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大众点评:下一个百亿公司
这家公司过去 8 年的“匍匐前进”正在变成自己最大的财富。随着因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成为从线上通往线下的商业桥梁,大众点评网也迎来了自己成就百亿市值公司的机遇。
大众点评网的 CEO 张涛不太习惯面对镜头,尽管他是一个创业超过 8 年的互联网老兵。
过去的 8 年里,张涛很低调,也享受着将一个小生意扎扎实实地做大的过程,只不过,他自己也没有料到,在 2011 年年末整个电商和团购行业遭遇资本寒流哀鸿遍野之时,自己的公司却开始被同行、VC 和媒体密集地关注、谈论和研究,外界看待他们的目光一如当初发现团购机会时惊喜而兴奋。
这种密集的关注并非没有道理。2011年 10 月,大众点评网被清科等 70 多家 VC 评为“年度最具投资价值公司”;截至 2011 年末,大众点评手机客户端的独立用户量超过 1800 万,与新浪微博,手机 QQ 一起成为很多智能手机的标配应用;而在团购领域,尽管并非最早进入和跑得最快,大众点评团已经成为目前少有的几家现金流健康且口碑良好的团购网站;而更关 键的是,大众点评网平台上庞大的用户量对和线下商户的极大影响,截至 2011 年第 4 季度,大众点评月活跃用户超过 4200 万,点评数量近 2000 万条,平台收录商户超过 150 万,甚至很多小店会把大众点评的商户简介、用户点评装裱起来,作为招牌放在门口招揽顾客。
其实,就在半年之前,大众点评网还是一家不那么显眼的互联网企业,因为彼时的中国互联网处处都充满着喧嚣和热点。
那个时候,媒体对动辄千万美元的融资根本见怪不怪,京东、凡客这样上亿美元的大手笔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的眼球;投资人总是有出席不完的会议和演讲,会 场上和私下里随处可见人们在谈论 LBS 和 O2O 这些舶来的概念;诸多创业企业的 CEO 们更是乐于让自己成为焦点享受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甚至在《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这样娱乐化的大型招聘真人秀中,来自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们都能轻而易举 地占据嘉宾席的半壁江山。
相比之下,大众点评网却显得一点也不新潮和时尚,即使是他们 2011 年 4 月获得 1 亿美元的第三轮融资,也只是在公司的一间会议室中开的发布会——与圈内诸多同行相比,投身互联网 8 年的张涛看起来似乎根本不懂得如何制造热点,吸引眼球和拿概念说事儿。
不过,那些曾经的热闹和喧嚣就像一场浮华的筵席随着资本寒潮的到来而曲终人散,当冬天来到的时候人们才忽然发现,曾经如何的人前风光都比不上夯实地基后的稳健增长。商业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最终能够成就什么,总是离不开其对基本价值层面的把握和考量。
匍匐前进这 8 年
要理解大众点评网这家公司,就不能撇开它的创始人和 CEO 张涛。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 CEO 中,张涛是个看起来不那么充满互联网基因的人。
他是一个身材并不高挑的上海中年男人,衬衫外面套着一件羊毛背心,看起来足够稳重但却说不上时尚,站在镜头面前时还会显得有些不自在;尽管外界总将 大众点评网比作是中国的 Yelp、Groupon 加 Foursquare,但是张涛却并不热衷清谈这些概念,他不喜欢用互联网的光环包装自己,而是更愿意把大众点评看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意——用他的话 说,和开餐馆、办工厂没什么两样。
张涛从小在上海的商业文化熏陶下长大,毕业于美国沃顿商学院,回国之前服务于一家美国 IT 咨询公司 ERP 部门。2003年,当他决定回到上海创办大众点评网的时候已经在美国学习工作 10 年之久,创业之于他其实源自于最初对寻找美食的爱好。
早年的经历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来张涛创业的路径,或许是实现了财务自由之后再选择去创业让张涛身上有着一种年轻创业者们最难具备的从容和足够的耐 心;而在上海的商业文化下长大并在美国受到过 10 年的互联网历练也让他更加清晰地知道生意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气质也奠定了大众点评网这家公司在之后 8 年里的基调。
