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AI新榜(ID:AIGCplayer),作者:麦飞,授权靠谱客转载发布。
在AI产品竞争白热化之际,一款反AI应用却逆势走红。
今年6月,一个名为Cara的图片社区仅用了两周时间,就将用户基数从四万增长至近百万,一跃成为美国社交应用榜Top5,超过了X(前为“推特”)、Reddit、Discord、Linkedln和Messenger,出尽风头。
事件的背景是Meta更新了隐私政策,宣布将从6月26日起使用Facebook、Instagram和 Threads上的内容训练AI。这一消息促使大量平台上的艺术家“出逃”,转而迁往Cara,以保护自己的作品免受AI抓取。
为什么选择Cara也很好理解,主要是因为Cara的平台政策非常严格,它既不允许用户在平台发表AI生成的内容,也不允许科技公司随意收集平台的信息,简直是把“AI不准入内”写脑门上了。
看似不寻常,实际也合理。
几天前,“AI新榜”在《海内外博主发声抵制!为了训练AI,“版权卫士”Adobe陷入舆论漩涡》一文中也提到,当前各大科技公司与用户之间围绕数据隐私、内容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争夺,正变得愈发激烈。
这也是Cara能够突然爆红的现实背景。尤其是对平台上的创作者们来说,不合理的平台政策,已经在影响他们的创作热情与商业收入。
AI时代,它却用反AI搞事情
Cara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应用,它又是如何在AI时代反AI的?
带着这些好奇,“AI新榜”火速下载了Cara,打开它的刹那仿佛看到了Ins的影子。
(左ins,右Cara)
当然,鉴于Cara的定位是艺术家作品展示的垂类平台,核心功能就是分享图片,所以采用以图片为内容的宫格布局作为首页也合乎情理。而且已有外媒将Cara标榜为下一个Ins。
值得一提的是,Cara此次爆火也离不开Ins的用户外溢。目前,Ins话题#Cara#下已有198.5万篇相关帖子。排除其中一些和同名艺人相关的帖子外,这个流量入口依然庞大。
话题首页截图,排名前6的热门贴中有5篇是Cara应用
不过,反AI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Cara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AI新榜”上手体验发现,Cara的最大绝活可能是一款名为Glaze的上釉工具,它能够防止AI识别艺术家的特定风格。
用户在上传新作品时,可以自行选择对作品的上釉强度,然后由Glaze生成对作品改变最小的算法,使上釉后的图片在人眼看来毫无变化,在AI看来毫不相关。
用人眼看几乎一致
为了验证效果,Cara在官博中放了一组对照,分别是让AI对上釉前和上釉后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进行模仿。事实证明,如果以上过釉的图片为基础,AI生成的画风真的抽象多了。
同时,为了防止AI对平台图片的抓取,Cara还有另一种做法,即给图片打上“NoAI”的元数据标签。
但它的效力将比Glaze大打折扣,因为对那些决意绕过水印的企业而言,只要图片公开发布于网络,就有被抓取的风险。
除此之外,Cara也提供了AI图像检测功能,来过滤由AI生成的图片。目前,这项工作由第三方机构Hive AI承包,节省了人力来审核图片来源。
如果用户的作品被错误的标记为AI,也可以通过给support@cara.app发邮件进行申诉。
但令人惊喜的是,Cara不仅解锁了反AI的产品特性,还花了不少心思用于提升艺术家的使用体验。
比如为了更好帮助艺术家展示身份,Cara在用户主页设计了"Portfolio"(作品集)和"Timeline"(社交帖)两个区域。前者更像Ins,后者更像X。在进入艺术家主页时,默认页面会跳转到作品集,从而能与社交区域相区分。
Portfolio作品集模式
Timeline时间线模式
同时,它还允许用户自定义主页。点开设置,用户可以调整"你的关注""你的粉丝社区""Cara站内推荐"三类帖子展示在主页的百分比。设定之后,Cara会根据比例优化推荐,但不会隐藏任何帖子。
为了吸引动画师,它也支持上传Gif,并支持将Gif直接作为作品封面。
和其他的社交平台相比,Cara对行业生态的关注更多,比如主动推动艺术家在平台上“找工作”。艺术家可以在个人主页添加简历,设置自己期望的工作类型,如全职、兼职、实习等。
可以说,Cara对艺术家的周到支持让人直呼羡慕,甚至有网友在评论区问道:“难道Cara只能属于艺术家吗?”
