城市

在关于城市的诸多讨论中,西部俨然已经与年轻和潜力挂钩,成都、重庆和西安都一跃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热门地。相比之下,广阔的中部地区多少有些“失语”。尽管时不时会有一些“中部地区城市实力排序”的讨论,但大多还局限在城市规模、产业发展等宏观的框架内,与年轻人的语境相差甚远。

中部城市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了吗?从主要城市的青和力排名来看,并不是。

武汉紧跟着成都排名第七,与南京和苏州一起组成了青和力的第四梯队,在一些细分指标中还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虽然合肥、南昌和太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长沙与郑州也处于中上游水平,显然比东北和西部的非明星城市强太多。

如果也要在中部找一个“能打”的明星城市,武汉大概就是全村的希望。DT君仔细对比了武汉与第三梯队城市成都和杭州的数据,最大的差距在于文化指数与个人成长指数——虽然相对于其他城市,TA的表现已经非常突出。

文化方面,不管是在场所与设施、活动内容还是群体消费热情上,武汉都与成都和杭州有一定距离。而进一步细化到二级指标,武汉的生活便利度已经很高,但健康生活指数与自我关爱指数都明显较低——这个城市的特色其实比较明晰了,TA能比较好地满足年轻人生活便利的基本需求,但是对于接纳和培育新生活方式还没有形成足够的氛围,对于迎接创意人群精神生活的多样性也还需要做更多准备。

武汉的青和力“缺憾”同样存在于大部分没有被年轻人热议的城市中,在报告中我们还有这样一个发现:

北京、上海与其他城市间电影票房差距相对来说较小,大众文化娱乐的氛围已经在拉平;但线上文创消费仍旧有很大的距离,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其他城市的文化创意热情与意愿还没有那么强。

非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在经济发展与资源集聚方面的硬实力差距难以抹平,但通过对新商业力量的开放,可以比较快地弥补在生活便利与生活方式方面的距离,这能极大满足年轻人的基本需求,提高城市的青年友好度;但是,要更进阶地争取年轻人中偏向创意的群体,提升文化指数可能是一件更困难的事情,除了资金投入,很大程度上可能还要倚赖于资源的积累,显然这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的高度发达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的城市的主动权,而当新生活的理念变得更加健康、多元和有趣之后,不同城市尽管性格各异,但同样也可以充满“青和力”,如此一来,年轻人逃离北上广的烦恼便可以抛到脑后,在更多的选择里找到新文明时代的诗意。

我们已然得知了城市们能给我们什么,但这依然不是做出完美决定的充分条件。

更重要的,或许是读完本文的你究竟要什么。

当我们对着北上广深的“机会”、“平台”、“前景”朗朗上口、反复复读的时候,或许“直白”能够帮我们更进一步——物质的背后,自我想要满足的究竟是怎样的精神需求?

用“一线”自我标榜?

用金钱满足享受?

抑或只是一生的快乐与舒适?

理解自己后,“逃离北上广”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以下为《2019中国主要城市青和力洞察报告》全文:

image

最后

以上就是自由小懒虫为你收集整理的大数据分析了35座城市,年轻人究竟该何去何从?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大数据分析了35座城市,年轻人究竟该何去何从?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或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点赞(55)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