现在回头来看,张涛当初的创业想法实在是简单。
张涛是一个讲究生活品位和情调的人,回国后发现即便是上海吃来吃去总是那么几家饭店,联想到在美国时曾见到的关于饭馆的索引指南,2003年,张涛就开始尝试通过用户的点评把饭馆信息搬到互联网上。
那个时候做这件事情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先例。直到 2004 年,被戏称为美国的“大众点评网”的 Yelp 才在旧金山创立。在互联网远未普及的 2003 年,利用网络来做做商户点评还是一件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
最初还只是一种尝试,因为中国人性格上的内敛和那个时期网民结构偏年轻,连张涛自己都不确定这种模式能不能行。
验证的结果发现尽管中国人性格内敛,但是在网上还是乐于去表达;上海相对发达的商业环境下,餐馆的林立让网民天生对去哪吃喝就有选择和比较的欲望; 这也让张涛坚信了自己的一个原则:做点评一定要选择那种竞争激烈、信息丰富且用户需要经常做出选择的领域。“如果我们当时选择做房地产的点评或者按摩院的 点评,可能早就死掉了。”张涛笑称幸亏自己喜欢的是美食。
到了 2003 年的 10 月,张涛尝试把最初积累的餐馆点评信息出了一本书,反响居然还不错,在其网站上,也确实开始有一批核心用户整天黏在社区中,撰写优质的点评内容。这也让张涛开始有底气走出上海,将最初的模式在北京、杭州、南京、深圳等几个城市进行复制。
复制的过程相当于把上海做过的在新的城市重新再做一遍。从搜罗当地餐馆信息到找人写点评,再到形成社区氛围逐渐让用户产生内容,一点点深耕细作,丝 毫不像互联网公司占领外地市场时的水银泻地。这样的艰苦工作持续了一年多,到了 2004 年底,大众点评覆盖了 20 多个主要城市,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去找到盈利模式了。
然而,即使在那个时候,张涛和他的大众点评网除了模式上看起来比较新颖之外,依然是一个离中国互联网主流还很远的小生意,“思路挺好,靠什么盈利?”成为投资人在那个时期对大众点评最主要的疑问。
在流量变现为王的 2004 年,大众点评网在投资人那里看起来确实一点也不“性感”——且不说 2004 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接入总数只有 8000 万,这其中乐于对吃喝玩乐撰写点评的更是凤毛麟角,大众点评的那点流量根本无法打动大广告商去投放广告,在“流量=广告=收益”的 2004 年,在一些投资人眼中,大众点评网的价值甚至远远比不上一个网址导航站变现来得直接。
而在那之前,大众点评的发展一直依靠的是几个创始人自掏腰包的那点启动资金,既然融资难觅,想办法找到盈利模式也就成了这家网站生死攸关的选择。
转折最终还是来源于张涛跟线下商户的接触而不是对线上流量的执著。
“当时跟商户接触发现很多商户都有自己的打折卡,我们就想能不能有一个统一的会员卡,用户消费了 1000 块可以积分 100 块,这钱可以再次消费,也可以换礼品、充值卡之类的,我们于是就做了会员卡,当时也是靠这个去融资的。”张涛回忆道。
2005年,凭借着会员卡业务大众点评终于获得了红杉资本领投的A轮 100 万美元融资,尽管与同时期当当、卓越、亿龙等动辄数千万美元的融资相比这笔钱实在少的可怜,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大众点评网来说已经算是雪中送炭了。
不过,在张涛事后看来,会员卡这一商业模式从构思上看不可谓不聪明,但是执行起来却比想象中困难百倍。
首先,会员卡的需求是存在的,但只是一小部分人的需求。对于一般用户直接打折就行了,复杂的积分计算体验并不好。而从商户端来看,会员卡业务需要改 变很多商户长久以来的习惯,对于那时候的商户来说,做打折卡他们勉强可以理解,但是做会员卡做积分就要涉及到包括收银的一系列环节,而对于传统商户来说, 营销方式的改变是最难的。
“这件事情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涉及收费模式的创新上一定要谨慎,尽量不要做改变商户和用户习惯的事,除非能够为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巨大好处。”张涛事后总结道。