谁创办了Cara
进一步了解Cara的团队构成后,我们发现Cara的反AI构思并非突发奇想。
据杂志《女性艺术》介绍,Cara的创始人名叫Jingna Zhang(张晶娜),是一位华人女性,曾经是新加坡的国家运动员,现在是摄影师,曾入选2018年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她的作品曾出现在一些全球知名时尚刊物上,如《Elle》《Vogue》和《Harper's Bazaar》。
Jingna Zhang为《时尚芭莎》拍摄的图片
然而就是这位知名艺术家,也被AI数次“闪到腰”。
首先是她发现自己的个人风格在Midjourney上被使用了20000+次,远超出了她本人实际创作的作品数量,使作品价值大为消减。
然后是在2023年,她的一幅摄影作品疑似(下图左)被卢森堡某艺术家利用AI抄袭(下图右),她选择起诉维权但最终败诉。据外媒todayonline,后续由于性别和民族的关系,她在舆论场上也大受攻击,直接导致后续两年接不到工作。
经历了这些波折的Jingna Zhang并没有放弃捍卫艺术家的权利。2023年12月,Jingna Zhang加入了起诉Stable Diffusion的一场集体诉讼。2024年4月,她又和其他三位艺术家共同起诉谷歌,指控谷歌偷偷抓取图像训练AI工具Imagen。同时,她还是针对Midjourney、DeviantArt和Runway等类似案件的原告之一。
这一系列的维权经历也成了Cara的最好背书,让用户对Cara的初衷深信不疑。同时,或许是因为亲身经历过职业危机,Jingna Zhang也很关心艺术家的职业发展,这一点从Cara那些差异化的功能设置也可见一斑。
3月20日,Jingna Zhang在推特转发了一则围棋冠军李世石接受谷歌的采访,内容是李世石称如果早知道AI会出现,就不会选择成为一名职业选手。
这份坦白让Jingna Zhang感到“心碎”,毕竟连世界冠军都会有这种感慨。
所以她开始在X上提倡“有道德的人工智能”,希望能够引起科技公司的注意。然而AI究竟怎样才算道德,现在还没人说的清楚。
目前,Cara团队仅由7人组成,其中包括Jingna Zhang,两名开发者、两名撰稿人和两名社区贡献者。
又是一个小而美的故事,但小型团队的运作模式也给Cara带来了一些挑战,这也是下文讨论的重点。
爆红之后,Cara的困境与思考
以Cara现有的体量来看,百万级用户已经彰显了它的市场影响力。但其未来能否持续增长,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在Meta事件热度消退后,继续维持窗口期。
从产品设计上说,Cara比较容易盘活站内流量,因为它专注于艺术,没有商业广告,能为用户构建一个沉浸式的艺术空间。
但对艺术家来说,多少也有流量获取的担忧。许多艺术家好不容易在Ins或X上积累了可观的粉丝基础,现在转向Cara这种新兴平台,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从零开始,难以接触更广的受众人群。
此外,Cara的反AI也不见得万无一失。
出于谨慎,Ins艺术家Sakrafa"在Ins上广泛搜集Cara的信息,然后她发现有人称Cara委托的第三方Hive AI存在窃取图片训练AI的行为。尽管Sakrafa认为Cara会恪守承诺,但这无法保证Hive AI将同样遵循原则。
目前,在X上也很常见关于Cara反AI是否有效的讨论,这些言论也促使Cara不得不出面回应。
再看Cara的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这也决定了一款产品的未来走向。
据悉,Cara目前只靠用户打赏存续,如果打赏的钱不够,则由Jingna Zhang自掏腰包。
不过Cara的亮眼表现已引起资本市场的注意,有投资方主动示好想来注资,但却被Jingna Zhang婉拒了,因为她担心这会破坏Cara的社区氛围。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Jingna Zhang也正在考虑如何融资,毕竟只靠情怀吃不饱饭,Cara的后续走向亟待她做出决策。
Jingna Zhang此前接受《Wired》采访时表示
最后,或许我们可以探讨一个这样的问题:在AI已成大势的当下,“反AI”的模式真的可持续吗?
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当前已有诸多图片平台选择与科技巨头合作。比如Shutterstock,这家坐拥海量免版税图片资源的平台,为了防止自家图片被AI无偿抓取,反而先发制人,将图片巨额卖给了巨头,成功将资源转化为了实在的经济收益。
这或许提供了另一种参考,在AI时代下,保护版权的方式除了“反AI”,还可以为作品明码标价。
(举报)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