这也让张涛开始用有别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作为传统商户真正的痛点是什么——传统商户其实并不在乎互联网领域任何天花乱坠的模式和概念,他们只需要合作者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客流;商户需要合作者与之的结算方式尽量简单,最起码要让文化水平不高的收银员能够掌握。
这种从互联网到线下实体商户的跨越一度让大众点评网的团队无比痛苦:互联网的语言商户们听不懂,而 VC 们恰恰喜欢对各种新潮的互联网概念趋之若鹜,夹在两头的身份纠结让张涛在会员卡模式之后进行了近两年的盈利模式探索。
回头去看,继续探索盈利模式的两年对于团队而言实在是有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其实,在 2005 到 2006 年之间正是 UGC(用户产生内容)概念风靡中国互联网的时候,大众点评网算得上比较早通过 UGC 进行探索的互联网企业,如果张涛“聪明的”主动地去包装一下自己,或者愿意追随投资人的热点去调整自己生意的方向,融资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接受任何一 个诱惑都能让大众点评在那个时期拥有更加宽松的现金流,但是张涛依然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保持专注,清楚自己最核心的定位——帮助商户做营销,帮助消费者找优惠。
也正是在这种近乎背水一战的商业模式探路中,经过近两年,大众点评网找到了电子优惠券这个简单直接的营销方式。
“会员卡模式在当时时机不够成熟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流量主要是在线上,而会员卡是在线下消费的,这就不能很好地利用我们的线上流量优势,并且会越做越重,我们还是个小公司,就希望能够在产品上做得更轻一点,最终就选择了电子优惠券。”张涛说。
对于商户来说,打折促销是经常发生的经营行为,以往为了促销信息被更多人看到还要耗费人力物力制作 DM 单沿街发放,电子优惠券的出现解决了他们这一需求。而对于当时规模尚小的大众点评来说。电子优惠券是一个轻型产品,试错的成本和商户理解的成本都很低。一 开始还是免费送给商户,看到优惠券带来效果之后不少商户开始选择付费,在双赢的基础上大众点评网也逐渐清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
张涛深知,互联网化的思维下总是容易把商业模式设计的无比精妙却过于复杂,可是商业模式能够奏效的关键还是要看那些传统商户能否理解并顺利对接,表 面上看,电子优惠券的模式简单粗暴,但是正因为它的“简单”,大众点评网也得以继续做一家轻公司而不至于被线下过重的业务所拖累。
2007年,大众点评网迎来了第二轮的 400 万美元融资,规模依然不大,毕竟在 VC 看来,一个并不复杂的优惠券产品好像也值不了多少钱,也许这样下去大众点评会是一家小富即安的小公司那也不错。
可是随后到来的金融危机改变了当初的一切。
至今回顾起来,张涛会很认真地感谢 2008 年那场金融危机,并不是因为这场危机击垮了多少大众点评网的竞争对手,而是在于寒冷的冬季迫使张涛的公司从管理到营销做出脱胎换骨的改变。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话,我们原计划在 2008 年进行第 3 轮融资,金融危机一来发现融资反正也融不到,就不要想融钱了,自己开始想想怎么在销售上更加推进,公司运营节奏再往前走一些。金融危机来的时候我们还没到 钱烧完的时候,再晚一点我们可能会撑不住了,再早一点,我们危机感不会那么强,所以这个时间点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幸运。”张涛说。
今天看来,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也许大众点评网就会在依靠电子优惠券造就的小富即安中慢慢归于沉寂;而当初危机下被迫苦练内功挖掘潜力恰恰成就了今天的大众点评。
和其他电商类企业不同,大众点评网商业模式决定了它的运营成本并不高,它不需要依赖充足的资金来占领市场,相反其商业模式的根基来自于用户优质的点 评信息,这种氛围的建立则需要长年累月扎扎实实地苦干和执行力,这种能力一旦在资本的冬天形成就会在春天到来时爆发出可怕的能量并对竞争者形成巨大的壁 垒。
2008年,张涛发现其耕耘多年的本地生活领域开始出现技术和资金都看起来很强大的竞争对手。一个笼罩着技术光环的对手就是原百度 CTO 刘建国创立的爱帮网,借助其“垂直搜索技术”,大众点评网上的一些点评被直接复制到了爱帮网的平台上。
与此同时,雅虎旗下的口碑网也开始涉足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依靠着巨大的资金和雅虎的流量优势业内一度认为面对资源雄厚的口碑网大众点评可能在劫难逃。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大众点评网开始让觊觎本地生活领域的后来者们感受到了其多年营造社区的力量:从资金、流量到员工规模来看,大众点评网都不是巨头 的对手,但是其多年积累所营造的点评的氛围以及由此在商户中形成的口碑做起来却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苦生意”,互联网领域更能够轻松赚钱的事情有很多,苦哈 哈地再去建社区,营造氛围,巨头们不会去做也不愿去做。
比营造一个良好社区氛围更加让后来者们望而却步的则是大众点评过去 5 年在 20 多个城市一点一滴积累起的线下商户口碑,直到那时张涛才发现之前 5 年面向本地商户的艰苦的口碑和品牌积累并没白费,本地商家在无数次与之合作后建立起的对大众点评品牌的信任在巨头入侵时竟然成为那些互联网巨头们最难以跨 越的天堑。
肯专注于别人不愿涉足的苦生意并坚持多年恰恰形成了大众点评网的行业壁垒。随着行业影响力的建立加上电子优惠券等业务的进一步推进,大众点评网在 2008 年底终于实现了盈利;同时,金融危机时期对销售和运营的推动也开始收到效果,在电子优惠券之外,针对商户提供的关键字推广成了大众点评网又一个盈利点。
“这样下来我们到了 2009 年每个月都有盈利,按照当时的情况自然增长的话,到了 2010 或者 2011 年就能达到上市的规模,即便没有后来团购和手机的引爆。”张涛说。
智能手机引领的爆发
全世界感谢乔布斯的人成千上万,但张涛说他要感谢乔布斯的时候,语气堪称无比认真而严肃。
如果说创业最初的 5 年大众点评网像一个目标坚定,耐得住寂寞的苦行僧的话,那么 iPhone 引领的智能手机的浪潮,则意味着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时代到来。
其实,创业多年大众点评网只是牢牢围绕两件事情做文章:帮助商户做营销,帮助用户找优惠。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生意天然就具有本地化的属性,而在本地化这一点,手机的特性恰好与之深深契合。
也正因如此,张涛很早就知道,手机才是能够真正引爆大众点评这个生意的关键。
2005年,之前在掌上灵通担任高管的龙伟被老同学张涛邀请加入大众点评网负责无线业务,大众点评就开始在手机领域尝试进行探索。
那时候大众点评曾经尝试通过短信帮助用户寻找身边的吃喝玩乐地点。比如身处国贸桥的用户发来一个短信,系统就会返回他一个附近吃喝玩乐的子菜单,通 过来来回回的几个回合,最终能够帮助用户找到他想要的当地餐馆信息。“但是这个过程比查话费都麻烦,在当时的环境下,用户体验和终端都跟不上,怎么都推广 不开。”龙伟说。
然而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在张涛看来,对于大众点评的业务来说,智能手机的出现简直就是天降神器。例如对于视频网站来说,智能手机的出 现不过是增加了一个传播渠道,而对于天生本地化的大众点评来说,智能手机上的体验反而比在 PC 上更好,跟地理位置结合的随时随地可用让许多之前不怎么在 PC 上查找吃喝玩乐的高消费能力用户成为了大众点评的新用户。
2009年底,就在国内的 IOS 开发者还是凤毛麟角的时候,大众点评就在 IOS 和安卓平台上同时开发出了他们的手机客户端,如今经过不断的更新和迭代,大众点评的客户端已经发布了超过 15 个版本,手机独立用户数超过 1800 万。
其实在 2010 年大众点评开始发力手机客户端的时候对于张涛来说另外一个诱惑也随之而来,那就是 Groupon 在美国的崛起。2009年 8 月的时候,张涛在 techcrunch 上看到了关于 Groupon 的第一篇报道,那时候这家公司还刚创立不久,2009年末,随着其大手笔的第二轮融资的进入,Groupon 开始渐渐火了起来,到了 2010 年春节后王兴创立的美团上线,在国内真正将团购这一模式引爆。
但是在张涛看来,那个时候公司资源有限,团购固然是个好的模式,但是发展手机客户端的优先级无疑应该更高。在国外,Foursquare 对于老牌点评网站 Yelp 的颠覆和超越更是让张涛坚定了将手机客户端放到关乎公司战略的优先级上。
“我们看美国 Foursquare 他的 socal 只是一个切入,如果你想清楚了,他最初是和 Yelp 竞争的。Foursqure 现在产生的信息量已经有 10 亿条签到,Yelp 和我们也就是 2000 万,这已经不是一个量级的信息。签到产生的信息多了之后对 Yelp 就会有很大的冲击,Yelp 为什么申请上市了市值却并不高,原因在于他在美国手机这端没有守住,Groupon 这端进入又太慢,这是一个实际原因。”张涛分析道。
正因为如此,尽管在团购领域进入速度慢于对手 3 个月,但是凭借对手机客户端的专注,大众点评网借着智能机的普及悄然形成了令对手难以超越的门槛:智能手机的出现让 PC 时代对网站流量的争夺彻底成为历史,而在手机端率先进入,足够多的安装量让其客户端对于后来的智能手机成为一种标配,这充分释放了大众点评过去几年与线下 商户的关系,也反过来大大促进了对商户的影响力,同时,由此产生的海量签到信息让其未来的价值更具想象空间。
2011年 12 月,作为联通 wo+ 平台的合作伙伴,联通用户凭借手机号将能够直接登录其大众点评账号,运营商有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而大众点评网则有用户的消费信息,两者结合将产生巨大的 想象空间;除此之外,联通还将其定位的能力开放出来,现在用户的定位大部分是在市内依靠基站和 wifi 定位,不能靠 GPS,有了运营商提供的精准的定位信息将会让大众点评的签到做到更好的用户体验。
手机客户端领域做扎实之后,大众点评再去进军团购就显得“磨刀不误砍柴工”了。尽管算不上第一批进军团购的企业,但是如今大众点评已经成为了最受信 赖的团购平台之一,不断增长的手机用户,持续增加的签到信息,由此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点评信息都在加持着大众点评网在商户端和用户端的影响力,那些费尽心机 寻找商户资源和想办法倒来用户流量的团购网站对于大众点评网海量的数据便只有羡慕的份了。
慢公司
互联网企业大多崇尚闪电般的崛起,但大众点评网的确是一个慢公司,这种慢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由其商业模式决定的。在张涛看来,大众点评网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一两年内迅速腾飞。
自始至终,大众点评做的都是一个本地化的生意,本地化即意味着只能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慢慢做,在上海做的再好到了成都也要重新开始。从建立社区,引导氛围再到让社区用户持续产生内容以及通过机制保证点评的公正性,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做好的。
同时,本地消费市场能有多大是和线下商业发展水平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大众点评不是选择在上海开始而是开在一个内陆省份的中小城市那么再好的营销手段 在用户选择匮乏的情况下都是无力的。这种商业环境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2011年的中国比 2003 年有着更多的商户开始有了迫切的营销需求,这也是大众点评到了这两年开始崛起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 30-40岁的用户逐渐成为主流,之前一波互联网的特点是网民年龄偏年轻,由此带来的是在中国互联网第一个 10 年里网络游戏,即时通讯工具,娱乐类应用成为主流,而在更具消费能力的成熟人群逐渐被融入到网络中后,出于生活品位和经济实力,他们对于选择并消费吃喝玩 乐就会有更加强烈的需求。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工具的进步。在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五六年前实现签到或者通过手机访问大众点评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时候 PC 上的流量还是主流,可是,如果不是一次谋划已久的聚餐,又有多少人会在临时决定去哪个餐馆用餐之前再找个能用 PC 的地方查一下评价呢。
大众点评网在过去这么多年中建立起对商户的影响力,依靠的也是一种“慢”的心态。用户的真实点评是大众点评网商业模式的根基,因此,保证点评的公正 性成为张涛亲手主抓的重中之重。在大众点评内部,有一个被张涛直接领导的神秘组织,被称为“诚信小组”,这个组织中包含从技术部门到运营部门的骨干,负责 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保证点评内容的公正性。
例如,当后台数据显示同一个 IP 密集发布点评或者某家之前点评数寥寥的商户短期内高频率地被点评时,就会引起“诚信小组”的警觉,如果在调查之后发现商家自己刷点评或是竞争对手之间恶意 攻击,这些点评就会被判定为无效点评,不会被算到影响商户美誉度的加权评分中,以此来保证点评的公正性。
此外,销售部门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干涉点评的公正性,尽管一些合作商户会选择付费的关键词搜索业务,但是用户在寻找商家看到这些商户时都会被标明是合作商户的推广活动,并不影响正常的搜索算法。
尽管手机客户端推出后大众点评网在用户数上火箭般的增长,但是与之相对的则是在保证点评公正性上依旧沉着而扎实,某种程度上,在这个领域,慢就是快。
2011年无论是口碑还是用户数的爆发性增长让大众点评网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在关注的过程中同样少不了这样的问题“大众点评会不会在 2012 年上市?”。
人们期待大众点评尽快上市是有理由的。2011年 11 月,被投资人戏称为“美国版的大众点评网”的 Yelp 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 IPO 申请,在此之前,Groupon 和另外一家点评类网站 Angie’s List 实现上市,从外界环境来说,对于大众点评上市这是个利好。
而在国内,团购泡沫的渐渐破裂让人们看到单靠追逐概念的无力,之前积累 8 年做足内功的大众点评网在进入团购后轻而易地的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在 LBS 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签到只是手段,签到背后的服务才是核心,而论及能够提及服务的能力,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与在商户和用户端都有庞大数据积累的 大众点评网匹敌。在开发者人群中,许多在 LBS 领域做开发的团队都希望在资源上能够与大众点评进行合作。越来越多投资人相信,在 O2O 引领的下一波浪潮下,大众点评一定会成为一家里程碑意义的公司。
不过,对于外界这种近乎“黄袍加身”的期待,张涛却显得不着急。在张涛看来,一年时间里员工数从不到 300 增长到超过 1600 人,如何消化公司的迅速成长是一个比上市更加迫切的事情。大众点评所处的领域是线上与线下对接的战场,从业务上无论是团购还是签到,最终竞争的焦点都是线 下能力的比拼。而线下竞争力的关键则是管理能力的较量。
“最近团购出了些问题,这个行业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管理层面。如果管理是靠纯粹挖人挖过来,那么团队的凝聚力就会有问题;大家都是靠上市的利益来刺 激的话,一旦上不了市也会出问题;如果做事做得太激进,贴钱或者广告烧钱烧得太快,现金流断裂也会很危险。这些都属于管理问题,人的管理,公司财务管理, 文化管理等等。”张涛说。
正因为如此,在 2010 年来自 IBM 的人力管理专家凌振文加入大众点评网担任负责 HR 团队的副总裁,“当时还觉得我们一个几百人的公司找一个管理过上万人大企业的人事专家过来是不是有点高射炮打蚊子,到了 2011 年经历了人员的急速扩张才发现在管理上的未雨绸缪太必要。”龙伟说。
张涛在现阶段主抓管理的谨慎的背后是大众点评网相对稳健的扩张战略。
按理说 2011 年业务上突飞猛进,张涛却并不愿意“宜将剩勇追穷寇”般大胆扩张。在他看来,人的扩张是跟着公司的战略走。当初盲目扩张的基本都被洗牌洗掉了。同时大众点 评是一个本地生意,是急不得的,同时他认为公司扩张实质上是一个管理问题,地基搭的不深,将来楼就会倒掉,没有很好的文化传承,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会出问 题的。
他同样不认为中国有近百个城市适合做本地化营销,事实上在中国有较多商户存在营销需求的城市不超过 40 个,“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会盲目的扩张城市数量,而会在每个城市都进一步做深做扎实。”张涛说。
专注是一种能力
除了不急不躁,大众点评在过去 8 年之所以做得比较扎实也离不开他们的专注。
“对我们来说,我们对商户的核心定位是帮他们做营销。我们会考虑跟营销有关的产品。优惠券是帮助他们带来用户的,搜索关键字也是帮助他们带来新用户帮助他们曝光的,这些产品我们会去做。但是与这些无关的我们不会去触碰。”张涛阐述道。
比如在 2003 年到 2008 年,博客曾经火过,视频也热过,“但是这些都和我们没关系”,抽象地来说,大众点评网商户端产品都是围绕营销;用户端产品就是围绕两个方面,一个是帮助用 户找信息,另外则是帮助他们找优惠。帮商户做营销,帮用户找信息,帮用户找优惠成了大众点评所有业务的三个基本立足点。
正因为如此,当团购和手机几乎同时起来的时候,资源有限的张涛毫不犹豫地选择先发展客户端。在他看来,团购只是一个营销手段,它的本质是一个付费的 优惠券,借助这个工具能够让大众点评的营销锦上添花;但是如果失去了手机这个阵地,一旦有人利用手机去做商户和用户的数据积累,对于大众点评无疑是致命打 击。
在张涛眼中,一个公司的定位至关重要。“你到底是做什么事情,核心是做什么定位要清楚,把这个想清楚就不会轻易受到诱惑。”
例如,曾经有段时间,投资人建议大众点评是不是可以利用商户用户两端的影响力去涉足外卖,看起来立足餐饮,拥有用户,平台上又有不少商户资源,做外 卖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张涛却认为这与大众点评网的核心无关,唯一的好处是让现金流更多,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涉及到服务质量等诸多环节都要去管 会让生意变得越来越重,单纯做订餐只会得不偿失。
“把定位想清楚,把自己做的事情为了满足什么需求想得透彻了就能做决策了,专注也是取决于此。很多公司不专注一个是因为自己定力不够,但是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想清楚这家公司到底定位是要做什么的,你服务的是哪一批用户群哪一种需求,很多人在这一点没想清楚决定了外面一有诱惑他就会在模式和产 品上受到影响。”张涛总结道。
大众点评的专注也体现在当年面对口碑网兵临城下时的不为所动。2004年 6 月,阿里巴巴前工程师李治国离职创办了定位为衣食住行玩的生活社区平台口碑网,2006年,口碑网获得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2008年与雅虎合并成立雅虎口碑网,一时间来势汹汹。
李治国在创业之初收购了一个二手房租赁网站,并且当时做的不错,从早期依靠租赁网站带来的流量,到后来与雅虎合并源源不断的流量导入和资源优势让当时还很弱小的大众点评网看起来岌岌可危。但是张涛却认为口碑网的历史某种程度也决定了其在之后数年的发展。
从最早租赁网站的流量注入,到后来雅虎流量的代入,充足的资源反而使口碑网在战略上出现致命的失误:想做的事情太多,定位过大。又做租房,又做吃喝玩乐,到了后期又变成一个城市门户上面新闻信息什么都有,过大的定位最终将自己拖死。
“本地生活领域有很多方面,不是包括衣食住行所有本地相关的东西都适合点评这个模式。二手房确实是和本地相关的,点评适合的是高频率消费场所,而且 是轻量级决策;二手房不属于这种,它的决策流程很长,一个人一生也就两三次;而且他信息的提供者是代理人,他最适合的是安居客的做法,产品形态决定了不适 合用点评来做。”张涛说。
在张涛看来,点评是一种手段,不是任何生意都适合点评这种产品模式。大众点评是一种点评,豆瓣也是一种点评,这种产品方式对应用户的两个需求一个是 找信息,另一个则是找优惠。吃喝玩乐的特点在于消费频率比较高,决策上又相对轻量级,不像买房那么正式,同时需要更多的意见和口碑帮助用户决策,采用点评 的方式无疑最合适。
同样的专注力还体现在 LBS 领域。手机客户端的崛起让大众点评在本地化上积累了巨大的优势,有人曾经建议张涛借此可以做做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但是张涛却认为这种建议听起来很令人兴奋,但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本身却是个伪命题。
“我们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最后发现通过 location 纯粹去做社交是不成立的,社交还是要通过从熟人延伸的社交网络来做,通过同一个地理位置产生的社交关系不叫社交。地理位置是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平台,社交网络则是以人为中心的平台,信息的平台做不了人的事情,人的平台也做不了信息的事情,把这个想清楚就能轻松地进行取舍了。”张涛说。
大众点评内部有员工戏称,这个对所有新概念新点子都天生不感冒的公司,也许恰恰是依靠一种“钝感力”最后“被”O2O 这样一个最新潮的概念砸中了,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百亿价值从何而来?
2011年的迅猛发展让大众点评网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只专注于自己的产品就能独善其身的小公司,随着能量的增加大众点评也不可避免地跟产业链上各方势力发生关系。
在商户端,大众点评网是当前中国对本地商户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平台,而在用户端,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不断加持着其在用户端的影响力,反过来持续增强 着其对商户的影响。除了巨大的影响力,更加实实在在的是大众点评 8 年积累下的商户和用户数据已经构筑了一个旁人难以超越的门槛,同时也意味着和更多人有着基于此的合作机会。
例如,曾经有做旅游路线的手机应用开发者,他们找到张涛很希望拿到大众点评网的 API,可以把酒店餐馆景点整合到旅游路线里。随着围绕本地化商务将线上和线下进行对接越来越被关注,大众点评网已经逐渐成为撬动中国 O2O 市场大爆发的关键力量。于是,过去一年被中国互联网巨头们频繁宣讲的“开放平台”概念,在 O2O 领域也砸到了大众点评的身上。
在被问到是否有做开放平台的意向时,张涛语气坚定地说:“一定会做。”但是紧接着用了大段文字来阐述“目前是资源和人手还没到位,目前的当务之急还 是在管理、组织架构、人员招聘上继续发力。做开放的根本原则是希望我们的信息和优惠能让更多网民看到,不光局限在大众点评的平台上,目前正在筹备,我们希 望 2012 年可以做成这件事。”熟悉张涛的人都知道他的眼睛已经盯到了“开放平台”这几个字的后面那个复杂的体系之上,因为开放不是一种价值观和概念,而是一个复杂 的能力。技术是否就位,规则如何建立,这些问题张涛坦言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但是开放已经是必然的一个战略。张涛认为,本地消费领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由于手机天然的本地特性,吃喝玩乐很多需求都能随时随地借助手机得到解决,这个领域远未被开发,现在人们能看到的机会只是冰山一角。而在这块庞大的市场中,大众点评无意也不可能做到一家通吃。
“我们会看什么适合我们做什么不适合,我们不会像腾讯什么都做,已经能够有人做的很好的话我们就把平台开放出来。大众点评网核心主要就是找到吃喝玩 乐,至于之后的事情我们没必要什么都做。比如我们可能做酒店点评,但是酒店的预订我们目前没想,将来如果有人做的很好我们会去问自己凭什么和他们竞争,我 们优势在哪里,用户是不是一定需要,没必要一站式全解决,否则太重了。手机本质是一个窄应用,他是越轻越好而不是越重越好。”张涛说。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中,谈论开放的互联网公司并不少见,但是大众点评的开放平台却真的有可能让互联网借助手机延伸到线下,撬动 O2O 这个数以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在与张涛的谈话中,他反复强调大众点评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多年积累下来的 POI 信息(Point of Intrest,即用户通过手机和网络留下的兴趣点),而开放 POI 则意味着围绕着用户实施变化的兴趣点会产生无数应用创新的机会,互联网与线下传统商务之间有了实现了互通的桥梁。
例如目前在手机应用商店中酒店达人、航班管家、美食达人等 APP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众多开发者都希望利用手机本地化的特性来将用户的兴趣,需求借助网络与线下商户相连接,这标志着互联网真正开始融入并重塑传统社会,普 通的用户将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因互联网的存在获得更多的便利,而这些应用和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开发者获得更多的用户实时的 POI 信息。
美团网创始人王兴在极客公园的访谈中曾经谈道,团购最大的价值在于激活了很多传统的行业。团购如此,为数众多的基于 O2O 的应用更是如此。而对于大多数开发者来说,重新再去积累海量的 POI 信息是一件不现实的选择,而大众点评网通过其开放自己 API 接口则有可能为这些传统行业激活者做一个关键的引爆点,而这样塑造的一个平台,通过一定的分成模式,也将给大众点评带来成为一个百亿市值公司的机会。
从大趋势来看,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搭建了从线上通往线下的桥梁,下一波互联网模式和应用的创新将会围绕本地化开花结果。显然,大众点评网需要继续谨慎地用好 2012 年,让其经过 8 年的艰难匍匐和脏活累活所积累的价值,在这样难得的环境激发下盛开怒放。
最后
以上就是调皮毛豆为你收集整理的大众点评:下一个百亿公司的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大众点评:下一个百亿公司所遇到的程序开发问题。
如果觉得靠谱客网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将靠谱客网站推荐给程序员好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